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香包傳民俗情,巾幗力量助振興夢

2021-11-26 16:14馬博赟劉綺莉邵卿耘金子祺楊怡葳
頌雅風·藝術月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慶陽香包民俗文化

◎馬博赟 劉綺莉 邵卿耘 金子祺 楊怡葳

一、調研背景

(一)民俗文化的內涵

慶陽香包又叫“荷包”“絀絀”,是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縫制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做成的精致漂亮的刺繡品。慶陽香包意蘊深邃,富含原始生命氣息。作為慶陽端午節的民俗物品,香包寄托了地方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2006年5月,慶陽香包繡制獲批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包的從業者大多為女性,她們是推動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調查意義

圍繞西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通過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調研組進行了問卷發放與人物訪談活動。其研究意義如下:

第一,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甘肅民俗產業發展及轉型路徑。慶陽香包產業實際面臨著與時代脫節、受眾減少、缺乏實踐環境等問題。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香包文化產業可以借助非遺產業,與鄉村振興、婦女就業密切聯系,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拓寬女性就業渠道,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重新上崗,緩解經濟壓力。

第二,凸顯婦女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從事香包產業的婦女不僅解決鄉村勞動力的短缺,也實現了婦女自身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人才素質的正確選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女性賦能相結合,引導農村婦女自立自強,推動當地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婦女就業。

二、調研概況

(一)香包認知

問卷人群以16—25歲的人群為主,他們普遍認為目前香包刺繡產品的發展受限。八成以上人認為香包圖案過于簡單,不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部分中老年人也希望看到新穎香包圖案。97%的人認為香包用途過于單一,以裝飾驅蚊為主。目前市場上擁有相同功能的替代品數不勝數。同時,香包不再適應在腰間佩戴,無法自由搭配現代服飾。

(二)香包生產企業

以HFD公司為例,受到疫情的影響和網絡的沖擊,香包生產企業面臨嚴重縮水,目前香包銷售情況只有在傳統佳節和送禮饋贈的時候才較為樂觀;其次是地域限制,香包在西北還有北上廣深等城市,銷路可觀,北京是西北地區以外最大的銷售地,占比16.3%,其次是上海,占比14.13%。西北地區占比42.39%。在其他地區,百姓接受程度不同,香包的銷售都受到相應的限制。

(三)香包企業員工

公司員工83人,多為30到50歲之間,95%以上是農村婦女,其中30%是殘疾人和貧困戶,她們的受教育程度大都是初中水平。公司中的多數人家庭結構是男性外出打工,女性在家照顧老人小孩,靠手工活補貼家用。工資平均在2000到2200之間,由基本工資、技術工資、工齡工資、午餐補貼以及全勤獎構成,有加班補貼。公司管理層表示,農村婦女現在更愿意外出打工,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不愿從事這項工作。

(四)香包產業的發展

目前,慶陽有香包刺繡等營銷公司42家,從業人員1.3萬人,年均生產香包等民俗文化產品600萬件,產值達5000萬元。其中龍頭企業在國內外設立營銷窗口15處、開設網上營銷窗口7處,年銷售產品40多萬件,銷售額近2000萬元。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已成為地區轉移富余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和促進就業的富民產業。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政策幫扶。政府先后培訓輸轉“隴原妹”家政服務員3320人,開創慶陽香包品牌,培訓“隴原巧手”3219人,幫助引導貧困婦女依靠技能擺脫貧困。

三、現狀與問題

(一)產品樣式單一化、缺乏創新動力

手工香包在長期傳承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藝模式、道德理念和民族特征。慶陽香包注重手工制作的精細,其制作過程繁雜,但一味地強調“原料、工序和手法的原汁原味”,導致了產品停滯,未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動態需求,產品難以融入新興市場。家庭式作坊為主的企業缺少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缺少自主革新和產品再研發的能力,最終造成產品附加價值偏低、企業收益普遍較差的現象。

(二)從業人群女性化、中老年化

香包生產是“炕頭經濟”,是農閑時的娛樂消遣。一方面,與時俱進的創新不足導致香包產業的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業界缺乏年輕工匠的加入。香包制作周期過長、附加值不高、薪酬待遇低促使香包生產員工中年輕人嚴重匱乏。傳統手工業的員工同樣面臨老齡化與消極化的嚴峻局面。

(三)政府文化引導力薄弱、企業融資困難

在傳統香包文化的傳承中,政府處于政策制定者的重點角色。調查中當地政府也出臺了不少扶持政策,仍難以撼動市場和社會力量,企業發展的成效與活力不足。經營者普遍表示資金是重大阻礙。對于香包企業而言,由于知名度差、企業結構優化緩慢難以獲得資金支持和他人的入股融資。盡管疫情期間持續產品創新,制作了防疫香包,但缺乏政府專項扶持,香包行業的企業普遍受到劇烈沖擊。

四、對策建議

(一)樹立品牌形象,提升產品整體設計

品牌是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的資產,承載了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慶陽香包企業必須把產品的精湛工藝與品質放在首位,樹立對工作執著、對產品精益求精的精神,把追求至臻品質作為自己的職業信念,鉆研技藝研發高品質香包產品,塑造優質品牌形象。

作為手工藝品,要注重挖掘香包的實用價值??梢酝ㄟ^利用現在成熟的工藝技術來進行產品創新,例如,在服裝上進行剪紙造型的圖案、除了香包之外縫制一些能裝驅蚊藥材的衣服間隔,不僅讓服裝美觀大方也能讓其有更多的功能性。

(二)做好一線生產女工的經濟補貼和權益保障工作

香包企業中女工受教育程度基本都是初中文化,職業技能水平不高。對此,公司應組織女工參加專業技能知識講座來提高其業務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專業女工隊伍,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組織開展文體活動增強內部凝聚力,保持員工積極的心態,為她們提供五險一金的福利待遇,安全干凈的生產環境,對于在女性孕、產、哺等特殊時期給予其特殊勞動保護,避免其參與有害作業,完善企業內部制度,重視來自女工組織的意見或建議,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讓女工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

(三)吸引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加入

問卷顯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香包的功能、風格、用處等都呈現出多樣化的需求,所以傳統文化產業亟需年輕人新思潮的涌入,在把握傳統風格的同時加入時代特色,在圖案、工藝、造型方面展現出新興風貌,符合當代審美。

1.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平臺,推動民間藝術走進校園

在當地中小學美術課堂上開展香包、刺繡、剪紙興趣課程,讓學生通過實踐感悟傳統文化之美,有望為未來傳統文化產業培養人才。同時可以將慶陽當地的一些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以聘請的方式邀請進校,進行理論性教學,學習專業知識。此外,政府應該出面和行業協會協商,提供給學生進入廠房實地學習和實踐的機會,熟悉其生產乃至整個系統的運營流程,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其一,開辟多樣宣傳方式。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香包公司參加國內外的文博會、非遺展覽會,不斷提高其知名度,并設置銷售窗口拓寬銷路。2002年后,慶陽市政府每年舉辦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借助多種節慶會展對外宣傳慶陽香包,但結果不盡人意。當前疫情沖擊下就更要加強網絡銷售與宣傳力度。利用互聯網進行香包銷售,既把零售商從固定的店鋪中解放出來,也降低了香包銷售的成本,同時擴展了慶陽香包的消費群體,提高慶陽當地人民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提高慶陽的社會影響力,需尋求與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媒體品牌合作。2018年,慶陽市喜獲十佳魅力城市殊榮,慶陽香包也獲得“《魅力中國城》年度魅力旅游文創產品”,借此慶陽香包的銷量同比增長了30%。

其二,強化規范的制度保障,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規范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方式改變香包產業魚龍混雜的局面,強化市場監督。從金融經濟上支持香包生產個人和企業,提供寬松小額貸款,解決后顧之憂。

3.多產業融合

發動旅游業帶動傳統文化產業,和當地文旅局做好文旅融合工作,利用好當地的文化廣場、民俗商業街、歷史古村落等最大程度發揚慶陽市的文化資源、民俗特色。在開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可由民間藝人現場展示民間藝術的創作過程,并邀請旅游者參與其中,使游客沉浸在獨有的民俗文化環境中,這樣能在豐富民俗文化旅游內容的基礎上,實現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的有效傳承。

五、結語

慶陽香包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精神和民俗文化內涵的延續和傳承,承載著西北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調研團隊以此為契機,堅持知行合一,通過多平臺多渠道宣傳方式促進慶陽香包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猜你喜歡
慶陽香包民俗文化
基于民俗文化視角下的潮汕旅游資源開發
Our Best Friend
端午香包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皆故事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非遺徐州香包成網紅
向陽如葵 奔騰似海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香包送親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