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柑橘黃龍病防控探討

2021-10-31 19:32毛軍
南方農業·中旬 2021年3期
關鍵詞:黃化黃龍病株

毛軍

中圖分類號:S436.66文獻標志碼: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8.024

柑橘黃龍病又稱黃梢病、黃枯病,是一種由亞洲韌皮桿菌侵襲感染所引發的嚴重病害[1],其病原菌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的一種,隨篩管轉運至全株,造成樹體衰退,甚至可致整片柑橘樹枯萎至死,對柑橘健康生長構成嚴重威脅,帶來慘重經濟損失。柑橘黃龍病已于2020年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目前柑橘黃龍病的防治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各國農業部的高度重視,但該病可防可控卻不可治,堪稱“柑橘癌癥”。因此,唯有加大對柑橘黃龍病的研究力度,從柑橘種苗的全面檢疫、病株的及時挖除焚毀、撲殺柑橘木虱,阻斷小虱傳括途徑,強化種植栽培管理等多個方面來進行預防和控制,才能有效遏制該病的傳播和蔓延,提升柑橘產量及品質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诖?,以我國南方柑橘種植區為例,分析柑橘黃龍病的發病癥狀及傳播途徑,在此基礎上探討該病防控的對策。

1 柑橘黃龍病的發病癥狀

柑橘黃龍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以秋冬兩季癥狀最為突出,其發病可分為早期、中期、后期3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發病癥狀如下。

1.1 發病早期

柑橘黃龍病發病早期,柑橘樹會出現黃梢,即新梢及葉片出現黃化,最初黃化發生于樹冠頂部,隨著不斷擴展,在1~2年蔓延至整株植株。根據黃化類型不同,黃梢可分為斑駁黃化、均勻黃化、缺素狀黃化3種[2]。1)春季在葉片逐漸轉綠后,局部褪綠呈斑駁狀黃化,先是從葉脈基部開始轉黃,隨后葉肉也逐漸褪綠,產生黃綠色形狀不規則的斑塊,無清晰邊界,對斑駁黃化的判斷癥狀可從黃化的起源來判斷,多起源于葉脈、基部或邊緣。2)均勻黃化多發生于秋季,在夏梢嫩葉期,葉片不轉綠,進入秋季氣溫有所回落后,新抽秋梢葉片逐漸黃化、硬化、無光澤,呈現較均勻的黃化,對均勻黃化的判斷癥狀可從黃化的分布區域來判斷,多發生于樹冠的頂部、外圍和向陽處。3)缺素狀黃化早期可能為氮無素、鐵元素或硼元素不足所致,并非真的缺素,而是因黃龍病引發柑橘樹根部的局部腐爛,以致吸肥力下降而引起的葉片缺素,是用以識別和判斷黃龍病的輔助癥狀。

1.2 發病中期

進入新梢生長后期,葉片的葉脈及其周邊逐步轉綠,由于錳元素不足,葉肉開始黃化,黃化癥狀較輕;若存在鋅元素不足,則有f{{現嚴重黃化癥狀的可能。不僅病株上老葉片黃化,其新抽梢及截斷黃化枝再發新梢的新葉片也出現黃化。染病柑橘樹次年春天開花較早,花小而且畸形,結果率極低,即使結果,果實也是畸形,不僅外形猶如乒乓球大小,而且內中囊瓣不均,口感差,味道酸,顏色呈紅色,這也是用以識別和判斷黃龍病的典型癥狀。

1.3 發病后期

柑橘黃龍病進入發病后期,再難抽出新梢,且葉片黃化癥狀加重,造成大量落葉,根部開始腐爛,枝梢由頂至下干枯而死亡,感染黃龍病的樹枝其小質部顏色變為玫瑰色,根部整株腐爛,皮層碎化,最終脫離術質部導致整株植株死亡。

2 柑橘黃龍病的傳播途徑

柑橘黃龍病以柑橘小虱為傳播媒介,還可通過嫁接、菟絲子傳播,傳播途徑主要分為苗小傳播、接穗傳播、術虱傳播等途徑。苗術傳播是由于苗木種植時,對源頭把控不嚴,引進了疫區染有黃龍病的柑橘苗術,通過苗術而傳括的黃龍病。接穗傳播是由于育苗或嫁接過程中,未對接穗是否為疫區范圍進行明確認定,也未有效識別有無患黃龍病,通過接穗而增加了傳播黃龍病的概率。木虱是傳播柑橘黃龍病的重要媒介,通過氣流、臺風及飛行等多種方式來實現遠距離的傳播,傳播距離通常大于5 km,是柑橘黃龍病防治最為關鍵的因素,廣大果農應對此高度重視,將術虱防治納入黃龍病防治首位,控制黃龍病的暴發。

3 柑橘黃龍病的防控對策

3.1 推廣優質抗病品種,加大種苗檢疫力度

柑橘黃龍病的病原菌為亞洲韌皮桿菌,屬革蘭氏陰性細菌,該菌無法人工分離進行培養,目前也尚未培育出完全抵御黃龍病的抗病柑橘品種,但可結合種植地氣候條件,通過人工優選優育,培育適合當地自然條件且有較強抵御黃龍病能力的優質抗病柑橘品種,如脆蜜、滑皮金橘、柳城蜜橘、沙田柚等這類柑橘品種抗(耐)病性強,不僅遺傳性能穩定,而且果實外觀形態良好,對種植栽培管理技術要求相對較低,適合當地種植、市場需求量較大的新優良品種,通過試驗、示范、方可大面積推廣和種植。此外,為全面防控柑橘黃龍病,應加大對柑橘種苗的檢疫力度,植物檢疫檢驗部門應會同當地相關部門展開執法行動,設置關卡,對無生產許可證及植物檢疫癥或產地來源不明的非法苗木進行嚴厲查處,從苗木源頭上把關,嚴防疫區苗木或接穗進入無病區及種植區。杜絕病苗、病穗經運輸途徑傳播柑橘黃龍病。同時,政府部門應發揮其職能作用,對當地柑橘產業發展進行合理規范,出臺配套的柑橘黃龍病防治補貼政策及制度,用以落實和執行黃龍病的各項防控措施,形成一套有效的防控機制,促進柑橘產業的健康長遠發展。

3.2 病株的及時挖除焚毀消毒

黃龍病是一種傳播范圍廣的柑橘病害,果園中若有一株柑橘樹感染該病,如不及時連根拔除燒毀消毒,整個果園其他健康柑橘樹均會受到傳染,僅用短短幾年時間即可使整個柑橘園徹底毀滅。因此,一旦發現果園中有染病植株,應第一時間深挖,連根拔除,做到發現一株清除一株,以杜絕黃龍病對其他健康樹的蔓延和傳播F31。清除病株前,應先噴施藥劑,病樹及其四周和附近植株均應噴藥,可用濃度為40%的樂果1 000倍液噴施于病株及鄰近健康植株,以撲殺術虱防止其從病樹轉移至健康樹。挖除的病樹應移出種植區進行集中焚燒,病樹清除后,應及時進行補種,若新老種植區發病率分別不超過10%或20%,清除病株后需合理補種無病毒大苗。

3.3 掌握柑橘木虱的發生規律,切斷傳播媒介

柑橘術虱具有傳病性高、傳毒性快、擴散性近、終生帶毒及終身傳病等特點,取食了葉片汁液的術虱從病樹上飛到健康樹上取食,可將黃龍病菌傳播至健康樹,高達70%~80%的傳播概率。術虱成蟲飛行高度可達7m,傳播距離及遠近隨風力大小而定,可實現近距離擴散,且終生帶毒和傳病,僅僅取食5h即可傳毒。術虱為柑橘黃龍病傳播的重要媒介,術虱的防治是治理黃龍病的重中之重。[4] 。因此,需要掌握楷橘木虱的發生規律,抓住撲殺術虱的最佳時機配合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來進行管控。

春梢期為術虱繁殖的首個高峰期,系第一代蟲;夏梢期為其第二個繁殖高峰期,可世代重疊;秋梢期為蟲口密度最大且受害最嚴重時期。術虱對柑橘樹的為害主要是新梢嫩芽,并在嫩芽上繁殖,若能及早施肥可加快新梢的成熟,并選擇春梢萌芽前的時期噴施藥劑,可得到極好的防治效果,此時若能撲殺一條術虱成蟲,則相當于在夏梢及秋梢期消滅20~200條成蟲,但此時術虱較隱蔽,果農通常難以發現,易于忽視,由此造成術虱以大量春梢的嫩芽葉片取食并產卵于春梢上,當發現時再以藥劑消滅則為時已晚,黃龍病已經木虱傳播。因而術虱防治應把握好春梢萌芽前的有利時期,可以濃度為10%的吡蟲啉可濕粉劑1 000倍液可濃度為20%的三唑磷500倍液噴施,殺虱效果可達90%以上。同時夏梢期和秋梢期的防治也不可疏忽大意,總之抓住三梢抽發期進行防治,尤以春梢為重要的防治期。三梢期均需噴施藥劑,施藥次數視抽椅隋況而定,若抽梢整齊各梢期可噴藥1~2次;若抽梢不整齊各梢期噴藥2~3次,每次噴藥間隔7d。做到輪換用藥,并做好冬季清園工作,以消滅越冬術虱。

3.4 利用測土配方試驗確保柑橘生飫元素需求

柑橘生長過程中離不開氮、鐵、鋅、錳等多種元素,否則會導致樹根部腐爛而出現缺素狀黃化。因此,當地相關部門應加強與農業、科研所等技術單位的合作,在其指導下進行配方肥的科學施用。1)對土壤肥力進行測試,依據測試結果,實施小面積的田間試驗。2)根據柑橘生長對養分及肥料的需求,種植地土壤供肥能力及施肥效應,探索其需肥規律,對氮、鐵、鋅、錳、鉀等元素的施用量、施用時機及方法進行測試,即測土施肥技術的應用[3]。3)在科研院所指導下,施用配方肥,有針對性地對柑橘所需的微量元素及營養元素進行補充,以解決土壤供肥與柑橘需肥二者之間的矛盾。通過專用配方肥的施用達到防治黃龍病及改良土壤的良好效果,磷肥與農家肥混施,配合葉面肥,肥水藥一體化管理系統,降低黃龍病的發病概率,最終實現保果增產增收的目標。

4 結語

柑橘要想達到高產高質的目的,要應用科學的農業種植管理技術,做好病蟲害防治一r作,尤其是柑橘黃龍病的病情監測及防控措施的嚴格執行,將黃龍病控制在可防可控范圍內,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柑橘業發展的致富之路,實現果農奔小康的美好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昌卿.柑橘黃龍病綜合防控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20.14(03):49.

[2]吳柳星.柑橘黃龍病發病規律及防控關鍵技術要點[J].農家科技,2019(02):78.

[3]黃思娜.德慶縣柑橘黃龍病檢疫防控及綠色防控技術探析[J].農家科技,2019(05):66.

[4]曾凡杜,王麗艷,陳子明,等.永興縣柑橘黃龍病發生原因及綜合防控措施[J].湖南農業科學,2019( 05):67-70.

[5]黃榮生.柑橘黃龍病綜合防控經驗與做法[J].基層農技推廣,2018,6( 04):89-90.

(責任編輯:趙中正)

猜你喜歡
黃化黃龍病株
等價轉化
雪舞黃龍
美麗的“人間瑤池”:黃龍
出去
八仙花黃化對CO2響應參數的影響
葫蘆島市銀杏黃化原因及治理措施
噴施鐵和有機酸防治菠蘿葉片黃化及其對產量的影響研究
山東省近期蔬菜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
山東省小麥病蟲草害發生情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