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身份認同過程視角下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分析

2021-11-22 13:34肖立堯
就業與保障 2021年2期
關鍵詞:身份畢業生職業

文/肖立堯

一、前言

(一)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取向的緊迫性

2020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畢業生的回信中談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創傷”,這直接導致了許多就業崗位的緊缺,就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同時,根據我國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0年畢業生人數為874萬,較2019年增加了40萬,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可謂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二)存在的問題

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長達百年的理論研究教學實踐,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研究目前還是呈現出理論研究“碎片化”,實踐缺乏“本土化”等特征。隨著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課程在各大高校的普及,大學生們已經逐漸開始學習了解就業相關的理論知識,但是由于教育方式單一、教育內容不連續、專業師資力量薄弱等原因,導致很多學生對于踏入社會后所面臨的就業取向問題還比較模糊,甚至還有很多學生依舊停留在自我認知模糊的階段。一項關于大學生個體認知的調查研究發現,關于“您是否結合所學專業進行職業定位”,45.28%的學生回答“有,但不明確”,14.78%的學生回答“沒有”。通過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就業取向并不明確,是目前大學生畢業后仍然處于一種觀望狀態或是就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社會矛盾突出。多元的文化價值觀,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大學生就業取向[1],本文嘗試通過分析大學生身份認同過程,以期了解身份認同過程對其職業取向以及就業態度的影響,研究和探討畢業生就業取向。這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推進高質量就業和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身份認同過程對就業取向的影響

(一)職業身份認同

職業身份是指一種社會分工后的定位,職業身份認同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范疇化,不斷描述自己與某職業的歸屬關系,得到的自我身份確認和該職業賦予的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雖然大學生群體在未踏入社會之前,還未選擇職業,成為該職業群體的一員,但是職業身份認同作為一個自我認知過程,早已在其頭腦中不斷地進行構建,并且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與社會的反饋中逐漸完善。職業身份認同和職業角色的制定有著直接聯系,換句話說,當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取向受到其職業身份認同過程的直接影響。

(二)職業身份認同的形成過程:個人、家庭、學校、社會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認為,每個人的自我認同在很大程度是由自我的不斷描述來構成的,它包括三個過程:社會類化、社會比較以及積極區分[2]。

社會類化,即對于某個職業特征的知曉并將自我進行歸類。在此過程中,個體主要受到家庭觀念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美國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在其職業選擇理論中談到,孩子的早期職業理想預示著未來的職業方向,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角色扮演中,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輸出,以及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子女的社會類化過程,無論到后期父母是以怎樣的態度參與大學生就業取向的,他們的職業態度都會影響著子女的就業取向與認同,由此可見,家庭觀念已經潛移默化地發揮了作用。外在因素中的社會環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社會進入轉型期后互聯網時代興起,信息獲得渠道變得越來越廣,各種文化交織、碰撞。一方面,由于市場的發展,工作方式與工作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使得大學生畢業的就業選擇更加地多元化,他們的就業取向才得以從“干一行愛一行”向“愛一行干一行”進行轉變;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急速發展的階段,接受新事物和可塑性都比較強,面對價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往往會因為某一個社會事件,某一項新聞信息,甚至某一條短視頻而影響其職業取向,表現為注重近期的利益和顯性的自尊感,缺乏理性的判斷。

社會比較,即個體將自認為關系較近的職業與其他職業在社會地位、獲得感等方面進行比較,在此過程中,個體主要受到了個人因素和家庭觀念的影響[3]。受到個人主義等文化影響,使得當代大學生都比較注重自我個性,強調內心感受,注重自我實現。但同時由于沒有得到專業的引導,大部分大學生對于職業傾向、職業角色期待等并沒有一個明晰的認識,加之新興職業的興起,致使很多大學生社會比較維度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從傳統的“穩定”“社會地位高”變成了注重“時尚”“高薪”“不受約束”等。家庭觀念同樣影響著社會比較的過程,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奧托·蘭克認為,父母作為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經常通過說教或者啟發式的教育方式來引導孩子選擇自己所期望的職業。其策略表現為一種引導式的對比,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當老師社會地位高,總比你在公司打工體面吧”“你想干的那些都是不正式的工作”。

積極區分,即與其他職業進行比較后,找到自認為應屬職業的優勢,并不斷放大,獲得自尊水平,該過程主要受到學校教育及社會因素影響。大學生所學專業方向以及該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職業身份第一次區分的過程,專業滿意度越高的大學生越可能制定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清楚本專業發展方向的大學生相比不清楚所學專業發展方向的大學生更具有明確的就業取向。由此可見,學校對學生所學專業的介紹,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積極區分的過程,從而影響學生的就業取向。社會因素同樣對積極區分過程產生較大的影響。面對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導致了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效應的產生,比如大學生們傾向考慮該職業的薪資待遇大于該職業的性質,甚至一部分學生認為薪資高的職業優于其他職業,薪資便是積極區分過程的評測標準。

三、主要結論

(一)呈現多維度、交叉的雙向影響形式

通過對個體職業身份認同過程的分析發現,大學生就業取向的影響是多維度、交叉并雙向發揮作用的。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個因素穿插在大學生職業身份認同過程的各個階段。當代大學生就業取向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多選擇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自主創業增加就業崗位、進入企業從事技術性工作、報考公務員進入國家機構等,學生的就業選擇面越來越廣,拓寬了大學生就業取向的路徑。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社會文化的多元性,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當其沖的便是在多元化的交叉影響中,大學生職業身份認同的構建過程變得越發復雜多變,表現為在面對多元化職業選擇時搖擺不定,猶豫徘徊。目前現行的教育計劃中,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缺乏專業性指導,大學生很難根據一些確切事實去營造一種真實的社會環境氛圍,其身份職業認同過程常常被放置于一個自我加工過的小范圍的社會中,這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就業期望值普遍偏高,對就業環境、薪資條件、崗位地位等提前預設較高的標準,由此也帶來擇業過程中的反復和失誤,這不僅影響了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進程,也給整個社會就業市場的有序和穩定帶來了很大的干擾。

研究發現,大學生就業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職業身份認同的過程。大學生個體的就業取向不僅主導了大學生畢業擇業時的情緒表現、行為特征等,同時也反映出了其對當前社會的一個具體認知情況。大學生完成就業和擇業的過程,就是其職業身份認同在進行實踐與反饋的過程。如果就業取向是被動的、不適合的,那么對于大學生認同過程而言,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會產生一些抗拒、消極、自我懷疑、甚至是自暴自棄的情緒。

(二)高校就業教育缺乏社會基礎,建議加強社會組織介入

與國際發達國家的就業教育相比,我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教育還是處于初期的學習模仿階段,很難滿足龐大的畢業生群體以及高質量的就業要求。首先,我國關于職業規劃的教育根基比較薄弱,這和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大學生的工作分配有一定關系。其次,社會關注度還遠遠不夠,大多數人只注意到就業崗位增加與待就業人數同時也在增加這種矛盾的表面情況,并沒有真正注意到大學生職業身份認同的重要過程,職業選擇還基本保持在接受父母、親朋好友建議的傳統習慣,甚至是以一種從眾心態很隨意地進行擇業,社會并未形成接受專業的職業規劃教育的理念。從學校教育來看,雖然近年來就業指導課已經在各個高校普及,但是學校迫于就業率的壓力,關注重心仍然是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的培訓方面,對于學生的職業認同等培養缺乏深層次的關注。承擔就業指導課的教師是以輔導員等非專業教師完成,針對性不強,甚至常出現理論與實際脫節的情況。

目前,我國職業規劃教育發展路徑比較窄,除了國家投入之外,可利用資源相當匱乏,正是需要引入社會資源的關鍵時期,而社會組織參與高校教育的力量比較弱,這是由于社會組織發展的特性以及一些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社會組織與高校的合作并不密切。社會組織作為一股新興的社會力量,能夠為高校提供專業化和高水平的職業生涯教育指導教師隊伍,從而將一個較為真實的社會環境帶入到相對封閉的校園中,以幫助大學生優化其職業身份認同過程。社會組織的介入是優化大學生就業取向,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必經之路。

猜你喜歡
身份畢業生職業
9歲的高中畢業生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跟蹤導練(三)(5)
我愛的職業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最“叛逆”的畢業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