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都蘭縣五龍溝金礦床地質特征與礦床成因

2021-12-03 01:42馬麟孫江雄祁有民
礦產勘查 2021年9期
關鍵詞:五龍黃鐵礦金礦

馬麟 ,孫江雄 ,祁有民

(1.青海省第六地質勘查院,青海格爾木 816000;2.青海省金礦資源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 都蘭 816100;3.都蘭金輝礦業有限公司,青海 都蘭 816100)

0 引言

青海省都蘭縣五龍溝金礦位于秦-祁-昆成礦域東昆侖成礦省伯喀里克-香日德成礦帶內①(圖1a),成礦帶內產有金、鉛、鋅(銅、稀有、稀土)等礦產(程龍,2020)。五龍溝地區共發現礦床和礦點共63處,含礦構造蝕變帶14條,累計估算金資源量61.18 t。五龍溝礦床位于青海省東昆侖中段北坡五龍溝地區東側,范圍西起水閘東溝,向東經黃龍溝、黑石溝,至紅旗溝。該地區目前已做過一些勘查工作,1958年地質部632隊在本區進行了1︰20萬路線地質調查,發現了多處鐵及多金屬礦等礦點;1967—1969年原青海省第一地質隊對區內鐵、硫、鉛、鋅多金屬礦、輝鉬礦、螢石礦點進行了檢查;1977—1981年青海省第一區域地質調查隊開展諾木洪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1987年原青海省第八地質隊于本區開展了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點檢查工作;1992—1995年,本區地質勘查異常查證在五龍溝地區6個金異常區內發現了多處金礦床、金礦(化)點;2005—2009年青海省第一地質勘查大隊對紅旗溝-深水潭地區開展了金礦勘查工作,估算(332+333+334)金資源量43.81 t。目前五龍溝地區金礦的地質特征與礦床成因的相關研究較少,需要系統的工作來厘定礦體的特征、礦石類型、控礦因素、找礦標志等,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礦床成因,指導找礦預測工作。本次研究在勘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槽探、硐探、鉆探工程,并采集樣品進行巖石的薄片、光片觀察鑒定工作,詳細的厘定五龍溝地區金礦床的基礎地質特征,總結成礦規律,分析礦床成因,為礦區的找礦預測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

圖1 五龍溝金礦大地構造位置(a)和礦區地質簡圖(b)(據徐學義等,2008;陳柏林等,2016)

1 區域地質概況

五龍溝礦區位于東昆侖中部巖漿弧帶上,介于東昆侖中部和北部次級縫合帶之間(圖1a;徐學義等,2008;陳柏林等,2016)。本區屬祁秦昆地層區—柴達木南緣分區(I7),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元古界,呈北西—南東向,與區內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自北東而南西,依次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Pt1j)→中元古代長城系小廟組(Chx)→中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丘吉東溝組(Qbqj)→下古生奧陶系祁曼塔格群變火山巖組(OQb)(鐘財麗等,2017;徐新文等,2018)。古元古代地層組成褶皺基底構造層,總體構造線方向為北西向;新元古代、下古生代地層構成蓋層,區內表現為走向北西西、傾向北的單斜層。礦區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是東昆侖地區的一個構造密集分布區(趙瑩,2014)??傮w構造線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其主要構造形跡以三條脆韌性剪切帶為特征,構成了五龍溝地區三個主要的控礦構造帶,基本控制了礦區含金蝕變帶及金礦體的分布,為本區尋找金礦(化)體的有利地段。由北至南分別為巖金溝脆韌性剪切帶、螢石溝-紅旗溝脆韌性剪切帶、三道梁-苦水泉脆韌性剪切帶,其中巖金溝脆韌性剪切帶是區內最主要的含金礦化帶。脆韌性剪切帶呈北西向展布,表現為一狹長的帶狀變形、退變質、細粒巖化、糜棱巖化帶,其內鉤狀褶皺、流褶皺等較為發育,巖石普遍具碎裂巖化、糜棱巖化。

礦區巖漿活動強烈,期次多、規模大,以侵入巖為主,火山巖次之,是東昆中巖漿構造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內侵入巖主要有新元古界、泥盆系、二疊系及三疊系,總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多以巖基、巖株狀產出,以中—酸性巖漿為主,巖石類型有閃長巖、斜長花崗巖、英云閃長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鉀長花崗巖等?;鹕綆r主要為安山質火山角礫巖、安山質晶屑凝灰巖,并夾有少量安山質熔巖,組成奧陶紀祁曼塔格群變火山巖組地層。

2 礦區地質條件

2.1 地層

礦區地層組成主要以古元古代金水口群(Pt1j)、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丘吉東溝組(Qbqj)和下古生代奧陶系祁曼塔格群變火山巖組(OQb)為主,中元古代長城系小廟組(Chx)次之,此外,還發育有大面積的第四系(王銅和呂古賢,2013;馬富盛和燕正君,2017;王君杰等,2017)。

金水口群(Pt1j)為一套中深成變質的變質巖系,地層走向北西-南東,傾向北東20°~30°,傾角40°~60°。巖性組合為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石英片巖、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夾淺灰綠色透輝石大理巖。其中黑云石英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為主要賦礦巖性。

丘吉東溝組(Qbqj)走向北西-南東,傾向北—北東,傾角40°~60°。主要由灰色黑云石英片巖、變粒巖組成,局部夾透鏡狀大理巖。與上伏祁曼塔格群變火山巖組(OQb)呈整合接觸,在水閘東溝一帶與長城系小廟組(Chx)地層呈斷層接觸。

祁曼塔格群變火山巖組(OQb)呈北西-南東走向,傾向北—北東,傾角50°~60°。主要由灰綠色凝灰質板巖、灰綠色硅質板巖、深灰色晶屑凝灰巖、深灰色凝灰質板巖、灰黑色千糜巖及少量透鏡狀大理巖組成。與周邊巖體、巖脈呈侵入接觸。

2.2 構造

礦區位于螢石溝-紅旗溝脆韌性剪切帶及其所形成的斷裂構造集中帶的東段,是五龍溝地區的一個重要構造發育區,隸屬五龍溝地區三大主要控成礦構造區帶之一(張昊,2015;魏占浩等,2015;陳柏林等,2018)。螢石溝-紅旗溝脆韌性剪切帶在礦區內分布于水閘東溝-紅旗溝一線(張昊等,2017;鄭東方,2018),延展長度約7000 m,寬300~500 m,總體走向為北西-南東,傾向北-北東,具有強、弱變形域交替發育的特征,常見擠壓變形作用形成的香腸狀構造、片理構造,拖拉褶曲及石英拔絲拉長現象較普遍(王銅和呂古賢,2013)。

礦區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為北西西、北西、北北西向斷裂,大小斷裂達十余條,而其中較具規模且與成礦關系密切的主要有VII、IX、X、XI四條,它們呈近平行的帶狀分布,總體上形成寬1000~2000 m的斷裂密集區或斷裂束(圖1b)。其斷裂的產生與剪切帶的發展演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屬剪切帶內后期脆性活動的產物。VII號斷裂位于南西側,IX號斷裂位于北東側,IX號斷裂構造在紅旗溝礦段延展長度大于3000 m,兩條斷裂構造帶總體上呈平行的帶狀排列,兩斷裂間隔200~800 m(李厚民等,2001)。兩斷裂帶地表均表現為破碎蝕變帶形式,寬一般20~50 m,最寬處可達250 m,總體走向310°,傾向北東,傾角50°~70°;深部則表現為斷層泥化帶、片理化帶、碎裂巖帶和糜棱巖化帶,斷層泥一般寬0.1~0.5 m,斷層斷面光滑,擦痕及線狀構造較發育。斷裂具分支復合和波狀彎曲現象,沿斷裂帶可見石英脈產出。VII、IX號兩斷裂在其空間展布上具有相互交織及相互溝通的特征,其在控礦方面亦具有明顯的相似性,是礦區的主控礦斷裂構造。

2.3 巖漿活動及變質作用

礦區巖漿活動強烈,具期次多、規模大的特征,其活動形式主以巖漿侵入為主,次為火山噴發(王銅和呂古賢,2013;王銅,2015;祁漢文等,2018)。區內的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了古元古代金水口群(Pt1j)的中深變質巖系、青白口系丘吉東溝組淺變質碎屑巖系和奧陶系祁曼塔格群變火山巖系。區內這三套變質巖系是經歷了多期次疊加、復合的變質過程形成的,主要表現為受區域韌性剪切帶的剪切應力作用和南北兩側巖漿侵入活動擠壓而形成的斷裂蝕變帶。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體特征

區內的VII、IX、X、XI四條礦脈中累計圈定金礦體192余條,其中水閘東溝—黑石溝發育的XI號礦脈共圈定了金礦體123條,紅旗溝發育的VII、IX礦脈共圈定了金礦體64條,X號礦脈共圈定了金礦體2條,累計估算金資源量61.18 t。

Ⅺ號礦脈呈北西西向,呈條帶狀分布于三窩水—紅旗溝—黃龍溝—水閘東溝一帶。礦化帶寬幾至幾十米,金礦體多以隱伏礦體為主,以似層狀、脈狀分布于主斷裂(走滑斷層)兩側至北側平行斷裂(凝灰質板巖與斜長花崗巖接觸部位)之間的破碎帶內,其在走向、傾向上均存在膨大、縮小和尖滅再現等特征(圖2)。巖石較為破碎,蝕變發育。蝕變類型主要為硅化、碳酸鹽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局部見孔雀石化。礦脈沿走向方向,具有膨大縮小及分枝復合現象。礦體多以隱伏礦體為主,以似層狀、脈狀分布于破碎帶內的主斷裂(走滑斷層)兩側至北側平行斷裂(凝灰質板巖與斜長花崗巖接觸部位)之間,其在走向、傾向上均存在膨大、狹縮和尖滅再現的特征。

圖2 黑石溝Ⅺ號帶3490中段礦體分布圖

VII、IX 號礦脈展布于淡水溝—黑石溝—紅旗溝一帶,在青白口系黑云母石英片巖與閃長巖、斜長花崗巖接觸帶及附近產出。VII、IX 號礦脈共圈定了金礦體57 條。礦脈嚴格賦存于IX 號含礦破碎蝕變帶內,其規模多較小,長度在200 m以上者有6條,即QM2、QM3、QM4、QM5、QM10和QM12 號礦體,礦體形態呈透鏡狀、條帶狀和脈狀近于平行排列,局部相交,礦體與含礦破碎蝕變帶產狀基本相同,傾向304°~68°,傾角4°~85°,沿走向和傾向,有膨大、縮小、分支復合及尖滅再現的現象。

X號礦脈產于淡水溝-黑石溝地區。X號金礦體由2個工程控制,金品位為1.10×10-6~5.77×10-6,平均品位為4.07×10-6,厚度1.0~3.34 m,長約80 m;輝銻礦品位為1.32%~23.79%,厚度0.1~0.4 m,長約80 m。礦體傾向為220°~25°,傾角為40°~48°。其產狀與碎裂蝕變帶產狀相近,金及輝銻礦均產于碎裂巖中。礦脈內蝕變發育,主要有褐鐵礦化、高嶺土化、黃鉀鐵礬化、硅化。

3.2 礦石特征

3.2.1 礦石類型

礦石類型可分為氧化礦和原生礦。氧化礦由于礦石組成礦物不同,其氧化程度有所不同,分布于地表至5~10 m深度。礦石中硫化物多已氧化,生成黃鉀鐵釩和金屬硫化物空洞。氧化礦的礦石占礦區金礦石量的比例小,約5%。礦石多呈淺灰—黃灰色,顯微鱗片變晶結構,眼球狀構造,糜棱構造(圖3a)、條帶狀構造。礦石中常見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蝕變。

原生礦石可劃分為:構造巖型金礦石和蝕變巖型金礦石。蝕變巖型礦石分布較廣,其氧化程度最高,因受斷裂作用,氧化程度達10 m以上,硫化物多已氧化生成褐鐵礦化、黃鉀鐵釩等,金大部分已從黃鐵礦中解離出來。蝕變巖類金礦石主要有:硅化蝕變巖型金礦石、蝕變斜長花崗巖金礦石、黃鐵礦化、硅化大理巖金礦石、蝕變輝石巖型金礦石(圖3b)、黃鐵礦化絹云石英片巖金礦石。

圖3 五龍溝金礦礦石手標本

3.2.2 礦石礦物組成

金礦石屬少硫化物微細粒浸染型含金礦石。礦石中金屬礦物組成主要有黃鐵礦、磁黃鐵礦、自然金、方銻金礦、銀金礦、毒砂、斜方砷鐵礦、褐鐵礦,其它金屬硫化物和次生氧化物含量很少。

3.2.3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自形柱粒狀結構(圖4a,b),他形粒狀結構(圖4c),鱗片變晶結構,交代結構、壓碎結構、包含結構(圖4d)等。礦石構造主要以浸染狀構造(圖4e)為主,其次為網脈狀(圖4f)、角礫狀構造(圖4g)及細脈狀(圖4h)。

圖4 五龍溝金礦礦石顯微結構構造

3.2.4 礦石嵌布粒度

礦石中金礦物的嵌布粒度較細且不均勻,顯微鏡下可見金礦物顆粒粒徑最粗為30 μm,最細顆粒金礦物粒徑為1 μm(圖5)。礦樣中顯微鏡可見金全部以微細粒嵌布,其中嵌布粒徑10 μm以上金礦物占35.90%,10 μm以下占64.10%。掃描電鏡分析可知,礦樣中有部分微細粒金礦物以包體的形式嵌布于毒砂和斜方砷鐵礦中,這部分金礦物嵌布粒度一般小于1 μm,最細可見0.01 μm。

圖5 光片中的自然金顯微照片

3.2.5 金的賦存狀態

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較為簡單,金以自然金,其次為方銻金礦,還有少量的銀金礦形式存在,并主要以包體金為主,裂隙金為輔的形式賦存。金礦物與礦石中毒砂、斜方砷鐵礦呈嵌布關系(表1)。載金礦物主要為毒砂,其次為斜方砷鐵礦。有66.21%的金以包體的形式嵌布于毒砂中;有13.17%金以包體的形式嵌布于斜方砷鐵礦中;20.61%的金以裂隙金的形式產出。

表1 礦樣中金礦物與其載體礦物的關系

4 礦床成因

4.1 控礦因素

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整理分析,對比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認為礦區成礦作用與地層、構造、巖漿巖、蝕變作用成因關系密切。

(1)高背景值的地層對金成礦的貢獻

礦區出露的地層有古元古界金水口群、中元古代長城系小廟組、中新元古界丘吉東溝組。在元古代地層中,中新元古代青白口系丘吉東溝組平均含金6.99×10-9~14.6×10-9,遠高于地殼克拉克值4×10-9。以早古生界祁漫塔格群變火山巖組含金最高,元古代中豐富的金元素,在后期構造-熱液作用下活化轉移,集中富集,為金礦集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礦質來源。區內地層各類巖石含金的較高豐度值,對金成礦物質具有一定的補充作用,丘吉東溝組地層分布于XI號礦化帶沿線,金水口群地層分布于紅旗溝礦區,含金較高的地層可提供金成礦物質來源之一,同時金礦(化)體多分布于與地層接觸帶及附近,體現了成礦與地層巖石有一定關聯。

(2)構造活動為成礦提供了導礦及儲礦場所

五龍溝金礦處于三大脆韌剪切帶之一的螢石溝—紅旗溝脆韌性剪切帶的中東段,目前發現的金礦體均嚴格就位于VII、IX、XI三條斷裂構造內或近構造帶上下盤圍巖中,說明斷裂構造是本區金成礦重要的控制因素,脆韌性剪切帶的多次活動為金礦熱液上升、運移提供了通道,也為金富集成礦提供了重要或直接的場所。脆韌性剪切帶控制著金礦床、礦帶的展布,而次級斷裂、裂隙控制了礦體的定位。

(3)頻繁的巖漿活動為成礦提供了物質來源

礦區巖漿侵入活動強烈,侵入巖廣布,出露面積近150 km2。侵入巖展布方向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主要的侵入活動有寒武紀、泥盆紀及三疊紀等時期,具多期次特征。巖石類型以中酸性巖類為主,另有少量基性、超基性巖。各巖類平均含金量為:花崗巖5.7×10-9,花崗閃長巖5×10-9~19×10-9,斜長花崗巖8×10-9,閃長玢巖185×10-9,均高于或遠高于地殼平均值,這說明具金高豐度值的巖漿侵入體是礦區金成礦的物質來源之一,表明印支期巖漿侵入活動為金成礦提供了熱動力條件(李磊等,2010),促進了金的活化遷移、富集。金礦(化)體多分布于巖體邊部及附近,其中XI號含礦帶之金礦體表現尤為顯著,部分金礦體直接產于巖體或巖脈一側,而VII、IX號含礦帶及金礦體產出位置雖與巖體有一定距離(50~200 m不等),但含礦帶內及附近分布有較多的脈巖。

(4)蝕變作用與成礦的關系

金的富集受一定的熱液的制約(緱明亮等,2019)金富集表現出相應的熱液蝕變現象,礦區內巖石蝕變沿斷裂構造帶呈線性分布,蝕變集中、強度高的地段往往顯示金成礦定位地段。從蝕變類型看,區內主要表現有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毒砂礦化、碳酸鹽化及綠泥石化等,其中以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當金成礦物質隨著含有一定量的金屬硫化物熱液沿斷裂通道上升運移到沉淀,在這一過程中熱液對斷裂構造帶內及附近巖石進行了交代改造,形成蝕變巖石。其中金屬礦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銻礦化)顯得尤為重要,它們與金成礦物質具有同源同期的共生關系,特別是黃鐵礦和毒砂在各處的分布勢態及多少與金成礦關系十分密切。金礦床礦石發育黃鐵礦化,同時砷礦化及銻礦化往往出現于金的富礦地段,如在紅旗溝地區出露零星輝銻礦細脈,所采樣品含金最高可達64.2×10-6,光薄片鑒定所含金屬礦物主要為毒砂及部分黃鐵礦。從區內目前所發現的金礦體中Au與As、Sb的相關資料可看出,Au與As、Sb,特別是As具有正相關性及密切的伴生關系,是本區找礦的重要標志之一。

4.2 找礦標志

(1)區內金礦床與化探綜合異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礦化區呈現出Au、Ag、Cu、Pb、Zn等元素區域高背景含量特征,特別是Au元素尤為顯著;而賦礦的剪切帶又是區域高背景含量中的高背景地帶,這一特征可作為勘查該類礦化的地球化學找礦標志。

(2)區內金礦嚴格就位于構造蝕變帶內,金礦(化)體多形成于巖體與地層的接觸帶有利部位。所以在地表追索含礦構造破碎蝕變帶或其分支構造,特別是表現為張扭性質的破碎蝕變帶是區內找金的重要地表找礦標志。

(3)由于區內高金豐度值的早古生界祁漫塔格群變火山巖組的凝灰質板巖、硅質板巖是提供金物源的來源之一,其深部與破碎蝕變帶接觸部位含礦已經得到驗證,尋找該組地層也可作為區內找礦的標志之一。

(4)區內的巖漿巖為金成礦主要物源之一,蝕變斜長花崗巖是主要的含礦巖石之一,特別是中深部破碎蝕變帶接觸部位的斜長花崗巖形成了厚大礦體,是區內主要成礦部位。因此地表及深部尋找斜長花崗巖亦是主要的找礦標志之一。特別是尋找厚大礦體的重要標志。

(5)圍巖蝕變也可作為重要找礦標志,區內礦石多具有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毒砂礦化。其中毒砂礦化與金的關系最為密切,本次工作通過毒砂礦化與金關系調查表明,樣品中砷元素含量達到1000×10-9時,金元素含量有明顯的顯示。不同區段,其礦石礦化蝕變的現象亦不同,硅化主要體現于紅旗溝段IX號含礦蝕變帶內金礦石,深部較淺部明顯。輝銻礦化主要在紅旗溝段VII號含礦蝕變帶礦體中,地表較深部明顯。絹云母化主要在黑石溝段淺部。黃鐵礦化全區較為普遍,是最主要的礦化蝕變現象之一,但工作表明,區內地表黃鐵礦基本蝕變為褐鐵礦,褐鐵礦局部可見殘留的黃鐵礦晶體,深部礦石中黃鐵礦均呈微細粒稠密浸染狀,常與砷礦化伴生。毒砂礦化是區內中深部最重要的找礦標志,平硐中主要判別為敲擊處有臭蔥味,強光照射下具強反光。鉆孔巖芯中多見微細粒(針尖狀),放大鏡下為亮銀色。一般為星點狀產出,分布不均勻。

(6)區內水閘東溝段磁黃鐵礦點中深部磁黃鐵礦礦石經深部鉆孔驗證,礦石金含量1.01×10-6,但品位不穩定。深部多個鉆孔表明,水閘東溝93~137勘探線間,金礦體多在磁黃鐵礦下盤或接觸部位產出。故此磁黃鐵礦也可作為找礦標志之一。

4.3 礦床成因

本區金成礦規律為:金水口群及青白口系地層與南北兩側的五龍溝強蝕變鉀長花崗巖體、二長花崗巖體及石灰溝花崗巖體接觸帶是本區含礦斷裂構造產生的基本位置,對后期成礦起到宏觀定位作用。礦區三條斷裂構造是金成礦的最重要控礦因素,是金成礦的最直接導礦通道和容礦場所(崔廷軍等,2012),巖漿活動為金成礦提供了熱能及成礦物質,后期構造對金成礦起到進一步富集和定位。蝕變現象進一步為成礦進行定位,同時與金的伴生的砷礦化也是重要的找礦信息。

根據五龍溝地區近年來的有關科研成果及本次工作綜合研究的成果,成礦流體中的硫同位素δ34S為1.33‰~5.85‰,與載金礦物黃鐵礦中值相近,說明成礦熱液來源于巖漿。礦床中韌性剪切帶形成時代為早三疊世晚期(袁萬明等,2000),礦石中鋯石年齡為210 Ma左右,五龍溝金礦床形成時代為早三疊世。五龍溝金礦床成因類型應屬于中低溫巖漿熱液型。

4.4 找礦前景

VII、IX礦脈在礦區延伸長度近2.5 km,除11線和10線外,其余地段均屬于勘查程度較低的區段,紅旗溝地區找礦空間比較大(馬國棟等,2016;李成明,2019)。紅旗溝地區由于地勢條件較差,地質勘查工作程度較低,找礦成果一般。2013—2014年,隨著勘查工作的陸續開展,該區獲取了較好的找礦信息。2018年,通過對以往成果梳理,針對以QM4為主礦體進一步展開了找礦工作。年內,僅QM4主礦體新增金資源量3.77 t,同時,紅旗溝地區的金資源量累計達到了11 t。QM4礦體具品位高,厚度穩定的特點,目前礦體邊界均未圈閉,兩側及深部仍有巨大的找礦空間。該區遠景金資源量有望突破20 t,成為礦山新的資源儲備基地。

5 結論

(1)五龍溝金礦賦存于VII、IX、X、XI四條含礦破碎蝕變帶中,圈定金礦體192余條,估算金資源量61.18 t。金礦石屬少硫化物微細粒浸染型含金礦石,礦石中金礦物的嵌布粒度較細且不均勻,礦石中金的賦存狀態均以獨立礦物的形式存在,最主要的金礦物為自然金,其次為方銻金礦,還有少量的銀金礦。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粒狀結構,半自形—自形柱粒狀結構,鱗片變晶結構,交代結構、壓碎結構、包含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以浸染狀構造為主,其次為細脈狀、網脈狀及角礫狀構造。礦石自然類型按氧化程度不同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

(2)礦區內元古界地層含金背景值高,為金礦集中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礦質來源。金水口群及青白口系地層與南北兩側的五龍溝強蝕變鉀長花崗巖體、二長花崗巖體及石灰溝花崗巖體接觸帶是本區含礦斷裂構造產生的基本位置,韌性剪切帶的多次活動為金礦熱液上升、運移提供了通道,也為金富集成礦提供了重要或直接的場所。金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巖漿熱液型,成礦期應屬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礦床工業類型為構造蝕變巖型。

致謝感謝青海省第六地質勘查院領導們對勘查工作的指導和大力支持,對參與本次勘查工作的其他同事和施工人員表示誠摯的謝意。感謝編輯部老師和審稿專家的辛勤工作。

注 釋

①孫豐月.2003.新疆-青海東昆侖成礦帶成礦規律和找礦方向綜合研究成果報告[R].長春:吉林大學.

猜你喜歡
五龍黃鐵礦金礦
洗碗機是金礦 還是冰山
氣球上的五星期(九) 光束與金礦
(NH4)2S2 O8 氧化載金黃鐵礦規律及E?pH 研究①
酸預處理對六方晶系磁黃鐵礦浮選行為的影響及作用機理①
東昆侖石頭坑德銅鎳硫化物礦床磁黃鐵礦和鎳黃鐵礦特征及硫飽和機制研究
蘇童《米》中城市對人性的異化
漫談“愚人金”
對蘇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男孩的雨
對蘇童作品《米》中人欲心靈的探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