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耕地細碎化的理論解析與研究框架

2021-11-16 01:37杜國明蓋兆雪王洪彥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耕地影響

杜國明,蓋兆雪,王洪彥

(東北農業大學 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0 引 言

耕地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增收、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根本。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耕地細碎化已成為中國農業轉型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規?;l展的關鍵障礙[1-2]。耕地細碎化制約著耕地規模利用和集約經營,降低了耕地產出效益。一方面,連片耕地被切割成多個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衡的地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耕作成本高、產出效益低,導致生產邊際化問題日益凸顯,甚至使一些耕地被撂荒[3-4];另一方面,地塊多且小、形狀各異且不連接,導致機械化水平難提高、種植業分區輪作制度難建立、優勢區難形成等問題日益加劇[5]。近年來,這些問題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國家連續多年出臺一系列文件強調農業規?;?、集約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6]。例如,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舉措”;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等。然而,隨著中國農業空間與城鎮空間、生態空間沖突的進一步加劇,耕地細碎化治理面臨著巨大挑戰[7]。尤其《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的提出與實施,對耕地細碎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學術界圍繞耕地細碎化問題開展了大量案例研究,對耕地細碎化的區域差異、影響因素等形成了一定認識[8-9]。但關于耕地細碎化的理論探討比較匱乏,耕地細碎化的概念、測度、影響因素等尚未形成統一的話語體系[10-11],尚未構建出耕地細碎化研究的整體框架。鑒于此,本文在總結耕地細碎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概念、過程、影響因素和效應等方面開展耕地細碎化的理論分析,構建“診斷-機制-效應-治理”耕地細碎化研究框架,提出耕地細碎化研究的方向和重點,以期為耕地細碎化案例研究提供科學理論參考,為耕地細碎化治理,特別是第三輪土地承包提供理論依據。

1 耕地細碎化的內涵爭議與界定

1.1 耕地細碎化的內涵爭議

20世紀50年代初,Binns在《分散的農業用地整理》中首次提出了耕地細碎化概念,即:耕地在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下,在空間位置上呈現出互不相連的土地利用結構[12]。這一時期,學者們對耕地細碎化的認識逐漸從空間不相接轉向地塊,繼而認為耕地細碎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耕地被分割為多個地塊[13];二是每個地塊由于面積過小而無法進行合理開發[14]。隨著耕地細碎化內涵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認識到耕地是在不同經營主體的耕作下為經營者創造經濟價值,理應基于不同經營主體對耕地細碎化的概念進行界定[15-16],具體表現為農場視角和家庭或個人視角。①農場視角:耕地細碎化是指一個農場由許多分開、互不相連的地塊所構成,并且這些地塊散布在一個比較大的范圍內[17];②家庭或個人視角:耕地細碎化是指農戶擁有分散的、面積不等的幾塊土地,或農戶經營至少一塊以上分開的土地[18]。以上從生產經營主體的微觀尺度出發,強調耕地細碎化是產權主體無限細分的結果[19]。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學者們認識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僅是耕地細碎化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20-21],人類活動、自然條件、土地利用等均可使連片耕地被不同程度地切割,如水土流失、地形地貌、耕地非農化和管理方式等[22-23],從而逐漸形成了基于自然-人為因素視角下的耕地細碎化觀點。綜合來看,該視角下耕地細碎化主要受兩部分因素影響:一是受地形地貌、自然災害等自然因素影響[24];二是受基礎設施(公路、防護林等)修建、工業/居住用地建設等人為因素影響[25-26]。例如,當耕地與工業廠房、道路等建設發生沖突時,耕地往往會受到不同程度地切割,雖然耕地數量減少不多,但形態上的分散導致耕地難以集中連片。以上側重從宏觀尺度出發,強調耕地細碎化導致耕地地塊數量多、面積小且不相鄰。

此后,另有學者根據不同研究目的和視角對耕地細碎化概念進行界定。Sabates-Wheeler認為耕地細碎化是物理、社會、活動和產權細碎化導致的[27];Dijk認為耕地破碎概念需包含產權、土地利用、內部、產權和利用差異細碎化4個角度[28]。盡管耕地細碎化的概念尚未統一,但學者們一致認為耕地細碎化主要表現為多個地塊空間上互不相連、單個地塊面積小,致使無法發展規模經濟。

1.2 耕地細碎化的內涵界定

資源稟賦的異質性、政策管理的歷史性和農業發展的多樣性,使得耕地細碎化內涵體現在多個方面,不同的耕地細碎化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作用。本文研究認為,耕地細碎化是耕地在自然-人為雙重因素驅動下,耕地地塊在形態上不斷分割、變小,且空間上不相連,耕地產權在主體上不斷細分、多元的過程,并分別表現為耕地景觀細碎化和耕地權屬細碎化。耕地景觀細碎化表現為耕地地塊多、面積小、形狀各異[13-14],而且多個地塊空間上不相連的特點[15-16]。耕地權屬細碎化表現為同一生產經營主體具有多塊耕地,或者集中連片的耕地同時分割給多個主體經營[18-19]。這二者在本質上具有區別,前者根本上是耕地形態發生了改變,后者根本上是耕地產權主體發生了改變。但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又相互影響,最為極端的情況就是每一個單獨的耕地地塊都是一個田塊,隸屬于一個經營主體,耕地景觀細碎化與耕地權屬細碎化具有同一性。起初,耕地景觀細碎化實際上是導致耕地權屬細碎化的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這種關系模式發生改變,比如與建設項目沖突時,農戶耕地地塊被切割,導致地塊數量增加。耕地細碎化內涵的形成具體包括以下3點。

(1)影響因素的多樣性。耕地細碎化是自然與人為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厚此薄彼,應全面分析各種因素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但在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各種因素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程度不同。

(2)評價標準的歷史性。耕地細碎化概念的提出與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農業生產力水平特別是機械化水平越高,對耕地集中連片的要求也越高,對耕地細碎化的評價也越嚴格。因此,耕地細碎化既有客觀性,又有評價標準的歷史性,應秉承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衡量耕地細碎化。

(3)表現形態的雙重性。耕地細碎化既表現為耕地景觀上的細碎化,即耕地地塊在空間上互不相連、形狀各異,又表現為耕地權屬上的細碎化,同一生產經營主體具有多塊耕地,或者集中連片的耕地同時分割給多個主體經營。這二者在本質上具有區別,在程度上又相互影響。最為極端的情況就是每一個單獨的耕地地塊都是一個田塊,隸屬于一個經營主體,耕地景觀細碎化與耕地權屬細碎化具有同一性。

2 耕地細碎化過程與影響因素診斷

耕地細碎化現象的產生受自然-人為雙重因素共同影響,不同因素在不同區域、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強度不盡相同??傮w來看,耕地細碎化影響因素和細碎化過程歸因于自然切割力細碎化過程、利用切割力細碎化過程、設施切割力細碎化過程、管理切割力細碎化過程4個方面(圖1)。

圖1 耕地細碎化形成機制理論框架

2.1 自然切割力細碎化過程

人類為獲得可靠的食物來維持生存,不斷地對地球陸地表面不同區域進行觀察和探索;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別,開始大量種植農作物,繼而產出了以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區(狹義的農業區)。大部分農業區地形相對平坦,個別區域地形起伏度大,難以形成連片耕地,且存在河流、湖泊、山地、溝坎等自然地物貫穿連續分布耕地的現象[29]。地形地貌、土壤類型、河流湖泊、氣候特征等因素造成農業適宜區不連續,耕地空間不相連。上述因素成為耕地細碎化的自然切割力。自然切割力可以細分為兩個方面:內營力和外營力。內營力(如地形地貌起伏)使耕地呈現為多個邊界形狀各異、大小規模不一的地塊[30];外營力(如水力、風力、凍融等)對連片耕地進行切割。其中,水力作用下河流、溝谷的貫穿表現最為明顯,且一般無法避免[31];風力侵蝕通過吹蝕土壤耕作層中的細土、養分,使心土甚至巖石裸露,嚴重時導致耕地撂荒或無法種植;在北方季節性凍土地區,土層有強烈凍融作用,這會使地表下沉,從而引起地面塌陷,對連片耕地進行切割。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耕地細碎化的初始動力,源于地球自然系統的作用。自然切割力作用下的耕地適宜性空間被壓縮,形成了耕地的物理界線,從而導致耕地景觀的初始細碎化。

2.2 利用切割力細碎化過程

土地利用本身就是土地不斷被細化、多樣化組織的過程。伴隨著耕地的墾殖,居民點、林地、園地、魚塘等多種用地類型陸續出現,且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通過競爭相互消長,從而形成特定的土地利用格局[32]。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人類不斷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滿足生產、生活、生態需求,使得區域內的一些耕地和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發生改變。由于居民點、林地、公路等不同類型用地占用耕地,造成農業區耕地被切割,耕地空間不相連。上述因素成為耕地細碎化的利用切割力。利用切割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耕地用途改變和線狀地物切割[33-34]。耕地用途改變(如耕地被改變為林、牧、漁、居民點等用地)導致原有的連片耕地被切割、局部占用或“穿心”;線狀地物切割主要是公路、鐵路、運河等線狀基礎設施修建對耕地進行切割。土地利用變化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加深了耕地細碎化,這主要源于耕地非農化的作用,形成耕地地塊的利用切割力。通過土地利用過程中的選擇性分化,增加了耕地物理界線,導致耕地景觀進一步細碎化。

2.3 設施切割力細碎化過程

為提高農田灌溉能力、耕作便捷程度、農田防護水平等,人類在耕地中修筑田坎、溝渠、防護堤、防護林等農業基礎設施,或者育秧棚、曬水池、晾曬場、農機站等附屬設施,使得一些耕地被占用,導致連續的耕地區被切割,造成耕地空間不相連。上述這些因素成為耕地細碎化的設施切割力。設施切割力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線狀基礎設施建設和面狀、點狀附屬設施建設[35-37]。線狀基礎設施建設(如防護林、防護堤、溝渠、農村道路等)將連片耕地切割成多個大小不一且不規整的地塊;面狀、點狀附屬設施建設(如農田配套設施和附屬設施的修建)也會輕微導致耕地細碎化。這些設施建設的初衷在于提高耕地的生產能力和生產便捷程度,但客觀上對耕地產生了切割作用,增加了耕地物理界線,導致耕地景觀更加細碎化。

2.4 管理切割力細碎化過程

耕地利用伴隨著耕地管理。國家的建立以及行政區的劃分為土地所有制度、利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頒布和實施提供了可能,并形成了土地管理制度體系和權利體系。土地管理是自上而下、由國家意志到具體地塊管理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先以國家為基礎,確定土地主權;繼而以行政等級為級別、以行政單元為單元,確定土地管理權;以縣級人民政府和行政村為單元確定土地所有權;以行政村、村民小組和農戶為單元,細化土地承包權,以及由此衍生的土地租賃權、抵押權等。尤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村集體需要平衡不同家庭之間的權益,按照耕地數量、質量、位置等發包耕地,使得農戶擁有多塊面積和距離不等的耕地,造成耕地空間不相連[38]。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耕地承包者將持有的耕地按照地塊租賃給一個或多個農戶,導致耕地進一步被分割;或租賃給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也可能使得耕地在空間得到整合,細碎化在一定時段某種程度上得到改善[39-40]。由于行政、權屬、經營管理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耕地的完整性,造成耕地空間不相連。上述因素成為耕地細碎化的管理切割力,主要包括3個方面:行政管理、權屬管理和經營管理。行政管理是由于國家、省、市、縣、鄉鎮、村的劃分和管理,導致連片耕地被切割;權屬管理是由于行政村、村民小組的存在,使得土地所有權被細分到村民小組,又在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分配給農戶,導致耕地被分割成多個大小不一且不相連的耕作地塊;經營管理是將耕地承包者轉租給經營者導致的耕地權屬進一步地分割。管理因素是導致耕地細碎化的社會原因,源于管理的多層調控,形成耕地地塊的管理切割力。通過耕地地塊的管理切割,形成耕地權屬界線,往往會形成比耕地景觀地塊更小的經營地塊單元。

2.5 小 結

綜上所述,耕地細碎化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①自然切割力,地貌起伏是耕地自然切割力的核心,是耕地自然切割力最穩定的部分;②利用切割力,隨著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利用切割力對耕地細碎化的影響可能會增加,耕地局部或連片非農化是利用切割力的直接表現;③設施切割力,對農業生產的可達性、經濟性具有重要影響,是耕地功能性提升的重要舉措,也是保護耕地的有效手段;④管理切割力,從歷史角度來看,耕地權屬細碎化是造成耕地細碎化現象的直接原因。自然切割力、利用切割力和設施切割力主要導致了耕地景觀細碎化,耕地圖斑在景觀上逐漸分割、細碎;管理切割力主要導致了耕地權屬細碎化,連片地塊被分割給多個主體分別經營。耕地細碎化是上述多種切割力多重作用的結果,這些切割力是同時存在的,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發揮主導作用的切割力有所差別。

3 耕地細碎化效應

耕地細碎化對耕地利用的生態、經濟、社會等功能和效益產生了復雜多樣的影響,具體表現為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3.1 生態效應

耕地細碎化改變了耕地景觀特征[41],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影響。首先,耕地細碎化的地塊格局使農戶在不同地塊上種植不同品種或不同類型的農作物,改變農田生態系統內的物種豐富度、群落結構和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11],進而對耕地本身的養分循環、水循環等產生一定影響;其次,耕地細碎化導致化肥和農藥使用率發生變化,對土壤理化性質及其生物、微生物環境產生影響[39,42];最后,耕地細碎化導致灌溉用水在運輸過程中產生損失,影響水資源利用率[8],同時也增加了農業機械設備的作業時間,對空氣質量和氣候產生負面影響[3]??傊?,耕地細碎化不僅通過影響土壤、水文、大氣等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而且造成生物多樣性、物質循環以及景觀結構的變化,使農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

3.2 經濟效應

耕地細碎化改變了生產組織方式與效率[43],進而影響耕地利用的經濟效益。首先,耕地細碎化促進了農戶進行多元化種植,但抑制了大型農機使用、增加了農機作業難度,對生產方式產生影響[44-45];其次,耕地細碎化會增加資源投入成本、提高組織和管理成本與勞動時間等,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成本提升及內部結構變化[46-47];最后,耕地細碎化會降低規模經濟效益,對勞動邊際生產力和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對耕地生產效率產生影響[48-51]??傊?,耕地細碎化影響著耕地的生產方式、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深刻影響著耕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甚至會造成一些耕地邊際化,出現撂荒現象。

3.3 社會效應

耕地細碎化改變了耕地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方式[52],進而影響著以人為核心的社會關系。首先,耕地細碎化地塊使農戶的勞動力等投入乃至單位生產成本增加,影響農戶長期經營投入的積極性[53],降低了農業機械和其他生產服務的購買意愿[54],致使農戶生計決策存在空間差異;其次,耕地細碎化會造成土地流轉及勞動力外流,進而產生“純農戶→農兼戶→兼農戶→非農化”的社會分化,影響鄉村區域的社會構成;最后,耕地細碎化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耕地流轉決策和規模[55-56],促進或抑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元經營主體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社會組織體系和鄉村治理體系??傊?,耕地細碎化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非常廣泛的,農村的農業生產體系、社會組織體系、鄉村治理體系均發生深刻變化。

4 耕地細碎化研究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融合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土地資源管理學等學科理論,構建耕地細碎化研究框架。以空間形態分析為重點,評估耕地細碎化程度;從要素組織分析入手,基于自然-人為雙重視角探索耕地細碎化形成機制;從系統結構分析出發,診斷耕地細碎化對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程度;結合主體行為和效應測度提出耕地細碎化的治理方案。耕地細碎化研究框架如圖2所示。

圖2 耕地細碎化研究框架

4.1 測度評價

耕地細碎化測度評價的關鍵在于構建評價體系以及確定評價空間尺度。要從空間形態和權屬狀況構建耕地細碎化評價指標體系??臻g形態是測度耕地細碎化的必要指標,主要從規模性和景觀性進行評價分析,具體包括斑塊數量、斑塊密度、面積加權形狀指數和細碎化指數等;權屬狀況主要體現在經營性、空間集聚性和利用可達性,如戶均地塊數、耕作距離、生產可達性、地塊通達度等。在此基礎上,從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出發構建耕地細碎化測度指標體系(表1)。

表1 耕地細碎化測度指標體系

耕地細碎化研究一般都是微觀尺度的研究,可以依據“縣域—鄉鎮—行政村”等細微層次。耕地細碎化格局即耕地細碎化的空間特征及區域差異?;谏鲜鲋笜?,可以采用緩沖區分析、梯度分析、區際對比分析、空間統計分析等方法來分析耕地細碎化格局。時間尺度主要包括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3類。時間序列是追蹤耕地細碎化連續變化過程的最佳方案,對歸納總結一定時間范圍內耕地細碎化的演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鑒于長期跟蹤調查獲取產權數據的困難性,有關農戶和地塊的數據常采用截面數據。耕地細碎化測度應多基于長時間序列面板數據,探索耕地細碎化的現狀趨勢和變化規律。

4.2 形成機制分析

影響因素選取和評價方法確定是耕地細碎化形成機制研究的關鍵環節,其中影響因素選取應重點關注自然切割力、利用切割力、設施切割力和管理切割力4個方面。由于不同因素在不同時間維度以及區域內對耕地細碎化的作用強度、大小和方向不盡相同,所以評價方法的選取至關重要,不同方法適用于不同情景。典范對應分析(CCA)[57]方法可識別耕地細碎化的關鍵影響因子,客觀地反映耕地細碎化與不同因子之間的作用關系。借助ArcGIS平臺,基于地理數據庫界線,獲取各種界線并根據不同切割力屬性進行歸類,統計其長度比例,可總結耕地細碎化不同因素的作用強度。通徑分析(Path Analysis)[58]方法能夠探索存在復雜關系(如不同因素間存在相關關系,也可能是因果關系)的影響因子對耕地細碎化的作用大小、強度和方向。而地理探測器模型[59]可檢驗不同影響因素的空間分異性。

4.3 效應研究

耕地細碎化效應研究主要體現在生態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3個方面。為了揭示耕地細碎化效應,可采用縱向對比分析法、橫向對比分析法來探討不同細碎化程度下各類生態、經濟和社會指標的差異,在最大程度扣除其他因素作用的情況下分析耕地細碎化所造成的各種影響(圖3)。揭示耕地細碎化效應的難點在于運用可靠的方法探索耕地細碎化的影響程度。例如,基于效率指數法衡量耕地細碎化對生產效率的影響;運用薈萃分析尋找比對耕地細碎化過程與生態環境的雙向變化;使用Tobit模型探究耕地細碎化對某單一要素的影響;多元概率評估耕地細碎化過程中的投入/產出決策組合。

圖3 耕地細碎化效應框架

4.4 治理策略研究

耕地細碎化影響因素的復雜性決定其治理方式的多元性[60]。耕地細碎化治理路徑可遵循“問題識別→治理潛力→治理路徑→保障措施”的邏輯順序構建(圖4):①問題識別,即在不同空間尺度層面上,充分考慮耕地細碎化問題的區位條件、細碎化及其影響程度、發生機制以及牽涉的利益群體等;②整合潛力,是基于生態和社會經濟兩個維度進行潛力評價,從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管理體系等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客觀評價不同情景下耕地細碎化治理潛力;③整合途徑,是利用大數據、三維建模等新手段,結合整體潛力評估,從空間規劃、土地工程、權屬調整等提出治理路徑;④保障措施,是采取漸進式引導、協同治理模式與經濟性調控等,可從組織領導、責任落實、資金和技術投入、經濟補償機制、配套管理制度完善、公眾參與等方面,提出耕地細碎化治理的保障措施。

圖4 耕地細碎化治理框架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 論

(1)耕地細碎化是耕地在自然-人為雙重因素驅動下,耕地地塊在形態上不斷分割、變小,耕地產權在主體上不斷細分、多元的過程,并分別表現為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的耕地景觀細碎化和耕地權屬細碎化。耕地細碎化具有影響因素的多樣性、評價標準的歷史性和表現形態的雙重性。耕地細碎化研究應融合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和土地資源管理學等學科理論進行綜合分析。

(2)耕地細碎化是自然切割力、利用切割力、設施切割力和管理切割力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有厘定不同因素對耕地細碎化的作用強度、方向和大小,才能揭示耕地細碎化的作用機制。耕地細碎化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機械化水平和投入結構,影響了農業生產主體的分化與重組,影響了耕作區水文過程和生物多樣性等,具有深刻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生態效應。

(3)耕地細碎化治理研究可按照“問題識別→治理潛力→治理路徑→保障措施”的邏輯順序展開,重點是針對不同地區耕地細碎化實際狀況尋求最佳的治理路徑,以促進耕地地塊連片化、經營規?;?,提升耕地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5.2 建 議

(1)耕地細碎化引發耕地利用邊際化,導致部分耕地撂荒或低強度、低效率利用,同時大量青壯年農業農村勞動力脫離農村,使得農業生產面臨后繼無人的窘迫局面。耕地細碎化的解決,不僅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農村社會建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村治理體系構建具有重要影響,各級政府應予以高度重視,著力靈活解決。

(2)當前,學者們關注耕地細碎化的重點在于土地承包、流轉等對細碎化的影響,以及第三輪土地承包的應對策略[55,61]。耕地細碎化問題的有效化解,必須立足于第三輪土地承包,優化調整土地承包關系,最大程度避免耕地權屬細碎化。同時,要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契機,與村莊規劃、土地整治或國土生態修復規劃、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相協調,通過土地工程破解耕地景觀細碎化。

(3)對于耕地細碎化程度不同的地區,完全解決細碎化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尋求不同的耕地利用與農業發展模式。對于耕地集中連片的平原地區,應以農業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為發展方向,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于地勢起伏較大、耕地細碎化程度較高的山地丘陵區,應以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為發展方向,提升農產品品質,培育農產品品牌,走高附加值農業發展之路;對城市周邊區域,可充分利用區位條件發展觀光農業、采摘農業、體驗農業、訂單農業等都市農業,減輕甚至消除耕地細碎化對農業經濟效益的影響。

猜你喜歡
耕地影響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
美食網紅如何影響我們吃什么
堅決落實耕地保護“軍令狀” 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耕地種田也能成為風景
這是一份不受影響的骨子里直白的表達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