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資經營主體行為邏輯分析
——基于河南省許昌市調查

2021-11-08 06:17李紅磊
山西農經 2021年19期
關鍵詞:農資農戶主體

□李紅磊

(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當前,鄉村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在鄉村振興階段,黨和政府對鄉村發展定位有了明確的規劃和更高的標準。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在2018年印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的意見》,明確指出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指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新型服務主體,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指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鼓勵和支持農墾企業、供銷合作社組織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惠農工程,發揮自身組織優勢,通過多種方式服務小農戶。把研究對象鎖定在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主體這一市場主體上,分析其行為邏輯,以期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更好地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

在以往研究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眾多文獻中,學者大多從農戶需求角度研究農戶的個體生產行為決策,鮮有關注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的農業生產資料供給。眾多學者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作用進行分析,卻很少分析農業生產性服務的各類經營主體本身的行為邏輯[1]。鎖定與小農戶市場關系密切的農資經營主體,通過分析市場特點、主體行為邏輯,提出相關措施建議,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建設。

1 數據來源及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描述

樣本數據選取許昌市農資經銷商,經營范圍主要是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產前服務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諸如玉米、小麥、大豆等各類農作物種子;產中服務包括農業信息服務、農業技術服務;產后服務包括農產品的回收、加工等服務。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自2020年5—7 月對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長葛市、禹州市、鄢陵縣、襄城縣的5 個農資市場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訪談方式填寫調研問卷。以經營農業生產資料的經銷商作為主要調研對象,系統抽樣收集問卷211 份,有效問卷211 份,有效率100%。訪談對象全部為農資市場的經營者。

1.2 農業生產資料供給模式在區域市場內接近壟斷競爭市場

研究從經銷商的級別、年齡、學歷、家庭背景、經營規模等方面對農資經銷商進行分析,基本特征見表1。其中,農產品資料供給市場多為代理制度,分為縣級代理商和鎮級代理商,鎮級代理商級別較縣級低一級別;在同級別內,不同的商戶所經營的農業生產資料略有不同,以農作物種子為例,不同縣級經銷商的品種幾乎沒有重復,這也決定了提供給農戶的價格略有差異,可以看出,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接近壟斷競爭市場。

表1 農業生產資料經銷商基本經營特征

同時,調研了解到,農資市場內部成立了農資協會,協會有明確的規章制度,諸如不串貨、分區域銷售、不擾亂市場價格等。這個行業需要龐大而復雜的農村關系網,還要具備強大的貨物配送體系,商流、信息流要求較高,使得行業內很難有新商戶進入。對于需求方——農戶而言,其一般都選擇就近購置,不會選擇去很遠的地方購置農業生產資料,特別是近年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結合農業季節性生產的特點,農戶在選擇生產資料上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因此,農業生產資料供給模式在區域市場內接近壟斷。

1.3 經營主體內部具有很強的代際傳承

從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年齡在40~49 歲的占比為56.87%,50 歲以上的占比為33.17%,兩者加起來高達90.04%,年齡結構偏大。結合經營者的家庭背景分析可知,經營者的配偶或親人大多有在供銷社、當地農業局工作的經歷,有的是已經退休的人員,有相關農業生產資料資源的往往會從事此行業,這類比重高達75%。

產生此情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源自于父輩從事過的相關行業,有相關社會網絡資源,減少了子輩搜尋相關信息的成本,同時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問題[2]。另一方面是源于市場經濟放開,使原來在農村的勞動力可以進城尋找就業機會,原本親人有相關行業的資源優勢,有從事農業生產服務業的優勢。

1.4 鄉村振興對于農業資料供給市場是一種機遇

調研時間是在5—7 月,此時正值割麥時節,一家農資商戶在完成上半年的玉米種子銷售工作后,正在忙于產后的小麥訂單回購工作。這類農資商戶對政策往往十分了解,認為鄉村投資的潛力巨大。在鄉村,真正能提供一體化服務的經銷商較少,僅占2.84%。在注冊種植合作社上比重為34.12%,但實際調研發現,往往注冊的種植合作社運行的標準化程度不高,大多名存實亡。

從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主體的統計樣本來看,有93.83%的經營者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并認為鄉村存在投資機會。經營規模越大的商戶,越希望經營組織化,傾向于注冊合作社,整合農村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引導經營主體提供給農戶更優質的服務,將是行業今后的機遇和突破點。

2 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主體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經營主體供給服務單一化

針對區域市場而言,剔除鄉鎮級經銷商,對82 戶農資經銷商進行了經營服務分類,見表2,能夠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體的社會化服務不多,所有商戶基本都能提供產前服務如農作物種子供應等,在供給能力方面排級第一;對秸稈還田、訂單回收等產后方面未能提供服務。

根據表2 可知,供給能力排級最低的是農機服務,而這恰恰是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考慮到許昌市農業生產規?;潭炔桓?,農機作業水平不夠廣,農戶購置農機成本往往過高,其中專門去農機市場購置農機具的搜尋成本,是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各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彼此存在競爭關系,服務內容單一化,服務過程不能一體化,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表2 市、縣級經營主體供給能力排級

2.2 農戶需求信息收集存在時滯性、偏差性

農戶雖然是生產性服務的直接受用主體,但卻不會主動表達產品效果信息,即使農戶反饋服務效果,也往往是被動反饋,一般是經營主體向下尋求農戶的需求信息。農戶受限于知識水平結構和表達能力,往往表達不準確,存在偏差。在農戶需求方面也存在明顯的時滯性,這一點在農忙時節尤為明顯,經銷商的存貨和農戶的需求往往存在時滯,經銷商不知道市場有多少需求而不敢供給過多的農業生產資料,同時沒有完備的信息流、商業配送體系,造成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2.3 經營主體行為增加農戶生產成本,市場經營秩序混亂

在局部市場區域內,相對于農戶而言,生產資料供應方有一定的定價權,屬于賣方市場。由于一些地方經營者對地區擁有壟斷經營的能力,所以很多經營者在市場發展成熟階段都會采取漲價的策略來獲取更多利益,這種“亂漲價”的行為不但降低了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動力,還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穩定性造成一定沖擊。市場價格標準不一致,造成價格歧視和價格壟斷,出現一種“殺熟”現象,在信息化程度不高的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供應方面對眾多農戶,農戶只能得到局部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經營主體可以用市場全部信息獲取超額收益,農戶所得到局部信息導致其對產品價格信息認識不足,只能被動接受產品價格。在調研過程發現,有的農戶去經營門市部購置農業資料時,商戶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全局信息,對不同的農戶實行微小的差異化定價,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戶的生產成本。

3 政策建議

3.1 構建完備的農資供應體系,完善農資多元服務功能

在自身經營規模方面,引導農資商戶優化經營結構,增加配套服務,例如農業機械、小農具、瓜果蔬菜種子以及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日用雜品。適當增加多元服務,按照科學施肥、用藥技術規范的要求,逐步完善農化服務、莊稼“醫院”、電話咨詢、農業生產科普資料發放、農機具租賃與維修等服務,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多樣化服務[3]。在農業信息方面,加大建設投入,增加益農信息社的數量。積極融入農業保險服務,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了解農戶貸款需求,加強和當地農村信用社的合作溝通。在農機服務方面,鼓勵有能力的供給主體積極購置農業機械,供分散農戶有償使用。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單個農戶與高校合作的可能性較小,應探索農資經營主體和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品牌推廣。對于農業產品本身來說,一定要符合市場原則,注重效率。農產品的推廣,還需要更多個體農資商戶共同努力,作為連接優質產品與農戶需求的中間介質,應積極鼓勵高校及科研院所與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主體合作,利用供給主體市場規模較大的優勢,推廣優質的農業生產資料。

3.2 積極探索數字經濟,加快農業產業信息化

農戶的需求表達不及時,會影響經營主體的決策有效性,構建完善的需求反饋機制,是當前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信息化、數字經濟的崛起為農業信息化提供了契機。在當前信息發達的社會,農戶的上一級往往都具備使用信息技術的條件,信息化程度不高的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就顯得很被動,那么問題就變為經營主體如何把農業信息傳遞給農戶,農戶如何及時反饋信息。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出發,供給方應構建農業數字化平臺,局部運用區塊鏈賦能技術,把優質的農業生產性服務信息及時告知農戶,供農戶選擇;需求方的農戶要提高文化素質水平,積極融入信息化、數字化體系中,及時運用互聯網技術表達自己的需求。政府應構建完善的農業區塊鏈平臺,引導農戶學習使用信息平臺,增加互聯網的路徑布局,這是讓部分經濟實力不足的農戶了解并學習農業信息化平臺的重要舉措[4]。

3.3 規范農資經營主體行為,加強農資協會會員自律

從市場長期發展來看,農資經營主體應規范自身行為,提供優質的農業生產服務,制定合理的產品價格,切實為“三農”提供服務,助力農業生產。短期內,農資經營主體往往受眼前利益的驅動,把利益轉化為農戶生產成本,長此以往,只會使自身的經營組織結構受損。政府應充分發揮城鄉信息平臺的作用,鼓勵農戶積極參與監督。政府加強對農資重要品種、重點企業、重點市場的監測分析,鼓勵多區域建立農資協會,協會作用應加強誠信建設,提高農資信用意識,營造良好信用環境,形成誠信經營氛圍。深入開展行業信用評價試點工作,推廣各地農資交易市場、經營者信用等級分類管理工作經驗,逐步建立健全農資信用檔案,加大對信用良好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和推行農資行業行為準則,加強行業自我管理、自我規范能力。

3.4 加大政府農業生產補貼,構建農戶利益聯結機制

利益是驅動經營主體行為的主要因素。政府行為具有全局性,不夠精準。政府善于運用全局信息進行決策,不善于運用局部信息,而農資經營主體善于運用碎片化信息,使之轉化為全面的信息[5]。在農業補貼機制中,政府往往繞過中間商直接補貼給農戶,忽視了農戶的需求表達?;诮灰仔手虚g交易存在的合理性,以農戶為導向,構建農戶與市場的利益聯結機制應是農資交易的一大創新。農戶生產成本過高,政府會采用良種補貼機制,卻不知道農戶的需求是什么。在調查過程發現,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往往不會使用良種補貼的種子,大多會去農資交易市場購置農業生產資料,原因是不信任補貼種子的質量。因此,政府的補貼機制應該精準化、導向化。以農戶的利益為導向,使補貼形式多元化,補貼任務可由經營主體招標進行資格確認,合理制定產品價格,切實減少農戶的生產成本。增強農戶與市場經營主體的黏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強化農戶與市場的利益聯結機制。

3.5 積極引導農資經營主體參與鄉村振興

從多方參與鄉村振興角度出發,單家獨戶的農業生產經營必然是各行其是、低端重復、無序競爭的。鄉村的變革到底由什么力量推動,還需因區域而異。如果想簡單地通過行政力量、財政手段、產業項目等統一解決村莊的振興問題是不太可能的,應該統籌考慮鄉村振興問題。

鄉村振興過程,需要有多方社會力量介入。從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發展產業的角度看,企業一定要遵循市場原則,一是要考慮收益,二是要考慮成本。結合對農業生產資料經營主體行為邏輯分析,構建農資經營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的路徑,見圖1。

從推進鄉村振興來看,鄉村具有產業、人才、資金方面的短板,而農資經營主體具備產業經營、資金、自身知識方面的優勢,與鄉村振興實踐良性互動[6]。此外,農資經營主體具有盈利性、市場化的特點,是距離農戶最近的市場主體,且大多具備資金實力,也最懂農村的產業發展運作規律,積極引導農資經營主體參與鄉村振興,享受鄉村振興政策帶給市場的紅利,抓住市場機遇,運用自身優勢,積極投資農業產業,切實參與加快鄉村建設步伐,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7]。

猜你喜歡
農資農戶主體
強化述職評議 落實主體責任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論碳審計主體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農戶致富新選擇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送農資增收致富添助力
何謂“主體間性”
略論意象間的主體構架
農戶如何稱取和配制小用量固體農藥
農資人,你是否看見魚在流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