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牧歌的英國化

2021-11-12 15:16楊舒靜
名家名作 2021年11期
關鍵詞:牧歌聲部作曲家

楊舒靜

牧歌“madrigal”一詞由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作曲家提出,用來指代一種新興的多聲部世俗聲樂體裁。隨著意大利牧歌在歐洲的廣泛傳播,16世紀末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分支——英國牧歌。1588年,倫敦的專業歌手尼古拉斯·楊(Nicholas Yonge)出版了英譯本意大利牧歌集《跨阿爾卑斯山的音樂》(Musica Transalpina),標志著英格蘭開始引入意大利牧歌。起初,英國的編匯者們先將意大利牧歌的文本翻譯成英語,以便英格蘭的音樂愛好者們演唱。后來,為了解決英語發音與原曲曲調不相符的問題,意大利牧歌開始英國化,從而掀起了英國本土作曲家們進行牧歌本土化創作的熱潮,由此開啟了英國牧歌創作的黃金時代。

一、意大利牧歌在英國傳播并英化的原因

在經濟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經歷了百余年的英法百年戰爭及三十余年之久的玫瑰戰爭,貴族經濟實力被大大削弱,同時也刺激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斷壯大,力圖掙脫教會神權的束縛成為新王朝的中堅力量。圈地運動也使得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不得不遠離他鄉向城市中心移動,從而擔任了城市新興經濟下的勞動力,促進了英國城市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發展。1588年,英國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掌握了制海權,在擴大了自身海外貿易的同時也提升了武器裝備水平與制造能力。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社會呈現了一番經濟繁榮的景象,為意大利牧歌在英國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在文化方面,伊麗莎白一世統治下的英國一度成為歐洲最富有、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在如此輝煌的經濟背景之下,社會各階層尤其皇室貴族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愈發強烈,這也為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思想文化上層建筑——文學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英國文學與戲劇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一個發展創作的高峰,極富藝術性的英語詩歌也為英國牧歌的本土化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解決英語發音與原意大利牧歌曲調不相匹配的問題,英國作曲家們便開始對牧歌進行本土化創作。且伊麗莎白喜愛音樂并十分注重音樂的發展,在位時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大力宣揚和倡導各國的音樂家們到英國宮廷進行音樂交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意大利牧歌作曲家們紛紛來到英格蘭地區,極大地促進了極具意大利風格的牧歌作品在宮廷與民間的廣泛傳播。

在科學技術方面,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是英國翻譯史第一個大發展時期,翻譯在意大利牧歌英國化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16世紀30年代,意大利牧歌便以翻譯手稿的形式在英格蘭傳播,但更多的只是在皇室間流傳。此時的音樂作品是靠手抄本進行傳播,流傳范圍小且流傳速度緩慢。但隨著印刷術的普遍推廣,音樂出版業得到迅猛發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音樂文本的流傳方式及流傳速度,也為意大利牧歌在英國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技術條件。

二、英國牧歌的發展階段及音樂形態特點

英國牧歌是在借鑒意大利牧歌體裁風格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進而確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英國牧歌根據創作風格可將其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1588年至1597年是英國牧歌發展的早期階段,這一階段以翻譯意大利牧歌歌詞文本及模仿其音樂風格與形態為主。早期階段以威廉·伯德(William Byrd,1543—1623)和托馬斯·莫利(Thomas Morley,1557—1602)兩位作曲家為代表。威廉·伯德是最早進行英國牧歌創作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六聲部牧歌《可愛而愉快的五月》(This sweet and merry month of May)收錄于1590年出版的《英譯意大利牧歌》作品集中,歌詞由兩闕四行詩組成,詩中表達了對伊麗莎白一世的贊美,正因為女王賦予了他音樂印刷的專利權,才使得他能夠通過出版而獲取收益。這部作品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英國牧歌的音樂特點:以田園為主題,句式短小精致,旋律歡快,以模仿為主的對位織體,音程以三度、六度關系為主,調性靈活轉換,二拍子與三拍子的節拍交替等。伯德賦予了意大利牧歌以英國特色,展現了英文的獨特節奏感。后來伯德將音樂印刷權轉讓給了他的學生托馬斯·莫利,莫利便開始了他的出版和創作生涯,同時也將芭蕾歌發展成了英國牧歌的重要形式。1594年莫利出版了《四聲部牧歌第一集》(First Book of Madrigal to For Voices),這部曲集由20首牧歌組成,是第一部首次使用“madrigal”這一術語作為標題的牧歌作品集,《情人的臉如四月》(April is in my mistress’ face)便是收錄于其中的一首具有輕快風格的著名牧歌作品,歌詞同樣也是一首四行詩,用不同的月份來比喻情人美麗的外表以及變幻莫測難以捉摸的心思,此曲中調性的頻繁轉換與歌詞中所要表達的“情人難以捉摸的心思”交相呼應,這便是“繪詞法”在調性布局上的鮮明體現。

1597年至1612年是英國牧歌發展的中期階段,也是音樂出版業迎來第一個高峰的時期。相較于早期,中期的牧歌風格顯得更為嚴肅一點,以威爾克斯(Weelkes,1575—1623)和 威 爾 拜(Wilbye,1574—1638)為 代表。威爾克斯在22歲時就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本牧歌曲集《3、4、5和6聲部牧歌》,這是第二套以“牧歌”為標題的英國牧歌曲集。威爾克斯也是一位在作品中將繪詞法展現得淋漓盡致的作曲家,例如,他的六聲部牧歌《女灶神從拉特莫斯山下山的時候》(As Vesta was from Latmos Hill Descending),當歌詞出現女灶神Vesta下山(descending)的時候,各個聲部的旋律呈下行趨勢;當歌詞出現女皇正在上山(ascending)的時候,對應的旋律呈上行走向;當歌詞出現女皇隨行的仆人先是兩個兩個走著的時候,音樂上則用兩個聲部來演唱,三個三個走著的時候,則由三個聲部來演唱;最后只剩女皇獨自一人走著的時候,則用一個聲部來演唱。而威爾拜與威爾克斯的不同之處在于,威爾拜所創作的牧歌作品在譜面上十分干凈,聲部間輕盈而不厚重,當創作五六個聲部牧歌作品時,大多數作曲家會在各個聲部都使用密集節奏,整個譜面會顯得很滿,但威爾拜不這么做,這也使得他的牧歌更為精致。他對于牧歌歌詞中情感的表達也是設計得十分到位,例如在牧歌作品Oft have I vowed(Set Ⅱ,No.20)中,對其中一句歌詞“suffer my feeble heart to pine with anguish”(詞意:讓我脆弱的心因痛苦而憔悴)的處理采用下行的半音階來演唱,用半音的下行傾向來體現一種“苦澀”的感覺。

1612—1630年是英國牧歌發展的晚期階段。這一時期牧歌中器樂化思維的運用開始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奧蘭多·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1625)和托馬斯·湯姆金斯(Thomas Tomkins,1572—1656)。奧蘭多·吉本斯則的《銀天鵝》(Silver Swan)是他最受歡迎的英國牧歌作品,作品中出現了主旋律連續五度反復下跳的情況,這也是吉本斯在牧歌創作中器樂思維的暗示。湯姆金斯也是一位在牧歌創作中充分體現器樂思維的英國牧歌代表作曲家,他的《看,牧羊人的女王》(See,See the Shepherds' Queen)中帶有芭蕾歌中的“fa-la-la”片段,然而此曲中的“fa-la-la”不再具有歡快的舞蹈特征,他則是在“fa-la-la”片段中用了許多音階式的進行,如同器樂曲一般。這一時期,無伴奏純人聲風格的牧歌開始被協奏風格的牧歌取代,但英國牧歌作曲家并沒有完全采用這種協奏風格,而是將自己的器樂創作與聲樂創作技法相結合,創作出了具有英國特色的器樂化牧歌。

三、總結

16世紀意大利牧歌傳入英國,從最初的翻譯意大利牧歌集逐漸發展至英國牧歌的本土化創作,可以說,英國牧歌是在借鑒意大利牧歌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雖然英國牧歌經歷了短短40余年的創作史,但它的發展對英國乃至歐洲的音樂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猜你喜歡
牧歌聲部作曲家
牧歌飛到天安門
業余合唱團的分聲部訓練
多聲部視唱訓練
哼著田園牧歌,遇見色彩斑斕的大美中國
二聲部合唱教學之初探
長大可當作曲家
淺談王西麟的音樂道路
貓咪成長史
作曲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