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水沙條件下長江太子磯河段秋江圩崩岸治理及效果分析

2021-10-19 00:16
水利建設與管理 2021年9期
關鍵詞:河勢水沙護岸

楊 麗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蕪湖 241000)

1 引 言

三峽工程運行以來,長江下游安徽段來水來沙條件發生了較大改變,主要表現為來水量變化不大,來沙量大幅度減小,清水下泄明顯。受水沙條件變化及河勢調整影響,近十幾年來長江安徽段崩岸頻繁發生,太子磯河段出口右岸秋江圩崩岸區長約8km,岸線年崩退20~30m,嚴重影響河勢穩定及防洪安全。

為維護岸線和河勢穩定,保障防洪安全,根據國家相關部門批復,2015—2018年實施了安徽省長江崩岸應急治理工程,該工程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項目中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子項,治理范圍涉及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等5個市,分布在長江上下三號等12個河段,共治理崩岸26處,護岸總長度50.5km(見表1和圖1),該工程2019年12月通過竣工驗收。其中秋江圩段護岸長5080m,主要工程措施為水上干砌混凝土塊護坡、水下拋石和混凝土鉸鏈排護腳,2015年10月開工,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結合2016年大洪水對工程區河岸穩定的影響,及時調整工程方案,2018年4月完工。工程經歷了2016—2019年洪水考驗,工程區岸坡穩定,防護效果較好,工程實施對維護河勢穩定、提高抵御崩岸災害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促進沿江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表1 安徽省長江崩岸應急治理工程情況

圖1 安徽省長江崩岸應急治理工程位置示意圖

通過多年水文、河道地形監測資料,分析太子磯河段河勢演變特點和演變規律,利用秋江圩近年崩岸監測資料分析岸坡穩定情況,結合地質資料、河勢演變、崩岸區岸坡穩定分析及近期來水來沙變化情況,分析秋江圩崩岸原因??偨Y在三峽工程運行后新水沙變化條件下,特別是工程實施遭遇了2016年大洪水的強水沙變化條件下,成功治理強烈崩岸的經驗,為今后研究新水沙條件下河道治理方法提供經驗和技術參考。

2 三峽工程運行前后水沙變化

2.1 來水來沙變化

據大通水文站資料統計,三峽水庫蓄水前多年平均徑流量9052億m3、輸沙量4.27億t。三峽水庫運行以來,2003—2017年該站年均徑流量8630億m3、輸沙量1.38億t,與蓄水前均值相比,來水略偏枯5%,來沙減少了68%。

2.2 2016年洪水特點

2016年長江流域發生中下游型區域性大洪水,長江安徽段超警戒水位歷時23天。大通站最高水位15.64m(吳淞高程),超過警戒水位1.24m,最大流量為70800m3/s,年徑流量為1998年以來的首位,大于45000m3/s(河段平灘流量)的時間達到120天。2016年大通站的徑流量、輸沙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其徑流量占全年的66%,輸沙量占全年的72%。

3 秋江圩段崩岸及原因分析

3.1 崩岸概況及護岸的必要性

池州江堤秋江圩段為2級堤防,上起寶賽崗,下至秋浦河口,全長24.38km,與通江河(堤長24.36km)形成一個獨立的防洪堤圈(見圖2)。秋江圩崩岸段位于太子磯河段出口段右岸扁擔洲外灘,對應池州江堤秋江圩段樁號1+900~10+200。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河勢調整影響,水流頂沖秋江圩扁擔洲段強度增大,在水流貼岸沖刷作用下,秋江圩段岸坡逐年崩塌后退,深槽向近岸移動(見圖3)。以0m岸線為例,2004—2013年最大沖退130m,年均沖退15m。岸坎距堤腳最近處約180m,崩岸對河勢穩定及防洪安全均構成一定威脅。因此,對秋江圩扁擔洲水流貼岸、強崩岸段進行治理是必要的。

圖3 秋江圩崩岸區斷面變化

3.2 崩岸原因分析

3.2.1 河勢演變分析

3.2.1.1 河道沖淤

根據有關研究成果,三峽蓄水前太子磯河段表現為淤積,1981—2001年平灘河槽年均淤積量為66.5萬m3;三峽工程蓄水運用后,2001—2006年太子磯河段出現沖刷,平灘河槽年均沖刷量為261萬m3;2006—2011年太子磯河段表現為淤積,平灘河槽年均淤積量為502萬m3,且淤積主要發生在枯水河槽,枯水河槽年均淤積量為603萬m3;2011—2016年太子磯河段由淤積轉為沖刷,平灘河槽年均沖刷量為167萬m3[1]。經過2016年長江大洪水,上游來水來沙條件的改變有可能強化這一趨勢[1]。

3.2.1.2 河道演變

太子磯河段上起安慶市前江口,下至樅陽縣新開溝,河道全長25.12km,為鵝頭形分汊河段。江中鐵銅洲將水流分為左、右兩汊,左汊為支汊,多年分流比約為13%,右汊為主汊,多年分流比約為87%,右汊內的稻床洲心灘將汊道分為東、西兩水道,東水道窄深,西水道寬淺。出口段上至鐵銅洲尾,下到新開溝,長約10km,出口單一段右岸為扁擔洲。

近二十年來,受太子磯河段中部鐵銅洲左右汊道演變影響,鐵銅洲尾匯流后居中偏右下行,貼右岸沖刷秋江圩扁擔洲一帶河岸,該段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持續沖刷后退(見圖4)。從秋江圩段護岸區附近的河道橫斷面歷年變化圖來看,1981年深槽居左側,1981—1998年左岸淤積,右岸沖刷,深槽右移。1998—2013年河床斷面形態變化不大,河槽居中相對穩定,左岸沖淤交替以淤為主,右岸(扁擔洲)逐年沖刷后退。2013—2016年深槽居中,河槽底部由-8m沖刷下切至-22m,左岸沖刷,右岸繼續沖刷后退。

圖4 太子磯河段出口段河床斷面變化

3.2.2 河岸地質狀況

秋江圩段岸坡地質結構為雙層結構(見圖5)。岸坡上部覆蓋8~10m厚的重—中粉質壤土,下部為強透水性的粉細砂層,厚度大于15m,抗沖性較差,岸坡穩定性較差。

圖5 秋江圩河岸地質剖面

3.2.3 崩岸區近岸岸坡分析

1998—2016年右岸岸坡崩退右移,5~-10m高程區間岸坡年均沖退14m。1998—2001年河床底部略有刷深,在-19~-20m之間;2001—2013年,河床底部略有淤高,在-16~-17m左右;2013—2016年河床底部沖刷下切5m,最深點-22m(見圖6)。岸坡平均坡度在1∶3左右,局部陡坡1∶1.8。

圖6 秋江圩崩岸斷面變化

3.2.4 崩岸原因分析

綜合前述分析結果,秋江圩段河岸地質為二元結構,下部存在較厚的粉砂、細砂層,抗沖性差,經局部河勢調整變化,水流頂沖或貼岸沖刷,右岸秋江圩段岸坡沖刷變陡,岸坡逐年崩退。三峽工程運行后,來水來沙變化及2016年大洪水作用,加速了崩岸發生發展。

4 秋江圩段崩岸治理實施情況

秋江圩段崩岸應急治理工程位于長江太子磯河段出口段右岸,對應秋江圩江堤2+060~7+020和8+300~9+300,護岸區長5080m,自上而下分為A、B、C、D四段,采用水上干砌混凝土塊護坡、水下拋石和混凝土鉸鏈排護腳型式。2015年10月開工,2015—2016年實施B段,B段全長1700m,其中1100m為混凝土鉸鏈排護腳,600m為水下拋石護腳;2016—2017年實施A、C段,全長2380m,其中A段長1650m,為混凝土鉸鏈排護腳,C段長730m,原設計為混凝土鉸鏈排護腳,在2016年大水作用下,C段擬護岸區強烈崩塌,岸線犬牙交錯,枯水位附近岸坡較陡,不能滿足系排梁穩定要求,護腳型式由混凝土鉸鏈排變更為水下拋石;2017—2018年實施補充完善工程,包括B、C和D 段加固工程,2018年4月完工。

5 防護效果分析

5.1 工程區岸坡穩定情況

將施工圖階段水下地形測圖、施工前后及完工后水下地形測圖進行對比,分析工程區岸坡穩定情況,采用ARCGIS軟件計算分析工程區河床沖淤工程效果。分析得出,工程實施有效消除了崩岸隱患,工程區岸坡處于穩定狀態,河床沖淤互現,局部河床呈稍淤積狀態(見表2和表3)。工程經歷了2016—2019年洪水期考驗,未出現崩岸險情,秋江圩江堤防洪能力顯著增強。受河勢調整及水流頂沖作用影響,雖然岸坡處于穩定狀態,但河道橫向沖刷受阻,河床向縱深方向發展,深槽部位仍然繼續處于沖刷狀態,應加強觀測分析,遇不利情形及時采取加固措施,以發揮工程整體防護效果。

表2 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前后岸坡穩定分析

表3 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區沖淤計算分析

5.2 工程區崩岸預警變化情況

根據2011—2017年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和2018—2019年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發布的崩岸預警通知,秋江圩段為Ⅱ級崩岸預警區。隨著2015—2018年崩岸治理工程的實施,秋江圩段預警區范圍逐年縮小,2017年后除了下游石頭埂段因堤防無外灘仍維持Ⅱ級預警外,已護工程區均解除預警(見表4和圖7)。

表4 秋江圩段崩岸預警變化統計

圖7 秋江圩崩岸治理前后預警變化

6 結論及建議

6.1 結論

a.三峽工程運行以來,長江安徽段水沙條件變化較大,主要表現為來沙量大幅度減少,長江太子磯河段長期處于沖刷狀態,特別是經過2016年大洪水,加速了河道沖刷強度。

b.長江太子磯河段總體河勢處于相對穩定狀態,受水沙條件變化及局部河勢調整影響,近二十年來水流對河段出口右岸秋江圩段沖刷強度加大,該段河岸地質抗沖刷性差,河岸逐年崩塌后退,對池州江堤秋江圩段防洪安全及下游河勢穩定構成一定威脅。因此,對秋江圩段崩岸進行治理是必要的。

c.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實施過程中,經歷了2016年大洪水,水流對秋江圩下段頂沖強烈,造成河岸多處崩窩,岸線犬牙交錯,枯水位附近岸坡較陡,不能滿足混凝土鉸鏈排及系排梁穩定要求。針對此種特殊情況,及時將秋江圩C段護腳型式由混凝土鉸鏈排調整為水下拋石,保證了工程順利實施并發揮防洪作用。

d.針對三峽工程運行后新水沙條件及2016年大洪水強烈造床作用,經過工程區近岸岸坡穩定分析,秋江圩下段水流頂沖強烈,深槽沖刷可能威脅已護岸工程穩定的情形,及時對秋江圩下段深槽部位實施了水下拋石加固的補充完善工程,解除了深槽沖刷下切對已護岸工程穩定的威脅。

e.經過2015—2018年的崩岸治理工程實施,并經歷多次洪水考驗,秋江圩段河岸穩定,除了下游石頭埂堤防無外灘段仍維持Ⅱ級預警外,其他已護工程區均已解除預警,工程防護效果較好。

6.2 建議

在三峽工程運行后新水沙條件下,長江太子磯河段將較長期處于沖刷狀態,護岸工程抑制了河道的橫向發展,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區深槽將呈沖刷下切態勢,近期需加強河勢演變及岸坡穩定監測分析,遇影響河岸穩定的不利情形應及時采取加固工程措施。

猜你喜歡
河勢水沙護岸
淺談水利工程中堤防護岸工程施工技術應用
渤海灣連片開發對灣內水沙通量的影響研究
預制裝配式波浪樁生態護岸研究
高強度塑鋼板樁在河道護岸工程中的應用研究
生態空心塊體水沙動力效應研究
生態護岸技術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應用
大型水利樞紐下游水沙變異特征
新鄉黃河河務局用無人機查勘黃河河勢
倒運海水道近年河床演變分析
走在創新最前沿——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