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日荷生絲貿易盛衰分析

2021-10-23 01:50張蘭星
絲綢 2021年10期
關鍵詞:荷蘭人荷蘭越南

摘要: 在近代,由于日本養蠶繅絲技術落后,以及日本人喜歡絲織品,再加上生絲貿易有利可圖,荷蘭人便將生絲批量運往日本銷售。文章結合歷史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分析了17—18世紀日荷生絲貿易的盛衰變化。在1640年德川幕府鎖國前,日荷生絲貿易興起并興盛。17世紀中期日本鎖國,荷蘭人的商貿活動受限,生絲貿易受到不利因素影響。至18世紀,雖然荷蘭一直向日本輸入生絲,但其貿易額減少,相關貿易逐漸衰落。生絲無疑是日荷貿易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通過觀察這種商品,可以從宏觀角度分析整個日荷貿易的盛衰,從而深入探索近代東西方的交流交往。

關鍵詞:

日本;荷蘭;生絲;貿易;盛衰;貿易額

中圖分類號: F768.1;K313.3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10-0095-06

引用頁碼: 101205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0.015(篇序)

Analysis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Japanese-Dutch raw silk trade in early modern time

ZHANG Lanxing

(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8, China)

Abstract:

In early modern time, as Japan lagged behind in silkworm breeding and reeling technology, the Japanese people loved silk fabrics, and raw silk trade was profitable, the Dutchmen shipped raw silk to Japan. 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changes in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Japanese-Dutch raw silk trade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Before Tokugawa Shogunate cut off their country from the outside world in 1640, raw silk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emerged and reached its climax. In the middle of the 17th century, the lockdown of Japan restricted the Dutch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the raw silk trade was affected by unfavorable factors. By the 18th century, even though the Dutch had been importing raw silk into Japan, its trade volume decreased and relevant trade declined.Raw silk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odities in Japanese-Dutch trad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modity is conductive to analyzing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entire Japanese-Dutch raw silk trade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ereby deeply exploring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Japan; Dutch; raw silk; trad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trade volume

收稿日期: 2020-12-15;

修回日期: 2021-09-15

基金項目: 四川師范大學日韓研究院年度項目(2020RYW012)

作者簡介: 張蘭星(1980),男,副教授,主要從事東西交流史、海洋史的研究。

近代以來,日本人對生絲的需求量很大,無論是較早來到亞洲的葡萄牙,還是后抵東方的荷蘭,都將其列為輸入日本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德川幕府鎖國(公元1640年)前,日荷生絲交易達到高潮,鎖國后此類貿易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開始走下坡路。

生絲是帆船時代東西方商貿交流的主要商品之一,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出口商品,遂國內外史學界均有論著探討相關問題,只是研究還不夠全面。國內的研究包括有范金民[1]的《16至19世紀前期中日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以生絲、絲綢貿易為中心》,王秋蕾[2]的《鄭氏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業競爭——以日本市場生絲貿易為例(1600—1683年)》等,但它們都集中于探討中日間的生絲交易。國外的相關研究有C.R.博克舍的《澳門來的巨船》(C.R.Boxer,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邁克爾·庫珀[3]的《澳門長崎生絲貿易機制》(Michael Cooper,The Mechanics of the Macao-Nagasaki Silk Trade)等,其論述了16—17世紀的日葡生絲交易,卻忽略了日荷的相關交易。另外,日本學者鈴木康子著有《近代日蘭貿易史的研究》,其中雖然提到生絲這種商品,但未能展開討論。這樣看來,系統梳理日荷生絲貿易的原因、過程,分析其意義是有價值的。

近代日荷商貿往來的時間并不短(公元17—19世紀),而且江戶時期的日本僅與中、荷保持比較密切的商貿往來,應該說研究交易中重要的商品,特別是一些傳統的重要商品(生絲等),有助人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分析近代日荷貿易及東西方交流。

1 生絲成為日荷貿易主要商貨的原因

16世紀,歐洲商人逐漸掌握在東方開展貿易的“訣竅”,絲貨(生絲及絲織品)歷來是貿易往來中不可缺少的商品,日本人尤其喜歡各色生絲,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日本人的養蠶技術不熟練。相比中國,日本生絲的產量較低。對于日本人來說,制作生絲有一定困難。1) 要批量養蠶產絲的話,需要栽種大量桑樹,以及擁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還要準備寬敞的空間和干凈的環境。在日本,有這樣條件的地方并不多。2) 繅絲這種工藝,即將蠶絲制成生絲是有一定難度的,日本缺乏此項技能。16世紀的日本也能制作少量生絲,但品質普通,顏色偏黃,比不上中國白絲好。學者蘇薩就提到:“中國生絲的品種有很多,日本人卻偏愛白絲?!盵4]其次,日本對生絲的需求量很大。16世紀中期,一位西班牙商人曾談到,日本人每年要消費2 205擔(110 250 kg)生絲,但他們的產絲能力卻很弱,即便在收成最好的年份,都只能產出1 260擔(63 000 kg)生絲,這就意味著另外一半的數量需要進口。有資料提到:“(當時)即便將中國和馬尼拉所有的生絲都運到日本,也不會嫌多?!盵5]至17世紀初,日本更是每年要消費掉3 000~3 500擔(150 000~175 000 kg)生絲,其中大部分依賴進口[6]。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日本(人)制作生絲的能力較弱,但他們織造絲衣絲物的技術并不落后[7]。其實在15世紀,日本京都就已經興起絲綢織造業了。只不過(制作)好衣物需要好原料,生絲品質較次的話,就無法制出精美的絲織品。17世紀初,西班牙商人阿比拉·希隆在其著作《日本王國記》中描述了生絲被運至日本,以及日本人制作、消費絲織品的情況:

日本人喜歡華麗的東西。無論吃、穿、住,都講究干凈、華麗,他們的舉止也非常端莊……這是因為在24年前,豐臣秀古閣下平定和征服了整個日本,人們安定下來后,生活水平稍有提高,相比以往,當時的日本人更加追求華美……在日本,無論是哪種材質的衣物,都有諸多款式,而且色彩豐富……各類生絲中,白絲最細膩,質地最優良,經驗豐富的日本裁縫精心加工這些原材料,將其裁剪成為衣料,然后對其進行拼接、縫制,制作成素色衣物……總之,白絲就這樣被制成精美華麗的絲織品了。當時日本的男女老少皆穿著各色絲衣[8]。

以上資料說明幾個問題:當時日本需要的生絲大多從海外運來,其中以中國白絲最多[9];日本人有能力制作絲綢成品,也喜歡穿絲衣。海洋史學家C.R.博克舍提到過“當時日本人對中國生絲的需求狀態,就如歐洲人渴求英國呢絨一樣”[10];外國商人將生絲運入日本,必定能夠獲利。

再次,生絲是一種利潤較高的暢銷貨。日本學者朝尾直弘提到,生絲在日本市場售出后,其利潤率在30~40%。以1600年為例,葡萄牙商人采購1擔(50 kg)中國產白絲需花費4 kg白銀,其被運到日本后,每擔的市場價為7~7.5 kg,利潤率有43%~47%,彩絲更有150%的利潤。這還算保守說法,更有資料提到,將生絲運至日本后,商人能賺得采購價兩倍以上的利潤。

最后,對于荷蘭人而言,生絲必定會成為其打入日本市場的砝碼之一,這是因為:初抵東方的荷蘭人是吃過虧的,日本人對毛織物、黃油、葡萄酒等西洋貨沒有太大興趣,不愿意購買荷蘭船運來的商品。這樣,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必須找出符合東方人口味的商品(如生絲等);荷蘭雖然率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其擴大再生產的能力有限,即便可以量產某類暢銷貨,但要同時滿足東西方(兩個)市場也很困難,也即是說,其傾銷商品的能力較弱;荷蘭海外擴張的主要方式為“轉手貿易”(country trade,另譯區間、區域貿易),就是把A地區的商品運到B地區獲利,再把B地區的商貨運到C地區盈利,成為世界“倒爺”或貿易中間人,來賺取其中差價。為了實現倒賣之目的,荷蘭人潛心學習前輩葡萄牙人經驗,很快發現生絲的巨大價值,并采取搶劫中外商船、強占(中國海)據點等方式,掠奪生絲等商品,再銷往日本;德川幕府建立后,日本政府越發感到天主教布道之威脅,遂開始禁教,這令葡萄牙人感到不適,因為他們既要經商也想傳教,如果在日本的葡萄牙人不能斷絕商教聯系,就只能被驅逐。荷蘭商人直覺靈敏,預測到葡人終將因傳教被懲戒,日葡貿易也會衰退,屆時便可從生絲貿易中獲取暴利,因此一定要把握住生絲貿易。

2 鎖國前日荷生絲貿易的興盛

17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人均抵日經商,其中葡、荷的對日貿易開展得不錯,西、英兩國最終敗走日本市場。荷蘭人在平戶建立商館,成功開拓日本市場,并立足東方島國,是因為找到了正確的貿易商品——生絲。在日本鎖國前(1640年以前),產自中國的生絲絕對是日本市場的暢銷貨。最初,荷蘭人無法獲取足夠生絲,因為他們沒有一個靠近中國的據點(占領臺灣前),還無法撼動葡萄牙人對日本生絲市場的壟斷。

1604年,幕府實行絲割符制度(即日本官方壟斷買賣絲綢的制度),荷蘭人看到了機會。當時,荷蘭人暫時不受絲割符限制,可以自由買賣生絲。相比之下,葡萄牙人受到的影響較大,他們必須接受“絲割符”制定的壟斷絲價(價格低)。17世紀20年代,日荷生絲貿易興起。通過海上掠奪和(亞洲)據點開發,荷蘭人能夠穩定地運送一批生絲到日本。英國商館指揮官科克斯記載道:“荷蘭船今年(1618年)運來一批生絲,賺得4 000兩(200 kg)白銀?!盵11]1622年9月,英國人提到:“荷蘭人再次運來生絲,其采買價為每擔180兩(9 kg)白銀,在日本的售價為每擔360~400兩(18~20 kg)白銀。每匹素花緞的進價為每擔8兩(0.4 kg)白銀,日本售價為12兩(0.6 kg)白銀。1622年,荷蘭總共運進價值1 008 000兩(50 400 kg)白銀的絲綢(生絲及絲織物),在日本賣得1 862 375兩(93 118.75 kg)白銀,總利潤(率)為54%?!盵12]1624年,荷蘭在搶劫葡船的同時,還從據點帕塔尼進貨,保證了輸往日本的生絲量。在荷蘭人運入日本的商品中,生絲與其他貨物的比例約為9︰1。1628—1632年,日荷發生“美麗島事件”[13],日方為懲戒荷方,禁止荷蘭人開展對日貿易。1632年,荷蘭與幕府重新和好,此時的中國大陸正值明末清初的混亂時期,荷蘭人與統治中國東南沿海的鄭芝龍集團達成協議,大量采購走私貨(包括生絲)。1634年,荷蘭人向日本運入640擔(32 000 kg)生絲[14]。1635年,日本朱印船停航后,荷蘭人獨霸了東南亞貿易,陸續在暹羅、柬埔寨、交趾等地設據點,大肆收購生絲。表1為日荷生絲貿易的相關統計[15]。

綜合分析表1、表2[16],可發現幾個問題:1624年以后,日荷生絲貿易量逐年遞增(表1),不管荷蘭人采取何種方式獲取貨物,每年都能保證日本市場的供貨量;從生絲、絲織物占所有運入商品的百分比來看(表2),荷蘭貫徹了以生絲商品為主的貿易政策,并取得成效;荷蘭人的精明之處在于及時汲取葡人經驗。17世紀30年代,葡人對絲商品的構成比例進行調整,從運進生絲(原料)逐步變為運進絲織物(成品)。荷蘭人敏銳地察覺到這一變化,于是緊跟葡人腳步,改變貿易策略,從表2絲織物數量增多、生絲數量下降的趨勢便可看出其中端倪。實踐證明,荷商對當時的貿易走向再次做出正確判斷。

日本鎖國前,生絲貿易的主角是葡、荷(中國除外),英、西(班牙)雖然也對生絲感興趣,但僅是配角。英國無法打開中國市場,更沒有據點可以穩定地提供(采購)生絲。同時他們對本國生產的毛織物很有信心,運來大量呢絨。英國人對生絲這種商品的忽視造成了日英貿易的全盤皆輸[17]。西班牙可以在馬尼拉獲得一定數量的中國生絲(來自福建),但這些生絲都被運往美洲,或者被菲律賓本地消費掉。況且西班牙人對日本市場并不重視,他們似乎更在意如何讓傳教士在日本扎根。生絲貿易的競爭直接反應了歐洲四國在日貿易的狀況,相比葡、荷的貿易量,西、英的對日貿易(量)幾乎可以忽略。就在17世紀30年代的最后幾年,荷蘭對日生絲貿易量猛增,并超越葡國的對日(生絲)交易量,成為日本生絲市場的主要供貨商。

3 鎖國后日荷生絲貿易的艱難維持

1640年葡萄牙人天主徒被逐出日本,德川幕府基本完成鎖國,在西方國家中,日本僅與荷蘭保持有限往來。與17世紀30年代相比,鎖國后的最初幾年(40年代),日荷生絲交易量基本在下滑。1646年9月12日,出島商館長記載道:“以往,蘭船每年能向日本運來10 萬kg左右的生絲,現在僅能運來400~500 kg左右,生絲交易量銳減,主要原因是荷蘭人無法從中國海獲取足夠貨源(生絲)?!盵18]甚至有些時候荷蘭船沒能運來生絲,1648年4月23日、8月9日均有荷蘭船抵日,但都沒有生絲的相關記載。鎖國初期,荷蘭船向日本運入生絲的具體情況見表3[19]。

日本鎖國前,葡萄牙是荷蘭對日貿易最有力的競爭對手;鎖國后,葡人被逐,荷蘭人(除了中國人)成為日本市場的第二大生絲供應商。盡管如此,日荷生絲交易的高潮并未持續很久,當時的情況為:17世紀中期正值中國明末清初,中國大陸的戰亂破壞了生絲的正常供應[20]。就在日荷生絲交易如火如荼開展的時候,荷蘭人的生意突然被幕府強行納入到“絲割符制度”中。雙方的生絲交易量雖然居高不下,但利潤逐年下降。荷蘭人感嘆道:“如果日本持續實行絲割符制度,那么以后不只是忍受的問題了,我們的貿易都可能結束?!盵21]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荷蘭失去了靠近大陸的重要據點,無法保證穩定的貨源(生絲)。好在荷蘭人早有準備,他們已經在尋找另外的(生絲)貨源地了。荷蘭人曾前往越南、孟加拉、波斯等地開發市場,采購生絲。

越南是中國鄰國,日本稱南亞、東南亞自產的生絲為“黃絲”[22]。英國人威廉·亞當斯曾在1619年提到:“將越南生絲運往長崎,同樣獲利?!盵23]1626年,被日本逐回澳門的葡國傳教士前往越南布道,發現越南在產絲的同時,還從中國買絲(這樣外國商人便可間接從越南買中國絲)。17世紀前20年,日本市場還沒有越南運來的生絲。1634年2月,唐朝船隊向日本運去125 000 kg生絲,其中已有越南生絲。1636—1638年,葡人運到日本的越南絲(數量)已經超過中國絲。葡人被逐出日本后,葡越生絲交易一直持續到17世紀60年代。荷蘭商人緊隨葡人,前往越南調查,發現中、日商人都在這里買絲[24]。德川朱印船(官方船)被禁前(1636年),日本人每年從越南運走價值1 250~1 500 kg白銀的生絲。這對荷蘭商人無疑是個刺激。

17世紀中后期,越南絲市經歷了短暫的盛衰過程[25]。若要細分,荷越絲綢交易有4階段。第一階段(1637—1640年):1636年,幕府禁止本國朱印船出海,為荷蘭插足越南市場提供了機會。1637年,荷蘭從越南運走第一批生絲。荷越正式通商后,荷蘭人的生絲采購量逐年增加。其中90%被運往日本,10%被運回荷蘭。第二階段(1641—1654年):荷越生絲交易掀起高潮。由于日本市場僅剩荷蘭一國(西方國家中),荷蘭的生絲采購量劇增。越南生絲被運往日本后,可獲利一倍多(1645年為140%)。第三階段(1655—1670年):越南生絲市場逐漸蕭條,因為日本的生絲已經飽和,利潤也降低了。荷蘭人開始調整采購,生絲采購量減少,絲織物(成品)增加。第四階段(1670年—18世紀初):1670年,荷屬巴達維亞總督規定,非官方荷蘭船不得前往越南,目的是為限制個人的走私行為。此前由于缺乏管理,各類荷蘭船均可到越南進貨,導致運往日本的生絲過多,利潤下降。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保障自身利益,限制了赴越荷蘭船的數量和種類。英國人威廉·吉福德(Gyfford)談到:“1670年以后,巴達維亞總督僅安排專用商船前往越南采購絲貨,這些船必須返回巴城接受檢查,確定沒有走私貨后,再開往日本?!盵26]總督頒布的限令取得一定成效,越南航線的走私活動得到控制。

17世紀中后期,華商也到越南做生意,對荷越貿易構成威脅。在日本剛鎖國的那幾年,越南生絲幾乎全被荷蘭人買走。但在1647年,兩艘唐船(中國船)抵越,一下子采購價值4 000 kg白銀的貨物,其中包括高價收購的20 000 kg生絲。華商抵越是因為中國處于戰亂,大陸絲貨無法運出[27]。華商的闊綽讓荷商相形見絀,最好的生絲都被中國人買走。荷蘭人只能在他們離開后,買些次品。1648年,華商再次從越南購走價值6 000 kg白銀的貨物,越南絲價被抬高。1649年,3艘唐船從長崎出發,前往越南買絲,荷蘭人這才認識到華商的強大實力。赴越華商主要來自臺灣及大陸東南沿海,包括臺灣鄭氏、大商人何斌、福清的魏之琰(1618—1689年)等人。他們有雄厚資金,掌控著越南絲價。以1650年為例,當年有6艘唐船抵越。華商競相采購各色生絲,導致越南絲價攀高。荷蘭人無力插足其中,更談不上挑選其中的上品。1652年,荷蘭人帶上12 500 kg白銀,雄心勃勃抵越,準備大展身手,采購喜愛的商品,但當年的華商(共5艘船)帶來20 000 kg白銀購貨,荷商的積極性再次被打壓??偠絾獭ゑR奇克爾(Joan Maetsuycker)不禁嘆道:“如果華商長久如此下去,荷蘭人就只能放棄越南了?!盵27]果不其然,17世紀50年代中期,荷蘭人從越南撤走了大量資金,以回避華商的競爭,他們繼而將采購重點轉移到南亞及西亞[27]。

到了17世紀80年代,荷蘭人每年向日本運去86 183 kg生絲,利潤率為80%~200%。這些生絲采購自中國、波斯及孟加拉。波斯也產生絲,但價格昂貴。不過,荷蘭人每年都要購買固定數量的波斯生絲,目的不為賺錢,僅是討好波斯統治者。絹(絲制成品或半成品)及香料是波斯特產,若荷蘭人要采購此類商品,就必須附帶購買54 431 kg生絲。日本人也不喜歡波斯生絲,荷蘭人只能將其運回歐洲。

孟加拉生絲比波斯、中國生絲便宜。荷蘭人將孟加拉生絲按品質分成6類。在孟加拉,每年11月的桑葉最鮮嫩,蠶絲質量最佳;3、4、10月的生絲較次;其他月份的生絲最次,價格最低。孟加拉絲綢通常被荷蘭人運往日本、柬埔寨、暹羅等地,運到日本的是上品。有學者認為,孟加拉能夠穩定地供應生絲,且價格適中,從而彌補了荷蘭人在中國臺灣、越南(生絲市場)的損失。荷蘭人采購孟加拉生絲的價格為每磅7盾,運抵日本后的售價為每磅12盾,獲利近一倍。1685年以后,荷蘭人每年從孟加拉運走約18 144 kg生絲(價值12萬盾),但利潤有所下降。1690—1720年,孟加拉生絲的利潤跌倒80%。1730年,荷蘭向日本運去7 257 kg孟加拉生絲,最終僅獲20%的利潤。1752年,荷蘭人采買了6 350 kg孟加拉生

絲,但并未將其運往日本。當時,日本生絲市場已經飽和,生絲無利可圖,荷孟生絲交易到此為止。

4 日荷生絲貿易的衰敗原因及影響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17世紀中后期,日荷生絲貿易已現頹勢。生絲曾是日本人最喜愛的商品,也是荷蘭輸入日本最重要的商品,但兩國生絲交易的高潮僅持續了半個世紀便走向衰落,其原因有:葡人離開日本后,荷蘭并非唯一向日本供應生絲的商家,他們未能獨占日本生絲市場。荷商范·達姆指出:“雖然葡人被逐,但中國人馬上成為替補。這極大打擊了荷蘭參與貿易的積極性?!盵28]17世紀40年代,曾擔任過荷蘭商館翻譯員的鄭芝龍也在臺灣開展對日貿易。上田貞二郎記載道:“日本鎖國之際,正值中國明末清初。日清貿易額為22 500 kg白銀,日荷貿易額為11 250 kg白銀。中方每年有72艘帆船抵日,荷方僅有兩艘抵日(不過噸位較大)?!盵29]雙方的貿易實力相差甚遠;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荷蘭人失去靠近中國大陸的據點,生絲供應鏈遭破壞。荷蘭人隨即開發了越南生絲市場,但實力雄厚的華商也到那里買絲。與中國人相比,荷蘭人資金有限,最終敗走越南;雖然荷蘭人能在西亞、南亞購買生絲,但其品質、數量均不及中國生絲。而且日本生絲市場逐步飽和,各類生絲的利潤都在下降;17世紀末,日本逐步自產生絲。在18世紀末,日本已經從生絲進口國變為出口國,其生絲反銷海外(中國、歐洲等地)。生絲不再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關鍵貿易品,荷蘭人僅將少量高檔絲織物運入日本。

雖然生絲退出了日荷貿易的舞臺,但這種商品曾是貿易中最受歡迎、數量最大、利潤最高的商品[30]。對于日荷雙方來說,生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生絲是荷蘭人得以立足日本的重要商品。初來乍到的荷蘭人正確地認識到,生絲是打開日本市場的關鍵。正是抓住了這一核心商品,荷蘭才擊敗了強大的競爭對手(葡、英)??梢赃@樣說,如果沒有生絲,荷蘭船只能來回奔波于日本各港,做些無關緊要的小生意,再或伺機搶劫一些商船。若沒有生絲貿易,他們的結果可能與英國一樣,過不了多久,就會主動退出日本市場。

其次,生絲貿易衰落后,荷蘭人嘗試將其他商品運入日本。他們必須開發出新商品代替生絲,以維持商館運作。由生絲向其他商品的轉型是日荷貿易的必經之路。令人遺憾的是,荷蘭人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品,新商品雖有市場,卻無利潤,這似乎注定了日荷貿易將走向衰落。

再次,18世紀以前,日本的外貿政策基本上是針對生絲而定(以“絲割符”為典型)。因為當時的日本對舶來品依賴程度大,造成相關政策必須圍繞核心商品而定。進入18世紀后,日本封建經濟有所發展,他們逐步擺脫對外國商品(特別是生絲)的過分依賴,其外貿政策的重點也轉移到出口商品上(限制金銀銅的出口)。從這一點來看,日荷生絲貿易的盛衰也映射出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以及德川幕府外貿政策的變化。

最后,從生絲這種商品可以看出,荷蘭人在亞洲僅擅長從

事“轉手貿易”,從主產地來說,生絲是地道的中國貨。荷蘭人并沒有向東方運入暢銷、穩固的,可以維持貿易平衡的西歐貨,其中原因有:荷蘭人雖然擅于航海,稱“海上馬車夫”,其商業非常發達,制造業卻發展得不夠快、好,不能提供足夠的出口貨物;荷蘭人也產紡織物、食品、一些西洋(奇)貨,但東方人對它們不感興趣,其只能滿足少數東方權貴的需求;即便荷蘭人也從越南、孟加拉、波斯等地運來不同于中國的生絲,其品質卻得不到保證,交易量時多時少,受歡迎程度亦不如中國貨。

5 結 語

從近代日荷生絲貿易的由盛到衰,可以窺視荷蘭海外貿易的興衰,甚至世界格局之變化。就貿易商貨的品種、數量、重要性、意義上來說,歐洲(荷蘭)人開辟的日本航線實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延續拓展,日荷貿易亦無法擺脫與中國經濟的關系,以生絲為代表的中國貨仍然是風帆船時代的代表商品。當荷蘭人無法獲取生絲的時候,就只能選擇另外的貿易商品,來取代生絲(如砂糖、藥材、珍寶等),盡管這些商品比不得生絲貿易量大、利潤高,卻能維系日荷貿易。荷蘭人雖然較早發現了中國海貿易中區域間的易貨買賣,但其太過依賴亞洲商品來維系其海外貿易圈,以至于有些忽略本國商品的生產、銷售及工業化。工業革命強國英國逐漸掌握新的商品傾銷、殖民掠奪、海外擴張方式,逐漸趕超荷蘭,風帆船貿易也走向了最后的輝煌。

參考文獻:

[1]范金民. 16至19世紀前期中日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J]. 安徽史學, 2012(1): 5-14.

FAN Jinmin. Changes of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the Sino-Japanese trade from the 16th to the early 19th centuries[J], Historical Research in Anhui, 2012(1): 5-14.

[2]王秋蕾. 鄭氏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業競爭: 以日本市場生絲貿易為例(1600—1683)[D]. 大連: 東北財經大學, 2019.

WANG Qiulei. Commercial Competition between Zheng Group and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Japanese Market Raw Silk Trade(1600-1683)[D]. 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9.

[3]COOPER M. The mechanics of the Macao-Nagasaki silk trade[J], Monumenta Nipponica, 1972(4): 423-433.

[4]SOUZA G B.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52.

[5]陳小沖. 十七世紀上半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對華貿易擴張[J].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6(2): 84-92.

CHEN Xiaochong. The VOCs expansion on Chin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J].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986(2): 84-92.

[6]AKIRA H, OSAMU S.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Japan, 1600-1990(Volume Ⅰ): Emergence of Economic Society in Japan, 1600-1859[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9.

[7]TAKEKOSHI Y, ASAKAWA K.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ization of Japan: Vol.Ⅰ[M]. London: Routledge, 2004: 314.

[8]速水融, 宮本又郎. 日本經濟史1: 經濟社會的成立17—18世紀[M]. 北京: 三聯書店, 1997: 136.

AKIRA H, MIYAMOTO M,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Japan 1: Emergence of Economic Society in Japan, 17th-18th Century[M].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36.

[9]STEGER F. De Nippon-Vaarders of Het Wedergeopende Japan: In Schetsen Uit de Bekenste Oudere en Nieuwere Reizen[M]. Rotterdam: Bolle, 1861: 52.

[10]BOXER C. R. The Christian Century in Japan 1549-1650[M]. Manchester: Carcanet Press, 1993: 91.

[11]COCKS R. Diary of Richard Cocks, Cape-Merchant in the English Factory in Japan(1615-1622): Vol.2[M]. London: Hakluyt, 2005: 64.

[12]村上直次郎. 西洋商業史[M]. 東京: 明治大學出版部, 1900: 204.

MURAKAMI Naojiro. Commercial History of the West[M]. Tokyo: The Press of Meiji University, 1900: 204.

[13]TAKEKOSHI Y. The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ization of Japan: Vol. Ⅱ[M]. London: Routledge, 2004: 102.

[14]巖生成一. 日本の歴史·14·鎖國[M]. 東京: 中央公論社, 1966: 258.

IWAO Seiichi. The History of Japan 14: Sakoku[M]. Tokyo: Chuokoron Shinsha, 1966: 258.

[15]加藤栄一. 連合オランダ東インド會社の戦略拠點としての平戸商館[C]//田中健夫. 日本前近代の國家と対外関係. 東京: 吉川弘文館, 1987: 420-421.

KATO Eichi. Hirado Factory as a strategic point of VOC[C]//TANNAKA Takeo. The Early Modern Japan and Its Foreign Relations. Tokyo: Yoshikawa Kobunkan, 1987: 420-421.

[16]行武和博. 寬永後期における幕府の對外政策とオランダ船貿易[C]//藤野保. 近世國家の成立·展開と近代. 東京: 雄山閣出版, 1998: 41.

YUKUTAKE Kazuhiro. Diplomatic policy of Tokugawa Shogunate and trade by Dutch ships from 1624-1643[C]//FUJINO Tamotsu. Countries in Early Modern Time. Tokyo: Yuzankaku Press, 1998: 41.

[17]張蘭星. 17世紀初的英日貿易及其失敗原因[J]. 史林, 2012(3): 170-177.

ZHANG Lanxing. English factory at Japan and its failure in the 17th century[J]. Historical Review, 2012(3): 170-177.

[18]村上直次郎訳. 出島蘭館日誌·下巻[M]. 東京: 文明協會, 1938: 52.

MURAKAMI Naojiro translated. Diary of Dutch Factory in Deshima: Vol.Ⅲ[M]. Tokyo: Civilization Association, 1938: 52.

[19]村上直次郎訳. 出島蘭館日誌·上中下巻[M]. 東京: 文明協會, 1938.

MURAKAMI Naojiro translated. Diary of Dutch Factory in Deshima: Vol.Ⅰ, Ⅱ, Ⅲ[M]. Tokyo: Civilization Society, 1938.

[20]JANSEN M B. China in the Tokugawa World[M]. Cambridge: Harvard College, 1992: 30.

[21]TOJO N. The anxiety of the silent traders: dutch perception on the portuguese banishment from Japan[J]. Bulletin of Portuguese-Japanese Studies, 2000(1): 119-120.

[22]科野孝蔵. オランダ東インド會社: 日蘭貿易のルーツ[M]. 東京: 同文館, 1984: 82.

KOZO Shinano. Holland East India Company: the Root of Trade between Japan and Dutch[M]. Tokyo: Dobunkan, 1984: 82.

[23]IIOKAI Naok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onkin-Nagasaki silk trade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C]//YOKO Nagazumi. Large and Broad: the Dutch Impact on Early Modern Asia. Essays in Honor of Leonard Blusse. Tokyo: The Toyo Bunko, 2010: 47.

[24]SOUZA G B. The Survival of Empire: Portuguese Trade and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630-1754[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19.

[25]BLUSSE L. No boats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J]. Modern Asian Studies, 1996, 31(1): 51-76.

[26]CHAUDHURKN. 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 1660-176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45.

[27]SHIMADA Ryuto. Siamese product in the Japanese market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C]//YOKO Nagazumi. Large and Broad: the Dutch Impact on Early Modern Asia. Essays in Honor of Leonard Blusse. Tokyo: The Toyo Bunko, 2010: 50-58.

[28]VEEN E V. VOC Strategies in the Far East(1605-1640)[J]. Bulletin of Portuguese/Japanese Studies, 2001(3): 85-105.

[29]上田貞二郎. 商業史教科書·日本之部[M]. 東京: 三省堂, 1905: 115.

UEDA Teijirou. The Textbook of Commercial History: the Volume of Japan[M]. Tokyo: Sanseido, 1905: 115.

[30]LU D J. Japan: A Documentary History[M]. New York: An East Gate Book, 1997: 227.

猜你喜歡
荷蘭人荷蘭越南
讀圖
凡·高
“小氣”的荷蘭人
越南·河靜省
《荷蘭人》:袒露流浪者的靈魂
越南百里“銀灘”
“荷蘭威尼斯”羊角村:這里歲月靜好
枷鎖 ——阿倫德(荷蘭)▲
荷蘭人買自行車年花10億歐元
“凱薩娜”侵襲越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