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屏直播出鏡記者必備三要素
——以《新京報》“我們視頻”為例

2021-11-14 14:24袁航
聲屏世界 2021年19期
關鍵詞:新京報小屏人格化

□袁航

小屏,顧名思義是相對于大屏幕即電影、電視等傳統可視形式而言的新興、小屏幕可視形式,人們能想到的更直接的小屏就是手機屏幕。近年來,小屏直播被廣泛應用,其中直播人的語態、語勢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屏直播有別于電視大屏直播,小屏直播往往是新聞現場的實時報道,更靈活、更及時。

小屏直播的特點——長直播、慢直播、多互動、時效性強

傳統媒體的大屏直播通常情況下受時間限制,往往給出鏡記者的時間只有3-10分鐘,要求出鏡記者語言精練,直中要害。但是在融媒體的環境下,出鏡報道的載體是小屏直播,這是以小時為單位的直播新樣態。這就意味著“長直播”“慢直播”的時代的到來。這也對出鏡記者報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幾個小時的直播中合理分配自己的語言量,如何把握出鏡報道節奏的輕重緩急,如何轉換場景,如何設計流程,如何延長受眾的觀看時長等都是出鏡記者要面對的問題。

小屏直播意味著受眾的觀看方式是移動端個人收看為主。融媒體時代,用戶在移動端的賦權增多,可以點贊、回復、轉發、分享、留言、打賞等。移動端無互動不直播,受眾需求和賦權的改變,都意味著出鏡記者的報道方式要隨之改變。

小屏直播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樣態

親切自然的人格化表達。融媒體下出鏡報道的載體是小屏直播,這就意味著受眾的收看行為是移動端個人收看,收看距離僅為20-30厘米,這與電視端家庭收看距離的2-3米有著顛覆性的變化。這意味著用戶觀看小屏直播時和出鏡記者的心理距離縮短了,他們與媒體間的距離被持續拉近,儀式感、正式感的新聞語態不再適用。受眾如今需要的是親切自然的、有情緒的個性化表達。小屏直播中的出鏡記者的語態被要求靈活多變,口語修辭增多,情緒的引導性增強,記者更人格化,可愛的、生氣的、恐懼的、嚴肅的等記者形象都可以大膽地體現,形成人格化的表達。

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有性格、有溫度的人去表達,這個人物是有特點的、容易被記住的,甚至是夸張的。以小時為單位的直播方式,可以讓受眾對于記者有“人設”的記憶。直播是一個長時間的陪伴,記者要像觀眾熟悉的老朋友一樣,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知告訴觀眾。當然這也意味著記者的語言的表達要有自己的個性化標簽。出鏡記者可以根據題材有意識地設計自己的“人格化”表達,或青春陽光的,或知性溫婉的,或熱情奔放的,或雷厲風行的,給自己標簽化,讓觀眾看到的記者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轉化信息的工具。

如《新京報》“我們視頻”《2019北京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的直播中,記者賈潔卿參與到比賽中,塑造了一個“體育健將”的人物形象,給自己貼上了“體育達人”的標簽。記者蔣鵬峰在路邊收容車旁等待記者賈潔卿,見面后,賈潔卿第一句話是:“你怎么在這?累死我了?!薄澳闶窃趺催^來的?”“我是連跑帶騎車過來的?!比缓笏龤獯跤醯卣f:“我今天狀態比想象中還要好一些,我還要繼續跑?!薄艾F在有上收容車的嗎?”“收容車上一個都沒有,還等著你當第一人呢?!薄澳遣恍?!我得跑了?!薄澳銥槭裁催@么多汗?!”“我一路跑過來的!哈哈哈?!边@些話在大屏直播里是可能聽不到的,但是小屏直播就能真實地看到出鏡記者之間的交流,很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隨后,在賈潔卿的第一視角出鏡報道中,她邊走邊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在跑之前沒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預估,但是今天的狀況比我想象中好一些?,F在我跑到朝陽門了,還挺高興的,嘿嘿!所以我還要堅持跑一下?!?/p>

而記者蔣鵬峰在這段直播中也有一段人格化的表達:“今天賽道上的選手都很熱情啊,來到我的鏡頭前都會打招呼,剛才還有一位大哥差點把我的手機給呼下去?!薄敖裉毂緛砦沂窃?.9公里的收容車處等待賈潔卿的,沒想到她跟我說她還能跑。我就抓瞎了,一路騎車加跑步追到現在?!边@些話都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樣,親切自然,靈活多變。這就是人格化表達的體現。

再如“我們視頻”《宿舍已空,參與木里救援森林消防員心痛憶戰友》的報道中,記者馬俊在最后痛哭流涕含著熱淚完成了報道:“他們喊了三聲口號的時候,我真的忍不住坐在一旁痛哭,干記者十多年了,經常和他們奮戰在一線,所以我們真的不想給他們帶來這么多不好的回憶,也不想讓他們一遍遍回憶這些痛苦的畫面。我想我們的直播就到這吧。再一次感謝大家的關注?!闭f完,他就離開了鏡頭,畫面定格在“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標語下。這段報道就讓觀眾非常動容,充分體現了人格化的表達。

無處不在的互動感、交流感。受眾參與度提高是融媒體時代的一個典型特征,越來越多受眾不再滿足于只做新聞的聆聽者,而是期望做新聞的參與者。小屏直播更需要關注與觀眾的互動性,要杜絕記者一直說“單口相聲”。出鏡記者可以通過與嘉賓之間的互動交流調整直播的節奏,使直播更加自然和松弛;也可以通過互動、回答網民提問,增強受眾代入感,豐富新聞的維度。另外,出境記者也必須時刻意識到觀眾的存在,考慮到正在收看直播的觀眾的同步感受,要和觀眾情感共振,不要自說自話。

如“我們視頻”《愛心避讓,北京一老師重癥緊急轉院》的報道中,記者王清有這么一段話:“很多朋友在問,為什么要選擇在周一,為什么要選擇在早上白天,很多朋友都擔心這個路途可能會比較堵,這是因為在工作日轉院的路途中如果遇到意外,會有更多的人力和資源進行搶救,這是醫院和家屬多次商量后的決定?!边@就是對觀眾疑問的及時解答。這一互動既對新聞背景進行了很好的補充,也增加了觀眾的參與度和代入感。

在小屏直播的長直播中,往往會有新的觀眾不斷加入進來,而直播是線性傳播的。這也要求出鏡記者在直播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重復說明本次直播的主題和目前進行的情況,同時配合圖文直播,讓新進入的觀眾能夠快速跟上直播的進度。

在上述案例的同一段報道中,記者王清不斷多次重復重要信息:“今天如果有行駛在機場高速公路由北向南途經北三環路段的司機朋友,請注意避讓救護車輛,讓出一條生命通道。再次和大家說一下,這一次轉運的病人是一位來自懷柔的女教師,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今年春節的時候,她發燒不斷,咳嗽不止……”

報道有層次感、有環節性。在融媒體環境下,出鏡報道的載體是小屏長直播、慢直播。以小時為單位的直播必然會要求出鏡記者語言的邏輯性很強,這樣才能在幾個小時的直播中實現整塊推進。整塊推進是指有層次、有環節的報道,這對出鏡記者的口語表達的框架也提出了要求。記者要對一段即興口語表達分層次,進行層次表達,一環一環地扣起來。長直播中,記者也可以設計好直播的流程,通過環境的變化、采訪對象的變化、流程的變化等各種方式將長達幾個小時的直播拆解開,使直播的邏輯更加清晰。

如“我們視頻”《青海茫崖5級地震后,直擊救援安置》的報道中,記者馬俊采用了移步換景式的報道方法。記者先設計好路線,全程邊走邊直播,在報道的過程中分別采訪了茫崖市花土溝鎮鎮長、茫崖市花土溝鎮紀委書記、茫崖市派出所所長、茫崖市中學校長,由他們帶領參觀了地震后的政務大廳大樓、救援安置點、茫崖市中學。用采訪人物的轉變配合環境的變化,使得這段長達58分鐘的直播顯得邏輯清晰,內容飽滿。

視覺效果往往大于聽覺效果。如上述案例所說,出鏡記者可以借助畫面來體現層次,通過畫面的轉換來推進自己報道的層次。記者往往不是靜態報道而是動態報道,這就要求出鏡記者邏輯要更清晰,在動態畫面捕捉時語言更靈活。在動態式報道中,記者可以在已有的邏輯上不斷穿插捕捉容易流逝的動態畫面進行優先解說,再回到原來的邏輯上繼續推進直播流程。

結語

未來的小屏出鏡記者一定是多賦能的,是一種集策劃、主持、采訪、文字、拍攝等能力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鮮明的性格特點、極強的互動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維是小屏直播記者的必備。傳統媒體的出鏡記者是隱藏自己天性的,但是小屏出鏡記者要明白何為人格化的表達,大膽的展現自己個性,做好直播時互動和流程的設計,用扎實的語言功力和應變能力,努力做到使新聞通俗但不淺薄。

總而言之,“網絡直播+出鏡記者”的新聞報道形式會越來越多,網絡出鏡報道將擁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傳統媒體記者應該加快擁抱互聯網,不斷提高綜合業務能力,向多職能化、專業化發展,為觀眾提供及時、真實、優秀的新聞產品。

猜你喜歡
新京報小屏人格化
新媒體時代下地方臺“小屏”與“大屏”的求同存異
傳統媒體如何打好“小屏戰”
現代新聞傳播中如何讓“大屏”“小屏”深度融合服務受眾
《新京報》早期營銷策略檢討
現場實時視頻直播:《新京報》兩會報道的媒體融合實踐
視頻直播給《新京報》新聞生產帶來的改變
《光明日報》與《新京報》南水北調報道的新聞圖式分析
“服務應特色化、人格化、生態化”——孫瑞哲談中國服裝行業服務升級
民營企業發展人格化模式簡析
從個性化、人格化和親和力來探究播音主持的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