?

媒介生態學視閾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短視頻傳播研究

2021-09-08 07:30李紫硯
新聞愛好者 2021年8期
關鍵詞:生態位短視頻

李紫硯

【摘要】5G技術支持視頻內容的全面爆發,短視頻種族將迎來全新的發展空間和生態升級?,F從媒介生態學視閾出發,將短視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位結合分析,以中國傳統文化在網絡短視頻“抖音”平臺上的傳播為例,來看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新特征、新發展、新面貌。

【關鍵詞】短視頻;媒介生態;生態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互聯網作為21世紀的新媒介,正在給人類帶來巨大變革。電子媒介和數字技術變革的不僅是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還在改變著傳播方式、意識文化。追溯到傳播的歷史,人類經歷了傳播“進化”的三部曲演進過程。從口頭傳播時代到印刷傳播時代,再到電子傳播時代,如今已經步入了網絡傳播時代,技術的變革帶來了傳播方式的變革,也帶來了人的變革。近兩年短視頻的快速發展可以成為窺視時代傳播變化的切口,從互聯網時代新傳播媒介來審視歷經千年錘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新方式和新表達不無意義。

一、關于媒介生態學研究概覽

對于媒介生態學的研究,中西方有不同的探討側重,研究成果也是百家爭鳴。媒介生態學起源于西方,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日本。上世紀60年代晚期,媒介生態學由多倫多學派、麥克盧漢理論和紐約學派帶入學術研究視野。1967年,由麥克盧漢出版《媒介即訊息:效果一覽》,書中提出了“Media Ecology”,不久,尼爾·波茲曼在紐約大學首次將媒介生態研究拓展成為一門課程,將這一術語作為專有名詞,轉化進了學術研究的正式領域?!按蟛糠趾髞沓蔀槊浇樯鷳B學經典基礎的著作都體現了思考技術和文化關系的這種新思想和新方式”[1],西方的媒介生態學引入和嫁接其他學科的研究智慧,例如社會學、信息學、環境學、生態學、語言學、哲學、人類學等,更加關注技術與文化的互動關系,關注技術與媒介對于人類社會、文化意識等思維源頭的啟發和影響。

但是,當媒介生態學進入中國的時候,國內學者進行了本土化關注的改造和側重。裘正義在《論媒介生態——我國報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若干制約因素》中最早導入“媒介生態”的概念。[2]邵培仁在2001年發表了《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是國內較早提出媒介生態位、媒介生態系統等概念的學者。他給予了國內媒介生態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思維導向,認為媒介生態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媒介各構成要素之間、媒介之間、媒介與外部環境之間關聯互動而達到的一種相對平衡的和諧的結構狀態。[3]他引入了許多生物學的概念來進行媒介生態環境的探討,但總體還是圍繞媒介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策略來思考,比較片面。清華大學崔保國教授說“媒介是條魚”,[4]他主張把媒介比作魚,在“水”的環境中來探討媒介,媒介是在一個有生命的、動態的體系中發展。何道寬認為,崔保國教授對于媒介生態的意識有違北美“Media Ecology”的基本觀點。[5]北美提出的“Media Ecology”主要是探索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類的感知、理解、感覺和價值,以及我們與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幫助或阻礙我們的生存,是把“媒介作為環境的研究”[6],偏向于“媒介環境學”的概念,而不是把“媒介作為中心”的研究。如果“Media Ecology”在中國被直譯為“媒介生態學”不太妥當,在中西方的學術定義中形成了“媒介生態學”和“媒介環境學”兩種研究傾向,但事實上,中西方關于媒介的研究卻又是你中有我,緊密聯系的關系。筆者認為,在全球化進程加快、互聯網覆蓋世界的時代背景下,無論“媒介生態學”是側重“生態”還是側重“環境”,當下關于媒介生態學的研究都需要中西交融,互鑒、互助,這也是本論文建立媒介生態學視角的基礎。

二、短視頻興起的媒介生態學審視

從媒介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短視頻的興起與發展有其外生態環境和原生態環境。外生態環境主要指技術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等;原生態環境主要指短視頻自身發展的環境特點。

從外生態環境來說,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手機端的高普及度是短視頻得以興起的技術支撐。同時,隨著人們碎片化、即時化閱讀和瀏覽習慣的養成,人們對于短、頻、快的信息內容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需求,這是國人在快節奏生存下的宣泄和釋放,是短視頻近年得以火爆的社會因素。

從原生態環境來說,短視頻先天具備了短小、快捷、低成本、高傳播等特點。這些特點承載了短視頻有別于其他視頻種類的獨特內容,創意出奇、知識普惠、信息速遞、實時交互。也正是因為短視頻的原生態環境造就了短視頻媒介的個人化和個性化生態。它提供了一個全民參與、個人狂歡的影像場所,因“個人”而活躍生動、特色鮮明、娛樂性強,因“個性”而找到群體共鳴,這也是它能夠在最短時間戳中受眾“爽點”的原因。但是,短視頻也出現了它原發性的生態弊端。不能否認,短視頻上存在著大量雷同重疊、粗俗淺薄的內容。

短視頻作為新媒介激發出的新的內容生態,它的內容來源主要分為UGC、PUGC、PGC三種,有原創內容也有再編輯內容,目前短視頻的內容制作越來越朝專業化、精致化趨勢成長,越來越多的PGC用戶朝PUGC用戶和MCN團戰模式發展。一方面,這些制作者不斷開發和尋找創意來制作有趣的短視頻內容,形成獨樹一幟的創意、視角和敘事風格;另一方面,也出現了短視頻這一新媒介對于其他種群內容的再利用。麥克盧漢認為,一種媒介的內容就是另一種媒介。[7]新的媒介會把原有媒介看作是其內容,這一特征在互聯網上十分顯著。在網絡媒介中,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通過各種各樣的其他媒介,例如書籍、電影、電視、游戲等媒介載體再媒介化,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媒介生態。短視頻作為互聯網新型的、微型的傳播媒介,也同樣出現了這種再媒介化,發揮了它短小精悍、高效傳播的優勢。在短視頻上有許多來自電影、電視、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等不同視頻種族的再編內容、片段內容,這一方面能夠快速抵達受眾進行傳播,一方面也豐富和增添了短視頻內容。

三、短視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位結合

當代的生態學學科認為,生態位概念描述了一個種群和其他所有種群存在競爭的特定資源空間。[8]目前,我國網絡視頻生態也有比較明確的細分和資源分配。一方面有中國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節目組成的中國網絡影視文藝生態;另一方面,是由網絡直播、網絡短視頻等組成的中國網絡視頻傳播生態。這兩者合成中國網絡視頻生態的基本樣貌。將生態位細分有利于不同種族找準定位,進行差異化競爭,降低競爭風險。同時,生態位的發展策略中強調搶占“空白生態位”,尋找適合本體發展的生態位才能更好地避免與強勢種族產生沖突,獨善其身,良性發展。短視頻雖然是網絡視頻生態中的后起之秀,但其霸占了碎片化視頻消費的主要空間,蘊含了巨大的發展潛力。行業普遍認為,隨著5G的研發和逐步商用,短視頻行業將迎來新的技術紅利期,內容創作井噴,中國短視頻資本版圖中,必然會催生出更多巨無霸和獨角獸,中國傳媒整體業態格局也將會發生改變。[9]5G技術支持視頻內容的全面爆發,短視頻種族將引來全新的發展空間和生態升級。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藝術方面還是民俗方面的傳統文化都承載了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的人文風韻和民族智慧。電子媒介主導的互聯網新時代,中國如何能夠更好地繼續傳承、發揚和倡導中國傳統文化的修為和精神,成為一個時代性的話題。

在電視種群中,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例如:《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上新了!故宮》等。這些質量和口碑俱佳的優秀節目有其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受眾群體,但這也造成了近年來類似題材的文化類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形成了電視種族中對于同類題材的過度繁殖和惡性競爭,打破了良好平衡的文化生態環境。同時,也有一些節目打著文化類節目的標簽生產過度娛樂化的內容,背離文化類節目初心,破壞了此類節目種群的基本生態法則。短視頻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傳播正是與此類題材的電視種群相補充應運而生的。在兩種種群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詮釋和表現之中可以看到,文化類電視節目制作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雖然部分文化類電視節目希望能夠構建出良好的、廣泛的與受眾的關系,但大多數還是限制在曲高和寡和精英化隔層之中。而短視頻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則顯得更接地氣,雖然這類題材在眾多的短視頻內容中屬于小眾,但它是由分眾走向大眾,真正由受眾參與制作與傳播的種群?;ヂ摼W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媒體的“高維媒介”,其最大的特點是改變了以往以“機構”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傳播的格局,取而代之的是以“個人”為基本單位的社會傳播,由此形成了傳播領域的種種“新常態”。[10]更精準的傳播方式、更個性的內容表達將會與“機構”式的傳統節目傳播形成兩種格局,共同構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生態樣貌。但可以肯定的是,傳統文化藝術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傳播,通過新興的信息技術走進受眾,不僅是對傳統文化藝術生命新時代的詮釋,更是對傳統文化走入百姓、走入生活的一次具有社會價值的實踐。

四、中國傳統文化在抖音中的傳播

(一)中國傳統曲藝書畫

字節跳動截至2019年3月的公開統計數據顯示,詩詞、書法和戲曲是頭部傳統文化創作中比較受歡迎的內容。傳統電視的詩詞類節目脫離不開其固定的表現模式,即使有一些新穎的創意出現,也容易與受眾產生距離感,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和文學涵養來深入理解和體會詩詞蘊意,容易丟失普通受眾。然而,短視頻平臺上的詩詞創作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幽默詼諧的話語,大大降低了普通受眾的接受度,提高了他們對于詩詞歌賦的接觸和學習興趣。例如,華中師范大學的名師戴建業教授在抖音上的詩詞傳授就頗具典型。他將詩人當普通人來研究,加之個性化的解讀和風趣的解說,拉近了詩人與受眾的距離。傳統戲曲在近百年的歷史之中,隨著媒介的不斷推陳出新而演變,可以看到,戲曲從舞臺走向唱片,又走進了電視,如今戲曲也開始出現在短視頻之中,可以說戲曲是極具生命力的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戲曲藝術一直以來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短視頻時代,戲曲在現代化的技術支持中呈現了更具趣味化和多樣化的表達形式。在抖音上就出現了專門為戲曲設計的特效妝容,包括川劇變臉特技、京劇“生、旦、凈、末、丑”不同行當的特效妝容,使得戲曲藝術在現代媒介上表現得更為生動有趣。同時,戲曲中名段唱腔的片段化和流行化也成為戲曲藝術在抖音上獲得廣泛關注的原因。

(二)中國傳統氣韻精神

中國傳統氣韻精神比較抽象,涵蓋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體現精、氣、神的文化內容,主要包括武術精神、國學哲思、禮儀文明等。武術在抖音上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熱度,有許多傳統武術愛好者在抖音平臺會師,營造了良性的互動生態。另外,電視節目中宣揚和傳播國學已經是常態化,屏幕前的現代解讀擁有了一大批忠實的電視觀眾,例如經典國學講說節目《百家講堂》。在抖音平臺上,國學以更為多元的形式出現,國學不光有趣味的講說,也有趣味的視聽呈現。例如,賬號“謀略國學”傳播的內容就是以動畫短視頻的形式呈現,“傳統文化小知識”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講國學,以碎片化的知識點來普及傳統國學文化,大大降低了理解國學的準入門檻。

(三)中國傳統匠心匠藝

業界學界一直關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通過影像進行新時代傳承的問題,其在短視頻上的傳播給予了人們一個新視野。抖音團隊與“龍在天”皮影劇團合作發起了“皮一下更開心”的挑戰活動,傳統皮影在現代化動畫處理之后搖身一變極具張揚個性和青春活力。孫悟空、穆桂英等經典皮影角色在抖音背景音樂的襯托下化身為一個個動感十足的人物,年輕用戶與這些經典角色進行互動性的短視頻拼貼,傳統皮影戲與現代青年人組成的尬舞天團在短視頻平臺上跳躍。此話題掀起熱潮,累計播放量高達14億。核雕刻、油紙傘、紫砂壺、盤紙藝術等這些傳統的手工藝制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抖音平臺上從小眾藝術走向分眾傳播。短視頻就像一扇窗口,讓老百姓也能看到原本需要很長制作周期,并且難以接觸和展示的手工藝作品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會經典的熏陶,感受文化的福祉。

(四)中華傳統美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美食是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最直接且最樸實的元素,它由生理滿足到心理歸屬再到民族記憶,飽含了中華味蕾與地域食材所形成的經久不衰且不斷發展的味蕾探尋、民族植根與文化傳承之魂。中國版圖遼闊千年,中華民族多元融合,王朝的更迭、民族的變遷、歷史的傳承為中國美食文化不斷增添多元的調味,在地域本土美食的基礎上,與跨區域文化味道融合,繼承與演變形成了當下美食的版圖,并不斷地融合創新。中國美食文化中,川粵魯浙徽閩湘蘇八大菜系最為正統和出名,但超出這些菜系的旁系則更是體現出了扎實的群眾路線和濃厚的人情味。短視頻平臺上,美食記錄者“李子柒”一時成為議論焦點,媒體與網友討論作為一個四川鄉村美食的記錄者,她是否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海外輸出?有人認為,不要過度拔高她的文化和審美價值;而有人則認為,她的鄉村美食記錄對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袄钭悠猬F象”也突然成為一個網絡話題,影響波及海外。在YouTube上,李子柒有734萬粉絲。極富美感和詩韻的鄉村手做美食內容讓外國觀眾喜愛并向往中國的田園生活,并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李子柒將中國風、鄉村情、美食韻完美結合,營造了一幅恬靜、祥和、自然、詩意,回歸山居生活的畫卷,不僅在國內獲得了一批忠實觀眾,在海外更成為一股傳播中國文化的清流。作為一個普通而平凡的農家女孩,卻在短視頻新媒介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將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合二為一,為中國向海外“傳遞出精致的、文明的、可親的、具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中國形象”。[11]

五、短視頻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新表達

中國傳統文化在短視頻構建的全新場域中實現表達的日?;?。從媒介生態學的視閾下來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表達,在這個時代,傳統文化的短視頻傳播無疑體現了它媒介化和碎片化的傳播屬性,以及年輕化和娛樂化的功能屬性,同時個性化、生活化和場景化讓短視頻區別于傳統類別的視頻表現,使其具有一種全新的場域,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融會在一個新媒介平臺之上,呈現出了多角度、多維度的視聽生態。中國傳統文化在短視頻上的傳播也得以從文化藝術邁向文化記憶,最終使得傳統文化得以成功地日?;窒?。

中國傳統文化在短視頻中順利實現現代化藝術形式的融合。保留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用現代視聽藝術沖擊和新媒體創意想象來展示,使當下文化、藝術與形式碰撞,擦出火花,傳統文化元素獲得了現代化表達的新生命。

中國傳統文化在短視頻中形成了新時代特色的海外傳播與輸出模式。從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再到當下的個人媒體,短視頻很好地體現了碎片化時代視頻內容的全民參與和個性呈現。在以往中國形象的對外傳播中,官方媒體和主流聲音是對外傳播工作中的主體,當自媒體時代發展到短視頻階段,個體可以通過簡短卻流暢的視頻表達自我,專業和精巧的技術表現主題,并且可以通過互聯網抵達全球任何一個角落,我們才真正開始愿意去承認新媒介所帶來的革新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內容的革新,也是制度的革新和觀念的革新。個體是個體,但也不再是個體?!皻v史上從未有哪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能讓普通個體擁有如此之大的話語權”。[12]短視頻這種新媒介不是一扇窗戶,是一個舞臺,而這個舞臺面向世界。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節目研究”(批準號:17ZD02)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Casey Man Kong Lum媒介生態學在北美之學術起源簡史[EB/OL].http://www.ilf.cn/Mate/34012_3.html.

[2]宋超,趙凱.深水精流(1929-2009)[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457.

[3]邵培仁.媒介生態學:媒介作為綠色生態的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14.

[4]媒介是條魚:理解媒介生態學[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48805/48806/3433631.html#.

[5]何道寬.媒介環境學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7(1):46.

[6]李明偉.知媒者生存:媒介環境學縱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4.

[7]蘭斯·斯特拉特.麥克盧漢與媒介生態學[M].胡菊蘭,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39.

[8]郭笑晨,孫思齊.生態位視野下純網綜藝優勢初探[J].今傳媒,2016,24(5):73-74.

[9]5G時代短視頻內容新井噴期[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305/c40606-30958764.html.

[10]喻國明,張超,等.“個人被激活”的時代:互聯網邏輯下傳播生態的重構:關于“互聯網是一種高維媒介”觀點的延伸探討[J].現代傳播,2015(5):1-4.

[11]光明日報:李子柒為何能走紅海外[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209/c40606-31495625.html.

[12]聚焦網絡輿論生態系列訪談[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120837/16159732.html.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8級博士生)

編校:張紅玲

猜你喜歡
生態位短視頻
“去閱讀”時代短視頻自媒體發展現狀及其文化解讀
移動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及營銷模式探析
生態位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支持研究
生態位視角下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
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成長理論研究
株洲市房地產業住宅產品結構的生態位診斷及應對
用戶自制短視頻的受眾研究
后現代視域下新媒體短視頻的美學特征
生態位視野下純網綜藝優勢初探
基于就業生態位理論的班導師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