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五種習以為常的教育現象

2021-09-30 01:01于宏立
教書育人·校長參考 2021年8期
關鍵詞:雙重標準利己主義世界觀

于宏立

[摘 要] 教育生活中有著太多習以為常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選取日常教育生活中五個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行多角度剖析,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深刻反思。

[關鍵詞] 習以為常;世界觀;利己主義;雙重標準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有著太多的習以為?,F象。例如,教師利用微信群布置作業、學生犯了錯就喊家長、學生不明白就再講一遍等,對這些現象大家已經見怪不怪,雖常有抱怨,卻懶得去深入思考其真正的利弊。本文共列舉了五種常見現象(問題),對待這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拋開對錯暫且不論,當我們對這些現象進行認真深入的心理學分析以后,我們會發現,被這些現象所掩蓋的潛在的教育危害是容易使學生形成雙重處事標準,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所謂雙重標準,就是當發現一種價值觀對自己不利時,立即跳換到對自己有利的另一種價值觀。例如,有的青年人一方面大力鼓吹歐美青年人獨立自由的世界觀,以此來對抗父母對自己所謂自由的干涉,另一方面卻繼續毫不臉紅地從父母身上索取無私的經濟和生活支持,此時的他們是閉口不談自立、自強的。當我們的學生習慣于用雙重標準看問題做事情時,我們的學校培養出的就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

我們如果不對這些習以為常的現象予以足夠的重視,不進行認真深入的剖析,不糾正這些習以為?,F象帶來的危害而任由其發展下去,影響的將是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成效,甚至影響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本文選取日常教育生活中五個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行分析,希望能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深刻反思。

第一種現象:教師利用微信群布置作業。許多教師習慣于利用家長微信群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因為這種方式確實既方便又快捷,還能防止學生因記不下作業或者偷懶。結果出現了一個怪現象:教師的事情家長做,學生的事情家長做,而且越是低年級這種現象越突出。這個現象的存在不僅增加了家長的負擔,不利于良好家校關系的形成,而且容易激化親子矛盾,更為不利的是,養懶了孩子,讓孩子養成依賴家長的壞習慣。

2019年5月,教育部發文明確規定,各中小學校不得通過微信或QQ來向孩子及家長布置作業。不少教師就開始發牢騷:“不讓在家長群里布置作業,怎樣讓家長檢查督促作業?”他們好像都忘記了非常重要的一點,課后作業是學習的重要環節,本來就是學生自己的責任,什么時候變成家長的任務了?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一方面要求學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另一方面讓家長代為監督學生完成作業。這種自相矛盾的雙重標準產生的教育影響只能是讓學生變得更懶惰、更自私,不利于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學習自覺性。

第二種現象:學生犯了錯就喊家長。教育孩子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老師和家長應該多溝通交流,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可以推卸本應該屬于自己的教育職責,不分輕重緩急和錯誤性質,只要學生犯了錯就把家長喊到學校里來。

很多老師習慣于遇到事情就喊家長,這看似是為了共同解決問題,實際效果卻是:家長覺得很丟面子,惱羞成怒,不問緣由先把孩子訓斥一頓。犯錯的學生當著家長的面暫時低頭服軟,但這是雙重脅迫下的違心無奈之舉。家長的教育水平一般低于教師,喊家長到校對于學生的教育并無裨益,也很難讓學生深刻反思自己的錯誤,只會加深孩子對老師和家長的逆反心理。所以,遇到問題就喊家長,不但不利于解決問題,反而會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影響,降低教師的威信。

調查談話也發現,學生對老師動輒就喊家長十分反感,特別是對老師把父母叫到辦公室訓話,多數學生都感到嚴重傷害自尊,從而對老師產生怨恨心理。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并無原則性錯誤甚至被冤枉,他們因無處申訴進而產生了憤懣、悲觀的心理,個別的孩子因此出現了心理障礙。所以,“喊家長到?!辈⒉荒苁盏浇逃龑W生的預期效果,弄不好還會適得其反,甚至出現學生自傷、自殺等事件,一定要慎用。

從教育的角度說,良好的教育環境是由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成的,孩子在良性互動的環境下才能實現健康成長。對學校教育而言,教師負有全職全責,所以不要動輒就喊家長來,這本質上是教師推卸責任和無能的表現。

從培養學生的正確世界觀、價值觀角度說,我們一方面教育學生有擔當、要對自己負責,另一方面出了問題就將責任推向家長,作為當事人的孩子反而成了出氣筒。這種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嚴重偏離了教育的正確方向,又怎么能培養出對自己行為和未來負責的新時代公民?

如果真的需要叫家長,除非遇到了較嚴重的事情。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這個錯誤不是一般的錯誤,否則老師是不會喊家長到校的。喊家長的原因是因為學生是未成年人,父母作為監護人有責任有權利知道事情的經過。喊家長的目的是家校雙方更好地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和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共同懲罰學生。

第三種現象:學生不明白就再講一遍。這句話是許多老師引以為榮的口頭禪,甚至成了責任心強的表現。對此,浙江紹興的茅衛東老師曾經說過:“‘來,聽老師再講一遍,或許這不是耐心,而是愚蠢”。作為老師,如果應該一遍就交代清楚的事情卻要講數遍,就應該很好地反思自身的問題,找出癥結所在,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彌補,而不是把多講幾遍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是因為學生沒有認真聽講,也不能僅靠重復來解決,而應該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上面;如果是授課內容超出了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講了也不會,那就不要再講了,放棄就是最明智的選擇。

從課堂效率的角度分析,老師為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哪怕是一個淺顯的知識點,也要反復講。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在簡單的重復提問中被白白浪費。如此做法,看似是對一些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負責,實際上是對大多數同學的不負責,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低效甚至負效的。

從社會公平的角度分析,華東師大周彬教授說過:“老師把80%的精力花在20%的學生身上,而置更多的學生于不顧,這其實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不公平?!?/p>

從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分析,老師為了把問題講明白,反復提問個別學困生,讓他們在全班同學面前出盡了洋相,丟掉了自尊,同樣不利于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他們對老師的良苦用心其實并不感激,他們心里更多的是酸楚和仇恨,個別學生甚至會出現心理扭曲的問題。

第四種現象:你只管學習,別的什么都不用管。這是許多家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不少家長很樸素很真實的想法,因為學習確實太重要了,不敢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多少父母正在以“愛”的名義養廢孩子,但是等到養出一個除了學習什么都不會做的巨嬰時,往往后悔不迭。孩子長大后也會埋怨父母:我想干的時候,你不讓我干,現在憑什么嫌我什么都不會干?這就陷入了一個愛與怨恨的怪圈。

我們養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自立自強,有一技之長能養活自己和家庭,奉獻國家和社會嗎?我們又怎么能一邊抱著孩子不舍得讓他下地自己走,生怕磕著碰著,一邊希望孩子放到地上就會跑?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孩子要想在未來的社會過得好,不僅需要智商,也需要情商。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更需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和與人交往、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能力。

孩子什么都不干,錯在父母。做家務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幸福指數也更高。家長朋友們,放手讓孩子學做家務吧,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溫室里怎么可能長出參天大樹?

第五種現象:反復講道理。講道理是很多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習慣性通病,自己講不明白就請別人來講,在他們的認知中,教育就是告知,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如果孩子不聽話就反復講道理。然而現實卻是:反復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幾乎沒有效果,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道理講得越正確,孩子往往越是不聽。這個現象經常令很多家長大惑不解。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從孩子的角度分析,他們多希望得到尊重,不喜歡被別人支配,他們不僅要看家長說什么,還要看家長怎樣做,當他發現家長言行不一,自己要求的自己卻做不到時,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就發生了傾斜,他們一方面排斥和鄙視家長的言行,另一方面也學會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兩面性人格。

所以,要想讓孩子“聽話”,家長真正需要認真做好的是言行一致、以身示范,而不是反復地講大道理。另外,家長應該認識到,孩子難免會有一些嘗試性行為和破壞性行為,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歷程,只要我們把握底線就可以,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維和標準去苛求孩子。

(責任編輯:劉瑩)

猜你喜歡
雙重標準利己主義世界觀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義一條路可以走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世界觀(二)
雙標
雙重標準惹人嫌
警惕美國總統的“雙重標準”
重讀《夜讀偶記》
羅爾斯原初狀態中立約人特性
淺析李箱小說《翅膀》中映射的社會現象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小鎮“序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