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野下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的文化藝術風格特征分析

2021-11-26 13:44姜文
魅力中國 2021年36期
關鍵詞:苗鄉風格特征先祖

姜文

(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黔東南苗族舞蹈因其有著獨特的苗鄉苗韻文化和藝術風格特征,使得其成為外界了解苗族舞蹈文化和感悟苗族舞蹈藝術風格與魅力的重要渠道。為加強對苗鄉苗韻舞蹈文化藝術風格特征的理解,需要我們加強對其歷史背景的理解,并結合其文化藝術風格特征,促進苗鄉苗韻舞蹈的非遺活態傳承與推廣。

一、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在苗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概述

黔東南苗族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使得苗族文化載體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很多苗族的文化藝術盛況都是建立在舞蹈和古歌以及音樂和服飾等為載體,用于對苗族文明發展進程的記錄。舞蹈在黔東南苗鄉是聚集苗族文化的綜合體,其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也是重要的記敘載體,所以在黔東南苗鄉有著形式多元和形形色色的舞蹈形式。在包羅萬象和種類多元的苗族舞蹈中,即便是無文字循序記錄,但是同時較為完整和齊全,也為苗鄉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民族文化藝術財富,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苗族舞蹈的申遺成功,使得苗族舞蹈在與時俱進中見證苗鄉人民的發展進程,更是苗族特有的民族符號和促進苗族文化了解的重要載體。

苗族文化作為苗族舞蹈起源的精髓所在,并從舞蹈內容和表現形式、審美風格三個方面強化苗族文化的滲透,因此,苗族舞蹈是承載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又頌古揚今的文化脈絡,在促進苗族文化傳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的苗族文化風格特點分析

(一)歷史溯源

黔東南州的全稱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首府位于凱里市,境內山巒疊嶂、怪石嶙峋,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盛夏無酷暑,嚴冬無酷寒,有著宜人的氣候,境內居住的少數民族以苗族、侗族為最多,族源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的蚩尤,因為歷代的統治階級下發的大量征繳和稅賦,使得苗族先民歷經多次支系分化和融合與五次大遷徙,其中創造了十分絢爛的苗族文化。遷徙是貫穿苗族歷史文化進程的沉重而又冗長的記憶載體,同時也是苗族人民在歷經無數次家園重建又被摧毀的痛和戰火紛飛年代被迫分散的苦的根源。好在苗族先民在其中表現出萬眾一心和眾志成城的堅韌精神,也是苗族雄厚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個性的審美追求的重要基石,也是記錄苗族人民成長的壯麗史詩。而正是漫長的遷徙之路成為苗族舞蹈敘事的題材來源,很多舞蹈情節中都有苗族先祖遷徙的背景。比如有“東方迪斯科”美譽的臺江縣方召鄉反排村的木鼓舞,其中的五組動作套路依次是出門→亮刀→踩蟲→播種→豐收,主要是根據進程順序,對先祖南下至今的全程進行了生動記錄,使得漫長遷徙之路不僅是苗族歷史發展主線,而且還是苗族舞蹈的骨架和主干,同時更是苗鄉苗韻舞蹈的獨特風格、熱烈奔放和勇敢善良的民族性格之源。

(二)現存生境

由于社會生境不同,對舞蹈的起源和源流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自然環境不同,也會對舞蹈的動作形態和動勢走向帶來深刻的影響。社會生境是最為基本的生態場域,也是造就舞蹈源生的重要載體,對于民族舞蹈的風格走向和興衰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黔東南苗族先民中,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與自然的博弈和求生存,由于自我認識薄弱,開始追求信仰崇拜,從而出現了求雨、求神、擬獸的舞蹈,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文明程度不斷提升,舞蹈載體的內容隨著人的經歷和需求而變得豐富和完善,出現了用于狩獵、戰爭、祭祀、求偶等舞蹈,以及目前在黔東南境內賦存的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關于勞作和節慶的舞蹈更是日益豐富。

苗族歷史文化深厚悠長,由于苗族無文字,所以苗族舞蹈成為苗族人民追根溯源和同舟共濟的重要精神意識支撐。苗族先祖一路南下建立家園,苗族人民生活至今的各種經歷,使得苗族舞蹈呈現出蓬勃生機,但是由于生態場域的不斷變化,也造就了多種不同舞蹈的形成。例如在擁有8 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文化小鎮”的丹寨錦雞舞,就是黔東南苗族的代表性舞蹈。由于黔東南下轄16 個縣市,有著十分廣域的地域,造就了繽紛多樣和異彩紛呈的苗族舞蹈,加上蘆笙舞和鼓舞與其他舞種等交匯,形成了絢爛百態的舞蹈內容,其中,用于生產生活和信仰崇拜以及祭祀的舞蹈為常態化舞蹈,并隨著社會生境的不斷發展,黔東南旅游業的不斷興旺發達,使得黔東南苗族舞蹈的娛神娛人、育人傳人的形態日益多元。

舞蹈的物質載體是人,并與之形成的交互環境中,勢必有人自身所生存的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勢必包含地形地貌、生物、氣候和土壤等外部因素,而這些外部因素又與舞蹈自身、舞蹈服飾和民族風俗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從而在同一時空中將多元文化呈現的綜合體,也是具有地方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民族符號,

黔東南苗族聚集地區不僅有著奇特的地貌,而且還溝壑縱橫,世世代代苗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正是山地的地域特點,使得黔東南苗族舞蹈呈現出身體前傾和半蹲身的形態特點,而頓步和跨步又是黔東南苗族舞蹈中的主要動作。例如雷山掌拗村銅鼓舞,其腿部動作豐富而又夸張,其總共11 組動作套路均與生產生活有關,加上當地的山地環境因素,就動勢分析其動作成因不難發現,舞蹈語匯受頓步下山和跨步登山的生活形態影響較大,加上跌宕起伏的地勢,使得苗鄉人民經常都是著寬松便捷裝,男士馬甲長褲,女士長衣寬裙,這樣的著裝習慣能在跳舞時減少地勢對其的影響,男士以矯健的舞步,女士則裙擺翩翩起舞,從而使得苗族舞蹈動作具有奔放而又張揚的特點。而正是由于當地的地域特色,使得苗族舞蹈的動作特點承載了深厚的妙韻文化和淳樸而又自然的苗鄉風情。

(三)文化線索

苗族舞蹈文化在發展中,其文化線索較多,但是最為重要的文化線索就是信仰崇拜,苗族文化的起源與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以及生殖崇拜而帶來的影響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同時也對苗族民間舞蹈的原始初貌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對苗族舞蹈特征和動作風格有著宏觀的引導作用。

三、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的苗族藝術風格特征分析

舞蹈風格是在不同的文化生境下衍生的,不同的舞蹈風格,又蘊含了民族個性和審美取向以及風俗習慣,為了更好地對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的藝術風格特征進行分析,以下選取木鼓舞為例,從中窺探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對其蘊含苗族藝術風格特征進行如下分析。

(一)木鼓舞的五組動作演繹的文化內涵

目前,木鼓舞主要是在黔東南臺江縣方召鄉反排村流行,“反排”在苗語中的意思就是住在山上的人家,該村為全國首批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具有苗鄉苗韻的古村落,木鼓舞更是具有東方莫斯科的美譽,木鼓舞為祭祀性舞蹈,主要是在12年一輪的鼓藏節中表演,用于祭祀先靈和祈福順遂。木鼓舞的五組動作套路是對先祖南下遷徙過程的再現,在表演時,第一組動作“出門”,演繹了苗族先祖在互相吆喝聲中南下尋找家園的場景;第二組動作“亮刀”,演繹了先祖在遷徙過程中披荊斬棘、開辟前路和對抗敵人的過程;第三組動作“踩蟲”,演繹了苗族先民在建立膠原后,苗族先祖逝世,而由于缺乏安葬條件而將其先祖逝體在寬闊房間中停放,當遇到尸蟲侵害逝體時,族人相聚,通過跳踩蟲舞而達到清理尸蟲的目的,保證先祖逝體干凈而又整潔。第四組動作“播種”,演繹了先民在日子逐漸安穩和富足,在完好安葬先祖逝體之后,拿起鋤頭下地干活。第五組動作“豐收”,演繹了秋收時節收獲農作物的勞作場景。

(二)木鼓舞演繹的藝術形式

反排的木鼓舞是由一人擊鼓而眾人聞聲而舞的一種表現形式,舞的隊形是形成一個圓圈,主要彰顯了苗族人民團結齊心的精神和堅毅的向心力,在順邊退踏步的過程中帶動扯身,并采取上甩手的動作,將先祖在狹窄而又蜿蜒的崎嶇山道上埋頭前進的過程刻畫出來,采用的舞蹈節奏具有快慢交織的特點,而鼓點則具有起承分明的特點,以激進而又熱烈的舞蹈風格和熱情而又激昂的表演情緒,反排村的村民在世代傳襲而來的木鼓舞,是對先祖百折不撓的精神的贊頌,從中感知了先祖的囑咐,也有傳人和育人的功能,因此成為目標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中保存敘事情節最完整的舞蹈。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反排木鼓舞為例,對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的文化藝術風格特征進行了簡要分析,發現黔東南苗鄉苗韻舞蹈在苗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十分明顯,因此,需要我們緊密結合歷史溯源、現存生境和文化線索的引導下,窺探其中蘊含的文化藝術風格特征,感受其蘊含的苗鄉文化魅力。

猜你喜歡
苗鄉風格特征先祖
幸福苗鄉萬年長
大河村奇遇記
苗鄉彭水邀約世界
懷念親人,不忘先祖
淺析甘肅清水縣軒轅鼓舞的風格特征
北海與上海兩地水彩畫比較研究
淺析蒙古族民間舞蹈中“繞肩”的審美規范
肖邦《降b小調夜曲》(OP.9NO.1)的演奏特點與風格特征
靜寂的故宮博物館
苗鄉侗寨乒乓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