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市政工程施工》課程思政教學中《地鐵施工》教學案例的研究與實踐

2021-11-01 01:17張福龍梁瀟文
教育理論與應用 2021年4期
關鍵詞:市政工程施工三全育人課程思政

張福龍 梁瀟文

*通訊作者:張福龍,1988年4月,男,漢族,江西撫州人,現就職于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巖土工程。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學校課程思政專項研究課題。

課題名稱:《市政工程施工》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SGKCSZ2020-1270)。

摘 ? ?要:《地鐵施工》是《市政工程施工》課程中的一個核心知識點,該課程在授課時堅持以德育人,同時以新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為牽引,并以“三全育人”為最終教育目標,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且能夠在遇到問題、困難及瓶頸的時候,保持舉行學習與創新的能力,能夠進行團隊協作、適應艱苦環境,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強烈的責任心、吃苦奉獻的精神。

關鍵詞:課程思政;技術技能人才;三全育人

一、前言

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當今社會,高校的工科專業亦需要逐漸樹立起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通過深入挖掘蘊含在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結合課程本身的知識點,將專業教學目標和課程德育目標相結合,在知識傳授中融入價值引領。以《地鐵施工》為案例,通過學習地鐵的相關概念、組成、施工工藝、技術要求等,立足專業知識傳授的同時,將德育與教學融為一體,培養學生專業的技術技能及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1]。

課程的主要建設實施思路是為滿足施工一線企業的具體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優秀員工,同時以一體化課程理念為統領——學習即工作、工作即學習,并有機結合課程思政要素融入所學知識點,開展“線上+線下”課堂教學及“學校-工地”穿插實踐教學模式,滿足個性化自主學習需求。

二、課程內容分析

《市政工程施工》課程是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其中《地鐵施工》是以明挖法、蓋挖法、隧道新奧法施工為主要教學內容的一講教學

單元。以隧道新奧法施工為例,本單元的前序單元是隧道開挖作業,后續單元是隧道監控量測。隧道開挖后,圍巖失去約束,產生向隧道內變形,造成圍巖不穩

定,因此開挖后及時施做支護來確保隧道圍巖安全;支護結構施做后能不能讓隧道圍巖穩定,需要通過信息化手段監測支護結構效果,從而保證隧道安全。

隧道新奧法施工部分的主要學情包括:學生具有隧道開挖作業的相關知識;對圍巖識別及分類比較感興趣;喜歡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動手能力比較強,喜歡操作各類實踐儀器和設備,對課本知識及規范相關要求興趣不是特別濃烈。

(一)主要的教學目標

主要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素質目標。

1. 知識目標

了解地鐵隧道初期支護(錨桿、噴射混凝土、鋼架)的施工工藝和施工要點;二次襯砌和預支護的施工工藝和施工要點;掌握隧道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的質量檢查方法,熟悉質量檢查規范要求。

2. 能力目標

能讀懂初期支護及二次襯砌的各類施工圖紙;能編制各種支護作業交底書;能熟練使用儀器設備進行支護工程質量檢查。

3. 素質目標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培養學生職業責任感,質量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勞動自豪感.

(二)教學方法和對策

該教學單元采用任務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法,在授課過程中采用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知識搶答等互動環節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并且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積極探索未知問題。

1. 在教學過程中明確知識目標,聚焦施工熱點問題,以項目為導向,使教學目標明確化,教學結果可評價化。

2. 利用舊知識,激發學生認知新知識,溫故而知新,利用動畫、視頻、圖片等進行教學。

3. 創建可動手實踐活動,具化隧道支護相關內容、概念,實現知識內化,提高應用能力。

4. 豐富案例,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完成施工作業單,檢測報告,輸出學習成果。

三、課程建設實施思路

(一)以課程為導向,培育大國工匠精神

《市政工程施工》課程中的《地鐵施工》教學單元主要教學方法包括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行動導向法等,旨在培養具有“干得好、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敢擔當、勇作為”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同時結合相關課程標準,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以學生為主體,制定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標準,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豐富課程思政內容,提升“三全育人”新格局

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結合不同的學習場和工作場開發新穎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開發新的教學方法及教材,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并采用過程性考核的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結合相應的思政內容,激發學生發揚大國工匠的精神,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品格。在“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大背景下,充分發揮本專業的特色,以立德樹人、內外兼修為目的,制定專門的教學目標,擴展學生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在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上實現全面的課程思政改革,滿足全方位的教學育人的要求[3]。

(三)融入企業文化,優化傳統教學模式

在基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注重第二課堂教育,使學生充分了解未來將要面臨的工作并應具備的相關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相應的企業文化精神,堅持德育教育為導向、內涵培養為抓手,不斷深入改革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并融入相應的課程思政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內在的職業精神。

四、研究的創新點

(一)“師”字開頭,“思政”引領

《市政工程施工》課程在教學中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突出文化育人與技能培養相結合,探索實施文化育人、總結凝煉立體德育模式、完善落實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同時激發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具有整體意識、能夠團隊合作、互助互利,樹立為集體和他人著想的無私理念[4]。

以《地鐵施工》內容為例,通過課堂教學引入工程案例施工中不畏艱險的心路歷程,幫助學生樹立迎難而上的人生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對文化自信的正確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不懈奮斗的進取精神,為全面思政育人打下堅實的基礎[5]。

(二)課程教學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元素

該教學單元結合相關工程案例,引入授課內容,講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結合所學知識點,有效地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強大家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三)教學效果分析

1. 有助于培養學生不畏挫折或困難、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2. 增加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學生精益求精 的工匠精神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意識[6]。

3.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編制相關施工方案的能力,提高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

五、結束語

通過學習《地鐵施工》教學單元,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及管理有效融合,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深刻掌握明挖法、蓋挖法、隧道新奧法施工的主要教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舉一反三,利用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工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在復習舊知識的時候,能夠有所新的收獲,旨在重點培養“懂設計、精施工、擅管理、能維護”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國家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主力軍和生力軍。

參考文獻:

[1]由“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N].郭江龍.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0-12-30(009).

[2]推進高校教師思政與學生思政的互促融合[N].唐波.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0-12-25(010).

[3]以四個“精準”推動高校思政智庫建設[N].林澤紅.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1-08-19(002).

[4]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N].毛立剛.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0-12-04(007).

[5]劉雁.建筑學專業建筑結構課程教學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11(4):89-91.

[6]王穎,盧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選課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2(2):132-135.

猜你喜歡
市政工程施工三全育人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市政工程施工企業項目成本管理研究
針對泥水平衡法頂管在市政工程施工中的運用研究
談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與質量控制
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教師課外育人長效機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