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角下墩頭藍文旅產品的創新應用研究

2021-09-24 12:01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手工技藝紡織

楊 樺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528000)

一、引言

國務院派發了《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習主席也高度重視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文化復興,學習工匠精神。本課題以廣東和平彭寨墩頭藍技藝為源頭活水,將其與文旅產品結合,進行創新應用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有著重要意義。

二、廣東省墩頭藍的歷史、現狀與工藝

(一)墩頭藍的歷史背景

廣東省華表革命老區和平縣,地處東江流域,氣候溫潤,物產豐富,自然染織原料來源廣泛,自古就是大型織染專業村。華表墩頭村先人們以素、敦、古為立村之要義,以紡織、耕讀、書院教育立家業。墩頭之藍,因產地而名。原色取汁于“大藍”等野生植物,以素色為主,也有部分“墩頭紅”、“墩頭烏”等客家素染精品。古老織機經緯交叉、縱橫交錯編織出極簡紋飾,生產的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梭織面料。將客家特色,寄托在飾圖設計、紡織、踹染過程中。

(二)廣東和平墩頭藍的現狀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在城鄉大地引起積極反響。傳統手工染技藝的傳承與保護成了各方的研究命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現代紡織技術日新月異,導致墩頭藍紡織技藝市場需求日漸萎縮,傳統工藝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效益不對等,墩頭村很多老傳統手工藝人慢慢放棄傳統紡織手工業的生產,新生代年輕人更不愿意從事這種慢節奏的傳統手工藝,墩頭藍紡織技藝瀕臨失傳,亟需搶救保護。

(三)傳統工藝流程

墩頭藍紡織技藝有十幾道工序,主要包括煮漿、漿紗、曬紗、撐紗(搓紗)、打紗筒、打紗碌、耕紗、過厚、梳布、上機、過縱、調機、調掉賓繩、織布、下布、蒸布、曬布染布、再曬布、踹布等。其制作工藝頗費人力,如織布時需腰勒大皮帶,雙腳協調踩下踏板,兩手拋接布梭,經紗、緯紗交織;兼推挽撞椎,全神貫注,以減少撞紗、跌梭。墩頭藍紡織技藝的制成品用途廣泛,包括:“墩頭藍”頭帕布藝、“墩頭藍”客家繡花帽、繡花鞋;“墩頭藍”布藝在書畫裝裱、書籍裝幀上的運用及成品等;“墩頭藍”紡織技藝染踹布工藝完成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衣服、褲子、蚊帳、被子、被面、披風、鞋、襪子、背帶、手帕、手巾、桌布、茶袋、豆腐袋等。

三、墩頭藍文旅產品的研究意義

非遺文旅創意產業以其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巨大優勢成為世界各國發展國家經濟、推動民族文化影響力的新寵。墩頭藍織染之鄉的歷史文化藝術遺產保護很全面,系列感很強,特色明顯;整個村落規劃也嚴謹科學,文化藝術氛圍濃郁,文化基礎深厚,形式美感表達透徹。墩頭村至今保存完好的織染技藝場景,古建筑、古書院、古塔等都傳遞出客家家訓文化、儒林文化、儒學文化、德行文化、師德文化等歷史底蘊厚重的人文歷史,很符合國家建設小而精的鄉土旅游項目。標品市場格局已定,非標品的休閑旅游、文創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旅游+文化+產品創新”文旅產品首先是一個產品,一個有創新價值的產品,也是消費者旅游體驗的核心部分,其細分品類和組合方式多樣,這也契合了傳統手工扎染工藝的傳承需求,因此,有獨特的地方特色的墩頭藍產品開發市場前景廣闊。

四、墩頭藍文旅產品的創新應用研究

以非遺文旅產品創新應用構建過程為主線,遵循多層次、多方位應用案例分析相結合,具體實證分析,進而提出策略建議的研究思路。以“重塑墩頭藍產品商業價值”為研究方向,解決其產品局限與市場局限。

(一)解決產品局限性

墩頭藍的一個藍字就決定了其色彩的框架體系,粗紗紡織也強調了其面貌,傳統產品路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擴充產品線,增加室內家用紡織小產品(如椅套、茶墊、收納掛袋等);增加旅游紀念品種類(如香囊、耳機套、書簽、公仔、手機殼等等),使傳統產品在彰顯地域特色的同時與時代接軌,形成日?;?、大眾化,轉化墩頭藍的精髓與底蘊,以飽滿的生命力詮釋時代新貌。

(二)降低產品的價格

跳脫傳統單一的工藝的束縛,可以跨界與其他傳統手工藝或是現代紡織工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造型語言,如在抽紗織布環節采用現代半機械化改良工藝,降低時間成本,人工成本;在產品制作環節進行作坊式流水生產,縮短上市時間。

(三)解決消費市場局限性

傳統墩頭藍染色的產品無論是從形態結構還是色彩上,受眾局限于中老年消費人群,擴大消費群體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故而借助現代網絡平臺如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快手小紅書等,靶向面對90后,00后這些具有新思想、新行為、新習慣、新偏好的網絡消費新群體推廣,線上線下產品同步推送,帶動消費,提升受眾群體與產品覆蓋范圍。

五、主要的創新點

手工染色在紡織行業的發展應用,相對成熟且穩步上升,沉淀出一批運用植物染色為特色的原創品牌。相對于紡織行業,墩頭藍在文旅產品設計種研究非常少。目前,基于對藍染工藝的研究已形成系統理論是日本和東南亞,國內是近些年開始的,我們通過對墩頭藍傳統工藝的幾種不同技法,以手工文化為背景進行研究,旨在立足“非遺手工特色”、“文旅特色”、“創新特色”,推動鄉村建設。

1.傳統手工染一般用在服裝飾品當中比較多,地域界限也較為明顯,要打破這個瓶頸,首先從材料入手,突破材料領域,加入了綃、麻等織物,結合藤編、電鍍金屬材料等,擴大墩頭藍染作品的應用領域,實現性別無差異、年齡無差異,把古老的傳統文化引入現代生活;

2.現代模板工具的介入,使得墩頭手工染突破了傳統工藝上的不可復制性,可以染出極為規則的紋樣,也可扎染出復雜的對稱圖形;

3.傳統手工染作品的配飾多以布扣、明線跡進行裝飾,實現工藝跨界,結合不同的縫制設備,可以進行快捷、批量的釘珠繡花輔助裝飾;

六、結語

華表墩頭村“墩頭藍”紡織技藝于2015年被頒布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不僅僅是客家布衣的本色和標志,更是嶺南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瑰寶之光。作為非遺,作為民間藝術,而且跟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國家的惠民工程。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全社會及農民老鄉們做好身邊的傳統手工藝、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猜你喜歡
手工技藝紡織
非遺技藝絨花的傳承與創新
澳洋紡織
紡織屆的“兩優一先”
治理的技藝:三代王官學新說
做手工
技藝精湛 星光燦爛——來自歐洲的Herrmans
超萌的羊毛氈手工
技藝并舉 厚積薄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