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常規思維解析外力地貌

2021-09-10 07:22盧俊達
快樂學習報·教育周刊 2021年17期

盧俊達

摘 ?要:常規思維解決問題更直觀容易理解,在解決地理問題時滲透常規思維,抓住事物變化的主線讓地理學習更輕松。本文抓住外力地貌的實質,結合風力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實例,給外力地貌的形成實質進行例證分析。

關鍵詞:常規思維;侵蝕地貌;沉積地貌

2020年黑龍江省使用新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實效。在地貌教學的課堂上碰撞出一點點火花,特記錄下來,期望能給學生學習外力地貌有所幫助。

外力地貌共通之處和常規思維相結合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加深理解進而解決問題。

外力地貌主要是侵蝕地貌和沉積地貌兩大類,原物質減少的區域形成的為侵蝕地貌,總體考慮為同最初環境物質相比,物質減少,而減少的物質占據的空間保留下來,形成侵蝕地貌。

新物質增多位置形成的為沉積地貌,總體考慮為同最初環境物質相比,物質增多,而增多的物質在停留的位置上形成沉積地貌。

兩端的地貌類型理解清楚后,再分析物質的遷移過程,明確物質遷移的動力是什么,以此來確定到底是哪一種地貌類型。風力作為主要營力的為風成地貌;流水作為主要營力的為流水地貌。進而分析對應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外力推動原物質離開原地到達沉積位置的過程為搬運作用,搬運過程中同樣存在侵蝕,侵蝕搬運路徑上的物體形成侵蝕地貌;而沉積地貌的形成則關注的是為什么會發生沉積,地表營力減弱導致攜帶能力減弱而發生沉積,地表營力的減弱原因分析大多會成為分析考察的點,往往地形的變化和阻擋是主要原因。攜帶能力減弱發生沉積則要分析是否有分選作用而導致沉積物粒徑大小的排布規律。

下面選取三種地貌類型,利用上述想法理解其形成過程,風成地貌直觀的反應地貌形成過程中的物質運動遷移,該地貌大多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風力作用顯著,A地區氣候干旱,風力吹蝕作用明顯,吹走大量小顆粒沙塵,大顆粒礫石保留在原地形成戈壁;小顆粒沙塵在搬運環節可對路徑上的巖石進行侵蝕而生成風蝕蘑菇、風蝕壁龕等磨蝕地貌;受地表粗糙程度和地形的阻擋,風力減弱攜帶能力減弱,沙塵發生沉積,由于風力的漸弱,沉積物有明顯的分選作用,上風向沉積大顆粒沉積物,向下風向沉積物的粒徑減小,我們可根據風力沉積物的粒徑變化來判斷風向,風向垂直于沉積物的粒徑大小的分界線由大顆粒徑指向小顆粒經。

喀斯特地貌是一種特殊的流水地貌,微觀變化同流水地貌深度融合,在喀斯特地貌的生成過程中,有化學變化參與其中。A地區石灰巖中的碳酸鈣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被溶解搬運,A地區的碳酸鈣減少,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溶蝕地貌,溶溝加寬峰林地貌千姿百態。而在B地區增多的物質依然是碳酸鈣。

但和風力地貌不同的是風力地貌物質遷移過程物質沒有變化,喀斯特地貌的遷移過程有中間環節

CaCO3→Ca(HCO3)2 → CaCO3

首尾相同,中間變化差異是分析喀斯特地貌的關鍵,碳酸鈣在溫暖濕潤的環境里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微溶于水的碳酸氫鈣使碳酸鈣從A地區減少,溶于水隨水搬運到B地區,當碳酸氫鈣出露地表或與空氣接觸時碳酸氫鈣很容易分解溢出二氧化碳而產生碳酸鈣的沉積而生成喀斯特的沉積地貌。

冰川地貌是各類地貌中無分選作用的地貌,該地貌形成于寒冷的地區,而形成寒冷的前提即為高緯度和高海拔。高緯度的大陸冰川和高海拔的山岳冰川。我們感受到冰斗的形成就是A地區冰川存在的位置,隨著冰川的移動而保留下的遺跡,角峰則是多個冰斗的出現而形成的遺跡山峰;U形谷為冰川搬運的路徑遺留包括搬運物質和侵蝕沿線物質形成,最遠可到達海岸侵蝕海岸形成槽谷,冰川融合海水入侵形成美麗的峽灣;冰川沉積地貌則是冰川物質到達地勢平坦的位置,由于動力減小而停止,隨海拔降低溫度升高而消融,冰川中的固態物質沉積在該地形成冰川的堆積地貌,特別關注的是冰川地貌是塊體的整體運動,沒有分選的過程,這也是選擇冰川作為例證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深刻理解事物內涵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常規思維模式的滲透給我們理解和記憶相關地理原理提供了方便。學習沒有那么難,關鍵是找到合適的方法適合自己理解的規律。對核心素養所倡導的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的提升有一定的助力,為綜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雞西市第一中學,黑龍江 ? 雞西 ? 15810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