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留學生全球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2021-12-03 00:00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2021年12期
關鍵詞:跨文化留學生交際

趙 荃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合肥 230011)

一、新形勢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識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1]。這就闡述了人們在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下進行的交流活動,意味著雙方都試圖去接收對方發出的信息,并進行轉換、消化,再輸出讓對方也能夠理解的訊息??缥幕浑H不僅是停留在語言層面的交流,交際雙方也更多地透過語言捕捉弦外之音。當前,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促進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行動的不斷深化,必將進一步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這種新形勢和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打開隔閡之門、破解溝通障礙、提升交流效率、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環節。

二、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意義

近幾年,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沿線大多數國家的積極響應,留學中國的熱度和規模持續增長,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2018 年,共有來自196 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 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4 國來華留學生人數共計26.06 萬人,占總人數的52.95%[2]??梢哉f,留學生是“一帶一路”未來交流合作的主力軍和主渠道,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架起溝通“一帶一路”的橋梁,是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關鍵。

首先,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大國,擁有燦爛的文化寶藏。這樣的歷史積淀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文明。和諧仁愛、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一直薪火相傳,經久不息。2019 年,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的發言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留學生通過在國內各高等院校學習的三年或四年時間里,有機會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深入地感受、體會五千年的浩瀚星辰。

其次,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當代中國發展的成就。中國的發展變化舉世矚目,留學生在我國學習和生活期間,不僅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更應了解中國發展的機制與動力。比如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體系、科技發展、生態建設、社會進步、外交政策等,留學生通過多方面、多視角更客觀地理解當代中國的發展之路,認識中國和平發展之路,以及在世界舞臺上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義務。

最后,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更有利于深化中外合作交流。理解和信任是中外交流合作的基礎。政治、文化等差異可能成為中外交流合作的障礙。只有沖破阻礙,才能建立彼此互信,推動交流合作。留學生用其親身經歷向世界傳遞與中國相關的更立體、更客觀的信息,他們正發揮消解隔閡、破解溝通障礙的作用。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中外合作交流的未來,是促進中外合作交流的加速器。在深入交流與充分了解中,減少戒備與懷疑,增強認同與融合,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外交流合作,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共享世界發展成果。

三、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

(一)樹立國際思維,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第一,全面認識新事物的特點,克服跨文化交際的心理障礙。留學生一般初次到中國,在此之前,他們從不同渠道了解到中國的習俗與禁忌,往往形成片面的印象,看待問題過于敏感。比如,筆者曾認識一位外國留學生,他來中國第一個月,每天在超市買礦泉水飲用,也不在中國餐廳就餐,問起原因,他聽說中國好多地方衛生狀況不好,水被污染,餐廳做飯用地溝油等。當然,不能完全否定這些問題的存在,但畢竟屬于極少數現象,不能片面化、嚴重化。如何摒棄偏見,克服心理障礙? 一是打破刻板印象,客觀、全面認識新環境新事物;二是調整心態,睜開眼睛、打開耳朵、敞開心胸,積極適應和接納新環境;三是了解當地風土人情,以樂學好學的心態體驗新生活。

第二,正確認識價值觀的差異,培養平等包容的意識。正如上述的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這種障礙的原因包括交流中信息傳遞的不穩定性。我們交談的內容和談話的方式源于社會關注;因為要適應彼此,采取的策略和技巧源于群體規范、禮讓與寬容,因此,信息的不穩定性也受到影響[3]。這種信息不穩定、可變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的差異存在于中西方,也存在于亞洲各個國家,包括本國不同區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留學生應正確認識這樣的差異,樹立平等與包容的意識。價值觀或者文化背景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所以,不應該試圖以自認為優越高級的價值觀凌駕于他人的思想之上或者改變他人的觀點,而是要正確認識到價值觀的差異,以平等包容的心態看待問題。

第三,客觀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5 年9 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的程度空前加深,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17 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帶來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也帶來很多問題??植乐髁x、資源短缺、網絡攻擊、疾病流行等。這些問題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自解決,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應對。這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也恰恰反映的是國際社會應對威脅、共同進化的需求[4]。開放共榮、求同存異是我們的目標,這一倡議也得到世界很多國家的認可和贊賞。培養留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是培養留學生對世界趨勢的認識和判斷,也是培養理解文化差異所需要的包容心態,培養對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的承受力、理解力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特別是在重大突發疾病的問題上,人類命運息息相關。

(二)優化留學生培養方案,豐富跨文化交際知識

留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前提,在意識的引導下,我們應進一步優化留學生培養方案,從而豐富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為其跨文化交際實踐奠定基礎。

首先,明確留學生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分析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依據其知識水平和能力結構,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其中,把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作為重要目標之一。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很多留學生進入我國高職院校學習,他們的未來職業訴求大多偏向于熟練使用漢語的能力、了解中國文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能夠勝任跨國企業,特別是中國在海外的分公司的對外貿易崗位。

其次,優化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要充分了解留學生生源特點和文化背景,緊密結合職業面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增加有助于擴大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課程,如“中國文化”“中國國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跨文化交際技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法律法規”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圍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金色、藍色、綠色的人才培養方案,“金色”指培養地質、土木、道路和橋梁等基礎設施國際化人才;“藍色”指針對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培養石油工程、資源勘探、環境科學等領域國際化人才;“綠色”主要培養經濟管理、金融服務等領域人才[4]。

最后,加強課程建設。課程是實施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和必要途徑。在課程建設理念上,充分體現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體現規定性、針對性與工具性,體現經典性、科學性與先進性,體現知識性、應用性與實踐性,體現先進性、邏輯性和啟發性。在課程組織上,針對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留學生,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在課程開發上,組織具有國際化視野、有豐富留學生教育教學經驗、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開發線上線下結合、立體化的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注重以學生參與為主,側重體驗法、情景化教學法。

(三)強化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必須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內到課外,從學校到社會,從線下到線上,從國內到國際,經過意識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在實踐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以校園為平臺,以社團組織為舞臺

日常課程的學習,對于留學生而言,主要是語言與知識的輸入,社團活動則是將語言輸入轉化為語言輸出的檢驗。比如在曲藝、剪紙、武術、太極等傳統文化社團中,留學生能夠面對面近距離地感受中國文化,把腦海中的認知與現實中的參與結合起來;校園的廣播站、網絡平臺也可以作為提供實踐機會的平臺,例如在校園廣播站開設留學生專欄,鼓勵他們參與廣播劇、網絡之聲等節目,用聲音傳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我校英語協會就曾與柬埔寨留學生舉辦迎新年、慶元旦的聯誼活動。雙方共同參與整個節目的策劃,各安排一位主持人共同主持晚會。節目形式多樣,中國學生準備了詩歌朗誦、舞蹈、小品、單人脫口秀、唱歌;柬埔寨留學生用吉他演奏中國民謠、帶領中國師生跳起柬埔寨傳統舞蹈、通過PPT 展示柬埔寨的特色美食、傳統習俗和旅游景點。通過社團活動拉近距離,增進了解,也為留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和施展的舞臺。不僅校園內是實踐的平臺,同樣,校際聯盟的方式也為留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同一個大學園區的各個高校之間聯盟,共同舉辦體育賽事、文藝賽事、節日慶典、文化講座、公益行動、專業知識競賽等,與中國學生互相切磋交流。一方面,讓留學生從走近校園到走進校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個高校資源,開闊留學生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2.以地方特色為切入點,以中國文化為紐帶

留學生深層次跨文化適應能力較弱,這與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體驗不足有關,因此要開展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提高留學生的深層次文化適應能力[5]。留學生的校園活動受場所、環境的限制,這種跨文化適應能力培養方式有所局限,所以,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來提升其深層次的文化適應。一是以校園所在地的地方特色為切入點。比如,筆者所在地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瘴幕瘍群S富,從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再到徽學(建安文學、桐城學派等)、徽商、安徽文房四寶(宣紙、徽墨、歙硯、宣筆)等;留學生的第二課堂實踐先從了解徽文化開始,通過參觀博物館、紀念館、名人館、城市規劃館,參加民俗節、工藝品展、科技制造業展等方式,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針對留學生的研學活動,可以安排到老子的故里、中藥材之鄉——亳州參觀。借助研學活動,進一步提升留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二是從地方文化特色延伸到中國文化。地方文化特色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由真實的體驗觸動好奇的探索。

3.以實訓實習為突破,以企業文化為窗口

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高職院校的留學生,實訓實習是理論知識向應用實踐過渡的重要環節。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對于留學生的實訓實習,則建議安排在校外企業。我們應確保來華留學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社會文化知識是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際中可能遇到的與日常生活中所談及話題最密切相關、最基本的知識[6]。那么進入企業開展為期半年以上的實習,在職業場景的熏陶下,能夠幫助留學生快速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們可以觀察中國人的工作方式,這樣能夠感悟企業文化、訓練技術技能、了解企業生產、學習企業管理。同時,培育其團隊合作精神,提升整體溝通效率。

四、結語

筆者結合本校的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實踐,從意識培養到知識學習再到實踐訓練,探討了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留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校國際化發展的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加強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有利于推動中外合作交流的正向、良性互動,有利于構建和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有利于推動世界文明的互鑒互賞。

猜你喜歡
跨文化留學生交際
情景交際
跨文化的兒童服飾課程初探
緣何“問道扶?!?——留學生如是說
交際羊
兩塊磁的交際
留學生的“撿”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留學生凌虐同學案”給誰提了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