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美術欣賞課中審美教育的應用策略研究

2021-11-26 16:14張振宇
頌雅風·藝術月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欣賞課課程內容美育

◎張振宇

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8月給8位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說道:“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绷暯酵驹邳h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學生“真善美”的精神品質的培養上要下功夫,才能夠達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一、初中美術欣賞課中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

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課程內容的設置和課堂教學效果不僅是對教學有效性的驗證,更是對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審美意識培養的引導,教學活動互動不足和缺乏課程督導,初中生接受審美知識碎片化、審美情感主觀化等特點導致了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中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對作品作出主動判斷賞析,缺乏對學生的審美感受、認知、欣賞、評價的相關教育,是導致初中美術欣賞課中存在審美教育困境的重要原因。

(一)課程內容設置單一,課堂效果不強

從課程內容設置上看,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師以課程大綱為依據來制定教案課程,部分教師在準備的過程中對于課程內容的細化與增設使得講述內容過多,對于需要根據學生的欣賞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教材內容等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升級式”課程少之又少,因此在課堂上大多課程內容不合學生口味,致使學生也缺乏對于欣賞課積極的探究意識。教學內容的設置應當考慮“學前感受——學中認識——學后思得”的過程,而我們在做教學方案時往往忽略了對于課程內容的深層次設計,導致課程缺乏對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培養的引導作用。

(二)學生學習意識積極,聯動效應不足

美術欣賞課通過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精神物質等形式,給人潛移默化的美學教育,以起到美化言行舉止,提高學生智慧、人格、道德的目的,這就促使學生提高對于自身的階段性要求,但是欣賞課作為對于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必須要求師生產生積極的聯動效應。教師在課程中強化課程內容對于學生情感的調動,達到“以情感人”的效果,學生在接受知識中予以情感共鳴,達成對課程內容的共識。

一是“以教師講解為主體,以課本為中心”美術欣賞課授課方式延續存在,審美教學傳統化。在課程思路設計上,學生在既定的思路范疇下的被動學習,這樣的局限性學習讓學生形成了一種“看圖說話”的學習模式,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單向性弊端,學生對于課程的消化是接受性的學習。例如:在課程開展模式上,欣賞課程的新媒體技術應用程度不強,部分老師對課件的制作過于“平面化”,沒有凸顯新媒體在美術課程上的教學功能優勢,甚至忽略其交互性功能在課堂中師生進行互動的重要作用,沒有達到“創作者”與“接受者”的互動,去挖掘欣賞課的趣味與全新的思路。有甚者部分教師的教案可能一用就是幾年,沒有針對性的、實時性的創新課程內容,很難滿足學生日益增長審美精神需求。教師應該注重在授課方式方法需求上新的突破,在新媒體視域下加強對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模式優化,避免學生形成審美情趣被動化。

二是學生自身的主動性不足,審美情感主觀化。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其審美情感主觀化通常是在對事物不能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鑒別,而是依賴于教師的長時間引導,一旦失去教師的有效引導,一些學生可能易發主觀意愿對事物做出判斷,使得學生在欣賞課上對美的認知易于“表象化”。

三是美術欣賞中師生交流互動效能缺乏,審美意識機械化。欣賞課是一種對于美的感受的教育,強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自由教育,注重對學生行為變化、語言組織、感性解放的生成與培養,激發初中生對于美術欣賞的探究熱情。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需要營造好氛圍,美術欣賞課就是輕松有趣、開發學生審美意識的課堂,老師不注重觀察學生,不迎合學生的“好奇心”進行有效反饋,不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缺乏有效互動情節的欣賞課是很難提升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二、初中美術欣賞課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2021年4月19日,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同志來到清華大學考察,此次清華之行,首先到清華美術學院,再次凸顯了習近平同志對美育的高度重視。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激發創造活力。從詳細的角度來看,美育可以引導青少年發現美,理解美,追求美,使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從大處說,美育關乎青少年人格的養成、靈魂的塑造,關乎人民群眾堅定文化自信。

美術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美育的美術教育,同樣需要遵循美育的特點和規律,緊扣美育的目標,這樣就對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構建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美術欣賞課作為必修課程,是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訓練的最直接的方式。杭州師范大學教授杜衛對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指出:“美育與藝術教育有著密切聯系。眾所周知,藝術是審美的集中、典型形態,作為審美教育的美育當然也是以藝術教育為主要途徑。但是,美育與藝術教育不是等同的關系,而是交叉關系,它們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又有著不同的部分?!彼诌M一步指出:“作為美育的藝術教育,就必須遵循美育的特點和規律,緊扣美育的目標”。

審美知識的接收相對初中生而言分為兩種,一是學生自主參與社會實踐并在此過程中感受審美知識的直接途徑,二是以課程為依托,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審美知識的間接途徑,在這兩種途徑的具體運行中都包含著美學知識。所謂美學,是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三者的某種形式的綜合。如何在欣賞課中加強學生對美學知識的汲取提升,那就需要在改變傳統美術欣賞課教學方式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直觀感受和理性分析去領會作品的創作思想,領悟美術作品的內涵,讓學生有一定的知識轉化應用能力——欣賞能力,而后在持續從作品的創作中挖掘對生活的美的感受和追求,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以達到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的目的。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研究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開發教學思路,以教學生動引導課堂,以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從而達到對學生審美素質有效培養的教育目標。

(一)為增強學生審美情趣奠定文化基礎

美術欣賞是一種獨特的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是基于對文化的追求和自我的認知,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在培養文化基礎的教育中,學校審美教育承擔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它可以讓學生形成對自身的統整意識,初中生在對這種意識的完善的過程中,勢必要提升感知、欣賞、鑒別、評論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其體現在欣賞課中可以通過作品本身塑造的藝術形象,把學生帶到一個特定、具體的藝術境界,從而讓學生去理解、分析、描述和評價藝術家如何在既定的環境、技術條件下創作美術作品來表達思想與情感。在這種對于作品各種文化信息的分析汲取過程中,來了解多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逐步積累起審美經驗,從而去豐富和補充作品里藝術形象的內涵,提高審美情趣、并逐步形成積極的審美價值取向。

為人師表,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審美修養的同時,還要重視對課程文化內涵的設計,使得課程內容有意境,學生獲取知識有路徑,通過審美教育讓學生理解可以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藝術價值,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學會在多變的世界中充分認識到事物的各種可能性,獲得審美情趣的升華。

(二)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樹立正確觀念

觀念是一個人在實踐當中形成的各種認知的集合。如何在欣賞課中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初中美術教育的重要任務。素質教育背景下,通過教師注重培養初中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使初中美術欣賞課更具創造性以及基礎性,逐漸形成有效性和獨特性的審美觀念。正確引導初中生認知美,培養初中生審美情趣、創造力以及想象力,有效提升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質量。以達到在美術欣賞課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課中強調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美術作品中所涵蓋的歷史、地域、文化等內容非常豐富,可以不斷拓展學生自身眼界,并在學習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感,學會協調自己的行動、思想和心靈對世界進行探索,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革新與創意思維、批判性思考與感知效應。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美術欣賞課的開展,是將認知、情感和感覺進行內在聯系的結合,通過欣賞課程啟發學生的對于美的精神跟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綜上所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出審美價值、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作用,對于初中生審美意識的培養和正確審美觀念的樹立做到高效的引導。

三、初中美術欣賞課中審美教育的優化策略

華東師范大學錢初熹教授在關于“美育視域下學校美術教育的創新發展”一文中提到:在充分認識美育視域下學校美術教育的價值與目的的前提下,我們要積極革新中小學美術課程體系,突破美術學習僅僅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自我表達能力的目標體系,構建實現美育的全面育人價值與凸顯社會創新目的的美術課程體系。其實初中欣賞課的開設讓帶有較重學習壓力的學生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放松,讓學生在作品觀察中去感受,在感受中去汲取,在汲取中去升華,才能讓初中欣賞課成為培養學生審美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注重主觀引導,培養學生審美素養

主動地學習意識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所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對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初中的學習本來就不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在美術欣賞課上引導學生構建自身的思維體系和表達方式,學生可以充分去表達情感的第一感受。欣賞課中對于作品的美的感受并不會因為它出名而美,事實上美是一種抽象感受。例如我們在對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系統訓練中:在校園中通過對教學樓、圍墻建筑的透視學分析,來強化學生的立體思維能力;在觀察同學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中,來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或在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物,例如一片落葉、一只昆蟲、一碗清水、一輪朝陽等,給學生一個創造想象的空間,把這種美切實的內化為一種情感表達,促進學生體驗美術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二)革新情景教學,激發學生審美興趣

情景教學時通過特定的教學工具與媒介在課堂上呈現出某種場景,讓學生結合現實的生活經歷,通過聯想與想象來對此產生對相應的思想與情感,激發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藝術思維認知能力。因此,美術欣賞課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必須創設各種情景,如音樂情境、故事情境、影像情境等,以激活審美教育氛圍,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例如:在新媒體時代背景的驅動下,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得以具象化的展現,學生再依附于想象力、感知力來作為參與到美術欣賞課程中的必要條件,新媒體技術驅動欣賞課產生新的感官體驗,虛擬現實和AI技術在藝術領域逐漸地成熟,可以給人以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可以為藝術接受者提供交互式的視覺感知,讓接收者輕松愉悅地沉浸于其中,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體驗。在欣賞課的教學中,我們更多的是化解學生在沒有豐富的審美經驗的情況下,以圖像參觀代替文字體驗,用新穎的教學情境對學生造成成一性的渲染,形成交互性體驗的審美,其為藝術欣賞課相關教育功能的實現帶來了全新教學思路。

(三)營造審美環境,開展多種審美活動

學生在校的學習壓力比較大,校園的建筑設計與環境設計能為學生提供的審美教育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在美術欣賞課堂上不但要做到,更應該將這種欣賞課帶到校園的角落和各項活動中去。羅丹曾說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如果想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那么就要帶領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美,并且在各種審美教育活動中構建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例如: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一般都會限制學生的藝術鑒賞方向,“洗耳恭聽”的講解式授課是讓學生盡快掌握美術欣賞課的標準模式,對于培養初中生的審美能力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甚至會限制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美術作品鑒賞活動鼓勵學生自主闡述個人思想和觀點,有利于散發個人藝術思維,可以在這種自主輕松的情景下體驗到藝術性的思想自由,形成良好的美術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工作,審美教育是為了培養人在接受、理解、評價、創造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樹立人們正確的審美觀點,養成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從而陶冶情趣,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辨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初中生處在一個綜合素養培育的重要階段,在初中美術欣賞課中持續優化審美教育,無論是從對學生個體全面發展上、還是在學校美育創新改革上、以至于在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上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猜你喜歡
欣賞課課程內容美育
“以美會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美育研討會召開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繪本文本解讀路徑探析
日本中學家政課中的勞動教育——基于“技術·家庭”課程內容分析
論公民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析課程內容 謀教學佳策——“數的認識”模塊知識的教學思考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美術欣賞課
探討如何上好音樂欣賞課
美育視角下的高中音樂欣賞課堂建構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