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編教材“材料的積累與運用”寫作指導好料也要好瓶裝

2021-11-22 06:20
十幾歲 2021年33期
關鍵詞:事物材料文章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文章時,缺乏材料,思維易凝滯,難以下筆。

千古文章意為高。光擁有豐富材料,運用不當,無法恰當建立材料與主題的聯系,文章則會內容雜亂,思想膚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豐厚的材料積累是文章骨肉豐滿的基礎,恰如其分的材料運用是文章條分縷析的前提。

本期,我們跟著岳陽縣第三中學的王德保老師厚積薄發,聚焦材料的積累與運用。

一 積累材料,建立“三庫”

俄國著名作家果戈里有一個習慣:常備一個本子,隨時記下一切在社會上觀察、體驗到的事情。這些記錄為他的寫作積累了大量有用的材料。他稱其為“手頭的百科辭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充分利用點滴時間進行材料積累。

材料不僅指“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都屬于材料。材料積累要做好三個方面工作。首先,要建立“語匯庫”。其次,要建立“素材庫”。再次,要建立“思想庫”。觀點是文章的靈魂。文章中心不明確,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說明作者思想膚淺。因此,有必要加強思想方面的積累。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教材、閱讀、生活中積累素材。

二 材料運用的常見法寶

材料如人,多變可塑。一個材料往往會有多重內涵,多個不同的材料也能指向同一個主旨。材料浩如煙海,運用它們,我們需要層層擇選,細細分類,建立材料與所表達目標的聯系,為文章的主旨服務。

在具體操作上,可有多種搭配形式。

1.一材多用:讓材料成為多面手

“愚公移山”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三歲小孩都能說出它的大致故事輪廓,將它作為材料放在文章中,似乎太普通了,不陌生化,也不高大上。

但是,毛澤東卻在多個重要時間節點,對愚公移山精神進行闡釋與升華——

不要因為失掉武漢、廣州這些城市而哭泣,我們是長期戰爭,總歸要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槍交給兒子,兒子的胡子又白了,再把槍交給孫子,孫子再交給孫子的兒子,再交給孫子的孫子,日本帝國主義倒不倒?不倒也差不多了。

提示:武漢、廣州相繼失守,有人感覺抗戰前景渺茫。于是,1938年底、1939年初,毛澤東前后在抗大第四、五期畢業典禮大會上講起愚公的故事,指出只要具備艱苦奮斗、不怕困難的精神,必定能取得抗戰勝利。他將“愚公移山”的精神與改變中華民族命運、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聯系了起來,振奮人心。

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提示:1945年,在中共七大閉幕會上,毛澤東把“愚公移山”精神與挖掉中國頭上的大山、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聯系了起來。這段講話,表達出了強烈的決心,在對勝利充滿信心的同時,也帶有誓師、明志的味道。

我歷來堅信愚公移山,可以改造中國。

提示:1955年11月,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中國,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會議上指出: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大干幾十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將“愚公移山”精神與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緊緊聯系了起來。

人類今嫻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

提示:1958年12月,毛澤東想到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沒有解放,長期縈繞腦際的為世界謀大同的理想涌上了心頭。他仿陸游的《示兒》,作了這首以愚公之志求世界大同的絕句。

總析:從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的多次發揮,我們可以發現,“愚公移山”不再是簡單的寓言故事,逐漸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和符號,包含著堅定信心、艱苦奮斗、鍥而不舍等基本內涵。

這也說明,一個材料可以在不同的場合有多種精彩的運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挖掘材料的內涵,化為己用。

2.多材一用:為了同一個目標聚攏

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毛相林是典型的人民公仆,他們的事跡各有特點,傳遍了大江南北。什么點可以將他們聯系起來?有人的思考如下:

一位基層干部感慨:“你干什么,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备刹烤駹顟B如何,工作實績怎樣,是否全心全意為民謀福祉,群眾心里有本明白賬?!鞍傩照l不愛好官?”看到梧桐樹,就想起焦裕祿;看到木麻黃,就想起谷文昌;走進云南施甸大亮山,楊善洲植下的樹木留下片片綠蔭;來到重慶巫山下莊村,毛相林帶領鄉親從絕壁“天路”走上致富路。以“百姓口碑”為標尺,以“群眾滿意”為目標,蓄積奮發有為、造福于民的熱勁兒,這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應有的自覺。(肖潘潘《永遠保持“一股子熱勁兒”》)

提示:“是否全心全意為民謀福祉,群眾心里有本明白賬”這個觀點,并不高深,但配以四位干部的事跡,顯得格外鮮活。

3.正反互用:顛覆常規,推陳出新

正反兩面往往是相對、相互映襯的。一個材料往往能正著說,給人鼓勵;也能反著說,給人警醒。

如: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奔波忙碌的社會,我們既不能像陶淵明一樣隱居田園,也不能像李清照一樣對花哀嘆,更不能像李白一樣任性而為。

提示:作者把我們心目中關于陶淵明、李清照、李白等的正面形象進行了顛覆。從中可以看到,反其道行之,將材料運用得當,也不失為一種思維創新。

又如:“一個農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著。他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氣就蘇醒了,等到回復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懷有對于毒蛇的好心腸…… 中國人民決不憐惜蛇一樣的惡人……(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

提示: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將圣人的苦難當作正面事例使用,自我勉勵。毛澤東用反面的故事教育國人,要將革命進行到底。從中可知,只要運用得當,反材正用也可以達到目的。

4.舊材新用:舊瓶子也可以裝新酒

新舊事物交替、演變自有其規律,新鮮、有用的材料并不會扎堆出現。如果能對古代耳熟能詳的舊材另辟蹊徑,進行新編、新用,往往能給人以新鮮之感,為作文增色。

如魯迅的《故事新編》中有八篇小說,涉及了神話、傳說、歷史等,全取材于古代。

其中,《補天》取材于女媧煉石補天,《奔月》寫后羿射日之后的英雄落寞,《理水》取材于大禹治水,《鑄劍》寫眉間尺復仇的故事,《起死》取材于莊子故事,《采薇》寫伯夷、叔齊的故事,《出關》取材于老子出函谷關的故事,《非攻》取材于墨子故事。

提示:魯迅的《故事新編》是典型的舊材新用,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方式,將古今聯系起來,做到古為今用。

三 勾連材料與主旨的意義

知理容易下筆難。許多人在運用材料時,往往會出現材料堆砌、材料偏離的常見問題。這主要是沒有理清材料與寫作主體目標的內在聯系,或只陳述材料,卻不知評析材料、表達觀點。

我們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讓材料變得有意義。

1.意義分析法:將觀點擺上明面

擺出事實論據后,運用精練的語言對事物的社會價值、社會影響等進行評價,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質。

它常常能由小見大,通過對事物進行高度評價,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質及社會價值。常用詞有:“我相信……”“誰……”“因而……”“只要……就……”“只有……才……”“當……” 等。

如:楊絳先生是一名大家閨秀,但她一生都因悲憫之心而與平凡的勞苦大眾建立友誼。她寫《老王》,寫一名車夫的不幸;寫《林奶奶》,寫一名幫傭的堅忍?!叭酥?,性本善”,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與楊絳先生一樣的善良。

2.因果分析法:用規律證明觀點

抓住陳述的事實,并據此推出形成結果的原因。

由事物發展變化的結果,推導出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從而揭示出一定的規律,使事例有力地證明觀點。

如:為什么孟母居于墓旁,孟子每天只會學哭喪?這是因為人有社會屬性,一個人的發展方向與他所處的環境有直接聯系,一個人的性格行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圍環境的印記。所以說,近墨者黑是很自然的現象。

3.假設分析法:在對比中論證形成條件

運用假設推理,對列舉的材料進行分析。

一是要完整地引述論據,二是提出形成條件并不存在的假設,三是推導出一個與事實完全相反的結果。在比較中,形成條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論證。

如:學習借鑒會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則必然導致失敗。燕國壽陵的少年覺得趙國人走路好看,便遠行到趙國的邯鄲來學步。但他盲目模仿,最后忘記了自己的步伐,落得爬回燕國的下場。倘使燕國壽陵的少年在學步之時,能融進自己的步伐特點,在借鑒的同時取長補短地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獨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會爬回燕國了。

4.正反對比法:正反交替,立場自明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就顯得格外分明。

如:商紂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終葬身火海;唐太宗虛心納諫,開創“貞觀盛世”;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諍諫于不顧,無奈客死他鄉;齊成王善于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皬闹G如流”勢在必行。

5.辯證分析法:多個角度看問題

對事物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如:優勢與劣勢,現象與本質,普遍性與特殊性,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偶然性(機遇),看到發展又要預測發展中的問題……

能從以上方面選取一個或兩個角度來分析事物,就會讓文章有深度、有內涵。

如面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一些人好發牢騷。他們說這是嫉惡如仇,看不慣不良現象,是與不正之風作斗爭。還有一些人勸這些同志別發牢騷,他們說這無濟于事,只會增長驕傲自滿的情緒。

提示:對這則材料就要一分為二,周密地作出分析:一些同志發牢騷的方式不對,但主觀愿望還是好的;另一些同志態度消極,是不可取的。

四 材料運用小貼士

除了上述材料運用的形式與方法外,運用材料時還要注意以下兩個事項:

1.簡約

材料的任務是證明論點,讓讀者接受文章表達的觀點,因此,運用材料時要做到敘事簡明扼要,概括精練,“唯陳言贅語之務去”。

2.典型

材料一要真實,貼近生活;二要恰當,力求選取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事例,果斷舍棄與中心思想無關的事例;三要新穎,事例要富有個性和新鮮感,使文章充滿活力。

如:吳晗在《談骨氣》一文中,列舉的不食嗟來之食的窮人、文天祥、民主戰士聞一多三個事實論據,都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從歷史的角度看,三個人物分別代表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有骨氣”的中國人;從三個人的地位看,有平民,有高官,也有民主戰士;從三個人所處的環境看,有在“貧窮”面前的骨氣,有在“富貴”面前的骨氣,有在“惡勢力”面前的骨氣。

總之,素材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只有大量地擁有并占用素材,才能融會貫通,并遷移創新,從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沖破“小我”的圍城,開眼看世界。

但素材豐富,不一定就是成功之作,在寫作中把素材運用得準確恰當、得心應手,才能為議論文寫作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進行素材儲備的同時,合理、恰當運用材料,我們在寫作時就會游刃有余,發揮出色。

猜你喜歡
事物材料文章
另一種事物(組詩)
可愛的小瓢蟲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單獨中的洞見
材料
搖搖鵝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贈送折紙材料
春天來啦(2則)
小排經“點化”大文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