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會柑種質資源分布與利用研究

2021-10-20 12:18黃宏健徐秀婷
湖北農機化 2021年18期
關鍵詞:果形陳皮單果

阮 龍 黃宏健 胡 楊 徐秀婷 王 立

(1.江門市新會區陳皮產業研究院,廣東 江門 529100;2.江門市新會區林業科學研究所,廣東 江門 529100)

新會柑是柑橘屬的茶枝柑(C.chachiensis Hort)在新會區經過幾百年的栽培演變而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栽培種,主要分布于會城、三江、雙水、古井、大澤、司前、羅坑、崖門等潭江中下游銀洲湖沿岸各鎮街區,其中會城、三江、雙水占全區種植面積一半以上,三鎮成為核心種植基地。大田生產得到廣泛種植的有大種油身、細種油身2個品種[1]。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用了3年多時間巡遍新會區域內12個鎮街的大部分柑園和苗圃,調查摸底新會柑種植現狀,掌握新會柑品種分布情況,對優良單株進行標定和擴繁,調查優良單株的產量、品質、抗性等,先后采集了新會柑單株56株及其它柑桔橙檸柚單株33株合計89個單株的接穗,經消毒處理后嫁接擴繁無性系種苗。

建立了3個品比試驗區,合計面積0.5 hm2,種植640株品種苗,儲備了一批優質的新會柑種質資源。

2 結果分析

2.1 新會柑產業現狀

近代新會柑種植可謂三起三落,剔除行政區域變化及20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時期以糧為綱大砍柑橘,20世紀80年代又發展速度過快導致賣柑難柑園棄管失管及20世紀90年代那場黃龍病暴發毀滅性災害后全軍覆沒,從1996年起,經10多年一蹶不振,2005年又開始發力,2010年后才穩步發展至今。1990年以前新會還未興起陳皮收藏,那時的新會柑叫大紅柑,以食用為主,約0.1~0.15元/kg,但難以銷售,政府還要發動職工購買支農柑才讓農戶勉強維持生計。自從2000年以后興起曬陳皮,逐漸有了陳皮市場,新會柑才從水果脫變出新會茶枝柑來,每到加工季節隨處掉棄柑肉成了網紅,從此新會大紅柑的叫法也逐漸淡化。

圖1 新會柑種植面積的歷史變化情況

近年來,新會柑的種植面積一路上揚,跨行業投入到新會柑種植的有建筑商、茶葉商等各類投資者,資金雄厚的,投資20~26.67 hm2,一般果園都較規范,配套加工廠房、倉貯等設置,但多數是小規模投資的,更有精明的陳皮商,自已不投資種植只收購別人種的柑果加工,價格高的時候則收購外地柑冒充新會柑加工的大有人在,也有種0.67 hm2或0.53 hm2做個幌子標旁他的陳皮是自家產的蒙騙顧客,近期陳皮年份造假就大行其道,市場上20~30年的李鬼陳皮充斥要多少能有多少。大田生產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精管細作、粗管棄管并存。

當地政府一直重視柑桔產業的發展,引導創建333.3 hm2新會柑(陳皮)GAP產業園,通過獎補創建家庭農場、品牌莊園及萬畝種植示范區的水肥一體化、黃龍病統防統治等,通過示范起輻射促進作用,提升新會柑(陳皮)的產品質量。高品質檔案農場覆蓋面積333.3 hm2,農產品安全示范面積666.7 hm2,無公害生產。2017年廣東省嶺南中藥材保護資金項目,2018年刨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實施,大大促進了新會柑(陳皮)三產融合發展。

據江門市新會區農業農村局2021年4月23日發布,新會區轄下會城街道(圭峰區)、大澤鎮、司前鎮、羅坑鎮、雙水鎮、崖門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睦洲鎮、大鰲鎮和代管銀湖灣濱海新區,共計12個鎮街(區)30個社區居委會199個村委會,地理坐標東經112°46′~113°15′,北緯22°05′~22°35′,區域總面積1387 km2,現有新會柑種植戶5000戶,種植面積0.67萬hm2。另有報道,2020年加工新會陳皮及其茶制品產量超過1萬t,新會陳皮全產業鏈產值超過百億元。

2.2 新會柑種質資源分布

新會區20世紀60年代就建立柑橘品種資源庫,并選育出大洞04、05、06號等優良株系,在20世紀80年代廣泛應用,1985年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Co60輻射育種選出少核新品種[1]。新會柑不到冬至大紅都不夠甜,大紅成了新會人衡量成熟采摘的標準,但甜度總比蕉柑椪柑溫州蜜柑遜色很多,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盲目到潮汕疫區大量引進蕉柑、椪柑種苗種植,可是不到3年就暴發了黃龍病,引發新會柑桔橙急劇減縮,種質資源得不到保存。

1997年利榮森先生捐資100萬港元和新會區成功爭取國家九五種子工程項目,對新會柑產業恢復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華農大等科研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僅存的柑園中尋找回大洞05優良單株,經脫毒培養,成功繁育出新會柑無病苗,在新會區果樹研究所和廣東省水果良種繁育場擴繁并推廣新會柑無病苗,經緩慢的發展期,2010年后第一批陳皮商販賺到了錢,推動陳皮產業的迅速擴張,使新會柑種植面積一年一年番新,特別2017-2018年間,原來公路邊的農田保護區由稻田一夜間都變成了柑園。

新會柑在每個時期的發展都存在不確定因素,種苗的繁殖供應一直都是集體單位育苗和個體戶育苗同時共存。因體制改革,區果樹所、省良種場先后撤銷,個體育苗戶雖然沒有專業的選種在優質品種推廣上存在缺陷,但對苗木供應滿足市場需求確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到各地巡查掌握的情況,目前全區柑苗育苗量有70~80萬株,有育苗大戶5~6家,育苗規模20萬苗的1家,10萬苗2家,1~5萬苗的有6家,每個鎮都有大大小小的育苗點2~3個,大多數是地苗,袋苗只占少數,苗木質量有好有差,裸根苗6~8元/株,袋育苗8~15元/株,圈枝苗15~25元/株,仍然未能滿足市場需求,苗價一直保持較高價位。因陳皮商的推波助瀾,圈枝柑比嫁接柑價格高達 5~6倍,由于種苗有市場,城區周邊一帶的柑園無論老柑樹還是新種的幼樹都用來圈枝育苗,2020年有5萬株圈枝苗投放到柑苗市場。

表1 圈枝柑與嫁接柑的差別

在幾個育苗大戶的大力推廣下,形成現在新會柑的生產規模,在其各自幅射范圍內,相對形成3個主要片區,其中主要片區會城、三江、雙水占全區種植面積一半以上,還有司前片區、古井片區3個片區的新會柑在果型上品質上具有微小的差別,為今天的種質資源保護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新會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與廣東省南藥品種保護項目,在紫云路143號建設的新會柑種質資源保護中心、新會柑良種苗木繁育中心,承擔培育新會柑無病苗的任務,中心已建立砧木種子園、母本園、采穗圃、育苗網棚的生產設施,已建成年產10萬嫁接苗的生產規模,從2020年起向新會柑農提供容器無病苗。

2.3 新會柑優良單株選種

經過3年多時間巡遍新會區域內12個鎮街的大部分柑園,對優良單株進行標定和記錄檔案,調查產量、品質、抗性等,先后采集了新會柑單株56株及其它柑桔橙檸柚單株33株合計89個單株的接穗,對接穗經消毒處理后嫁接擴繁無性系苗木,在此基礎上建立了3個品比試驗區,合計面積0.5 hm2,種植640株品種苗,儲備了一批優質的新會柑種質資源,同時分布于圭峰山脈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存在少量野生或原人工種植后轉為野生狀態的優質實生柑樹資源,擴大了新會柑的品種選育范圍。陸續篩選出9個優良單株,其中10-1#、8-13#、dz1#可以直接向柑農推廣,sq1#、蘇15#、劉3#、三通1#、古井2#可在品比試驗區表證,逐步向柑農推廣。

表2 新會柑及其他品種采集單株擴繁

表3 品比試驗區統計

2.3.1 優良單株10-1#

2018年9月28日從原省良種場選出,2010年種植,8年生,生長茂盛,樹冠開張,周圍同一批種植的柑樹留存率只有63.2%,且沒多少株是青綠色的,可見10-1#有一定抗性。樹高2.7 m,圍粗375 cm,冠幅3.7 m×3.5 m,結果母枝平均枝條長15.9 cm,粗0.2 cm,葉數有12.1片。單株產量約75 kg,產量高,果形大,屬于大洞05株系。平均單果重152.3 g,果高5.68 cm,果徑6.89 cm,果形指數0.82。2019年4月12日將優良單株10-1#移植到新會柑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的種質圃種植保存,6月17日因園地漬水漚根,新梢失水萎蔫后死亡,有幸在移植前已采穗擴繁,這株單株的種質得以保存。

2.3.2 優良單株8-13#

2018年11月21日從原省良種場選出,2015年種植,3年生,樹高2 m,圍粗195 cm,冠幅2.5×2.1 m,單株產量約15 kg。果實萼片留存,萼片小,長0.25 cm,有5片,五星狀,果蒂粗0.30~0.37 cm。果肩高5.6~5.9 mm,多數果實果肩呈一邊高一邊低。果臍淺窩明顯,深0.17~0.35 cm。平均果高5.91 cm,果徑7.29 cm,果形指數0.81。皮色橙黃,屬于大洞05株系。平均單果重150 g,平均單果鮮皮重37.5 g,鮮皮重占比25.0%,鮮皮厚0.14~0.4 cm,平均0.33 cm。每果28.5粒種子,鮮種千粒重175.4 g。2019年4月13日移植到種質圃,克服樹冠回枯后恢復正常,2021年少量掛果。

2.3.3 優良單株dz1#

2018年12月5日從大澤鎮文龍村選出,2008年種植,10年生,枝干粗壯,葉色深綠,樹勢良好,抗性及經濟性狀表現突出,樹高2.6 m,圍粗380 cm,冠幅4 m×4 m,產量約100 kg,屬于大洞05株系,單果重151.1 g,果高5.93 cm,果徑6.7 cm,果形指數0.88,果底平有明顯凹窩狀,果皮橙黃色,光澤鮮,油包清晰大粒,皮厚,果肉橙紅色,細品有花蜜味,留香,酸中帶甜,測定的可溶性固形物13.35%,酸0.73%。種子23粒,風干第2 d重量4 g,千粒重173.9 g,長1.1~1.3 cm,高0.6~0.7 cm,種身近圓形帶鸚嘴狀鉤尾。先后采用柑、桔、橙、檸、柚、枳等9種砧木及試用小苗嫁接方式擴繁dz1#無性系種苗種植在品比試驗區。2019年9月24日將dz1#征集,移植到種質圃,移植后回枯嚴重,目前處于恢復期。

2.3.4 優良單株sq1#

2019年6月18日從司前鎮新勝村選出,1994年種植,樹齡25年,樹高2.75 m,圍粗374 mm,冠幅3.57 m×4.04 m,產量約50 kg,品種是大種油身,果高5.5 cm,果徑6.4 cm,果形指數0.86,平均單果重142.2 g,單果濕皮重35.6 g,單果干皮重10.3 g,濕皮占比25%,濕皮含水量71.1%,果肉可溶性固形物11.63%,酸0.70%。表現抗性強,產量中等,品質好,在司前鎮片區很有代表性,可面向司前鎮片區推廣種植。2019年9月24日將sq1#征集,移植到種質圃,生長恢復良好,2021年已掛果。

2.3.5 優良單株蘇15#

2019年10月11日從雙水鎮橋美村選出,2005年種植,14年生,樹勢良好,枝干粗壯,葉色深綠,樹高3.2 m,圍粗450 mm,冠幅4 m×3.5 m,產量約75 kg,果型大,屬于大洞05株系,平均單果重147.2 g,果高5.62 cm,果徑6.63 cm,果形指數0.85,抗性強。2020年8月25日在蘇15#母樹上采穗嫁接擴繁。

2.3.6 優良單株劉3#

2019年8月6日從三江鎮深呂村選出,2010年種植,9年生,生長茂盛,枝條分布均勻,樹高3 m,圍粗380 mm,冠幅3.1 m×3.3 m,產量75 kg,果型好,屬于大洞05株系。果高5.97 cm,果徑7.21 cm,果形指數0.83,平均單果重124.3 g,單果濕皮重31.22 g,單果干皮重8.22 g,濕皮占比25.1%,濕皮含水量73.7%,果肉可溶性固形物10.43%,酸0.56%。在豐產性、抗性方面都表現很好。2019年8月6日在劉3#母樹上采穗嫁接擴繁。

2.3.7 優良單株三通1#(扁身柑)

2019年9月11日從會城街道天馬村選出,2008年種植,11年生,柑園管理水平較高,留草覆蓋,種植密度較大,行株距3 m×2.5 m,早封行,樹冠間枝條交叉,但經修剪枝條較疏,樹冠內采光尚可,果實外皮光滑,掛果量不多,株產約25 kg,667 m2產約2000 kg。單果重135 g,果高5.58 cm,果徑7.1 cm,果形指數0.76,果型比較特別,相對寬而矮,是目前為止所見到最扁身的品種。2019年10月30日將三通1#征集,移植到種質圃,移植后回枯嚴重,目前仍在恢復期。

2.3.8 優良單株古井2#

2019年8月6日從古井鎮長沙村選出,土壤含沙量很高,有一條山溪細流從旁邊流過,種苗來源于古井鎮玉州村吳長榮柑苗場,2009年種植,樹齡10年,樹型開張,枝條粗壯分布均勻,樹高2.7 m,圍粗39 mm,冠幅3.5 m×3.5 m,產量75 kg,果實較大,果皮光滑,果高5.98 cm,果徑7.1 cm,果形指數0.84,單果重153.5 g。2019年9月19日將古井2#征集,但移栽不成活。有幸在移植前采穗擴繁,這株優良單株的種質得以保存。

2.3.9 優良單株南灘1#

2019年10月10日從會城街道南灘島選出,2010年種植,9年生,樹高1.8 m,圍粗330 mm,冠幅3 m×3 m,產量100 kg,果高5.76 cm,果徑6.81 cm,果形指數0.85,單果重134.6 g。掛果枝平均長9.3 cm,8葉,葉小,長楕圓形至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小凹陷明顯,先端葉緣有0~3個不明顯的齒狀,背光下油胞點細密,是否屬于短枝密葉種有待鑒定。樹形矮化,生勢茂盛,枝條短密分布均勻,表現抗性強,豐產性強,植物性狀及經濟性狀優良,采取采穗嫁接擴繁。

表4 優良單株測量數據

3 討論

雖然新會柑在20世紀80年代就大力推廣大洞05等優良無性系,但經歷了黃龍病毀滅性災害后,近10年重振產業發展起來的新會柑產業,優良無性系的選育推廣嚴重滯后不適應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個體育苗戶為主體力量托起種苗市場,目前種植的品種仍以農家品種為主,差異性分化較大,利于今天的優良單株篩選,也就是柑橘育種上最基本使用的芽變選種,但由于低變異率及偶然性,芽變選種也只能是利用目前為止發現的優良單株。10-1#、8-13#、dz1#可以擴繁無性系直接推廣,逐步取代從普通采穗圃及從大田植株采穗嫁接育苗,sq1#、蘇15#、劉3#、三通1#、古井2#等可在品比試驗區表證,逐步向柑農推廣。也有學者認為優良單株受地域環境因素及栽培條件的影響更大,并不是它原有的遺傳因素差異,所以長遠發展還需要從雜交選育種和生物技術育種來突破傳統品種的缺陷。

新會柑從新鮮水果向陳皮加工的轉變,是地方特色產業轉變所然,但取皮棄肉的方式是我們柑橘選育種的悲哀也是一種失敗,新會柑多核,每果多達20~25粒種子,甜度低,糖度只有9%~10%,是品種的最大缺點,雖然進行過Co60輻射育種選出少核新品種,也通過不同砧木搭配篩選,但未能在鮮食品質上取得突破。

新會柑品種改良的主要目標,進一步研究適宜水果鮮食品種、最適陳皮加工品種或者兩者兼具品種的改良工作。鮮食品種要求果實外觀端正、易剝皮、無核或少籽、風味濃、有香氣、肉質脆嫩易化渣、貨架期長等優點[2];陳皮加工品種要求果實外觀光滑,皮韌易剝,香氣濃,藥用成份含量高,易貯存等優點。以高產、優質、高抗、不同成熟期、適宜機械化栽培為目標,提升柑農種果效益。近年來,土地流轉慢集約化規模發展難以取代小家散戶經營,由于大量失管柑園的存在,黃龍病具有蓄勢爆發潛在威協,在以散戶種植為主的經營模式下,其防控成效十分有限,裂皮病、潰瘍病等病害發生日益嚴重,新會柑品種缺乏抗病基因,因此,選育抗病品種和優質砧木品種也是今后新會柑品種改良的方向。

猜你喜歡
果形陳皮單果
栽培西瓜單果重主基因+多基因遺傳分析
卡西米羅·吉塞拉的詩
安順市辣椒品種引種栽培及各性狀相關性研究
基于機器視覺的芒果果形評價方法研究
寧夏地區越冬茬設施番茄產量與品質分析
一兩陳皮一兩金 陳皮養生很省心
陳皮很養生 但不宜久服
高產油茶夏旱期不同經營措施對其果形生長的影響
開車回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