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名著整本書閱讀導讀思考
——以《儒林外史》為例

2021-11-26 16:14鄧正容
頌雅風·藝術月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儒林外史整本書學生

◎鄧正容

九年級下冊的名著閱讀作品主要有兩部,一部是諷刺作品的閱讀《儒林外史》,一部是外國小說《簡·愛》。很明顯,編者的閱讀要求指向,已從七年級的蒙讀、趣讀衍深成九年級的人性閱讀、社會百態閱讀;從關注情節、人物的淺閱讀,升華到關注時代主題現狀的深閱讀。然而像《儒林外史》這樣的作品,它的語言表達帶有濃郁的年代特點,又有明確的諷刺小說欣賞的閱讀指向,因此,如果不加指導,學生們難以完成整本書閱讀,更難以讀出其中深味。本文結合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整本書閱讀導讀思考與實踐,來談談對整本書閱讀導讀的思考。

一、整本書閱讀的導讀準備:作品導讀要求及學情分析

(一)作品導讀要求

《儒林外史》它在教材中的位置是位于九年級下冊,且位于第二單元即小說單元之后,是作為古代白話小說的樣板文章被選入的。這部書共56回,約40萬字,描寫了近200個人物。這些人物熙熙而來,攘攘而去?;蛭ɡ菆D、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內心卑污;或故弄玄虛,欺世盜名;或倚仗權勢,橫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實則鄙陋;或終老科場,迂腐可笑,全無讀“圣賢書”的儒生應有的學識和品格,而是為功名利祿所裹挾,丑態畢露。

它要求學生能從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中去讀出人物背后折射出來的世態人情和精神風貌,更要求同學們對作品內容、主題有自己的看法,從而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

(二)學生學情分析

1.興趣。從閱讀年齡特點來看,年輕的時候,讀書更多是一種心理需要,獲得一種心理滿足,這種滿足更傾向于感觀刺激。在初中時,學生們更喜歡讀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跌宕、充滿想象甚至是幻想的書籍。顯然,《儒林外史》不符合此時的口味。

2.閱讀習慣。學生們習慣一目十行,瞟眼愰讀,對于那些不太重要的情節,喜歡一掃而過。同學們在看《儒林外史》的時候,這種閱讀習慣會導致同學們讀了作品也所獲寥寥。就是說,用錯誤的方式去看《儒林外史》,結果自然不樂觀。

3.閱讀障礙。吳敬梓統一修辭,精心定稿,嘔心瀝血而成《儒林外史》,雖然這部書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但是,畢竟使用的語言習慣屬于中國古代的語言習慣,再加上文中經常出現充滿歷史感的制度和風物,因此難免給學生造成不小的閱讀障礙。

4.歷史知識欠缺。讀懂這部書,需要一定的科舉知識:對于國家的用人觀、官職名字、人物生活的社會環境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這樣才能完全看懂文章的內容,可惜同學們的積累普遍偏少,對于這種較難的作品,還不能好好把握。

二、整本書閱讀的導讀的方向思考

(一)定思路

通過幾番作品閱讀,網上查閱作品解讀,我定下了如下導讀思路。1.從主題上:用《儒林外史》的書名解讀導入,直入主題,強調諷刺文學的批判性。2.從操作上:名著導讀重在導。導讀的體現:(1)體會批判性精神;(2)欣賞諷刺筆法;(3)聯系現實深入理解。3.從價值觀引導上:樹立正確的名利觀。

(二)定學法

情節串聯法。情節串聯法就是連滾帶爬地讀,了解大概,讀完一章只知道一個人物也不為過,但要求快速,不得懶散,瀏覽完作品之后,借助有關資料,將整本書的故事概況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簡單串聯起來。

2.人物對比法。通過老師的指導和提示,將人物相似之處對比閱讀。

比如,指導學生閱讀范進和周進,教師示范對比的方法,把周進、范進中舉前后心態變化及周圍人的態度進行對比,再把周進、范進的做官選拔新秀的表現進行對比,讓學生掌握好對比聯系的閱讀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歸類專題、探究專題、研討專題,整體把握、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人物形象,從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

3.細節批注法。教師示范找出細節描寫的語句,通過批注人物的言行來賞析人物的身份、性格,從而領會作品的諷刺本質和批判主題。

三、整本書閱讀的學期導讀規劃

一般情況下,一學期必讀書目是兩本,因此一本書的導讀至少應該在兩個月內完成,而初三的時間緊任務重,《儒林外史》更應該有規劃地閱讀,最好在一個月內完成,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整體復習。有人說讀書有三重境界:讀人物,讀作者,讀自己,由此對于《儒林外史》,我的導讀遵循思路: 直觀感受——主題挖掘——諷刺手法——現實意義四個步驟。

(一)2月中旬—3月初——讓學生們對作品人物、情節有直觀感受

2月中旬到3月初按照常理,孩子們還在假期中,但是又臨近開學,這個時候讀書,距離開學時間近,印象比較深刻,方便老師開學串講。這個時間段的任務是:熟悉人物典型,尤其是反面典型。所以我選擇了重點指導學生讀腐儒的典型周進、鄉紳的代表嚴貢生、貪官的典型王惠、八股迷的代表馬靜。 在人物的典型情節中,看出這些都市人丑陋的世態。先梳理了故事情節,再讓大家思考不同人士、不同角色的人物,可他們的丑式為什么都是相同的。一個個淳樸善良的讀書子弟,最終墮落成士林的丑惡嘴臉,責任到底又在誰?總之,學生們對于情節、人物有一個跑馬觀花式的了解。

(二)3月10號以前——教學生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讀懂主題,讀懂批判性

胡適曾說“……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余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哪個給你官做?’” 所以,這段時期,老師的導學任務是指導學生理解《儒林外史》的寫作目的不只寫那些人,而是揭露社會上讀書人的眾生相。吳敬梓將科場與官場的結合,揭露科舉考試的腐朽,通過科舉培養出來的人才不是貪官污吏就是土豪劣紳!順勢總結:《儒林外史》責任在儒林眾生,是他們的熏陶、腐蝕導致了讀書人的變質;責任更在社會,在科舉制度下,功名富貴是衡量一個人人生價值的最重要的砝碼。

進而理解它是我國文學史中極為經典的一部小說,這部作品的矛頭直指儒林階層,深刻地揭示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況,尤其對儒林階層空洞的精神與墮落的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與諷刺,生動形象地折射出了封建主義統治下儒林之士喪失天性的精神生活狀態這個主題。

(三)3月中旬——品讀語言,體會諷刺效果

《儒林外史》為了揭露這樣一個主題,刻畫了很多人物來印證。這些人物的言行又如何呢?這些人物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可笑、可嘆、可悲的效果,這種效果是通過什么手段做到的呢?

這一部分主要采用對比的方法來體會諷刺效果:對比人物言行是否一致,對比人物的身份與言行是否相配。這個導學教學環節旨在引出諷刺手法,從而教會學生透過人物言行,把握作者對人物的態度、通過人物言行的白描揭示其內心世界,從而讀出批判性。

(四)3月底前——專題練習鞏固與拓展

這段時間的導學目的性更強,那就是再次鞏固強化對人物形象的豐富性的認識,強化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再者就是進行拓展。在拓展方面,探究《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鮮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罵世也”。

比如說結合國內知名藝人的學霸人設崩塌來講,說說《儒林外史》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從而用作品反觀現實,

四、對整本書閱讀導讀的反思與體會

總之,幾番思考,幾番論證,關于《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的導讀思路才更加清晰,經過連續兩個初三年級的上課實踐,導讀效果不錯,這個實踐證明了一句話:有探究、有思考,閱讀才有成就感。為了給學生們作這部作品的整本書導讀指導,我讀了網上很多的關于《儒林外史》的論文、文本解讀,也反復地看了作品,可謂準備充分,雖然每次最后導讀的結果仍然擺脫不了遺憾,但是總覺得還是很有收獲。

導讀,老師需先讀。潛心讀、忘情讀,整本書完整地讀,要讓學生讀作品,老師應該下深水,先讀作品。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學生可能出現的疑問,才能發現作品的精妙處,才能真正地讀懂其他人對這部作品的評價的含義。

導讀課必須上。對于學生讀起來比較生疏的作品,老師必須上導讀,讓學生了解讀的內容、讀的方法,學生有一個先入為主的了解,這樣讀的效果更好。因為學生容易體驗式閱讀,而忽略賞析式閱讀、理解反思性閱讀。

(一)導讀重在導的內容和深度

導讀的內容需查看該作品在課本中的位置及要求,如《儒林外史》的導讀要求就是欣賞諷刺藝術,品讀諷刺小說的批判性。我們在導讀中不能忽略作品的基本情節內容,但是也絕不僅僅是情節內容,還有人物、作者、社會歷史意義以及對自我現實的觀照、藝術構思等。

(二)導讀還需講究講的時機

有的作品情節本來就很吸引人,如《簡·愛》,學生無障礙很順利就可以讀下去,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選擇學生讀后導;有的作品需要在讀的過程中及時提醒觀照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在學生讀的時候,一邊讀,一點導,如《駱駝祥子》《紅星照耀中國》;還有一些作品讀起來有難度,與學生的認知有一定的差距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采取先導后讀,分析分析背景,指點指點方法,如《朝花夕拾》《儒林外史》等。

(三)習題鞏固是一個導讀的好方法

習題鞏固既可以回憶相關情節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些容易忽略的點,還可以引導學生的閱讀方向,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總之,對于整本書閱讀,老師們應該探索的方向和角度還很多,恰當的導讀,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真正地完成整本書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閱讀體驗,懂得更多的人生與社會思考,在這里,特別希望更多的老師走到導讀研究中來,做一個整本書閱讀的真正踐行者,給學生們帶去更多的指導和幫助。

猜你喜歡
儒林外史整本書學生
《論語》整本書閱讀
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低年級整本書閱讀的推進與測評
2020年思辨式整本書主題閱讀1+2書單
論《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評價值
《儒林外史》的吃播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趕不走的學生
單寶塔詩
學生寫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