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患者不同冠脈狹窄程度與心外膜脂肪層厚度及頸部血管彈性的關系研究

2021-11-12 10:08王春輝韓鵬
貴州醫藥 2021年10期
關鍵詞:心外膜頸動脈冠脈

王春輝 韓鵬

(1.榆林市第三醫院超聲科,陜西 榆林 719000;2.陜西省韓城市陜健醫韓城礦務局總醫院內三科,陜西 韓城 715400)

冠心病病人冠狀動脈出現內膜灶狀纖維化、動脈內膜沉積脂質,形成粥樣斑塊,引發管腔狹窄、管壁僵硬。研究發現,頸部動脈彈性和心外膜脂肪層厚度可用于評估冠心病的冠脈狹窄程度和嚴重程度,觀察頸部動脈彈性狀態和心外膜脂肪層厚度與冠心病冠脈狹窄程度和嚴重程度的關系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本文觀察冠心病病人頸部血管彈性、心外膜脂肪層厚度與冠脈不同狹窄程度的關系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冠心病病人100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經臨床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臨床特征確診。排除標準:系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亢進等自身免疫系統病變、腦梗塞、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伴有心瓣膜病變、心律失常、肺心病者、長期服用降脂藥物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60.3±3.2)歲。同期選擇體檢健康者10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60.2±3.3)歲。冠心病根據不同狹窄程度分組,分為(狹窄≥50%組)(n=52)、(狹窄<50%組)(n=48), 狹窄≥50%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60.1±3.1)歲;狹窄<50%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60.4±3.3)歲。根據動脈血管病變支數分組,分為單支病變組(n=51)、多支病變組(n=49),單支病變組男25例,女26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60.4±3.4)歲;多支病變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60.6±3.6)歲,觀察組與對照組、冠脈狹窄≥50%組與冠脈狹窄<50%組、單支病變組與多支病變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聲監測心外膜脂肪層厚度:體位為左側臥位,探頭頻率1.7~3.4MHz,主動脈瓣環為定點標志,胸骨旁左心長軸切面,監測右心室前方游離壁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在舒張末期,右心室前方游離壁房室溝肥厚處檢測心外膜脂肪層厚度,計算五個心動周期內的平均值。監測頸動脈中膜厚度5~10MHz探頭頻率,在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于舒張末期檢測IMT,取三個心動周期內的平均值。

1.3儀器與試劑 美國GE公司生產的Vivid 7型超聲顯像系統。

1.4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不同冠脈狹窄程度、不同冠脈病變支數的頸總動脈彈性模量(E)、頸總動脈僵硬度(β)、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等指標變化。

2 結 果

2.1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頸總動脈彈性模量(E)、頸總動脈僵硬度(β)、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等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比較

2.2冠心病冠脈不同狹窄程度各項指標比較 冠脈狹窄≥50%組頸總動脈彈性模量(E)、頸總動脈僵硬度(β)、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等指標顯著高于冠脈狹窄<50%組(P<0.05),見表2。

表2 冠心病冠脈不同狹窄程度各項指標比較

2.3冠心病冠脈不同病變支數各項指標比較 冠心病冠脈多支病變組頸總動脈彈性模量(E)、頸總動脈僵硬度(β)、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等指標顯著高于冠脈單支病變組(P<0.05),見表3。

表3 冠心病冠脈不同狹窄程度各項指標比較

3 討 論

本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頸總動脈彈性模量(E)、頸總動脈僵硬度(β)、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等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冠脈狹窄≥50%組頸總動脈彈性模量(E)、頸總動脈僵硬度(β)、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等指標顯著高于冠脈狹窄<50%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冠心病冠脈多支病變組頸總動脈彈性模量(E)、頸總動脈僵硬度(β)、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EAT)等指標顯著高于冠脈單支病變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王妮妮等[3]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心外膜脂肪層是指臟層心肌和心包之間的脂肪組織,是評估心血管病變的敏感指標之一。研究發現,冠心病的病情進展、發病與心外膜脂肪層表面腫瘤因子、白細胞介素等密切相關[4]。心外膜脂肪層可產生大量炎癥介質,對動脈的收縮、舒張功能減弱,對平滑肌細胞損傷,加速形成血栓,進而對冠心病的病情加重[5]。冠狀動脈斑塊負荷與心外膜脂肪層密切相關,對冠脈血管的彈性產生影響,頸動脈主干為頸動脈血管,是評估機體大動脈硬化程度的窗口[6]。本文還發現,隨著冠心病病情病變程度的加重,血管的僵硬度、彈性模量、脈搏波傳導速度、IMT、心外膜脂肪層厚度逐漸增高[7],而其順應性逐漸降低,說明隨著冠心病患者病情的逐漸加重,頸部血管內中膜厚度、心外膜脂肪層厚度逐漸增高,血管的僵硬度逐漸增高,彈性變差[8]。

綜上所述,隨著冠心病病變血管支數和狹窄程度的增加,頸部血管內中膜厚度、心外膜脂肪層厚度逐漸增高,頸動脈僵硬度逐漸增高。

猜你喜歡
心外膜頸動脈冠脈
心肌缺血預適應在紫杉醇釋放冠脈球囊導管擴張術中的應用
心外膜與心臟修復再生
冠脈CTA在肥胖患者中的應用:APSCM與100kVp管電壓的比較
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心病診斷的應用價值
心外膜脂肪組織與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關系的研究進展
冠脈CT和冠脈造影 該怎樣選
心外膜在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復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房顫與心外膜脂肪研究進展十點小結
三維超聲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前的應用價值
腦微出血與頸動脈狹窄的相關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