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協同:機理、評價與對策建議*

2021-11-18 12:45鄭國楠
區域經濟評論 2021年6期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協同

鄭國楠

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大量的創新要素和資源,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是在創新體系建設方面率先探索和實踐的區域,是為國家產業鏈安全提供保障的區域,也是中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然而,由于“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特殊區情,以及城市間創新要素流動和創新合作的特殊障礙,使得大灣區各個城市在創新人才等方面存在重復建設、激烈爭奪等問題。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粵港澳大灣區應圍繞區域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思路,理清創新產出及其產業化的過程,推動不同城市圍繞創新鏈的不同環節開展分工和合作,促進區域內的產業鏈分工更加合理,從而帶動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增強區域創新競爭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文獻綜述和內涵界定

在開放創新時代,創新鏈是整合創新資源和實現創新產出的重要形式,創新鏈的形成與構建也使得創新主體從獨立創新轉變為協同創新。對于區域而言,構建基于創新鏈協同的體系是增強區域創新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圍繞創新鏈協同和區域創新鏈協同,國內外學者做了諸多有益探索。

1.文獻綜述

創新鏈(Innovation Chain)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瑪索(Marshall,1992)指出創新鏈是多個創新主體之間形成的緊密聯系。創新鏈在經濟學、管理學以及一些交叉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經濟學側重從產業發展、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全球價值鏈等角度對創新鏈進行研究,強調創新鏈不同環節和階段的主導方、創新內容和公共政策的差異。學術界普遍認為,創新鏈是知識技術從理念到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過程,是基礎研究→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鏈式結構,包括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所、用戶等多個主體(蔡翔,2001;代明等,2009),這些環節和主體在時空上通過創新要素流動進行緊密銜接,進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網狀鏈條,這個網狀鏈條就是創新鏈(楊忠等,2019)。雖然創新鏈具有不同環節,但隨著創新活動的復雜化和網絡化,創新鏈已經不再是單一的鏈式結構,呈現出開放性和網絡性的特征,當前創新鏈大多以循環形式出現(倪君等,2021)。

在現有文獻中,有些學者開展了創新鏈協同的研究。完整的創新鏈中,存在著各種資源和要素的流動和反饋關系,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協同機制,協調好知識和技術的轉移、知識產權的歸屬等問題,達到創新績效最大化(葉林等,2019)。由于創新鏈涉及不同部門和組織的利益,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組織設計能力和管理技能,才能使創新鏈協同系統長久維持下去,這就要求加強各主體之間的聯系密度和深度、充分發揮各機構的支撐作用、建立專門的管理和協調機構(解學梅等,2015)。

區域已經成為參與全球化競爭與合作的重要主體,從區域空間尺度研究創新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區域而言,區域創新鏈的構建強調地域范圍的確定性,一些學者從區域的角度分析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Cooke(1992)首次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研究,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間范圍內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等主體圍繞新產品產出形成的從事創新活動的區域性系統,具有特定區域根植性特點。Christophe C和Frederic G(2015)強調區域層面由知識、技術、教育和產業指標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指出創新政策和環境對塑造區域創新格局的重要性。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穩步推進,粵港澳之間的合作逐步深入,特別是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合作,正在著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進入改革的深水區。近年來,學術界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創新協同等方面開展了研究。毛艷華(2018)對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的科技創新協同開展了研究,認為由于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科技要素分布不均、區域內部創新資源配置存在較大差距和同質競爭現象、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缺失等原因,導致大灣區內的科技協同創新程度較低。倪君等(2021)通過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問題,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該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系統,提升協同創新水平。

總結已有文獻,當前學術界對創新鏈、區域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果豐富,正逐步從內涵界定、理論探討轉向實證研究,并結合特定區域的具體情況,在創新鏈理論范圍內運用問卷調查、計量分析等方法驗證理論假說。但是,對于區域創新鏈構建、區域創新鏈協同等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特別是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特征和創新鏈特點開展的研究不足。筆者將基于區域創新鏈協同內涵和機理的研究,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協同體系。

2.內涵界定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技術連接緊密、經濟發展階段相似等特征,特定區域內的不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深度依賴關系,并由此引致了產業的專業化分工。目前學術界主要聚焦在區域創新協同、區域創新網絡、區域創新系統、區域創新共同體等內涵的研究,對這些概念進行總結和辨析是開展區域創新鏈協同研究的基礎。區域創新鏈協同在本質上不同于區域創新協同等概念,主要表現是區域創新鏈協同突出區域內部創新鏈的空間屬性,即基于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在創新鏈條上的專業化分工,區域創新鏈協同是以鏈條協同為基點,以創新生命周期為時間序列,通過不同地區在創新主體、創新機制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實現不同地區創新資源要素復雜的非線性組合,達到“1+1>2”的協同效應。與此同時,區域創新鏈協同是與區域產業鏈分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目標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因此,筆者將區域創新鏈協同定義為:將某一特定區域內的不同地區作為創新鏈構建的重要主體,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機制等資源稟賦優勢,整合和匯集各方資源,以打通創新鏈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商品化、市場化等重點環節和關鍵節點為主線,加快在區域內形成暢通的創新鏈條發展,進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二、區域創新鏈協同的內在機理

區域創新鏈協同的本質是實現創新鏈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精準對接、深度關聯、全鏈融合。在時間維度上,以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為紐帶,企業、科研院所、高校、新型研發機構、政府等主體滲透到基礎研究→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等創新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創新鏈在時間上繼起,進而形成創新鏈的閉環。在空間維度上,充分發揮各個城市在創新鏈上的比較優勢,統籌布局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要素資源,圍繞創新鏈的重點環節和關鍵節點,形成具有地方比較優勢的創新型集群,從而構建創新網絡體系,全面提升區域創新質量和效益(見圖1)。

圖1 區域創新鏈協同的內在機理示意圖

1.動力機制:以創新主體的多樣化關聯為牽引,帶動創新鏈在時間上繼起

從本質上說,創新鏈是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將多元創新主體有機組合起來的功能性結構。在創新鏈的不同環節要求創新主體的創新理念、創新思路、創新目標、創新路徑等均有所不同(見圖2),這就要求圍繞產業鏈的串聯把各個創新主體打造成為目標一致的利益共同體,進而在激勵一致性基礎上形成創新關聯,發揮創新合力,這是區域創新鏈協同的基本動力。其中,在基礎研究環節,高校、科研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提出的創新成果具有公共產品屬性;在新產品應用研究和開發階段,以產品商品化為目標,企業成為創新鏈條順利繼起的核心力量。由此可見,具有龍頭地位的企業是創新鏈上的核心主體,不僅對于推動科技成果擴散與轉化具有重要決定作用,而且也是促進基礎研究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的主要力量,企業可以在創新鏈和產業鏈整合的過程中,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創新服務機構等主體之間的信息傳遞、經驗交流、技術交易、資本重組等彼此交互作用,促進創新資源在創新主體間合理流動與配置,提高創新效率。而不同地區創新要素稟賦的差異為創新主體間多樣化的關聯方式提供了基礎土壤,增加了創新主體在不同地區創新合作和轉移知識方面的可能,更有助于推動知識轉移、經驗交流和創新涌現,促進區域創新鏈的正式形成,增加創新鏈韌性。

圖2 創新鏈各個環節與創新主體關系示意圖

2.協調機制:以創新資源的本地嵌入性為基礎,促進創新鏈空間布局優化

區域是創新鏈協同的地理空間。創新鏈具有空間屬性特征,在區域范圍內構建創新鏈,并實現區域內部不同地區的創新鏈協同,可以促進創新活動的地域集聚,帶來創新成果產出的倍增效應。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的基于創新鏈分工的創新集群能夠通過集聚和優化區域內部優質創新資源,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從而強化科技創新對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推動作用。同時,創新鏈具有本地嵌入性,創新很難憑空產生,創新活動需要與當地長期形成的科技和產業資源深度對接,融入當地創新文化環境。一方面,作為創新鏈條中具有核心地位的創新主體,需要厚植于當地提供的創新資源要素與區域創新政策環境,并與其他主體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的關系,否則很難構建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創新體系。因此,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區域創新鏈必然與當地產業、制度、社會等緊密相連,不同地區存在著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地理空間的臨近性、相同的政策體制環境以及共同的社會文化有利于創新要素的擴散和共享。另一方面,不同區域獨特的創新資源稟賦孕育了獨特的創新主體和環境,這些創新主體和要素之間形成了本地創新網絡,決定了本地在創新鏈條節點上的競爭優勢,繼而為區域創新鏈的構建提供了優勢互補的機會,并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創新集群,這些集群串點成面,形成區域內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配備、融合,構建了區域創新鏈的協調機制,也進一步帶動了基于創新鏈分工的區域創新格局。

3.共生機制:以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為前提,構建區域創新鏈多元化開放型網絡

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高端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創新鏈協同的重要前提。區域創新鏈的構成體系主要有三個層次。第一,位于核心層的是人才,創新是凝聚人們智慧的行為,人才是創新鏈得以構建的基礎,通過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促進了區域創新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重組。第二,位于主體層次的是大學、企業和政府,這些要素的空間布局、政策支撐對區域創新鏈的形成具有推動作用。第三,位于支撐層次的是多種環境要素,主要包括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本、創新服務等,這些是一個地區創新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保障,并以有形和無形的形式影響創新人才以及企業、大學和政府的創新產出行為和決策。區域創新鏈網絡不僅具有多元化特點,還具有開放型特征。隨著區域創新鏈的不斷完善,區域創新資源基礎不斷提升,創新產業孵化與科技服務能力大大加強,在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配置能力不斷增強,進而形成具有世界尖端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和組織,科技溢出效應明顯,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創新鏈和產業鏈在研發、生產與營銷網絡的全球布局。區域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構成了區域創新鏈協同的共生機制。

4.保障機制:以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為保障,推動區域創新鏈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建立健全由不同城市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的創新體制機制,打破城市間創新鏈協同體制機制的阻礙,保障服務創新鏈的各個環節。利益共享本質是鏈內的各合作成員依據各自獨有的要素所有權,通過這些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博弈與交流合作,最終實現資源的無障礙聚合和流動,大力推動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等創新資源共建共享,建立創新技術聯盟,推動核心城市的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先進技術等跨行政區拓展外溢,產生“1+1>2”的效果。創新從創意到最后產品需要經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工藝設計、小試、中試、小批量生產、性能改進、大規模投放市場等漫長的過程,在創新鏈各個環節的痛點和堵點加強創新協同合作,健全風險與收益對稱的創新利益分配機制,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構建良好的專利轉移和許可體系,推進研發、孵化、專利和產品交易等各類平臺建設,提高科技創新向產業化應用的轉化效率,促進創業活力迸發和創新高潮涌現,這將為區域創新鏈協同提供重要保障。

三、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協同的評價

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特殊區情使得創新鏈協同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鏈協同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區域創新鏈協作不足、不同城市同質化競爭激烈等問題。

1.不同城市的創新能力具有梯度差異,但體制機制障礙仍制約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

筆者通過構建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采用熵權法對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評價,根據表2 的評價結果可知,2015—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的創新能力具有較大的差距,2015—2017 年,變異系數呈下降趨勢,2018—2019 年呈上升趨勢,且上升速度較之前的下降速度更快,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創新能力差異有擴大趨勢。2015—2019 年,深圳、廣州和香港一直在創新能力上有較高的得分,澳門、東莞、佛山、珠海處于中間梯隊,而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的創新能力較弱。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入合作的背景下,創新能力的梯度差異為區域創新鏈協同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表1 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表2 2015—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創新發展綜合水平得分

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體制機制仍需深入推進。一方面,粵港澳三地制度差異阻礙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浉郯拇鬄硡^存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關稅區”的特殊區情,珠三角9 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實行不同的稅收駐地,造成了三地創新成本的人為扭曲,加之珠三角9個城市在創新資源方面“聚而不連”的現狀,導致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的鏈條不完整,合作渠道不通暢,三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以及各種科技和產業服務支撐體系等要素之間缺乏聯動,在體制機制銜接、人才培養與流動、創新資源共享、產學研一體化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如香港的高校和人才優勢未能在內地得到有效發揮,也未能與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的優勢有效結合,形成兩地創新鏈和產業鏈閉環。另一方面,創新鏈鏈接不暢,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和產業化過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在激勵機制和績效評價方面的目標存在較大差異,沒有形成創新合力。

2.高水平重大創新平臺不斷增加,但基礎研究等重點環節較為薄弱

高水平重大創新平臺不斷增加為區域創新鏈協同提供了載體。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的支持力度,布局了一批國家級的重大創新平臺和載體,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以深圳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截至2020年年底,粵港澳大灣區共有5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建設了一批重大創新集聚區和平臺,如深圳的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及廣州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等。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仍存在斷鏈風險。一是香港和澳門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鏈條缺失。香港聚集了眾多世界一流大學,建立了各類研發中心和研究院,金融、信息及其他科技服務業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直接面向國際市場,但是制造業空心化嚴重,基礎研究創新主體缺乏相應的創新成果應用場景。高新技術產業的缺乏導致香港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鏈條缺失,無法回籠資金繼續進行前端研發,難以形成科技創新閉環。雖然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產業體系完備,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需求方,但是由于香港、澳門與珠三角城市實行兩種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的自由流動,導致香港基礎研究成果轉化鏈條缺失。二是珠三角9個城市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從珠三角9 個城市的創新投入來看,普遍存在基礎研究投入少的問題,導致基礎研究薄弱,對于事關產業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仍然高度依賴發達國家。隨著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珠三角9 個城市在創新鏈和產業鏈構建上面臨巨大的潛在沖擊。

表3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創新平臺情況

3.區域創新合作水平不斷提升,但各個城市創新鏈分工不合理和同質化競爭等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基礎研究創新主體相互促進、彼此關聯,內部知識合作不斷加強,已經初步構成了知識合作與創新同盟。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聯盟成立,以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廣州南沙新區、珠海橫琴等多個平臺為陣地,開展區域創新合作,聯合開展科技項目研發計劃、共建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粵港澳青年聯合創新平臺及眾創空間等孵化器爆發式增長,合作深度不斷增加。利用香港、澳門、深圳、廣州在科學研究、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打造的廣深港澳科技走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協同的先行地。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創新鏈分工不合理和同質化競爭現象依然突出。深圳、廣州的創新資源在珠三角9個城市中較為突出,不可避免地存在兩地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環節上創新資源的競爭。此外,由于城市間定位和分工不明確,東莞與佛山、中山與珠海等城市也存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東莞、佛山、中山、江門等城市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的資源較弱,但是,仍然圍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等創新鏈環節試圖在城市內部構建完整的創新鏈資源,這直接導致創新分工體系不合理,難以形成基于創新鏈重點環節的分工合作格局。近年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大科學裝置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實驗室等創新資源成為珠三角9個城市爭奪的重點,但是卻忽視了結合當地創新基礎以及產業發展需求對這些資源的差異化選擇,導致不同類型的創新資源布局散亂、交叉重復。同時,各個城市只重視創新資源的引入,而忽視了開放共享,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創新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協同的對策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鏈協同的對策建議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合作

加強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支持香港、澳門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基金、產業化項目及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建立共建共享重大科研設施、科研資源的機制。支持香港和澳門的高校、企業在廣東設立研發機構,這些研發機構在承擔和參與國家、廣東科技計劃項目等方面與內地研發機構享受同等待遇。推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任務及重點領域關鍵基礎科學問題開展港珠澳三地聯合資助工作。以共建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為紐帶,鼓勵粵港澳聯合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組織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研發專項,開展重大基礎研究和技術合作。

2.強化企業在創新鏈上的協同效應

在基礎研究階段,充分發揮香港、廣州、深圳優質高端創新資源,以企業創新需求為牽引,對接創新鏈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節點,推進戰略性基礎研究知識創新與前沿科技技術研發。在成果轉化階段,以科技金融服務為支撐,以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為平臺,完善中試、試制等關鍵環節,充分釋放深圳、廣州、珠海等高技術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以及香港、深圳科技服務業的創新能量,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階段,以增強東莞、佛山、珠海、中山、肇慶、江門等制造業實力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創新環境,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做強創新型產業集群實力,將具有市場前景的科技創新產品批量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

3.著力構建四大產業創新帶

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的創新資源優勢,優化城市間創新鏈分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東線高端電子信息、西線先進裝備制造、沿海新材料產業、環珠江口生物醫藥等四大產業創新帶?!笆奈濉睍r期,香港重點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金融科技、健康與醫療科技等技術創新體系;澳門發揮在中醫藥、芯片技術、物聯網等方面的基礎優勢,力爭建設成為全球高端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研究的重要策源地;廣州、深圳在基礎研究、新型研發機構培育等方面發力,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其他城市圍繞國家、廣東和本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增強城市間的創新合作,做優做強創新型產業集群,提升創新質量與效益。

4.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以深化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體制機制為核心目標,在CEPA框架下,推動香港和澳門高校在廣東設立校區,推進高技能港澳人才個稅征收改革,破除科技資金流動障礙,創新科研用品與數據流動體制機制,構建開放的創新網絡體系,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并逐步提升其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的價值增值能力。以落實“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為契機,支持香港、澳門搭建金融、人才、知識產權、法律等專業科技服務平臺,進一步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各類創新主體深度參與中外科技伙伴計劃。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全球范圍內集聚并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

5.建立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

建立區域創新鏈協同機制首先要建立不同城市共同參與的區域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聚焦破除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信息、數據、樣品等創新要素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科技人才、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要素的共建共享。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聚力粵港澳大灣區層面的科技創新共性問題,建立多方參與機制,支持香港、澳門搭建基礎研究服務平臺,與廣東各個城市共享氣象、海洋、空間、醫療等領域的科研基礎資源,共同建立國家和省級重大研發項目合作機制,促進各地優勢創新資源的深度鏈接。在成果轉化和產品開發過程中,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香港、澳門設立創業投資子基金,成立跨區域的創業投資資金聯盟,建立激勵企業和其他研發機構在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整合創新資源的體制機制。

猜你喜歡
粵港澳大灣協同
輸入受限下多無人機三維協同路徑跟蹤控制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大咖論道:大灣區超級“極點”強勢崛起!
大灣區城市大洗牌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大灣區的愛情故事
編讀往來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開幕
摁下粵港澳大灣區“加速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