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新聞學畢業設計實踐與探索

2021-09-26 11:31王瀟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7期
關鍵詞:制度保障畢業設計本土化

王瀟

[摘? 要]自2018年起,榆林學院文學院新聞學專業開始以畢業設計取代沿襲多年的畢業論文。榆林學院在參照深圳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經過三年多的本土化探索與實踐,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畢業設計體系,并且收獲了豐碩的成果。本文從該校畢業設計作品選題的本土化亮點出發,闡述其運作過程與保障機制,同時反思目前存在的問題,意在為同類型新聞院系的畢業設計推進提供借鑒。

[關鍵詞]畢業設計? 選題? 本土化? 制度保障

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媒介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能力研究”(課題編號:SGH18H414)。

本科生畢業考核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最后一個環節,考查的是學生結合專業所學知識,深入認識問題、提出創新性解決辦法的能力,也是評判其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指標。多年來,國內的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多以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方式來完成。然而本科生研究能力不足,缺乏學術寫作訓練,使得畢業論文水平良莠不齊,普遍存在選題沒有新意、研究沒有方法、結構不成體系、表達含糊不清的現象,畢業論文蒙混過關的問題被社會各界反復詬病。

為落實學?!芭囵B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凝練新聞學專業特色,強化地方性,突出應用型,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榆林學院多次組織專業教師赴汕頭大學、深圳大學、西安歐亞學院考察學習。2018年5月,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結合其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制訂了《新聞學專業本科畢業作品組織實施方案》,畢業論文改革由此啟動。迄今為止,已有三屆畢業生參與其中,累計完成文字系列報道十三個,紀實短片三部,共十六個項目?!队芰秩請蟆?、省內影響力較大的新聞自媒體“貞觀”“上郡”及榆林電視臺等均刊發、播出了多個畢業設計作品,新媒體平臺的作品單篇閱讀量普遍達到三萬以上,特稿《孤獨之旅:一個陜北家庭的西安求學遷徙之路》在微信公眾平臺及“今日頭條”累計閱讀量超十三萬。不僅提高了榆林學院在社會上的認知度,還獲得了新聞兄弟院校及媒體專家的廣泛好評。

選題突出本土化,追求深度

畢業設計工作的啟動在每年六月份,即新聞學專業學生大三課程結束之后。要求學生以四到五人的規模組隊共同完成畢業設計項目,每隊安排兩名專業指導教師,教師與學生之間實行雙向選擇。作品形式主要為文字系列報道及新聞紀實短片。前期,學生與指導教師有兩到三個月的選題環節,在這期間小組會循環“開選題會——現場調研——討論可行性”的過程,不斷推翻選題,直到最終確定。

選題過程中,指導教師最看重項目選題是否具有本土化、區域化的特點。目前來看,最近三年的作品非常優秀地完成了這一任務。文字報道《巨響之后——“7.16特大爆炸案”十八周年重回馬坊》是以2001年發生在榆林市橫山縣馬坊村的爆炸案(該爆炸案造成了80人死亡,百余人受傷)為中心,探訪當年慘劇發生的原因,以及十八年來在災難陰霾中生活的人們的哀愁與重生;《行走在生老病死之間——陜北陰陽先生系列報道》聚焦陰陽先生這一在陜北有廣闊生存空間的古老職業,展現他們的日常生活、職業內容及未來傳承,以厘清科學與迷信的邊界,幫助人們理性看待這一行業;《一切為了孩子——榆林西安雙城生活系列特稿》的關注群體為往返于榆林和省會西安之間的求學家庭,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無數家住榆林的父母付出了時間、金錢與耐心,夫妻分離,兩地奔波,他們的愛與愁、得與失在稿件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

此外,在凸顯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對選題進行深度挖掘,也是項目小組必須要完成的任務。走馬觀花式的采訪是無法獲取真實信息的,只有扎得足夠深、跑得足夠多,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負責《調查報道:被掩埋與被遮蔽的榆林城市垃圾》這一項目的學生起早摸黑,跟隨環衛工人和垃圾運輸司機走遍榆林多個垃圾填埋場,在臭氣熏天的環境拍攝照片,完成采訪?!睹谂c尋光——榆林煤礦工人職業現狀調查報道》小組同采煤工人一起,深入地下八百多米的煤礦作業面,記錄他們的挖煤生活,諸如此類的采訪經歷,不勝枚舉。調查報道中,掌握浮在表面的信息是容易的,但是畢業設計作品的要求是兼具特色與深度,這就注定了學生必須融入現場,融入所關注的群體之中,進行深入采訪。

用制度保障畢業設計項目順利完成

畢業設計項目考查的是學生深入新聞事件,調查、剖析、解讀新聞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練成的,既需要學生在前三年的日常專業課學習中不斷實踐,逐步積累,又需要教師在項目的各個環節做嚴格的制度要求,以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最終的“大考”。

1.實操能力鍛煉:課內外共同提升

近年來,在摸索學生實操能力鍛煉平臺建構的過程中,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走出了一條“課內+課外”的聯動模式。

“課內”指的是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將實操能力與理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培養新聞學專業學生“采、寫、編、評、攝”等能力。例如,“新聞采訪”課程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定采訪對象,在新聞演播室實時展示,完成一期完整的人物訪談節目;“新聞寫作”課程的期末作業為,針對某個有調查空間的新聞選題開展長篇幅的深度報道;“新聞攝像”與“出鏡記者與現場報道”這兩個課程則要求學生組隊拍攝新聞紀錄片并進行兩次以上的視頻新聞出鏡報道。此外,“新媒體實務”“新聞攝影”“數據新聞”等課程也都有形式不一的實踐要求。

“課外”主要是指在整合校園資源的基礎上搭建新聞學專業“新雨新聞工作室”。該工作室的運營項目包括報紙《新雨報》、視頻團隊“新雨視界”,以及微信、微博等官方新媒體賬號。這些課外實訓項目可保障學生在畢業設計之前有足夠多的機會全方位地鍛煉新聞選題能力。目前,主體部分是《新雨報》,每學期出四期,每期四個版面,分別為“校園新聞”“人物專訪”“追蹤調查”“新聞評論”。每期報紙抽取大二新聞班十名左右學生完成,兩位專業指導教師在選題、采訪、寫稿、排版等各個環節全程跟蹤?!缎掠陥蟆芬殉蔀榱水厴I設計的“預熱”環節。

2.畢業設計考核制度:全流程跟蹤

雖然學生有三年的實操能力鍛煉時間,但作為一項時間跨度長達一年的大型報道項目,考核制度的確立也極其重要。第一,要保證項目穩步推進,按時完成;第二,要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全方位展示。

首先,流程追蹤方面。在小組與指導教師確立項目選題之后,新聞學專業組織開題答辯會,邀請專業教師與媒體工作者對選題進行價值與可行性的評估,每位同學撰寫個人開題報告,小組項目負責人上臺答辯,闡述選題理念及操作方法,答辯通過后方可進入實操環節。此后,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按月匯報項目進度,提交個人采訪手記,指導教師發現問題應及時反饋,進行調整。

其次,最終考查環節。畢業設計的最終成品并不是單一的系列報道或新聞短片,還包括配套的書面資料及公開答辯環節。書面資料方面包括小組項目文本、個人開題報告、個人項目報告等,按照學術論文的體例裝訂成冊,以保證整個項目的完整性與思辨性。每年四月份,學校的公開答辯環節會更加隆重,在校內多媒體報告廳開展,組織新聞學專業的所有學生到場觀摩,由榆林傳媒中心記者及來自深圳大學的教師與專業教師組成評委團進行提問,小組成員登臺展示,教師現場打分。整個答辯過程就是對學生多媒體綜合展示能力的考驗,答辯PPT、項目海報、項目展示冊及項目視頻花絮等均包含其中。

反思:如何形成穩定的可持續模式

我國新聞學專業的奠基人李良榮教授在談及新聞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時曾表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技術帶來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新聞專業的學生唯有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辨是非、辨真假,才能夠在將來走上媒體或是其他宣傳工作崗位時,憑借自己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對事物的深刻洞見,引導社會輿論朝著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睆哪壳叭甑膶嵺`經驗來看,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的畢業設計改革是成功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社會、觀察生活、鍛煉專業能力的機會,幫助他們建立了正確的新聞價值觀。但是,隨著實踐的深入,除了正面反饋之外,一些隱藏的問題也浮現出來,亟待解決。

1.深度參與,指導教師分身乏術

畢業設計環節不是學生單方的努力,還對指導教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整個項目的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從討論選題到規劃采訪,再到最終的稿件(短片)修改及組織答辯,逐一完成。而為了保障學生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設計,有效把控項目整體的規劃性,指導教師會在每一個環節親力親為,悉心指導。

項目前中期,教師需保證每周與學生開會討論,以了解項目進度,幫他們理清思路,把握方向,即使是假期也不能中斷。進入后半年,尤其是項目定稿、答辯的前夕,面對每個項目小組五篇,單篇平均一萬字以上的改稿任務,以及編輯排版、展示排練等要求,指導教師需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工作到深夜。另外,教師還要兼顧日常教學工作與科研任務。目前,榆林學院新聞學專業參與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只有六位,人員有限,而每年的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在45人左右,且從2019年開始招收新聞專升本專業的學生,學生人數又翻了一倍。雖然每個學校的畢業設計指導教師人數一定是遠少于學生人數的,但在高強度的投入要求下,如何在保證大多數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的同時,又能保證教師的指導落在實處,這一矛盾的調和僅靠教師的工作熱情是不夠的。

2.區域受限,選題挖掘困難

榆林作為陜西省下轄地級市,地處省內最北邊,與內蒙古與山西接壤。雖然能源產業繁榮,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二,但產業結構單一,沒有任何本土的商業媒體,不論是從整體的新聞環境還是從城市生活的多樣性來說,都存在短板。在地理位置上,榆林與省會西安及關中、陜南等地區的城市群距離較遠,出行不便。

因此,學生在尋找有本土化特色的選題時,能夠同時滿足體量大、意義深遠且有足夠的代表性等這些條件的新聞選題總量有限。目前完成的十余個項目中,已經出現了個別選題新聞性較差,泛泛而談的狀況,未來要想能繼續保持本土化、區域化的特色,以及選題的競爭力與獨特性,可能較為困難,畢業設計必將面臨選題范圍拓展的問題。而若要將選題拓展到省內乃至國內其他城市,作為一個全自費的項目,學生至少長達一個多月在陌生城市調研采訪,不僅采訪困難會成倍提升,生活、交通等成本也會大大增加,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參與畢業設計項目的積極性。

總體來說,畢業設計的推進是一個在摸索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基礎層面是學生與教師的盡心投入,默契配合。但是,院系及校方在資金、制度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極其重要,這樣才有可能形成一套穩定且可持續踐行的模式,從而使學校的辦學更有特色,吸引力增強,使學生成為優秀的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良榮.讀無字之書,做有心之人——推薦深圳大學新聞畢設作品集《新聞的名義》[J].新聞記者,2019(4):96.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文學院? 陜西榆林

猜你喜歡
制度保障畢業設計本土化
高校畢業設計展吸引業內眼球
畢業設計優秀作品選登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基于FPGA的畢業設計實踐平臺實現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法官獨立制度之保障
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制度保障研究
道德社會構建的制度保障
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追求正義
論電視節目的本土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