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某社區老年人多氯聯苯內暴露水平與血常規指標的關聯

2021-11-02 11:03趙惠涓潘臣煒鄭唯韡
環境與職業醫學 2021年10期
關鍵詞:血常規比值淋巴細胞

趙惠涓,潘臣煒,鄭唯韡

1.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公共衛生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衛生部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32

2.蘇州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批禁用的12 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一。此類化合物是一組人工合成的有機氯化合物,共有209 種同系物[1]。由于PCBs 具有致癌性、免疫毒性和神經毒性,世界各國已禁止生產和使用。然而,我國PCBs 存在非故意泄漏的現象,且PCBs 具有長期殘留性,這些因素造成當前我國環境和生物樣本中仍然可以檢測到PCBs[2]。歐洲食品安全局提出以PCBs的6 種同系物作為PCBs 污染的指示物,即PCB28、PCB52、PCB101、PCB138、PCB153、PCB180[3]。

膳食攝入是人類暴露于PCBs 的主要途徑,易感人群為兒童和老人[4]。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均表明,PCBs 具有免疫毒性[5-6]。此外,孕期PCBs 暴露可影響血液學指標,抑制胎兒早期免疫應答[7]。由于血常規中多項指標對機體的病理變化敏感,而目前尚缺乏PCBs 暴露對老年人健康危害的相關研究,故本研究以江蘇省某社區為研究現場,探索性研究PCBs 內暴露與老年人血常規指標的關聯,旨在為評估該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健康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研究,于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江蘇省某社區對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調查。官方數據記錄60歲以上的老人為6 030名,排除調查時已從當地遷出、在當地居住少于6個月者,有5 613人符合納入條件,其中4 611 人于2014年8月—2015年2月進行了臨床檢查(包括血常規檢查),最終有4 579人完成了1 份結構式調查問卷并提供了血液樣本。本研究根據研究對象樣本編號,選擇了一段150 人的連續樣本,獲取其臨床檢查、血脂檢查和血常規檢查結果,并根據結構式調查問卷采集其基本信息。從調查對象采集血樣后隨即分離血漿,盡快轉入-80℃冰箱保存備用。本研究經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IRB#2017-TYSQ-03-30)。在本研究的招募階段,所有參與者都自愿簽署了書面知情同意。

1.2 調查方法

結構式調查問卷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1)社區老人的基本人口學特征。2)生活方式:是否吸煙,包括主動或被動吸煙。主動吸煙是通過詢問目前和終生的吸煙習慣獲得,包括當前吸煙和前吸煙史。當前吸煙定義為定期吸煙(持續時間大于6 個月),前吸煙史是指有超過6 個月的吸煙史且目前(在調查期)沒有吸煙。被動吸煙定義為參與者童年期或成年期家庭中有吸煙者,每周被動吸煙超過1 次且持續超過1年。近期飲酒定義為近3 個月內飲酒。每天運動定義為每天進行散步、跳舞、太極拳或其他運動。3)疾病史:即是否有臨床確診的高血壓、糖尿病。如果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則進一步獲取其是否正在使用慢性治療藥物或抗炎藥物。

1.3 血漿PCBs 水平的測定

1.3.1 主要儀器與試劑TSQ8000 EVO 三重四極桿氣質配Trace1300氣相色譜系統(Thermo Fisher,美國),Cobas 501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羅氏,瑞士),XP105 電子天平(Mettler Toledo,瑞士),CT15RE臺式微量高速冷凍離心機(Hitachi,日本),TG-5MS 30 m×0.25 mm×0.25 μm 氣相色譜柱(Thermo Fisher,美國),6 種PCBs標準品(PCB28、PCB52、PCB101、PCB138、PCB153 和PCB180)(Dr.Ehrenstorfer,德國;純度>98.0%),正已烷、乙酸乙酯(Sigma-Aldrach,美國;色譜純),濃硫酸(國藥,中國;分析純),無水硫酸鈉(南化一廠,中國;分析純)。

1.3.2 樣本前處理和儀器檢測按照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方法[8],建立血漿中6 種指示性PCBs(PCB28、PCB52、PCB101、PCB138、PCB153 和PCB180)的分析方法。取200 μL 血漿與3 mL 乙酸乙酯/正己烷(V/V,1∶1)混合,提取上清液,重復提取2 次。將上清液合并后40℃水浴氮吹至干,與400 μL 正己烷充分混合后,與400 μL 的濃H2SO4混勻,提取上清液過裝有硫酸鈉的有機濾膜,將200 μL 濾液移入內插管置于進樣瓶中進行氣相色譜-串聯質譜分析。

氣相條件:載氣為高純氦氣,流速1 mL·min-1。進樣口溫度為280℃,進樣量1 μL。進樣模式為脈沖不分流,不分流壓力276 kPa,不分流時間1 min,分流出口流速50 mL·min-1。色譜柱為TG-5 MS,30 m×0.25 mm×0.25 μm。升溫程序為初始溫度150℃(維持時間1 min),以20℃·min-1升溫速率升至200℃(維持時間0 min),以8℃·min-1升溫速率升至300℃(維持時間5 min)。質譜條件:離子源溫度為280℃,傳輸線溫度300℃,碰撞氣為氬氣;利用選擇反應監測模式檢測,外標法定量。

1.3.3 PCBs檢測的質量控制以0.05~5.0 ng·mL-1PCBs混合標準溶液200 μL測定色譜峰面積,得到各PCBs的標準曲線和線性回歸方程。在該范圍內,6種PCBs的線性良好,R2均大于0.999 9。以樣品質量濃度(后稱濃度)低于標準曲線下限0.05 ng·mL-1的60%,即0.03 ng·mL-1的測定值視為方法檢出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加標回收率在68.40%~135.00%之間。血漿中脂肪含量來自血脂檢查,血漿PCBs 水平用脂肪校正,單位為ng·g-1(以每克脂肪計,下同)。

1.4 統計學分析

問卷數據運用EpiData 3.1 采用雙錄入。使用R軟件(version 4.0.2)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納入人群和總體人群的基本人口學特征。以最小值(Min)、P25、P50、P75、最大值(Max)和四分位數間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來描述老年人血常規指標結果,并與參考值范圍進行比較[9-11]。根據正態性檢驗結果,將參與者血常規指標進行對數轉換(log10)。用幾何均數±標準差(GM±SD)以及Min、P25、P50、P75和Max 來描述老年人血漿中PCBs 水平的分布情況。對檢出率超過70%的PCBs 同系物進一步分析,低于LOD 的PCBs 水平用LOD/ 表示。PCB28、PCB52、PCB101的氯原子小于等于5個,為低氯代PCBs(lower chlorinate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LPCBs),PCB138、PCB153、PCB180 為高氯代PCBs(higher chlorinate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HPCBs)。分別將3種低氯同系物之和(Σ3LPCBs)和6 種同系物之和(Σ6PCBs)納入分析。因PCB28、PCB52、PCB138、PCB153、PCB180 和Σ3HPCBs的檢出率低于50%,故未單獨納入分析。

采用多因素線性回歸模型,以對數轉換后的血常規指標水平為應變量,在控制相關混雜因素條件下,比較社區老人血漿PCBs 水平與血常規指標的關聯。同時,計算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比值、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比值、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比值以及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并分析社區老人血漿中PCBs 水平與不同比值的關聯。由于血常規指標與吸煙、飲酒、慢性疾病和服藥情況等因素關聯[12-14],主要納入的混雜因素除老年人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人均月收入水平外,還加入了是否主動或被動吸煙,過去三個月內是否飲酒,是否患有慢性疾?。ǜ哐獕夯蛱悄虿。?。每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用于共線性診斷,VIF>5 診斷為存在共線性問題[15]?;貧w結果以社區老人血漿中PCBs 每增加1 個IQR,相應血常規指標變化的百分比及其95%CI表示。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納入了150 名社區老年人。參與者年齡為(68.44±6.65)歲,男性71 名(47.33%),女性79 名(52.67%),70 人(46.47%)未接受過正式教育,85 人(56.67%)已退休;98 人(65.33%)主動或被動吸煙,32 人近期飲酒(21.33%),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慢性病人數為77 人(51.33%),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或抗炎藥物的人數為74 人(49.33%)。為闡明樣本的代表性,本研究將納入人群的基本特征與總體樣本進行比較。與所有4 579名社區老人相比,納入人群中過去一年處于工作狀態的老人的比例更高(43.33% vs 34.40%,P<0.05);此外,兩組人群在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人均月收入、主動或被動吸煙、近期飲酒情況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江蘇省某社區老年人的基本特征[n(%)]Table 1 Baselin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ed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Jiangsu Province [n (%)]

續表1

2.2 血漿中指示性PCBs暴露水平

92.67%的社區老人至少檢出一種PCBs 同系物。6 種同系物中PCB101 檢出率最高(72.67%),其次為PCB28(24.00%),PCB138和PCB153檢出率較為接近(分別為16.00%和14.00%),PCB52 和PCB180 檢出率較低(分別為0.00%和2.00%)。Σ6PCBs的質量分數中位數為33.68 ng·g-1,Σ3LPCBs的質量分數中位數為18.96 ng·g-1,而Σ3HPCBs 的質量分數P75為16.66 ng·g-1。在6 種同系物中,PCB101的質量分數中位數最高,為9.38 ng·g-1,PCB138和PCB153質量分數最大值最高,分別為215.90、207.50 ng·g-1。見表2。老年人血漿中低氯代PCBs 同系物之間呈不同程度的相關性(r=0.18~0.26,P<0.05)。

表2 江蘇省某社區老年人血漿中6 種指示性PCBs同系物檢出率及暴露水平分布(n=150)Table 2 Positive rates and plasma levels of PCBs of selected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Jiangsu Province (n=150)單位(Unit):ng·g-1(以每克脂肪計,calculated by lipid)

2.3 血常規指標分布情況

社區老人23 項血常規指標中,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數的中位數(IQR)分別為5.16×109(1.90×109)、4.56×1012(0.53×1012)、157.50×109(61.25×109)L-1。所有指標的中位數均在成年人參考值范圍內。但除嗜堿性粒細胞數外,其余22 項指標均呈現最小值低于或最大值高于參考值范圍。見表3。

表3 江蘇省某社區老年人的血常規指標分布(n=150)Table 3 Distributions of routine blood indicator levels of selected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Jiangsu Province (n=150)

2.4 老年人血漿中PCBs水平與血常規指標的關聯

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中,PCB101、Σ3LPCBs和Σ6PCBs對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相關指標的估計效應如圖1所示。

圖1 社區老年人血漿中PCBs暴露水平(每增加1個IQR)與其血常規指標的估計效應(變化值百分比及其95% CI)Figure 1 Estimates of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percentage change and 95% CI) associated with PCBs levels in plasma(per IQR increase) in selected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隨著社區老人血漿中Σ6PCBs 暴露水平的增加,白細胞相關指標中淋巴細胞數、淋巴細胞比值具有下降趨勢,而中性粒細胞比值具有上升趨勢。Σ6PCBs 每增加1 個IQR(12.3 ng·g-1),淋巴細胞數的變化百分比為-4.77%(95%CI:-8.53%~-1.01%,P<0.05),淋巴細胞比值的變化百分比為-3.57%(95%CI:-6.42~-0.72,P<0.05),中性粒細胞比值的變化百分比為1.97%(95%CI:0.24~3.71,P<0.05)。

隨著社區老人血漿中Σ6PCBs暴露水平的增加,紅細胞相關指標中紅細胞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量具有下降趨勢。Σ6PCBs每增加1個IQR(12.3 ng·g-1),紅細胞平均體積的變化百分比為-0.52%(95%CI:-0.99%~-0.05%,P<0.05),平均血紅蛋白量的變化百分比為-0.62%(95%CI:-1.16%~-0.09%,P<0.05)。

隨著社區老人血漿中PCB101 和Σ6PCBs 暴露水平的增加,血小板相關指標中血小板數和血小板壓積具有下降趨勢,而血小板分布寬度具有升高趨勢;而隨著社區老人血漿中PCB101、Σ3LPCBs 和Σ6PCBs 暴露水平的增加,大型血小板比值均具有升高趨勢。PCB101 和Σ6PCBs 每增加1 個IQR(8.8、12.3 ng·g-1),血小板數的變化百分比分別為-2.93%(95%CI:-5.58%~-0.29%,P<0.05)和-3.60%(95%CI:-6.90%~-0.30%,P<0.05),血小板壓積的變化百分比分別為-3.17%(95%CI:-5.48%~-0.85%,P<0.05)和-3.58%(95%CI:-6.48%~-0.69%,P<0.05),血小板分布寬度的變化百分比分別為1.27%(95%CI:0.35%~2.19%,P<0.05)和1.53%(95%CI:0.38%~2.67%,P<0.05)。PCB101、Σ3LPCBs和Σ6PCBs每增加1個IQR(8.8、7.7、12.3 ng·g-1),大型血小板比值的變化百分比分別為3.17%(95%CI:0.50%~5.84%,P<0.05)、3.50%(95%CI:0.32%~6.68%,P<0.05)和3.99%(95%CI:0.68%~7.31%,P<0.05)。

分析PCB101、Σ3LPCBs 和Σ6PCBs 對反應指標不同比值的影響,僅發現隨社區老人血漿Σ6PCBs水平的增加,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呈上升趨勢,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Σ6PCBs每增加1個IQR(12.3 ng·g-1),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的變化百分比為16.44%(95%CI:1.41%~31.48%,P<0.05)。見表4。

表4 社區老年人血漿中PCBs 暴露水平(每增加1個IQR)與兩種血細胞比值的估計效應(變化值百分比及其95% CI)Table 4 Estima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plasma PCBs levels (per IQR increase) and two hemocytes ratios in selected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percentage change and 95% CI)

3 討論

機體的病變會引起血常規指標的異常[16]。既往研究中,PCBs 對血常規指標的效應并不一致[7,17]。本研究發現,隨著社區老人血漿中PCBs 暴露水平的增加,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受到影響,表現為在白細胞相關指標中,社區老人血漿中Σ6PCBs暴露水平的增加與淋巴細胞數、淋巴細胞比值的下降相關,與中性粒細胞比值的上升相關;在紅細胞相關指標中,社區老人血漿中Σ6PCBs 暴露水平的增加與紅細胞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量的下降相關;在血小板相關指標中,社區老人血漿中PCB101 和Σ6PCBs 暴露水平的增加與血小板數和血小板壓積的下降相關,與血小板分布寬度的升高相關,而社區老人血漿中PCB101、Σ3LPCBs 和Σ6PCBs 暴露水平的增加均與大型血小板比值升高相關。

與我國其他地區非職業暴露和非垃圾拆解區人群的PCBs 內暴露水平相比,如2014年濰坊市、陵水市、懷化市一般成年人血清中6種PCBs質量分數中位數(11、14、10 ng·g-1)[17],本研究社區老人血漿6 種PCBs質量分數中位數(33.68 ng·g-1)略高于我國一般成年人指甲中6種PCBs質量分數中位數[農村6.59 ng·g-1(干重),城市2.74 ng·g-1(干重)][18],這可能與PCBs的脂溶性有關,其更易富集于血液樣本中。與其他國家非職業暴露和非垃圾拆解區人群的PCBs 內暴露水平相比,本研究社區老人血漿PCBs質量分數中位數遠低于發達國家,如美國2005—2007年一般成年人血清6 種PCBs 質量分數中位數為(444.90 ng·g-1)[19],日本2012年一般成年人血液中PCB153暴露質量分數中位數為(21.00 ng·g-1)[20],略高于黎巴嫩2018年一般成年人血清中6種PCBs質量分數中位數(18.90 ng·g-1)[21]。

白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紅細胞是貧血診斷的主要指標之一,血小板是判斷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和凝血能力的指標。與前期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23]和格陵蘭出生隊列“適應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飲食轉變”(Adaption to 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ietary Transition,ACCEPT)[7]中孕婦的研究結果相同,本研究也發現,隨著PCBs 暴露濃度升高,紅細胞數、平均血紅蛋白濃度的改變不具有統計學差異,但淋巴細胞數和淋巴細胞比值下降,隨著血漿PCB101 和6 種PCBs 的濃度升高,血小板數降低。前期體外實驗也表明血小板活化程度與PCBs 的氯取代模式存在直接關系[24]。但與前兩項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中PCBs 暴露水平對白細胞數、紅細胞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量的改變不具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研究對象年齡不同、基礎健康狀況不一致和樣本量不足有關。另外,本研究發現中性粒細胞比值隨PCBs 暴露水平升高,這可能由于中性粒細胞對PCBs 暴露比較敏感。隨著PCBs 的濃度升高,血小板分布寬度升高,血小板壓積降低,大型血小板比值升高。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作為機體常見的炎癥反應指標[25-26],本研究首次發現,6 種PCBs 暴露與LMR 的變化存在關聯,但目前尚無研究表明PCB 可引起炎癥反應,因此該關聯可能僅為統計學關聯,需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選用非概率抽樣方法,導致難以較好的衡量抽樣過程中的選擇偏倚;其次,問卷調查采用自我報告的方式,容易產生回憶偏倚;同時,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僅有一次血常規指標的檢測,存在測量誤差或其他未調查因素的影響,因此可能造成信息偏倚。因此,未來需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控制研究過程中的回憶偏倚,并使用多次檢測的血常規數據控制信息偏倚。

綜上,本研究發現,該社區老人PCBs內暴露水平可能與血常規指標中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形態改變有關,但其機制需進一步闡述。本研究結果可識別以及防控可能造成社區老年人血常規指標改變的PCBs,從而為降低其潛在健康風險提供科學依據。

猜你喜歡
血常規比值淋巴細胞
遺傳性T淋巴細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纖維化中的作用
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血常規解讀
比值遙感蝕變信息提取及閾值確定(插圖)
不同應變率比值計算方法在甲狀腺惡性腫瘤診斷中的應用
探討CD4+CD25+Foxp3+調節性T淋巴細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價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意義
雙電機比值聯動控制系統
乳腺癌原發灶T淋巴細胞浸潤與預后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