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升龍皇城中心區的考古工作

2021-10-29 13:22裴春松趙五正
大眾考古 2021年5期
關鍵詞:皇城越南建筑

【越南】裴春松 趙五正

位于今天越南首都河內市中心的世界文化遺產—升龍皇城,自公元1010年越南李朝太祖李公蘊遷都于此后,便成為越南歷史上數個王朝的都城,曾經禁城森嚴,宮室林立。近代以來,殖民侵略與民族解放的激烈斗爭又讓升龍皇城增添了別樣的滄桑。

如今的升龍皇城,地上古建筑巍然屹立,地下則埋藏著不同歷史時期的見證物。正因為此,升龍皇城在201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升龍皇城中心區的考古工作不斷揭示著有關“龍城”變遷的諸多信息。

沿革

升龍皇城9世紀始建,當時中原的唐王朝在今越南北部設置州縣,對這片中原人眼中“上潦下霧,毒氣熏蒸”的瘴癘之地實施松散的統治,最高行政機構為安南都護府。824年,時任安南都護的李元喜(一作李元嘉)為屢叛屢服的土酋所困,被迫在蘇瀝河北岸筑一小城自守,低矮狹小的城堡自然無法與都護身份相稱,有相者進言:“君力不足筑大城,五十年后當有姓高者于此定都建府?!焙笥写髮⒏唏売谔葡掏ㄎ迥曛料掏ㄆ吣辏?64—866年)平定交州(今越南北部)叛亂,擊退南詔入侵,收復安南都護府轄地。唐王朝遂于交州設靜海軍,以高駢為首任節度使。在節度使任上,高駢“相地形勢,筑大羅城于瀘江之西”?!顿Y治通鑒》記載大羅城(《資治通鑒》中稱之為安南城)“周三千步,造屋四十萬間”。越南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外記》稱:“(高)駢據我府稱王,筑羅城,周回一千九百八十二丈零五尺,城身高二丈六尺,腳闊二丈五尺,四面女墻高五丈五寸,望敵樓五十五所,甕門六所,水渠三所,踏道三十四所。又筑堤子,周回二千一百二十五丈八尺,高一丈五尺,腳闊二丈,及造屋四十余萬間?!薄八氖嗳f間”的描述可能有所夸大,城墻的尺寸在之后漫長的歲月中也許有所增益,但高駢大羅城奠定了此后一千年升龍城市的基本格局毋庸置疑。這座城墻高聳、女墻敵樓甕門具備的中原式城市成為當時越南北部的心臟。但高駢所未預料的是,自己的治所會在另一段歷史中成為皇城,并延續至今。

10世紀初唐王朝崩潰后,越南北部由當地豪強統治。937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中擊敗南漢軍隊,稱王建制,建都古螺(今河內東北東英縣)。丁部領于968年平定越南北部,稱“大勝明皇帝”,建大瞿越國,是越南歷史上的丁朝(968—980年),并獲得了宋朝“交趾郡王”的封號,學界一般將這一年視為越南建立自主國家的開端。

丁朝和其后黎桓所建前黎朝(980—1009年)的41年里,都定都于華閭城(今越南寧平省寧平市)。1010年,李公蘊起兵推翻前黎朝,篡奪皇位,建立李朝。有感于華閭地勢低洼,地方狹小,而丁、黎二朝定都于此且國祚短促,李公蘊決意遷都,而都城位置最好的選擇,無疑是“高王故都大羅城”。李公蘊《遷都詔》寫道:

(大羅城)宅天地區域之中,得龍蟠虎踞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廣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塏,民居蔑昏墊之困,萬物極蕃阜之豐,遍覽越邦,斯為勝地,誠四方輻輳之要會,為萬世京師之上都。朕欲因此地利以定厥居。

大羅城所處位置平坦高爽,城市規模宏大,設施完善,這正是意欲建設“萬世京師”的李公蘊想要的。遷都過程中,李公蘊暫泊于大羅城下,忽然“黃龍見于御舟”,李公蘊大喜,遂改城名曰“升龍”。升龍由此作為越南都城之名至19世紀,沿襲近800年。

遷都升龍后,李公蘊隨即在大羅城的基礎上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建設。他于城中心建乾元殿作為視朝之所,左設集賢殿,右設講武殿;乾元殿后建龍安、龍瑞二殿為寢宮;修日光、月明、翠華等宮殿為宮女住所。此外在城市中修建府庫、城隍,城墻開四門,東曰祥符門,西曰廣福門,南曰大慶門,北曰耀德門,升龍的京城格局基本確立。

李公蘊擇“正南北東西之位”的大羅城為都,體現了“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總天地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的理念;又以“建中立極”為指導思想建乾元殿,以前朝后寢安排宮室,宮殿城門名稱與中原王朝并無太大區別,以至于有學者認為升龍城的設計模仿了唐長安城。

越南陳朝(1226—1400)、黎初(1428—1527)、莫朝(1527—1592)、后黎(1593—1789)相繼于升龍建都,形成了升龍城的內外三層結構:外城為羅城或京城,為平民居所和商業區;中城為“皇城”,是朝廷官員居住和辦公之地;最小的內城稱“禁城”,為皇家所居之所。

歷代不斷對升龍城進行增修改建,如黎初朝襄翼帝黎瀠曾大修大棧殿及九重臺,修筑千丈長的城墻,并在宮殿周邊挖掘溝渠,渠內用石片和方磚鋪砌。從黎初朝時期的地圖可見,對升龍城的改建總體上延續了三重城墻的格局,皇城中心仍以敬天殿(李朝時的乾元殿)為中心。黎初朝時,皇城東側有東宮,太廟、國子監、司天監、南郊殿等禮制建筑錯落分布,并設奉天府統轄壽昌縣與廣德縣,與同時期明王朝都城模式有一定相似之處。

除了儒家思想影響,升龍城的設計規劃也與道教風水觀念息息相關。李元喜初建城池時即有“相者”參與,高駢自己也“通天文地理”,以喜好神仙方術著稱。據越南古籍《嶺南摭怪》記載,高駢一日見有異人立于城東瀘江水上,“(駢)尤驚異,欲壓之,夜夢神人告曰:‘莫壓我,我是龍肚之精,地靈之長。吾公筑城于茲,未得相見,故來見之,何壓符術?”這個故事雖然是后人附會,但其中提到的“龍肚”是升龍皇城中心敬天殿所在地—儂山,在越南風水觀念中為國粹匯集之地。風水之于升龍城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1802年,隨著越南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阮朝建立,升龍城的命運發生了重大變化。阮朝定都今越南中部的順化,升龍城的等級降低,改稱“北城”。失去了都城地位的升龍城被徹底改建,整體規模被大大縮小。外墻按沃邦式樣重建,周長約4公里。原皇城與禁城僅保留端門、敬天殿、北門等建筑,作為阮朝皇帝巡幸北方時的行宮。1831年,阮朝將北城設為河內省省會,改名“河內城”,行宮成為河內城的中軸線。1897年,河內城成為法國軍隊在中南半島的大本營,城內大部分建筑被殖民當局完全拆除,中軸線上除了舊宮的殘垣,還新建了若干法式建筑物。1954年越南民主共和國誕生以來,河內作為新政權的首都,建設了大量軍事設施,坐落于古城中軸線上的D67號房作為戰爭時期的軍事中樞,見證了越南民族解放與國家統一進程。時至今日,河內古城中軸線遺址和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共同構成了升龍皇城中心區。

河內古城中軸線

河內古城中軸線遺址位于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以東,由旗臺、端門、敬天殿、D67號房、后樓、北門構成從南至北一列聯系緊密的建筑群,建筑年代從黎初朝直至近現代。

中軸線上宮殿城墻和大部分城門是阮朝于19世紀初建造的,墻內的許多建筑物是19世紀80年代法國殖民者占領河內后所建。1954年之后建設的幾座重要建筑物也落成于河內古城中軸線上,并在之后的戰爭期間作為越南國防部的總部和越南人民軍的指揮所。

雖然目前中軸線建筑遺存主要反映河內升龍皇城19世紀以后的歷史,但中軸線的總體格局和一些建筑元素自黎朝以來一直存在,其權力中心的地位一直持續到今天。升龍與河內的歷史在這條中軸線上交融。

敬天殿

敬天殿始建于黎初朝順天元年(1428),位于李朝時期的乾元殿(后改名為天安殿,陳朝時期仍沿用天安殿之名)遺址之上。黎初時期,敬天殿已經被視為安南建筑的杰作之一。敬天殿所在地儂山(或稱龍肚)被視為越南的風水寶地,之后歷代王朝的主殿都建于儂山之頂。今天我們看到的敬天殿地基上的建筑物是法國人于1886年建造。

昔日位于禁城中心的敬天殿如今唯余殘垣,僅殿前、殿后雙龍臺階依舊完整。殿前雙龍臺階建于1467年,共9階,每階高20厘米,寬40厘米,長13.6厘米。臺階中間雕刻雙龍,將通向宮殿的走道分成三條,皇帝走中間,群臣走兩邊。兩條巨龍雕刻得很有特色,龍頭位于最低階,龍身一路蜿蜒化作欄桿,龍為5爪。殿后雙龍臺階建于16世紀末17世紀初,與殿前的雙龍臺階相比,規模略小,臺階只有一條走道,共7階,雙龍長約3.4米,口含珠。與殿前一樣,也為五爪龍。

端門

端門是禁城的正門,據說李朝時期就在此修建了城門,但今天我們所見的端門始建于15世紀黎初時期,并于19世紀的阮朝重建。端門作為敬天殿南門,在朝廷處理朝政及舉行重大禮儀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端門由石頭和磚砌筑而成,平面呈“U”形,長46.5米,寬26.5米,高6米,有5個拱券門洞。最中間拱券上方有一塊長1.5米、寬0.7米的石匾,刻“端門”二字。五門洞最中間且最大的正門高4米,寬2.7米,為專供皇帝通行的門。正門兩邊的門高3.8米,寬2.5米,為官員和皇家貴族使用。左右兩端還有附門。

端門和敬天殿中間是“龍墀”(李朝時期稱“丹墀”),為朝廷舉行重大政治、文化、宗教、外交儀式的場所,如仁王會、國民發誓會(1128)、廣照燈會(1136)、禁軍閱兵(1351)等?;实圻€于此處進行科舉,選拔招募具有奇才賢德的名人雅士。

端門初建時頂上原有高大門樓,后殘破不存。阮朝時期在端門頂部補建了一座用磚砌成的雙層方亭,并用欄桿環繞,形成一個院落。1998年,越南政府對方亭進行了復原重建,下層屋檐四條屋脊上裝飾四條頭向內的游龍,上層屋檐四條屋脊如刀片般飛起,頂部有2個“虎符”(屋脊正中的虎頭形裝飾)。方亭有東、西、南、北四門,門上裝飾著六角、十字形、菱形圖案或帶有“壽”字的圖案。

端門兩側還有2個由磚砌成的拱形門,門樓有三層,屋檐像刀一樣彎曲。

1999年,考古學者在端門周邊進行考古勘探,發現了黎朝時期城墻和磚鋪地面遺跡,特別是發現了陳朝時期通往敬天殿、用磚鋪成的“檸檬花”形道路。這一發現證明端門這一位置曾經有一座建筑物,時代當不晚于陳朝。

旗臺

河內旗臺建于1805年(一說建于1812年),與阮朝興建河內沃邦式城墻屬同一時期。河內古城內其他古建筑大多被1896年前后占據此地的法國殖民者摧毀,但旗臺幸存下來被用作軍事哨所。

旗臺包括三層臺和一個金字塔形塔,塔內設有螺旋形樓梯通往塔頂,塔高33.4米,連同旗桿高41米。第二層有四門,東門匾額寫著“迎旭”,西門匾額寫著“回光”,南門匾額寫著“向明”,北門無匾額。塔上下開通36個花形和6個扇形窗用以照明。

后樓

后樓,也稱靜北樓、公主樓或后殿,建于1821年,是陪同皇帝巡幸北方的隨行宮女的休息場所。19世紀末,后樓被破壞,現在所見的建筑是法國人重建的?,F存后樓有3層,下層為箱形;二樓3間,中間一間略高,頂上各加蓋一小屋;頂層為方亭,屋頂鋪筒瓦、飾浮雕,屋脊飾龍頭。

1998年的考古工作在后樓周邊發現了9—20世紀的遺存,以李、陳、黎朝居多,包括距現在地面3.2米黎初時期用磚砌成的水池,具有李朝、陳朝特征的蓮花柱礎,以及黎初時期的薄胎白釉陶瓷。

北門

北門建于1805年,是河內城五大門之一,高高聳立于皇城區北側。北門為拱形門,用磚砌筑而成,中間有一塊用漢字書寫的“正北門”石匾,石匾四邊裝飾著花紋圖案。北門四壁傾斜15°,使該建筑正立面呈梯形,頂部為2層望樓。

1990年在對北門周邊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學者發現了黎朝時期一面用磚石砌成的墻壁遺跡,地基厚達1.2米。另外一座建筑遺跡的深度達1.66—2.2米。

除北門外,1805年,阮朝重建沃邦式城池時,從端門至行宮內殿修建了一堵圍墻,墻上有門。今天古城內保留有8座這樣的行宮門。法國殖民政府將這些大門與河內城的其他一些文物古跡于1925年列為歷史遺址名單。

法國建筑物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法國殖民者在河內古城中心區建造了很多軍事建筑,第一座是1886年在敬天殿部分地基上修建的法軍炮兵指揮所。1897年,法國人在龍墀建造了很多大型房屋,包括一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二層樓,樓為磚砌,外抹混凝土,外立面的門廊設計及露臺天臺的頂蓋等別具特色。1954年以來,這座建筑成為越南國防部作戰局的駐地。

從河內古城可以觀察到法國建筑在越南的發展歷程:作戰局大樓東側有一座建于1930年的房屋,拱形的廊檐、陡峭的瓦頂以及寬檐展現了20世紀20年代法式建筑的典型特征,與19世紀后期的新古典主義建筑相比,這種建筑風格更適合越南北部的氣候條件。

D67號房

D67號房因建于1967年得名,位于敬天殿以北,地下有一條通往原法軍炮兵指揮所的隧道。D67號房是1954—1975年戰爭期間越南人民軍的總部,其中有越南國防部部長兼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大將的工作室和休息室,以及總參謀長文進勇大將的工作室。這里也是舉行最高軍事領導人會議以決定越南民族解放和統一戰爭戰略進程的地方。

D67號房規模較小,建筑風格簡單。從外觀上看,它只是一棟非常普通的單層房屋,但仔細觀察后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軍事建筑。墻壁厚達0.6米,能夠做到完全隔音;門也有2層,外層門裝甲厚1厘米;屋頂上鋪一層沙以減小彈藥所造成的破壞;地下室建在地面建筑和原法軍炮兵指揮所之間的庭院下方,深達9米,頂部經過加固以防炸彈襲擊,并安裝有裝甲門,地下室上下共有3條隧道,一條通往法軍炮兵指揮所,剩下兩條通往D67號房。

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

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發掘區位于河內古城中軸線以西,歷史上它是李朝時期至黎中興時期升龍禁城的組成部分。發掘區北至黃文樹街,南至北山街,東至黃耀街,西至獨立街(不包含新國會大樓),總面積為47720平方米。該區域考古工作從2002年12月開始,到2004年3月,發掘面積超過19000平方米。

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遺跡所在地層和出土文物涵蓋大羅城時期(7—9世紀)、升龍城時期(11—18世紀)和河內城時期(19—20世紀),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跡和文化層連續重疊。目前揭示出的建筑遺跡主要是各類宮殿、閣樓留下的木柱與瓦當。一處最有代表性的李朝、陳朝時期的宮殿遺跡,在450平方米的空間內有14排柱子,將房屋正面分為13間。李朝、陳朝工匠使用粘土(越南最常見的材料)與河礫、磚、瓦和瓷等對地基進行碾壓夯實,以防止地基沉降。這種建造技術適用于在河內古城區域地質不均勻沉降的地基上建造大型宮殿。

通過分析李朝時期建筑遺跡平面,越南和日本的考古學家發現了特別重要的一點:升龍皇城內的每一座建筑物在建造之前就已經對其進行了全面完整的規劃和設計,發掘區域內各種類型的巨大建筑群分布規整。除了這些建筑外,考古學者還發現了許多精心建造的排水系統遺跡,其中有專用于單個建筑物的小型排水溝,以及用于大面積排水的大型排水渠道。不同歷史時期的水井系統分布于建筑遺跡之間,發掘出土大羅城時期水井2口,李朝水井2口,陳朝水井6口和黎朝水井6口。水井底部發現的各色陶罐有助于我們分析水井的使用年代和升龍皇城的日常生活。

除了上述建筑遺跡、遺物,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還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如陶器、建筑材料和金屬物品?,F場發現的陶瓷種類繁多,包括碗、盤、罐、甕、盆、油燈等,最典型的是裝飾凸印龍紋的薄胎白釉陶瓷(也叫透光白瓷,瓷胎像雞蛋殼一樣?。┖陀兄堷P紋的藍花陶瓷。薄胎白釉陶瓷透過光線可以看見器物內部暗刻的兩條五爪龍。有的瓷碗中間帶有“官”字。罐、甕、壺、瓶等器物裝飾水浪紋和繩紋等傳統紋飾。這些陶瓷器不僅有越南生產的,也有從中國、日本和西亞進口的。

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還出土了金屬文物和武器,其中有一尊黎朝時期的加農炮,重100千克以上,長1.2米,上面雕刻漢喃字(越南古代仿造漢字創造的一種方塊文字)“四大銃一號”。其他金屬文物多為銅錢、勞動工具、日用品等。

動物骨頭及海洋軟體動物的殼,如生蠔、蛤蜊、貽貝等與陶器共存,反映了升龍皇城居民的日常飲食結構。遺址內出土有漢字銘文的陶器,其中有“長樂宮”“長樂庫”字樣,清楚表明這是長樂宮中的物品。據文獻史料記載,長樂宮是禁城中規模巨大且非常重要的宮殿,是阮氏恒皇太后(黎圣宗之妻、黎憲宗之母)的居所。

另外,黃耀街18號遺址區里還發現了種類豐富的建筑構件,如帶有龍頭和鳳頭的神獸雕像,雕刻鳳龍狀、蓮花狀、菊花狀紋飾的筒瓦、瓦當、襯瓦等。瓦當和用以裝飾屋檐的陶像飾有龍鳳、鴛鴦、花葉等紋樣,美麗而精巧,顯示了昔日升龍皇城的壯麗面貌。

發掘區還出土了許多建筑遺物,如柱礎、墻磚、路磚、鋪地磚或卵石地基,以及各式浮雕、圓形雕像等,其中帶有龍鳳、鴛鴦、花葉等紋樣的筒瓦、瓦當等可能專用于建造皇宮。建筑材料富有各個時代的特色,“江西軍”磚為大羅城時期制造?!按笤絿姵恰贝u為丁、黎朝的產品。李朝的磚上帶有“李家弟三帝龍瑞太平四年(1057)造”銘文,另有“李家弟三帝章圣家慶……年(1059—1065)造”銘文磚。陳朝生產的“永寧場”字磚,帶有蓮花紋、菊花紋和牡丹花紋。黎初朝的磚上有軍隊稱號,如“壯鋒軍”“武騎軍”“雄虎軍”,有的瓷磚帶有宮殿“金光殿”銘文。此外,還有綠色釉面磚、黃色釉面磚和帶有壓花龍紋的瓦當等。

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的發掘為我們提供了升龍禁城的資料,陶、瓷、磚、金屬等各類建筑和日常生活的遺跡遺物大多帶有越南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特征或代表皇宮的標志,證實了該地區曾經是重要政治權力中心。黃耀街18號考古遺址可視為越南的歷史文化象征之一,作為皇家貴族的居住之地具有連續且巨大的政治、文化、社會和經濟影響力。

河內升龍皇城中心區匯聚了越南的文化精萃,是越南傳統文化的“龍脈”所在,同時也是越南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場所,本地文化和外來文化元素融合,造就了一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城市。阮朝詩人阮攸有詩云:“古時明月照新城,猶是升龍舊帝京”,河內升龍皇城在奔流不息的紅河岸邊負載歷史的滄桑,見證時代的變遷。

(作者均為南京師范大學文博系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皇城越南建筑
讀圖
越南·河靜省
山西皇城村:從挖煤炭到“挖”文化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遺址新探
越南百里“銀灘”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皇城二中“同課異構”演繹精彩
“凱薩娜”侵襲越南
想象虛無一反建筑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