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俄語+”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2021-09-22 20:42甄靜茹
科技研究 2021年22期
關鍵詞:俄語一帶一路人才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與開展,中國同沿線俄語國家在交通、信息、能源、工程建設、金融、貿易、文化、旅游、科技事業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將更為廣泛和深入。這就為我國各高校俄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預設了新的目標。單一的俄語語言學習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培養大量“俄語+”人才勢在必行。本文以我?!秾嵱枚碚Z》課程中的一個分支工程技術俄語為例,探索“俄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為中俄行業協作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高層次、復合應用型人才,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 “俄語+”人才 工程技術俄語

引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絲綢之路經濟帶涵蓋東南亞經濟整合,并最終融合在一起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該戰略依靠中國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四十多個國家中,大部分都講俄語。其中12個國家屬于以俄語為母語的國家,如俄羅斯、白俄羅斯等;還有一些國家由于歷史原因深受俄語的影響,如烏克蘭、中亞五國等。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和鋪開,中國同沿線俄語國家在交通、信息、能源、工程建設、金融、貿易、文化、旅游、科技事業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將更為廣泛和深入。這就為我國各高校俄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預設了新的目標。因此,相關教育研究者需要加強對“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語人才培養策略的深入研究,真正為學生今后的順利就業和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俄語+”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雖然有較多高校開設了俄語專業,但是所培養的俄語畢業生并不能滿足“一帶一路”戰略下對俄語人才的需求。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10—2020年間,亞洲各國計劃用于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累計約8萬億美元,其中68%為新建項目,涉及諸多領域。而這些項目的建設,急需大量的既懂俄語、又對金融和工程技術方面有一定了解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就筆者所在的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為例,2009-2020年間,來我院招聘俄語專業畢業生的公司企業,均主要從事日用品貿易、建筑工程、通信、化工、石油設備進出口等方面的業務。而從實際情況看,我們的學生很難快速勝任企業中的崗位。因為學生平時在學校里學的主要是日常用語,專業領域很少或從未涉及。在此背景下,我們的俄語人才培養也應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堅持與時俱進,立足市場需求,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在熟練掌握俄語的同時,具備一定的其他領域和行業的背景知識。確保高校培養出來的俄語人才能與企業對接,確?!耙粠б宦贰钡纳钊胪七M,促進我國經濟得以更好發展。

二、“俄語+”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高校俄語教學重理論,輕實踐

近年來大多數俄語院校都采取“俄語+專業”的模式培養學生,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從傳統單純的語言學習到“俄語+專業”,這一改變顯示了我國俄語教學的改革與調整。很多院校相繼增設了旅游俄語、經貿俄語、法律俄語等課程,從課程設置上來說不可謂不豐富,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就是將多數時間和精力都用到了語法、詞匯、句型等方面的教學中,而忽視了對學生應用技巧、語言記憶、俄語綜合應用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這就導致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對俄語進行實際應用時表達不暢,嚴重影響合作交流的效果,也就難以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二) 缺少“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有力支撐

我們培養“俄語+”人才需要面向市場,大都需要從事于不同行業中,如經貿、通訊、石油、化工、工程技術等,所以這就需要學生不僅對俄語語言知識進行全面掌握,還需要對將來所從事工作行業的文化知識進行了解。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從事俄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普通畢業于俄語語言文學專業,他們具有扎實的俄語知識基礎,但是卻沒有相應行業領域的工作經驗,也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在進行行業背景知識的講授中,難以發揮其教學水平,所以打造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提高“俄語+”人才培養的質量至關重要。

三、基于《實用俄語》課程對“俄語+”人才培養的構建

筆者所在的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是四川省內唯一的外語類高等院校。學院一直堅持“特色發展”與“錯位發展”的辦學定位,走以外語學科為引領、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特色之路,推進“外語+”內涵的融通發展和創新發展,扎根四川,服務西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努力建設外語學科及相關學科國際化特色鮮明的一流應用型大學。在校、院領導的倡議和支持下,我院俄語專業于2019年3月增設了“實用俄語”課程,該課程屬于專業選修課,分為工程技術俄語和跨境電商俄語。由于篇幅有限,筆者僅就工程技術俄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做論述。

課程開設伊始,工程技術俄語課程教學團隊對該課程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資源、教考模式、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校企合作等提出了新標準和新要求,以適應“一帶一路”背景下對跨領域、多層次、高素質“工程技術俄語”人才的迫切需求,為我院推進“俄語+”內涵式發展助力。

課程改革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如下:

(一)明確培養目標

“工程技術俄語”不是為將來從事某項工程技術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開設的,而是專門為具有一定俄語基礎的大學俄語專業學生而設。其學習“工程技術俄語”是為了日后能在工程技術項目中準確地翻譯工程技術內容,包括筆譯和口譯?!肮こ碳夹g俄語”也不是簡單地學習工程技術的知識和術語,而是在了解相關專業技術的基礎上,學習工程技術中的中俄文互譯的技能。事實上,“工程技術俄語”就是工程技術文件資料翻譯課,是習得工程技術文件和資料翻譯能力的課程。它是一門傳授工程技術文件資料翻譯技能和技巧的課程,它不僅講授專業術語,而且重視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的構建,并講授各種在工程技術中通常使用的體裁,如標準、使用說明書、工藝流程、圖紙、招投標書、項目方案書等,同時也強調有選擇性地學習與中國在俄語國家項目關系或者引進俄語國家技術項目關系密切的專業知識,例如飛機制造、航空航天、軍事技術等。

(二)完善課程結構,整合教學內容

依據“工程技術俄語”課程的現實需求,倡導“學生為中心、任務驅動、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理念。構建知識點到小節線再到章節面的知識體系,由學習與實踐任務驅動教學,由學習與實踐的重點、難點設計教學,同時將俄語的學習和工程資料的翻譯融入到實踐的全過程中,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所學運用于實踐活動中,針對“工程技術俄語”的人才培養目標,修訂教學大綱、豐富教學內容、調整教學學時。構建以俄語為本,以工程技術基礎知識為基,以翻譯技能為核,以實踐課為枝的四級課程群,適應“工程技術俄語”人才發展的需要。

(三)更新教學平臺,擴充新媒體教學資源

依托中國高校慕課MOOC聯盟,企業微信K8等網絡教學平臺,開發錄制影音視頻資料,積極建設慕課、微課等課程資源。利用校、院、公共的視頻學習網站,擴充學習內容,分享學習經驗。課前,通過網絡課程平臺或微信群,先給學生課前的導前資料,進行充分預習;課上,通過“翻轉課堂”、“任務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線上自主討論,深化對授課內容的理解與思考。

(四)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教考模式

針對于不同版塊的知識,采取不同教學方法,分類教學。涉及專業術語、表達方式的內容時,采取講授灌輸方式,讓學生盡可能獲得最大的知識量;涉及相關專業技術、工藝流程等內容時,通過思維導圖,啟發學生學習,并探究知識的脈絡和規律;翻譯實踐課多采用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課外拓展大作業和大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三種不同的授課方式,構建了線上、線下與創新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范式。

學生成績的評定過程中,注重過程評價,將單元測試、課程表現、課外實踐以及線上評定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學生個體的具體情況,綜合參考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和自我評價,建立多元化過程考核評價體系,實現全方位考核。

(五)打造高素質師資團隊

師資是影響工程技術俄語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專業現有的俄語教師大多數都是從事俄語語言知識教學工作,而對工程技術專業知識沒有太多的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是從書上或網絡上自己學習的,并沒有在行業企業真正參與此行業運作過程。所以加強師資團隊建設是一切的重中之重。為了解決師資問題,我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入手的,一方面派俄語專業教師去學習深造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然后去相關行業企業實踐,親身體會整個行業運作過程。另一方面邀請行業內部有經驗的專家到學校來講座。

(六)建立校企合作,實現工程技術俄語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為將我校對“工程技術俄語”人才培養和企業對“工程技術俄語”人才的需求有機結合,我專業今年11月初,同中鋼集團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 每年寒暑假可以讓教師、學生去集團實習實踐,通過建立校企合作的培養機制,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根據企業發展需要,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企業可為高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熟知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助于解決工程技術俄語人才的巨大缺口,實現人才培養和就業的有效銜接。

結語

時至今日,我國高校的俄語專業與課程改革依然在進行中。但是改革的步伐、力度、廣度、方式和效果還很有限,遠遠沒有達到完善階段。在絲路經濟帶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單一的俄語人才遠不能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要求。在項目工程、技術、金融、管理和貿易等領域急需大量的既熟練掌握俄語又具備一定行業背景知識的俄語人才。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俄語專業的年輕教師,我們應該積極探索“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方法研討、教考模式改革,提升“俄語+”的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為中俄行業協作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高層次 “俄語+”復合應用型人才,助推“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文顯勤.“一帶一路”戰略下延安大學設置“俄語+”專業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10).

[2]劉新霞,韓婧.“冰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新型俄語人才培養研究[J].邯鄲學院學報 ,2019,(3).

[3]王世剛,畢永利,齊文娟,閆廣明,于冠達.“俄語+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9,(2).

作者簡介:甄靜茹,(1981— ),女,山東省藤縣人,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任俄語教師。

猜你喜歡
俄語一帶一路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信息時代背景下關于針對本科生的俄語學習APP的思考
里加市長因講俄語屢被罰
毛遂自薦
改進俄語教學方法 提高俄語教學質量
為國家選人才
中國“俄語年”俄語知識競賽啟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