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灣子掩映的秘密

2021-11-24 19:42田蓉紅
伊犁河 2021年1期
關鍵詞:巖畫蘭州遺址

新疆巴里坤境內,天山腳下,有一條蜿蜒逶迤的古牧道,當地人稱,天山有多長,牧道就有多長。古牧道下面的山坡上,有一個掩映在野玫瑰中的村莊——蘭州灣子,1984年的一次重大考古發現,讓這個只有三十余戶人家的小小村莊不再平靜。

我在那個清晨,走進蘭州灣子,古牧道下的大祭臺前,漫山遍野的野玫瑰競相開放,曾被征戰的馬蹄碾碎的花魂在晨光中緩緩地吐出一縷幽香。

古老的“鄂博”,從三千年的長夢里,醒了過來。昔日的王庭遺址與古城巴里坤遙遙相望。在野玫瑰的花香中,歷史與現實久久地對峙又依戀地膠著。

大祭臺無聲地肅立在天地間,試圖還原曾經的故事。獸面的慘白,潑血的凌厲,這里曾經上演過怎樣慘烈的場景已經無人知曉,但是每個愿意來到這里的人都會憑借各自心底的猜想,一廂情愿地拼接原始的畫面!

碳化的麥粒殘存著生命的痕跡,本真的血肉卻早已被風干,留下的,只有野玫瑰恣意地芬芳。那些山澗妖冶的精靈細數著光陰,用刺的堅韌守護著蕊的嬌嫩,所以這片土地上,它們才是最智慧的生存者,時間于它們,只是來來去去的春夏秋冬,只是在季節的交替里完成花開花謝的生命接力!

一季一季的風永不疲憊地掠過,流云在山巒留下詭異的影子,變幻莫測。塞種、烏孫、月氏、車師、匈奴、高車、柔然、突厥、契丹、蒙古,一個個部落帶著他們的弓箭、他們的女人、他們的傳奇被馬背馱載著來到這里,留下一些印痕后又打馬而去,追逐著水草,做無止境的遷徒。海子翻卷著浪花,西去,再西去,昔日的滄海變成桑田,人類追尋的足跡就這么默契地重合著。

若干年后,這片沉寂的泥土被踩上新鮮的腳印,隱沒的游牧王庭遺址前繁衍出一種躬耕勞作的新的生活,曙光中,一個草原上的城市正在崛起。曾經的草原帝國只留下古“鄂博”默然靜立的身影,在歷史的風云中,平靜地接受著人們研究考證的目光。

蘭州灣子奇怪的“石頭娃娃”

無論這塊土地曾被不同時代的人賦予過怎樣的稱呼,但現在人們熟悉的,是“蘭州灣子”這個名稱?!栋屠锢むl土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蘭州的一位倪姓石匠和邵姓木匠一同來到鎮西(巴里坤)謀生,落腳在縣城的一個角落里。后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因為要筑建會寧城——滿城,只得遷居。兩人最后相約尋到了這一處山清水秀的山灣,他們帶著家人撿拾起漫山遍野的石頭,搭建了第一個賴以安家的石頭屋!蘭州灣子因此得名!

今天的蘭州灣子,還有很多居民習慣用山上的石頭壘砌自家的院墻,石頭的無處不在,讓村莊看起來好像是山的某一個器官,渾然如一。村子遠離塵囂,遺世獨立,風貌古樸,也有人稱這里為石頭村。

石頭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石頭部落,大大小小的石頭遍布山坡,其間夾雜著一蓬蓬的野玫瑰。每年六月花開的時候,濃烈的艷黃與樸拙的青褐相映成趣,野玫瑰掩映下的村莊上空淡煙氤氳,村子窄窄的巷道里穿行往來著來自五湖四海裝束各異的游客和扮相普通的本地住戶。

堅硬與柔弱,古樸與現代是蘭州灣子別致的名片。但是蘭州灣子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古游牧部落王庭遺址”。相繼發掘的鄂博遺址中透露著三千年前青銅時代的蛛絲馬跡。

石頭村的石頭絕不只是一種點綴,它們是古老歲月的見證者,戰爭與火洗禮過的這片土地之后,相關的記憶被深深浸濡進石頭里,一些神秘的語言借助石頭折射出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這些刻在石頭上的秘密總會在一個偶然的時刻,被人發現,并且關注。

1978年,一位叫張平年的教師在蘭州灣子教學點任教,一個經常遲到的學生引起他的注意,多次詢問,學生才囁嚅著告訴他自己是因為跑去山坡上看“石頭娃娃”而忘記了上課的時間。

滿心好奇的張平年在學生的帶領下跑去看那些“石頭娃娃”,拂去沙塵,顯露在張平年面前的那些石刻線條簡單卻形象生動,表現手法帶著一種純樸的夸張。雖然當時他尚不知道這些畫代表著什么意思,但是,直覺告訴他,這些“石頭娃娃”有著非比尋常的歷史研究價值。

到了冬天放假的時候,他趕著自家的羊群在山坡上放牧,跟一位居住在冰溝溝口的哈薩克牧民聊天,提起“石頭娃娃”,牧民跟他開玩笑說:“那是我們的先人留下的神一樣的東西,一般人看不到的?!?/p>

原來,這位長期居住在山里的牧民在放牧的過程中,沿著山坡古老的牧道,他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石頭娃娃”,他還告訴張平年“那個神一樣的東西只有在早上日出時,下午日落時,或者陰天要下雨的時候才大片大片地出來?!?/p>

這番交談,讓張平年大受啟發,這些“石頭娃娃”極有可能是一種血跡和油脂混合的描摹物。油脂滲透進了石頭的表層,當石頭表面遇到雨水時,涂抹了油脂的那部分就變得清晰,所以才會像牧民所說的那樣,只有下雨的時候,才能看到。

沿著古牧道,張平年發現,除了“石頭娃娃”外,還有很多以動物形態為對象的內容,而且有很多不再單純是描摹在石頭表面的,而是用利器鑿刻上去的。這些留在石頭上的神秘圖像,是什么人,什么時候,在什么背景下留下的,它想要傳遞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信息呢?這些疑惑困擾著張平年這個并不專業的追尋者,也在蘭州灣子的居民中引起一些神秘的猜測。他們把這些“石頭娃娃”和村子西部一個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的石筑高臺聯系在一起,繁衍出許許多多的傳說。

古鄂博中的人體遺骸

在蘭州灣子西頭七百多米的地方有一座巨型鵝卵石壘砌而成的高臺,當地人稱為鄂博(來源于蒙古語敖包)。他們不知道這是什么年代什么人堆砌起來的,卻知道,因為放牧的人喜歡在休息的時候把羊群聚攏在高臺前,那里有很多的糞肥。

1983年一個平常的日子,一位老農照例趕著毛驢車去高臺上收集羊糞,他把鐵鍬對準一層羊糞,狠狠地一腳踩下去,隨著鐵鍬揚起的,不只是羊糞,還有一層紅色的土壤。再次深挖,在刺耳的刮擦聲中,一個被泥土包裹的器具顯露了出來。驚異中,老農蹲下身子,慢慢掏出這個器具,細心地剝去上面的泥土。他看著這個像自家腌制咸菜的壇子愣了半天神,趕著毛驢車快速向山下的文管所跑去,隨后這個鄂博引起考古界的關注。

鄂博被塵封的秘密,在這個老農一個無意識的舉動里,被慢慢地掀起一角。

1984年,新疆社會科學院東疆支隊進駐巴里坤縣,對這座鄂博進行全方位發掘整理,一座占地200多平方米,半地穴式的古人類石結構居住遺址,逐漸顯露在世人面前。

這座石建筑居住遺址分內外兩個屋室,內室呈正方形,有100多平方米,室內地表有許多柱洞,房門北開通外室,外室門向東開,并有斜坡門道。遺址墻壁是用巨大的石頭壘砌而成,寬2米,現殘高2米許。

考古學家在清理時發現,遺址曾多次為人類居住,最后毀于大火。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青銅器。出土的高近1米的大型陶甕中,有碳化的麥粒。石器多為花崗巖質,以大型馬鞍形石磨為主,另有部分鉆孔石器。銅器和鐵器有雙耳圈足鍑和環首小刀等。同時還有馬、羊、鹿的骨骼等。

更讓當地人驚異的是,石屋里還挖掘出了17具散亂的人骨,其中一具頭骨上有巨型洞傷,大多都是嬰幼兒和老年婦女的。也許是一場匆忙地撤離,留下了這些無依的弱者;也許是一場蓄謀的虐殺,才有這集中的慘象。3000年前的一場大火,只留下一個撲朔迷離的結果。曾經熟視無睹與鄂博擦肩而過的村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他們身邊有被掩埋得如此深沉的慘烈遺跡。

歷史缺乏細節,學術卻是嚴謹的。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研究室主任王建新教授初步認定,該遺址為3200年前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存,被定名為“蘭州灣子石結構建筑遺址”。

在隨后的2002年,他帶領考古隊在蘭州灣子以輻射點的5公里區域內進行全面的普查工作,共發現建筑遺址11組140座,古墓葬200余座,最后的結論是,“這樣大規模的遺址群,不是一般游牧民族的所在地,可能是月氏人西遷時居住的王庭,它的考古價值不亞于半坡遺址的學術價值,其挖掘整理工作,在中國將形成半坡遺址,西有蘭州灣子遺址的格局?!?/p>

祭祀臺土消失的火焰

聽到蘭州灣子發現了古遺址,張平年找到王建新,對他說起“石頭娃娃”的事,求證這些“石頭娃娃”和古遺址之間是否存在著關聯。王建新告訴他,“石頭娃娃”應該就是巖畫,屬于史前人類記載事件的一種特殊“語言”,而且在蘭州灣子有可能存在一個很大的巖畫帶。

隨后,考古隊對方圓5公里的巖畫區進行了專業細致地研究,這里的1000余幅巖畫基本鑿刻在較大的三角形和長方體的石頭上,畫面內容多以狩獵場面表現,行獵方式有步獵和騎獵,獵人們使用的武器,不單有常見的弓箭,還有投槍、棍棒、繩索等。此外,巖畫中還有太陽、植物、飛禽、生殖崇拜圖象、蛇、蜥蜴等爬行動物及其它刻畫符號??脊抨犕茢?,這些體現古人類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的巖畫,可能是巫術活動的一種程序,巖畫群集中的地方也就是古人類的祭祀中心。

這種猜想在隨后進一步的發掘勘察中得到證實,考古隊在蘭州灣子遺址區西南一個山頂上,發現了一個東西長20余米,南北寬10余米的高臺,高臺的正北方有三塊巨石壘成的標志,從南向北看像虎的造型,從東、西兩個方向看像有雙手在捧心祭天,高臺上依然有火燒過的痕跡,還有四具似被肢解的人體殘骸,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個祭天之所。人祭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神秘的一幕,讓今天的人們無法在想象中還原。

蘭州灣子一條窄窄的村巷,一頭連接著現代文明,另一頭延伸進古老的歷史深處。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流連在野玫瑰花掩映的農家院落里,在斜風細雨中遠遠打量那座沉默而凝重的鄂博;他們漫步在散落著巖畫的草叢間,把自己的腳印與三千年間的另一個腳印重合在一起。他們將手指游走在巖畫的線條里,試圖用指尖觸及那些已經冷卻的遠古的氣息,想象那粗糲的勾畫里,搭劍彎弓的勇士在她的目光里展示著英武,她卻在某一場征戰里淪為別人祭臺上的祭品!

曾經瘋狂燃燒的火焰已經熄滅,曾經用戰敗者的鮮血所涂抹的旗幟已經褪色,曾經歇斯底里激發再一次征戰勇氣的吶喊聲已經消退;那些在熊熊篝火里,為歡慶勝利而舞之蹈之的影子變成了巖畫上殘留的底片。在那些底片上,還依稀留有野獸的目光,它們畏懼著遠遠地躲開在山澗溝壑里,怕箭鏃,也怕那些被篝火映照的扭曲變形的影子。

今天的大祭臺前,咚咚擂響的鼓聲中,后人用粗獷的舞蹈演繹那些想象中的場景,但是真實的故事卻像一陣風,攜裹他們曾經有過的生活呼嘯隱沒。只留下山石筑成的廢墟,留下拙樸的青銅器、陶器,留下女子腕間的綠松石鐲,散落在泥土間,被歲月的塵沙覆蓋了一層又一層,掩埋得那么深沉,遠去得那么倉促!

一個屬于征戰,屬于青銅器的時代悄然落幕!·作者簡介·

田蓉紅,新疆作家協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首屆新疆作家班學員。作品見《西部》《伊犁河》《吐魯番》等,出版散文集《行走巴里坤》,現居哈密市。

猜你喜歡
巖畫蘭州遺址
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房基保護加固修復
黑水城遺址出土F20:W63a文書研究
元上都遺址出土石刻的保護與研究
觀巖畫
巖畫詩
尋找絲綢之路遺址
陰山巖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