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色菌毛囊炎47例皮膚鏡特征分析

2021-10-11 06:50劉彥麟陳熙茂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21年4期
關鍵詞:線狀點狀馬拉

宋 黎,唐 懿,劉彥麟,陳熙茂

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糠秕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膚真菌病,由Potter正式命名為馬拉色菌毛囊炎。本病多見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好發于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圓頂狀毛囊性紅色小丘疹,間有毛囊性小膿皰,周邊有紅暈,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者廣譜抗生素的患者易并發本病。根據臨床表現、真菌鏡檢或真菌培養可診斷[1]。皮膚鏡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通過觀察表皮及真皮乳頭層色素及血管結構等進行診斷的無創檢測手段。目前國內外大部分是關于頭皮脫發性毛囊炎及面部痤瘡的皮膚鏡表現的研究[2],對馬拉色菌毛囊炎的皮膚鏡特征報道少見。筆者在工作中發現馬拉色菌毛囊炎與細菌性毛囊炎皮膚鏡表現的特征有所不同,筆者對其進行總結,探討皮膚鏡在馬拉色菌毛囊炎診斷中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9月在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就診的47例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均經臨床及真菌鏡檢確診,分析其112個皮損皮膚鏡特征。同時選取經臨床診斷為毛囊炎,真菌檢查陰性的45例共108個皮損作為對照。

1.2 儀器和方法

臺式皮膚鏡工作站(型號:JD-801D),由江蘇省捷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對47例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112個皮損及45例真菌陰性毛囊炎患者共108個皮損行皮膚鏡檢查,采用非接觸偏振模式,調整最佳圖像清晰程度后采集圖像,分析皮膚鏡特征,并進行數據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比較真菌孢子陽性的毛囊炎與真菌陰性的毛囊炎的皮膚鏡表現,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四格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及皮損分布特征

47例馬拉色菌患者男37例(78.7%),女10例(21.3%);年齡15~41歲,平均年齡(23.41±7.56)歲。1例患者皮損泛發,分別累及頸部、胸背部、上臂外側、腰部(圖1),對其選取5個皮損觀察,其余46例患者選取皮損 2~4個,共計 112 處。皮損基本分布于胸部58處(51.8%)、上背部46處(41.1%)、頸部5處(4.5%)、上臂外側2處(1.8%)、腰部1處(0.9%)。選取皮損分布相似的45例真菌陰性的毛囊炎患者作為對照,男35例(77.8%),女10例(22.2%);年齡12~47歲,平均年齡(25.35±9.47)歲。45例患者每位選取皮損 1~4個(圖2),共計 108 處,排除面部皮損及粉刺、結節、囊腫性痤瘡皮損。

圖1 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胸部皮損

圖2 細菌性毛囊炎患者背部皮損

2.2 馬拉色菌毛囊炎皮膚鏡主要特征

皮膚鏡下馬拉色菌毛囊炎皮損的主要模式:①黃白色均質結構背景下較均勻的線狀血管(圖1、2);②除具有①所示特征,另可見皮損外周紅斑;③中央黃白色膿栓或角栓,周邊線狀血管;④除③所示特征外,另可見皮損周邊紅斑;⑤除④所示特征外,另可見線狀血管之間少許點狀血管穿插其中(圖3)。

圖3 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損皮膚鏡表現

2.3 細菌性毛囊炎皮膚鏡主要特征

皮膚鏡下細菌性毛囊炎皮損的主要模式:①中央黃白色膿栓或角栓,周邊粉色背景下點狀血管圍繞分布,少許線狀血管穿插其中或分布于外緣(圖4)。②中央黃白色膿栓或角栓,周邊粉紅色背景下點狀血管圍繞分布。

圖4 細菌性毛囊炎患者皮膚鏡表現

2.4 不同皮膚鏡特征在兩種毛囊炎的分布

112處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損,中央黃白色均質結構(62處)和均勻分布的線狀血管(62處)出現頻率最高,其次依次為中央膿栓或角栓結構(50處),線狀血管為主+少許點狀血管(32處),均質紅斑+線狀血管(17處)。真菌陰性的毛囊炎中,幾乎均有中央膿栓或角栓結構(107處),其次為點狀血管基礎上周邊圍繞線狀血管(82處),均質紅斑+點狀血管(26處),幾乎沒有線狀血管(表1)。

表1 各種皮膚鏡特征在不同類型毛囊炎皮損中的分布比例 (%)

2.5 不同血管模式在兩種毛囊炎中的分布

有點狀血管存在的皮損中,47例馬拉色菌毛囊炎(n=112)線狀血管比例>50%,所有細菌性毛囊炎(n=108)點狀血管>50%,χ2=216.035,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馬拉色菌毛囊炎更易出現線狀血管,而真菌陰性的毛囊炎更偏向以點狀血管分布為主。

3 討論

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于糠秕或球形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globusa)在毛囊內過度繁殖,導致阻塞的毛囊擴張,繼而破裂,內容物釋放入組織而產生炎癥[1]。臨床上與痤瘡的丘疹膿皰性皮損容易混肴,特別是發生于胸背部的皮損,兩者可伴發。韓國學者曾報道32例診斷為尋常痤瘡的患者,8例(25%)真菌陽性,符合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診斷[3]。若有快速簡便的輔助診斷馬拉色菌毛囊炎或普通毛囊炎合并馬拉色菌感染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治療的有效性。

汪樂[4]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馬拉色菌毛囊炎在皮膚鏡下可見毛囊損害,中間有淡黃色角栓,周圍毛細血管擴張,但皮膚鏡檢出率低于真菌檢查,認為皮膚鏡不能幫助診斷馬拉色菌毛囊炎。國內文獻少見對馬拉色菌毛囊炎皮膚鏡下血管形態的研究報道[5,6]。Jakhar等[7]在一項對15例馬拉色菌的研究中發現以下皮膚鏡特征:①能看到肉眼不能發現的鱗屑,這些鱗屑以外周分布、暗白色為特征;②周邊的毛發有毛周角化樣的改變,如呈卷曲狀;③部分毛干出現了色素減退,從而認為皮膚鏡能夠作為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輔助診斷工具。因為本研究選擇的是非面部非頭皮部位,黃種人毛發不如白種人粗和密,所以關于毛發的改變并不明顯,而主要集中在血管形態上。本研究發現單一的線狀血管高度提示馬拉色菌毛囊炎的可能,而單一的點狀血管提示合并真菌感染的可能性不大。若同時出現線狀和點狀血管,線狀血管的比例>50%或更高,提示真菌性毛囊炎的可能。近期在一項通過皮膚鏡診斷240例各種原因引起的毛囊炎的研究中發現,對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診斷正確率為62%[8]。作者總結了在沒有其他特征性的表現時,角栓周圍特異性的點狀血管可能成為診斷線索,但是敏感度只有67.3%,并未發現其他研究出現的皮損周圍色素減退或者褐色色素沉著。在本研究中也發現點狀血管出現幾率并不高。因本研究納入的皮損不包括消退期皮損,所以也未觀察到色素改變的皮膚鏡特征。

梁妮等[9]總結了154例馬拉色菌毛囊炎的臨床和組織病理特征發現,皮膚鏡因其無創的特點可以取多處皮損進行檢查,增加陽性率,可作為鑒別兩者的輔助方法。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將皮膚鏡作為門診的日常工具,廣泛應用于色素及非色素性疾病中[10],相對于肉眼判斷丘疹周邊的紅暈,皮膚鏡對血管結構的辨識能提高診斷正確率。

本研究還有一些不足和后續的工作需要完善。①應逐漸增加患者例數,獲得更大的樣本量減少偏倚;②參照國外的研究,今后對鱗屑及毛發的改變繼續進行研究;③血管形態的描述盡可能量化,在同時有兩種血管形態的時候,將線狀血管及點狀血管的比例計算出來,推算出真菌性毛囊炎兩者的比例范圍;④計算使用皮膚鏡檢出率與肉眼、真菌檢查檢出率間的差異,評估皮膚鏡是否真的能提高臨床診斷率;⑤線狀血管為主的模式只能提示馬拉色菌毛囊炎的可能,并沒有進一步的組織病理表現的差異分析及發病機制的探索,只能增加診斷上的傾向性,尚不能作為定性的依據。

猜你喜歡
線狀點狀馬拉
Ⅰ型肢根型點狀軟骨發育不良家系的遺傳學分析
某住宅樓的混凝土點狀爆裂原因分析
謎地(小說)
行星偏愛未知的引力(詩歌)
馬拉利的賬單
“點狀”音色在我國打擊樂中的具體表現
淺談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特點的描述
關于裝配式建筑發展的幾點思考
線狀生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