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歷新冠疫情防控狀態下的奧運報道

2021-10-18 11:13張宏達
中國記者 2021年9期
關鍵詞:硬氣靈氣底氣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東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推遲一年舉辦,但由于疫情反復,在奧運會臨開幕前11天(7月12日),東京都再次進入緊急狀態。因此,奧運會參賽運動員、技術官員和媒體記者等相關人士在工作和生活中均需遵守升級后的疫情防控標準。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此次派出近八百人的奧運前方團隊,其中新聞報道人員69人,外場ENG(電子新聞采集,后文用ENG指代)峰值編制20組,基本覆蓋本屆奧運會33個大項。有別于往屆奧運會開幕前大篇幅報道烘托主辦國當地特色和奧運氛圍,本次總臺前方報道團隊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政策,抵達東京后14天內未與外界接觸,行動范圍僅限閉環通行。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奧運新聞報道團隊先遣隊成員,筆者7月13日抵達東京,在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筆者和同事們突破既有報道模式,優化設計方案,奧運新聞報道工作有突破、有創新、有亮點,當然也有很多模塊值得進一步打磨與盤點。

一、奧運會預熱報道緊扣防疫主線

(一)抓細節 疫情防控即是報道對象

抵達東京后,根據新聞報道指揮部的統一調度,筆者連夜挖選題,找線索,但受限于疫情防控政策,無法乘用公共交通,通行區域受限,采訪報道工作只能在閉環內進行。因距離奧運會正式開幕尚遠,幾乎所有通往競賽運行區域的奧運班車均未開通,借助奧運交通信息查詢系統,當時唯一已開通外場線路目的地為奧運村。我們選擇以主交通樞紐為原點,開啟一趟疫情防控狀態下的體驗式報道,內容覆蓋奧運村班車的間隔頻率、運行耗時、防疫措施、上座率等,在抵達奧運村停車場后,還對奧運村的入住情況,中國代表團預計抵達方案,疫情防控狀態下運動員的訓練和生活等做了介紹。其中,班車防疫措施的畫面感最強:司機室與乘客區的透明隔離幕布,醒目的防疫提示牌,上下車門的消毒液,以及空調最大通風量吹拂隔離幕布劇烈晃動……《奧運村開村巴士專線正式啟用》這條新聞為東京奧運會前方系列報道開了個好頭。

在通行區域受限,無法快速轉場展開大范圍報道的情況下,從身邊出發,從細節出發,以體驗式探索過程本身作為報道對象,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解燃眉之急,還能極大豐富鏡頭語言,行動起來的人物和行進探索的過程讓報道有抓手,有落點,受眾記得住,摸得著,更能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二)挖背景 時空交織豐富報道維度

基于奧運村探營報道取得的良好反饋,我們此后又陸續制作了三期體驗式報道,其中《總臺記者探訪東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受關注度最高,除了央視奧運頻道使用外,還被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等多個頻道采選并循環播發。

為做好本期報道,筆者做了大量案頭資料儲備。新國立競技場是東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奧運會期間使用“奧林匹克體育場”的規范代稱。奧林匹克體育場在國立競技場原址上翻修重建而來,原址曾是1958年亞運會和1964年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具有鮮明的體育印記和奧運印記。在設計和重建過程中,該場館遵循綠色低碳理念,外立面選用天然杉木,頂層支撐結構大量使用落葉松以部分替代鋼材;而且,作為一個六萬人的大型體育場,中高區看臺采用鏤空結構,自然通風,低區環形看臺電驅助力送風,使得內場體感溫度明顯下降。

在對一個事物或一個事件進行抽絲剝繭地分析報道過程中,筆者傾向于依托“一縱一橫”兩條主線:縱向追尋歷史,橫向緊扣時代。這張縱橫交錯的報道關系網可以讓我們快速厘清事物的核心特點和關鍵要素,并追溯其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三)勤探索 開發器材的擴展功能

隨著奧運會日益臨近,各項目運動員陸續抵達,中國選手的訓練備戰自然也是總臺奧運預熱報道的重點,然而根據疫情防控政策,在面對面采訪時,媒體記者需要與運動員至少保持兩米間隔。由于距離較遠,加上場館內背景聲嘈雜,于是記者提問難免靠大喊,卻沒辦法完整聽清運動員的回答,不利于遞進式追問。對此,筆者和搭檔攝像師使用了“雙話筒+雙耳機”的技術解決方案:記者提問和運動員回答分別占一支話筒,分別收錄進入不同聲道,攝像機監聽一分為二,攝像師聽技術指標,記者聽運動員回答內容。

二、開幕式現場報道傳遞力量

7月23日,東京奧運會開幕當天,央視奧運頻道推出了《體育的復蘇——奧運會開幕式特別節目》,根據部署,筆者承擔開幕式內場直播連線任務。根據總臺與OBS(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時段預約結果,筆者連線時段被限定在當地時間19:25-19:30區間,即開幕式前約半小時。在設計該連線環節時,筆者遵循如下業務標尺:精煉、準確、生動;方便受眾看得見、聽得懂、記得住。

連線結構上,筆者選擇了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首先是奧運會開幕前的主背景大環境,包括當時氣候條件,開幕式內場動態,并簡要表述個人的現場感受,“太陽剛剛落山,夜色漸漸升騰,……體感二十四五度,這樣的氣候條件無疑對于來賓、演職人員和運動員們都非常理想?!钡诙舆f進是對個人直播點位小環境的細節觀察和寓意引申。當時,筆者處在解說評論席中部,周圍被世界各地主要電視機構評論席所包圍,當晚這113個評論席恰恰是聯結全世界的焦點,“在這里,你幾乎可以聽到世界上所有主要通行語言,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民眾跟隨他們熟悉的解說員身臨意境,從第一視角出發,以母語為陪伴,徐徐開啟這個夏天的奧林匹克之旅?!?/p>

最后一層遞進在認可世界各地語言、文化各不相同的前提下,提出是奧運會把整個世界緊密相連,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也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奧林匹克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強”的基礎上新增了“更團結”。團結是命運與共,團結是心手相連,這無疑也代表了全人類共同的美好期盼?!胺e極昂揚的奧林匹克精神感染并激勵我們面對挑戰,闊步向前;在每個人的人生賽道上,不斷拼搏,不斷進取,不斷攀登,創造一個又一個超越自我的冠軍傳奇?!?/p>

當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依然存在反復的大背景之下,我們的奧運會開幕式報道更應該傳遞出凝心聚力的精神能量,奧林匹克精神給全世界帶來的活力和希望,這既是情感的共鳴,也是該時段直播連線情緒的高潮。

三、羽毛球專項報道體現溫度

筆者從2011年蘇迪曼杯參與羽毛球一線報道,迄今經歷過兩屆夏季奧運會、兩屆亞運會以及此間歷屆羽毛球世錦賽、湯尤杯、蘇迪曼杯等專項國際大賽,這些儲備的核心能量也在東京奧運會專項報道中實現了集中爆發。同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享有東京奧運會在中國大陸地區(含澳門)獨家全媒體權利,這種先天資源優勢也讓我們的奧運會羽毛球報道在專業性、準確性、權威性上廣獲認可與好評。

(一)引數據講故事:傳播奧運精神,彰顯民族自信

中日雙雄角力,歐亞強手爭金,這是賽前世界羽壇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東京奧運會上,只有中國隊、日本隊有能力爭奪全部五個單項的獎牌甚至金牌,而安賽龍(丹麥男單)、辛杜(印度女單)等好手僅在個別項目上有奪牌沖擊力。然而,最終結果卻是中國國家羽毛球隊五個單項全部有球員進決賽,混雙包攬金銀牌,總共斬獲“兩金四銀”,超出預期;日本隊多位選手發揮欠佳,全隊只拿到一枚混雙銅牌。筆者觀察點評客觀分析了日本隊東道主身份的“雙刃劍”作用,結合從日本隊內部渠道獲得的消息,引出結論:太多壓力導致日本球員沒能打出自己應有的表現。

除了數據對比和原因分析,報道應該更深一層挖掘人與人的關系,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注搭檔之間、對手之間、師徒之間、運動員與祖國之間的情感變化,這同樣要靠故事細節。根據中國隊球員的性格特點和場上細節表現,筆者策劃了一組串聯人物素描的關鍵詞:硬氣、靈氣、底氣。

“硬氣”——諶龍。32歲的年紀,淘汰賽每一場勝利都來之不易,無論李梓嘉、周天成還是金廷,都是男單冠軍的熱門人選。拼到極致,諶龍腳掌的血泡已經層層套嵌,盡管如此,諶龍自始至終拼盡全力,這枚奧運會男單銀牌值得點贊。賽后,筆者立即通過隊內關系獲得了諶龍腳底血泡的照片,沖擊力極強,當場決定以“硬漢諶龍”為主題在央視頻等新媒體上獨家首發推送,該帖還被同步置頂到央視新聞客戶端首頁,第一小時閱讀量即突破10萬,消息登上微博熱搜后迅速被全網轉發,綜合閱讀量約3000萬。

□ 圖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移動外場網絡制播系統聯結奧運報道各場景環境。

“靈氣”——陳雨菲。說話和聲細語,打球輕盈伶俐,決賽對陣世界第一戴資穎的強攻,巧妙化解,拿下奧運會女單金牌。賽后直播采訪,筆者引導陳雨菲作出如下告白:“這五年來,我們女單組挺不容易吧。2016年雪芮姐受傷,我們女單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今天,在東京,我們女單組做到了。我覺得很榮幸成為這個擔起責任的人?!?/p>

“底氣”——陳清晨/賈一凡。每一場艱苦比賽,兩個人始終互相鼓勵,大聲稱贊搭檔。一路上,她們傾其所有,也打出了中國優秀運動員的精氣神。盡管女雙決賽未能獲勝,但完賽后,兩個人主動跨過對方半場,抱起倒地激動痛苦的印尼老將波莉,真誠送上祝?!袊\動員的底氣不僅僅體現在“瀟灑霸氣地贏”,更難得的是如何“坦然從容地面對失利”。

除了中國運動員爭金奪銀的高光表現和令人感動的瞬間,我們同時也以國際視角精準掃描著羽毛球場的各個角落:這里有因為戰亂,背井離鄉,但始終沒有放棄羽毛球運動,憑借國際奧委會難民代表團成員身份來到東京奧運賽場的阿拉姆;這里有奧運沖刺集訓期間膝部韌帶撕裂,全程佩戴鎧甲模樣護具,一路拼到八強的日本女雙球員廣田彩花;這里有四次站上奧運賽場,以黑馬身份沖進四強,改寫美洲球員歷史最佳成績的34歲老將凱文·科登。

(二)新科技:移動外場網絡制播系統賦能奧運報道

在電視新聞外場一線報道中,ENG團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業內也把它比作新聞戰場的沖鋒敢死隊。記者和攝像在外場可以捕捉最鮮活的人物采訪和事件特寫,但受限于缺乏國際公用信號來支撐成片結構,按照以往,我們要把鮮活素材推回東京IBC甚至北京后方進行成片制作,其弊端有兩個:一是耽誤時效性,無法抓最佳傳播落點;二是身為專項記者,作為最熟悉項目、最熟悉人物、最熟悉背景的第一操刀手,想“掌勺”卻缺乏主料“下鍋”。

本次奧運會期間,根據總臺技術局節目制作超清化、移動化、智能化的指導思想,部署了東京IBC移動外場網絡制播系統,首次接入總臺中心云“云、邊、端”協同架構,賦予賽事報道現場移動化節目制作和傳輸能力。筆者即便在羽毛球賽場,也可以實現基于互聯網的國際公用信號素材訪問、節目制作、成品節目傳輸。特別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這種協同框架既降低了疫情暴露風險,又顯著提升了前場節目制播的整體效率。

盤點東京奧運會報道經歷,筆者在“術、業、道”三個層面都有收獲,奧林匹克之光也成為貫穿本屆奧運報道的主線。誠然,因為疫情,每個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都受到波及影響,面對挑戰,我們需要像那些優秀運動員一樣作出積極勇敢的選擇:盡己所能,進取拼搏并爆發出所有能量……

猜你喜歡
硬氣靈氣底氣
企穩的底氣
醫養農旅特色項目未來可期 納天地靈氣 居康養福地
裝備
競技不止勝負夢想照亮征途
“硬氣”多西:叫板特朗普的推特CEO
鏤空工藝
心底無私底氣足
為政底氣
你要有拒演悲劇的底氣
人大監督要“韌勁”也要“硬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