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末《論衡》初傳

2021-11-30 15:26唐笑琳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21年11期
關鍵詞:蔡邕傳播

摘 要: 漢末《論衡》能夠突破會稽一地,傳至北方,這在《論衡》傳播、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是《論衡》從鄉邦文獻到獲得全國性影響之間的重要一環,東晉葛洪首倡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作為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在此期間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蔡邕 王充 《論衡》 傳播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其生于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192)。蔡邕一生著述頗豐,今人鄧安生整理的《蔡邕集編年校注》綜合前人成果,是目前較為全面的本子,本文引文皆采于此。因為蔡邕相關作品、材料保存較少以及歷史上蔡邕形象由忠孝兩全逐漸演變為不忠不孝等原因,至今,蔡邕的研究與其在漢代的地位和成就尚不匹配。尤其是關于本文所論述的內容,只有陳海燕《蔡邕研究》有所涉及,給予本文一定的啟發,但仍需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論述?!墩摵狻贩矫娴难芯?,涉及于此的有邵毅平《論衡研究》,他否定了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但是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有待商榷。故而本文便是通過論述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以此來證明蔡邕之于《論衡》的重要意義,梳理《論衡》的初步傳播情況。所作論述如下。

一、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的準備

蔡邕從小“覃思典籍,韞櫝六經”a, 對于經學具有一定的研究。雖囿于時代因素,其經學思想中不免摻雜天人感應思想和讖緯迷信思想,但不難發現,蔡邕與王充在思想上亦有相通的地方。首先,二人皆啟蒙于經學,對于經學有一定的研究,并且皆反對章句之學,提倡博通諸家;其次,二人兼有道家思想,蔡邕六世祖勛,好黃老之說,亦稱其父有清白行,其舅司徒袁滂“純素寡欲”。受家風影響,蔡邕思想中也含有道家清靜無為思想,從其對隱士稱羨和對隱逸生活向往可知一二?!夺屨d》中亦有表明道家思想的心跡:“練余心兮浸太清,滌穢濁兮存正靈。和液暢兮神氣寧,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無由生。踔宇宙而遺俗兮,眇翩翩而獨征?!眀王充《論衡》一書中多采用道家自然無為思想,在《遣告》《自然》兩篇稱:“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c并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論說是“從道不隨事,雖違儒家之說,合黃、老之義也?!眃再次,蔡邕和王充皆有為漢家立史的宏愿。蔡邕受胡廣影響以撰集和研究漢家故事、典章制度為己任,金商門之禍后,在流亡途中,上表《戍邊上章》,以期完成所撰漢史事業:“未見備悉,粗見首尾,積累思惟二十余年……被瀝愚情,愿下東觀,推求諸奏,參以璽書,以補綴遺闕,詔明國體。章聞之后,雖肝腦流離,白骨剖破,無所復恨,惟陛下留神省察?!眅及邕受董卓連累被殺之時,寧愿黥首刖足,為的是能夠繼成《漢書》。王充則感于“司馬子長紀黃帝以至孝武。楊子云錄宣帝以至哀、平。陳平仲紀光武。班孟堅頌孝明。漢家功德,頗可觀見”f。 而今上的功德卻無人記載,故其《齊世》 《宣漢》《恢國》《驗符》便是志于續寫漢志。最后,雖然蔡邕有一段時間在政治上比較活躍,且不論在廟堂還是江湖,皆與有身份的人保持著聯系和交往,但縱觀蔡邕和王充的一生,二人皆為懷才不遇,在廟堂時間短,身在江湖的時間長,儒家濟世之志得不到實現,并且對一些制度、政策,如用人方面,皆有自己的看法。

綜上,縱使蔡邕身懷異才,忠心為朝廷,卻遭遇顛沛流離,身處新舊交替時代,郁郁不得志和不安全感常??M繞在身邊,因此當他讀到《論衡》之時,正因為和王充思想上的相通,遭遇上的相似,心中才會產生共鳴,且很有可能對人生命運作重新思考,對故有的知識進行反思。陳海燕《蔡邕研究》認為蔡邕遇到《論衡》前后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或許正是《論衡》中對于命與運的論述,對于神秘思想的攻擊等,“不僅給他的精神帶來了極大的安慰,也給他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使他對過往種種不公平的待遇有了新的認識,或者給前期所遭受到的不平之冤從理性角度找到了解釋,并使他對以后的人生和政治有了一種新的態度”g。

正是由于蔡邕與王充在認知上的相似、情感上的會通、思想上的共鳴,蔡邕才能認可,甚至稱譽《論衡》,才會有蔡邕“入吳始得《論衡》”的發生。

二、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

金商門之禍致使蔡邕及其家人流亡數月,光和二年(179)遭赦,回轉途中,五原太守王智設酒款待之,因王智是中常侍王甫弟,且貴驕,蔡邕不愿與之結交,在酒席間直接拂衣而去,使得王智在眾賓客中丟失面子,故而遭到王智讒言,說蔡邕對朝廷不滿。迫于性命之憂,蔡邕于是亡命江海,于吳會、泰山兩地往來達十二年之久,而蔡邕“入吳始得《論衡》”便是發生于這段時間。

關于蔡邕之于《論衡》的關系,后人有《論衡》書成之后,中土未曾流傳或是北方之人未有得之,而直到蔡邕入吳地始得,后帶之中土的說法,東晉葛洪首倡其說?!端囄念惥邸肪砦迨咫s文部一“談講”類引《抱樸子》云:

王充所著《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常到江東得之,嘆為高文,恒愛玩而獨秘之。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更進,搜求其帳中,果得《論衡》。h

《北堂書鈔》卷第九十八藝文部四“談講十三”類,在注釋“蔡邕談論更遠”條時亦引用《抱樸子》云:

王充所作《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邕到江東得之。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論更遠。 i

《太平御覽》卷第六百二文部十八“著書下”類亦引《抱樸子》曰:

王充作《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嘗到江東得之,嘆其文高,度越諸子。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論更遠,嫌得異書,或搜求至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卷將去,伯喈曰:“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眏

李賢注范曄《后漢書·王充傳》引袁山松《后漢書》:

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得之,恒秘玩以為談助。! 1

諸條不論篇幅長短,內容薄豐,皆肯定葛洪《抱樸子》對于蔡邕“入吳始得《論衡》”之說的記載。自此,“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在后代人的著作中多次出現,賀欽《醫閭先生集》:

學者須與朋友講論,然后知見可高明,不然便孤陋寡聞,以為好者卻反是不好,而不自知矣。昔蔡伯喈得王充《論衡》秘不示人。自今觀之,《論衡》中胡說者不少,可見伯喈秘得沒來頭。當時若與人共觀,豈無有知其繆者乎? ! 2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六文部“五岳黃山人集序”條:

余所謂盡蓋先生之言標德而蘊功之言也,蔡中郎獲《論衡》秘而日取之以自益,先生集既行,余無所從秘矣,將與天下后世共稱之而已。! 3

謝肇淛《文海披沙》“論衡相背”條:

《論衡》一書,掊擊世儒怪誕之說,不遺余力;雖詞蕪而俚,亦稱卓然自信矣……前后之言自相悖舛,此豈足為帳中秘哉?! 4

徐《筆精》卷六文字“秘書”條:

蔡邕秘《論衡》于帳中,或搜得之,輒抱以去。又家有書萬卷,末年載數車與王粲,何私一《論衡》而萬卷不之惜耶?蓋搜得《論衡》者未必為邕意中人,固宜珍秘。 ! 5

袁中道《珂雪齋集》外集卷十四“拈史語”條:

此等意甚狹隘,中郎必不如是所云不共者,示珍重意耳,非有他也。(明萬歷四十六年刻本) ! 6

錢維喬《竹初詩文鈔》文鈔卷三“與莊甥似撰書”條:

昔王仲任著《論衡》時無傳者,百年后得中郎嘆賞,至今奉為談助。(清嘉慶刻本) ! 7

朱謙之《王充著作考》:

這被捉取的數卷,或即《備乏》《禁酒》之類,但這么一來,定本《論衡》,便只剩得八十五篇了。! 8

陳海燕《蔡邕研究》:

該書的觀點太過驚世駭俗,蔡邕無疑是一個很有眼光和見地的才子,但就以他當時的身份和處境,對此書也只能是秘不示人……蔡邕有此叮囑,也是出于保全對方的目的。! 9

從諸上引文可以看出,后世引述“蔡邕始得《論衡》”說,或為了贊賞《論衡》的價值被大家賞識;或指責蔡邕高估《論衡》,秘之無意義;或為了借此說明刻書者與世人共享書籍的胸懷;或為了解釋蔡邕之所以秘之的原因是搜帳者非蔡邕賞識之人;或是說明蔡邕出于自保和顧及他人安全等原因。因為歷史材料的缺失和年代久遠,我們都無法確切蔡邕之所以將《論衡》藏于帳中的原因,但是不管蔡邕是出于何種考慮,蔡邕入吳地始得《論衡》的說法是比較公認的,千百年來沒有人提出異議。

直至清末李慈銘提出“中郎之事,顯出附會”@ 0。但這是因為李慈銘認為《論衡》理論淺薄、語句重復而提出的疑問,顯然并不能成為推翻此說法的觀點。之后,學術界在著錄蔡邕年譜之時,將“蔡邕入吳始得《論衡》”一條列于蔡邕入吳地之后,客觀表明學術界的態度。然而邵毅平《論衡研究》發出質疑,他提出《獨斷》中曾引王充語,而《獨斷》的成書在蔡邕去吳地之前,以此來否定“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查看《獨斷》《論衡》及與它們相關的研究資料,筆者所見只有邵氏注意到這一點,而筆者認為邵氏的結論有待商議。以明弘治十六年劉遜《獨斷》本為例,正文之中在解釋“幸”的內涵時,出現“王仲任曰:‘君子無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 1此段話來源于王充《論衡·幸偶》篇:“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 2這一條看似比較有說服力,似乎可以起到蓋棺定論的效果,但是也有疑問:《獨斷》全文涉及人名之時,除了蔡邕對其師胡廣尊稱為太傅胡公外,其他皆稱為名,如司馬遷、衛宏、王莽、匡衡、貢禹、樊噲、項籍等,只有王充稱字,不免猜想,《獨斷》中引用王充的話是否為原書中所有,也許為后世刻書之時竄入?理由有二:第一,蔡邕屬于東漢名士,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成就,但整體來說,流傳下來的作品不多,《獨斷》雖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在宋代已殘缺不全,顛倒錯亂亦十分嚴重。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獨斷》二卷……舒、臺二郡皆有刻本。向在莆田嘗錄李氏本,大略與二本同,而上下卷前后錯互,因并存之?!?@ 3王應麟《玉?!费裕骸捌鋾g有顛錯” @ 4;第二,《獨斷》出現王充之語的部分正是闡述“幸”的內涵,與王充《論衡·幸偶》篇主旨接近,且《獨斷》所謂征引王充之語是《論衡》引孔子的話,并非王充自敘,而且語序錯亂。綜合以上兩方面原因,我們懷疑也許是后人在讀《獨斷》這一部分時,有感于王充《幸偶》篇,故而在沒有翻看《論衡》原文的情況下,憑記憶將“王仲任曰:‘君子無幸,而有不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標注于此,后人在整理、傳抄、刻書的過程中,漸漸“王仲任曰”便竄入《獨斷》正文之中。除提出以上觀點,邵毅平因范曄《后漢書》中材料多源于袁山松《后漢書》,而范曄《后漢書·王充傳》中未采用袁山松書中關于“蔡邕入吳始得之”的內容,故其《論衡研究》便認為范曄對于此說持否定態度。這種結論未免有些偏頗、失當,范曄之《后漢書》是觀照整個東漢的歷史,近兩百年間人事沉浮,豈是一部《后漢書》所能囊括殆盡的。王充出身孤門細族,并無顯赫地位,其思想又不容于當時主流思想,且居于偏隅之地,其影響力是有限的,我們不能以王充在今天的影響力來考量當時的情況,所以,以當時王充的身份和名望能被袁山松和范曄收入史籍之中,已屬不易。史家雖然秉筆直書,但是歷史的書寫也并不絕對客觀,也不會對于所有材料盡相收錄,必定由于各方原因,對材料有所取舍,故而范曄在創作《后漢書》中沒有收錄“蔡邕入吳始得《論衡》”的相關記載并不能說明范氏就持否定態度。

因為時代久遠,資料缺乏,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來反駁“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而相對來說葛洪、袁山松的年代還是比較接近于事件發生的時代,本著就近真實的原則,我們仍堅持蔡邕對《論衡》的發現之功,是蔡邕第一個把《論衡》從偏隅之地帶至中土的。

三、蔡邕“入吳始得《論衡》”說的影響

蔡邕取得的文學和藝術成就,如劉師培稱其文:“欲求文質得中,必博觀東漢之文,以蔡中郎諸人為法,乃可成家?!?@ 5《太平御覽》七百五十引孫暢之《述畫》贊其:“邕文、畫、書,于時獨擅,可謂備三美矣?!?@ 6還有其游走于達官顯貴和林泉之士之間,不可否認,他都是漢末歷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因此他對于人和物的稱譽,必定能夠引起同時代人的側目,如蔡邕善于品評人物,對于人物的品鑒和賞識頗得時人的認可和贊賞,話語具有一定的分量。如時人難以論定陳仲舉、李元禮二人高下,蔡邕一言以定之?!妒勒f新語》載曰:“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于犯上,李元禮嚴于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 7同樣對于他所贊賞的書籍,也必定會得到人們的追捧?!逗鬂h書·儒林傳·趙曄》記載蔡邕到吳地,除了得到《論衡》,也讀到了趙曄所著的《詩細》,嘆息《詩細》長于《論衡》,并 “邕還京師,傳之,學者咸習誦焉” @ 8。雖然史料記載蔡邕將《論衡》帶至中土,并秘于帳中,后又囑咐搜帳人勿廣之,但試想基于蔡邕的身份和地位,能被當時文壇執牛耳者所推崇的書籍很有可能引起周圍人的好奇,反而與蔡邕“勿廣”的心愿相違背,與《詩細》一樣,《論衡》在人們之間也會得到一定的傳播,這一推測有跡可循?!敖ò财咦印敝坏目兹诒徊懿僖圆恍⒅幩?,融之不孝之名得于路粹稱其與禰衡跌蕩放言:“父之與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與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9雖說是路粹枉奏,但結合融之跌宕放言的性格,此話極有可能出于融口,而其來源便是《論衡》中的《物勢》《自然》兩篇??兹谂c蔡邕相善,《后漢書·孔融傳》記載融“與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賁士貌類于邕,融每酒酣,引與同坐,曰:‘雖無老成人,且有典刑” # 0。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又稱:“融之所作,多范伯喈”# 1,孔融不僅引蔡邕為知己、為模范,并且在文章上也多有仿效,可見,其受邕之影響之大,那么,孔融對于《論衡》的接受應受到蔡邕的影響。再者,漢末,數車蔡邕所藏的書籍歸予王粲,《博物志》卷六言:“蔡邕有書萬卷,漢末年載數車與王粲?!? 2我們不免懷疑其中也許就有王充的《論衡》。漢代書籍之珍貴不僅是因為當時書寫材料的限制,也有時代動亂造成書籍保存的不易,出于對書籍的珍愛,蔡邕選擇了將書贈給有異才的王粲,而作為被蔡邕稱奇的《論衡》也許就在這數車書籍之中。后王粲書籍輾轉落入玄學大家王弼之手,“邕所與粲書,悉入粲族子葉字長緒,即正宗父,正宗即輔嗣兄也”# 3 。也許《論衡》同樣幸運地落在玄學天才王弼手中,事實證明有此可能,因為王弼思想中也能看到《論衡》的影子,那么,又可以說《論衡》亦影響到了魏晉玄學。

比之漢末,魏晉之時,《論衡》的傳播范圍更廣,為更多的人所接受,并且《論衡》對于清談、玄學的影響業已被學界所接受。魏晉以后,《論衡》的命運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歟!” # 4《論衡》不論是受到贊賞,還是攻擊,都可以說明其在各個朝代都受到一定范圍的關注。蔡邕之后又流傳王朗在會稽得《論衡》說:“其后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蛟唬骸灰姰惾?,當得異書。問之,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 5或許,比之蔡邕、王朗之后,《論衡》傳播更廣,其子王肅作為魏晉經學大家亦受王朗影響讀《論衡》。但是蔡邕的發現和帶至中土之功確是不能磨滅的,在《論衡》接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abk@ 8 @ 9 # 0 # 5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980頁,第1989頁,第1629頁,第2575頁,第2278頁,第2277頁,第1629頁。

cdf@ 2黃暉:《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36頁,第785頁, 第854頁, 第39頁。

e 鄧安生:《蔡邕集編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頁。

gs陳海燕:《蔡邕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06頁,第108頁。

h〔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987頁。i 〔唐〕虞世南編撰:《北堂書鈔》,中國書店1989年版,第374頁。

jz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709頁,第3331頁。

l 〔明〕賀欽著,武玉梅校注:《醫閭先生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頁。

m〔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66,明萬歷刻本。

n 〔明〕謝在杭撰,〔明〕焦竑參訂:《文海披沙》,廣文書局1982年版,第2頁。

o〔明〕徐:《筆精》卷6,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p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外集卷14,明萬歷四十六年刻本。

q 〔清〕錢維喬:《竹初詩文鈔》卷3,清嘉慶刻本。

! 8 朱謙之:《王充著作考》,見《文史》第1輯,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43頁。

t 〔清〕李慈銘撰,由云龍輯:《越縵堂讀書記》,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9頁。

@ 1 〔 漢〕蔡邕:《獨斷》,明弘治十六年劉遜刻本。

@ 3 〔南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82頁。

x 〔南宋〕王應麟纂輯:《玉?!?,上海書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68頁。

y# 1 劉師培撰,程千帆等導讀:《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頁,第22頁。

@ 7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37頁。

# 2 # 3〔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1頁,第71頁。

# 4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033頁。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清代〈論衡〉接受研究》(2019SJA1857)、2019年揚州市“綠揚金鳳計劃”資助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唐笑琳,文學博士,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兩漢諸子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歡
蔡邕傳播
蔡邕《九勢》節選
倒履相迎
蔡邕聽琴
倒屣欣逢迎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傳播效果評價研究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蔡文姬辨琴
蔡邕:“藝不壓身”忽悠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