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定位和發展要求

2021-11-25 23:08
東南文化 2021年3期
關鍵詞:文化公園大運河運河

龔 良

(南京博物院 江蘇南京 210016)

內容提要:中國大運河是古代中國重要的交通動脈,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文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體現了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全面闡釋運河文化和生動展現美好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博物館定位為展示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的大運河專題博物館,其展覽以大運河歷史變遷為時間軸,空間涵蓋大運河全流域,適當突出江蘇段特質,重點展示大運河帶給民眾的美好生活。未來博物館將發揮在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擴大大運河遺產價值、文化價值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旅游貢獻度,推動以大運河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特質的創新性表達,彰顯文化自信。

2018年初,時任江蘇省揚州市市長張愛軍在揚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在年內啟動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下簡稱“中運博”)的建設;3月,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王江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建議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使之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亮麗名片,支持江蘇率先啟動大運河文化公園、中運博建設。同年7月,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南京會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大師張錦秋,感謝她為中運博選址、規劃、設計工作的傾力付出,表示江蘇將同她的團隊通力合作,“打造充分展示國家精神、彰顯歷史文化、體現時代特色的建筑精品,使之成為最能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的標志性工程”[1];8月,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帶隊考察浙江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和海南中國南海博物館等地,并明確了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江蘇省委、省政府謀劃的重點工程,博物館館舍建設由揚州市負責,博物館展覽和運營由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具體組織實施。這是南博參與中運博建設、展覽、運營的開始,此后,我們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陳列展覽及運轉功能總體策劃方案》,開始了任務艱巨、時間緊迫、困難巨大的博物館展覽運營和建設協助工作。2019年5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籌)奠基儀式”在揚州三灣風景區舉行,博物館占地面積200畝,總建筑面積79 373.59平方米;9月,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3月,南博專家編寫的《大運河博物館(籌)展覽內容設計》獲專家評審通過;7—10月,“大運河博物館(籌)展覽布展貨物采購及相關服務項目”的招標完成,其中包括博物館12個展覽的形式設計;11月,博物館建筑主體工程完工,同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博物館正式命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11—12月,展覽布展方深化展覽形式設計,并與建筑施工方等進行現場對接。2021年1月,布展工作正式開始;6月,博物館開館試運營,對公眾開放。

一、中運博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大運河是古代中國重要的交通動脈,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文脈。江蘇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有關要求,致力于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和特色展示點,其中建設中運博是一項重要且緊迫的工作,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為弘揚大運河文化的傳世之作、精品力作。

1.中運博建設是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需要

中國大運河開鑿于春秋、完成于隋、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明清時期一直注重對其疏浚、管理和經營。它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八個省級行政區,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溝通中國古代南北東西的交通大動脈。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對我國的政治統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歷經兩千五百余年的發展,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之一。2006年5月,“京杭大運河”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合并,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江蘇是大運河的起源地,也是申遺牽頭城市揚州所在省份?,F有大運河江蘇段包括江南運河、淮揚運河、中河三段重要河道,自隋代大運河完成南北貫通以后,江蘇始終是全國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經濟文化區。江蘇境內大運河流經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個世界文化遺產區、28個遺產要素、5000多個各級各類文化遺產資源點,涉及103項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項目,各項數據位居沿線省市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大運河遺產核心區域。江蘇在大運河文物保護和申遺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江蘇段至今仍是國家交通運輸、南水北調工程的“黃金水道”。江蘇用實際行動實現了在申遺之初作出的承諾——“以一流的遺產管理工作和一流的運河保護成果,為大運河成功申遺作出江蘇應有的貢獻”。因此,在江蘇揚州建設中運博,對大運河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及在利用、傳承中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中運博建設是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需要

中運博是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婁勤儉書記指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標志性博物館,規劃設計建設工作要代表國家水平,充分體現在運河文化中的至高性、歷史演進和規劃理念的系統性、與相關規劃和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做到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國家標志與地域特色有機融合、個體建筑與山水環境總體協調,真正成為彰顯大運河文化理念的時代經典之作”[2]。

中運博建于揚州市廣陵區三灣濕地公園內,東與江都市接壤,南與廣陵區產業園區相聯,西瀕京杭大運河,北至新老運河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基礎堅實,交通運輸便捷。鑒于中運博定位為國內首個全面展示大運河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力爭將其建設成為展示國家精神、彰顯歷史文化、體現時代特色的標志性工程,保存大運河歷史記憶、傳承大運河文化的經典之作和展示大運河文化特色、時代特征且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工程,使之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重要窗口和節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展覽展示平臺和文化休閑場所,以及一座全面反映大運河歷史概況、現今狀態和運河創造美好生活的一流博物館。

3.中運博建設是全面闡釋運河文化和生動展現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可簡要概括為技術、制度、社會三大文化內涵,具備可傳承發展的物質或非物質屬性。國內現有的運河主題博物館均是從某一角度或在某一地域局部展現大運河的文化要素,中運博則是從時間跨度、空間跨度上實現大運河文化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的整體概念表達,以此立體呈現大運河的歷史和文化。觀眾在館內可以了解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的前世今生,領略運河上的水工智慧、舟船式樣、漕運鹽利、貿易商業、戲曲美術、民間信仰、飲食風物、市井生活,以及運河沿線的自然生態、運河與“一帶一路”的交匯融合等。

同時,中運博將展現大運河帶給人們的美好生活:自古以來,運河通則物產通、人員通,運河盛則國家強、文化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運博將成為人們了解運河歷史、領略運河魅力、感受國家治理能力、享受文化休閑生活的首選之地。中運博讓更多的人在了解大運河悠久歷史、欣賞大運河璀璨文化的同時,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也為所在地區的文化事業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二、中運博展覽定位和形式組織

建設中運博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環節和現實需要。為將中運博建設成為全面反映大運河歷史概況和現狀的一流博物館,我們主要結合大運河特色文化內涵、可供展示資源等要素,確定該館的展覽定位及形式組織方案。

1.展覽定位確定的不利條件及應對措施

在確定展覽定位時我們面臨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中運博沒有文物積累,需要大規模廣泛地征集文物和展品。2018年7月,南博在接受領導交辦、具體負責中運博的展覽和運營時,沒有任何的前期準備。首先是沒有文物儲備,這是博物館辦展的最大難題;其次是無展覽構思的具體要求、無專職工作人員、無經費需求的具體要求,基本是白手起家。同時,文物征集工作線索和資源不足,時間緊迫而征集人員少,征集工作極其困難。

考慮到中運博文物從零開始的現實和兩年左右建成的要求,我們多措并舉,面向海內外多渠道征集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各類文物和展品,聯合多家科研院(所)通過野外調查和考古發掘獲得文物,廣泛開展資料收集、模型制作、動植物標本采集制作、數據采集和藏品復制等工作。在落實省長辦公會議精神和省財政快速下撥展品征集經費的情況下,截至發稿前已征集到遺址剖面、古墓葬、古窯、古籍文獻、書畫、陶瓷器、金屬器、雜項、動植物標本、碑刻磚石等與運河相關的各類文物展品一萬余件(套),為展覽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文物展品。已經征集的文物和展品主要包括:一是生產生活用具,主要是相關管理機構、管理制度、水利設施維護等反映開鑿、使用、管理大運河的重要物證;二是反映大運河沿岸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文學藝術等方面的重要物證;三是不同窯口的瓷器、不同產地的銅鏡等反映大運河南北東西交流交融的重要物證;四是直接描繪古代運河的圖書、文獻、輿圖資料和書法繪畫等;五是反映大運河與相關城市之間關系的重要物證。

第二,根據全面展示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展覽要求,需對展廳空間和展覽流線作較大幅度的調整。展覽涉及世界文化遺產概念、運河大型船只和沿岸歷史街區等,需要較大的空間展示,再加上運河濕地、非遺劇場等需要特殊的空間展示,導致展廳所需要的空間高度有較大的差異。為此,我們配合建筑設計方,將運河的展覽空間分別劃分出5、6、9、11、17米等不同的建筑層高,同時調整參觀流線,既滿足了展覽內容的體現,又滿足了空間的視覺體驗和參觀流線順暢的要求。

建好中運博,對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博物館人來說,都是人生難得的一次機會,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針對上述不利條件,我們充分調動南博專業人員創造性勞動的積極性,鼓勵大家珍惜這樣的機會。南博專門成立了展覽運營籌備辦公室,由我任辦公室主任,王奇志副院長任辦公室副主任(后期中運博鄭晶館長增補為副主任),下設展覽籌備工作組、運營保障工作組、組織紀律監督工作組,統籌推進展覽運營相關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么多困難面前,各級領導始終十分關心博物館建設,及時給予指導、協調和幫助;中運博的建設方、設計方、施工方、策展方(使用方)、布展方和監理方通力合作,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互相幫助、互相體諒,在極短的時間內和諧協作,使中運博的建設、展覽、驗收、運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中國大運河”文化價值在展覽中的體現

中運博作為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內容,既要展示大運河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內涵、保護傳承的意義,又要展現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美好生活;既要發揮其在傳承運河文明、講好運河故事、傳播運河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又要發揮運河文化帶動沿岸地區相互溝通、交流、融合、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價值在展覽中必須要有充分體現。一是在“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中體現運河的發展變遷,體現運河的水工智慧,體現運河的水利作用,體現運河建設管理中的國家意志和國家治理。二是在“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中體現運河兩岸的風土人情,體現大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在“運河上的舟楫”展中體現運河水上生活和沿岸風光故事;在二層的展廳中則分別有體現與大運河相關的藝術、自然(濕地)、非遺的展覽展示展演,以及“世界運河與運河城市”、“紫禁城與大運河”、“隋煬帝與大運河”、臨展廳“江都王”等展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河之戀”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和“大明都水監之運河謎蹤”青少年互動體驗展都是采用觀眾體驗的方式來反映大運河的文化價值。

3.展覽內容確立和形式多樣

在研究展覽的內容及形式時,我們通過調研發現國內已有六座大運河主題的博物館建成開放:2004年開館的中國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安徽淮北),以大運河柳孜碼頭遺址發掘為契機,局部展示遺址出土文物和運河文化片段,建筑面積10 670平方米;2006年開館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浙江杭州),主展廳包括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運河畔的城市、運河文化四個篇章,建筑面積10 700余平方米;2009年開館的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山東聊城),以世界運河、中國運河、聊城運河三部分內容展現運河古老歷史、自然風貌和民俗風情,建筑面積16 000平方米;2011年開館的中國漕運博物館(江蘇淮安),主展廳包括漕運與經濟、漕運與人物、漕運與民俗、漕運與城市四個篇章,建筑面積6300平方米;2014年開館的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河南洛陽),依托國保單位山陜會館建筑群,詮釋隋唐大運河時空跨度、歷史影響以及洛陽遺存的大運河文化遺產,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2014年開館的大運河數字博物館(江蘇無錫),是國內首個以大運河為主題的實體數字博物館,運用3D影像、多媒體互動等科技手段反映京杭大運河歷史脈絡,展覽面積約2000平方米。

綜合考慮上述大運河博物館的主題定位,中運博定位為展示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的一座大運河專題博物館,為展示中國大運河作為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文化公園的價值和作用,以及大運河給人們帶來美好生活的專題博物館,是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展覽設置以大運河的歷史變遷為時間軸,空間上涵蓋大運河全流域,適當突出江蘇段特質,重點展示大運河帶給民眾的美好生活。按照上述定位和構想,整個展覽體系從大運河溝通南北、促進融合的維度入手,全館設2個常設展覽、6個專題展覽、2個數字沉浸式體驗展、1個青少年互動體驗展、1個小型劇場傳統戲曲展演以及2個臨時展廳,通過向公眾提供優質的展覽、展示、展演,講述運河的前世今生。同時,展覽為公眾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休閑體驗,力求形式多樣、互動豐富,讓展覽、展示、展演在博物館內融為一體,讓展覽亮點與博物館定位高度契合。

三、中運博未來的發展要求

圍繞江蘇省委提出的將大運河江蘇段“打造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位的文化長廊和高效益的經濟長廊”的要求,中運博未來的發展要求是以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導向,以打造文化地標和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為指引,建設一座以大運河發展變遷為時間軸,空間上涵蓋大運河全流域且適當突出江蘇段特質,重點展示大運河帶給人民美好生活的博物館。

1.發揮在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具有強烈的文化景觀色彩,特別是江蘇段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景觀價值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的重要內容,也是大運河帶給沿岸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主要體現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的發展,要符合交往交流、包容共鑒、融合發展的特征,要強調沿岸城市的交流、交往與互通、互利,以史鑒今。通過中運博這個公眾交流平臺,有意識地組織相應的活動,讓公眾認識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就是發揮交通連通、經濟相通、民心溝通的作用,是文化融合、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

我們知道,文化公園是人文要素疊加環境要素的為大眾服務的文化休閑場所,突出的是某一類特定的文化積淀,注重的是環境的舒適性、景觀化。而國家文化公園應是在文化公園的基礎上創造的文化景觀,符合國家傳統文化傳承和精神目標追求,也即體現在對中華核心價值的保護展示上。文化公園的景觀要素可以是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也可以是將大眾聚合在一起的公共文化活動,或者是人和自然的有機結合。其主題應具有文化性和娛樂性,其基礎設施應該滿足公園為大眾服務的較高品質要求。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可以有多角度的表現形式,如文學、藝術、文物、非遺、美食、文化活動、過去的生活等,其必備的載體是公眾共有的自然和文化結合的休閑空間。但是,“國家文化公園”在中國尚為首創,幾乎沒有規范的標準、配套的法律、成熟的理論和成功的經驗。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我們希望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具有探索意義,希望中運博的空間和展覽能為國家文化公園提供文化服務和旅游體驗,能成為公眾喜愛的學習教育地、文化休閑地和旅游目的地。

2.擴大大運河遺產價值、文化價值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建設好中運博,必須要有較強的業務研究能力作為依托和支撐。要充分利用中運博設立的“大運河文化研究部”(下設大運河考古研究室、大運河遺產保護研究室),加大對歷史和遺產的挖掘、研究力度,進一步提升研究大運河遺產價值、文化價值的能力。構建大運河科學研究的人文平臺,讓公眾更真實、更可信、更直觀地了解大運河發揮的巨大作用:一是有助于維護國家統一,增進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它是解決中國社會東西、南北自然資源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可實現在廣大國土范圍內資源和物產的大跨度調配,溝通國家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促進不同地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政權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3]。二是工程體系龐大,水利技術領先。它開創了很多古代水利水運技術的先河。運河沿岸衍生出獨特的城市與村鎮,隨著運河的影響,經濟不斷繁榮,城市逐漸發展,為今天留下了獨特的街區和古鎮。三是活態在用和價值多元。中國大運河區別于其他遺產的一個鮮明特征是其在各領域仍被持續使用。它不是靜態的“文物”,而是流動的文明,仍然發揮著重要的航運、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其對于中央統治的命脈意義始終未變;如今的大運河還是南水北調的主要通道和淮河流域防洪泄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擴大傳播力方面,要通過博物館展覽和教育活動、文創開發,打造一個以實物和故事說話的實體博物館,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造一個虛擬的網絡博物館,如5G大運河、歷史景觀再現、大運河虛擬展示平臺等,讓公眾更多地了解中運博、認識中國大運河,擴大運河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要積極地擴大朋友圈,與世界運河及運河城市保持文化上的交往交流,從運河遺產到運河文化、運河旅游,不斷推進,持續發展。

3.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旅游貢獻度

中運博的建設、展覽和運營的謀劃體現了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發展的要求。在建設和布展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從弘揚運河文化出發,明確發展定位、調整內部空間、完善展覽策劃、營建文化環境、強化公眾服務,努力建設一個國家一流的博物館,讓公共文化服務發揮最大的社會效能;另一方面從關注游客體驗出發,注重旅游氛圍、提升服務設施、增強展覽體驗、營造時尚環境、增設互動項目,努力打造一個4A級以上的旅游景區。因此,博物館為公眾提供的服務必須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是展覽、展示、展演場所的有機統一,是教育、服務、觀賞、游樂、休閑的全面呈現,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這是文旅融合目標下建成的中運博,既要服務國家文化建設的發展大局,又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既要有社會效益,又要有旅游貢獻度。要強化博物館展覽的有效傳播,讓觀眾“看得懂、有收獲、受教育”;強化博物館服務的品質效能,做到“高品位、有溫度、有美感”。要提前謀劃中運博的運營方式,加強與南博在業務上的合作與聯合,加強與兄弟館在發展方向上的差異化與結盟,加強與揚州市在管理與旅游貢獻度上的結合,共同努力建好一座高品質、國家級、公眾喜愛的博物館。

4.提升高度 彰顯文化自信

大運河及其流經的線性區域所孕育的文化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如何具象闡釋極為重要。建設中運博切實落實了黨的十九大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能夠推動以大運河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特質的創新性表達。

中運博建設選址在揚州三灣風景區,博物館建筑由展館、館前廣場和大運塔組成。從展廳、屋頂花園、今月橋進入大運塔,站在塔上俯瞰整個三灣景區和揚州市,觀眾(游客)眼前呈現的是中國古代水工智慧的杰出代表“三灣抵一壩”的水工景觀,以及大運塔與文峰塔、天中塔連成一線的“三塔映三灣”的人文景觀;從博物館旁邊的游客碼頭坐船觀光,向南可抵長江邊的瓜洲,向北可達揚州城的東關街碼頭、天寧寺御碼頭、瘦西湖、平山堂,觀眾(游客)感受到的不只是大運河的文化景觀、大運河與揚州城千絲萬縷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中國古代的水工智慧、人文情懷、國家治理,以及在我們心底源源流淌的高度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歡
文化公園大運河運河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積極推動江蘇國家文化公園立法
續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大運河,行走山東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大運河,流淌2500年的中華智慧
臨沂市銀雀山兵學文化公園開園
銀河哪比運河鄉——《詩詠運河》讀后感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運河博物館:講述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