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山回溯文化的情懷

2021-12-03 13:42
旅游 2021年12期
關鍵詞:碧山書局客棧

碧山書局,南京先鋒書店的第八家分店。

從木梨硔驅車60公里,1個多小時后抵達黟縣碧山?;蛟S是正午的緣故,村子安靜得出乎意料。村路上看不見一個人、一輛車,甚至連民宿里都找不到人。等待主人的空檔,圍著院落轉了一圈,布置得頗有品位。

進到二樓的房間,陽臺的視線一下就讓人振奮起來。黑白色調的云門塔剛好孤立于光影變幻的青山和蔥綠的一垅垅稻田間,一輛紅色廂式貨車無意間完美充當“道具”,顏色、格調自然和諧。

工銷社門前,徽州古建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碰撞。

工銷社里貨品陳列

遠山與稻田間的云門塔

進村路上,發現云門塔就在道邊。古塔門緊閉,有石刻說明,它建于清乾隆年間。五層的六角形塔,每層的翹檐連接處都掛有一個小銅鈴,靈動之聲隨風而起。

村里,墻面剝落的老宅和相繼新建的房舍穿插相鄰。路過一戶敞開著大門的人家,只是駐足向里看了一眼,忽聽急切的狗吠聲從右側遠處傳來,一扭頭見它已飛奔而至,正慌亂間,屋里的人似乎是喊了一聲它的名字,才一下偃旗息鼓了。我也猛然醒悟到,原來這是它的家呀。

工銷社后院,滿壁墻的展示擱架。

山水清音戲臺。

文化理念的落地

碧山工銷社,看似一排有年代感的普通平房,高高的舊木質雙開門。只是墻上間隔排列的8 塊小木牌有些特別,“講習所”“百工坊”“設計師工作室”等字樣標明其功能所在。一側陳舊的墻上寫有白色立體的“d”, 下面則為黑色的“D&DEPARTMENTHUANGSHAN”,和周邊的徽派建筑有了跳躍感的碰撞。

來之前,了解到碧山工銷社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碧山供銷社,更早是祠堂尚義堂。為何現在變成了工銷社呢?這個“工”是出自百工計劃。策展人出身的左靖從2011年開始帶領學生下鄉尋訪,歷時兩年多記錄下近百項黟縣的民間手工藝,之后也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相關內容。2015年,他的合作伙伴租下這棟有50多年歷史的老建筑,只做局部改造,保留其精髓,成就了現在前店后坊格局的工銷社。

戲臺一側。

后院兼有工坊、戲臺、品鑒的功能

進到店里,正面、左面滿墻都立著孔雀藍十字格的玻璃柜,里面整齊碼放著商品,前面的原木色矮柜與之相對應。陳列有少量當地特色的竹編工藝品,更多是瓷質餐具、相關生活用品等,包括中間地臺上的布藝、服飾和小件家具,產地均是日本,所以價格并不親民,顯然和當地人的消費觀是脫節的。這是日本D&DEPARTME NT在中國開的第一家分店,2018年落腳碧山。只因這里和設計師長岡賢明秉持的理念相契合,其開店的條件是:關注手工藝品,只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商品,能夠“提供當地的器皿、食材呈現的飲食”等。從現實的角度看,這真就是鄉土生活的點綴,更多關注的是一種情懷、一種體驗??块T一邊有長長的書架,上面擺了《百工》等書籍,具有人文特色的雜志書《碧山》,自創刊以來的每一本都有。它每期都圍繞一個主題,記錄徽州民間手藝和民宿,也探討傳統文化與鄉建行動等,是了解碧山的一個窗口。

清代祠堂啟泰堂改建而成的碧山書局。

收銀臺前有個年輕人,詢問后得知這里的節氣食堂提供便餐,有三種規格可選,但需提前一天預約,不過可隨時提供面條,饑腸轆轆的我趕忙點了一份。從食堂前的走道穿過就是中的“山水清音”戲臺,承載著展示藝術的空間特質。村民們自發組織排練的劇目,不定期也會在這里演出,那是村里人的“藝術節”。走上戲臺,才發現后面有一個小展廳,當時的展陳是黟縣相關的黑白攝影作品。從戲臺回望工銷社,瓦藍晴空下,馬頭墻高低排列,徽風習習。

工銷社是真正兼具銷售、工坊、展覽、出版、演出等功能的文化綜合體空間。

從二層的窗戶望出去,天井外層的層級灰瓦夫卡等人的大幅黑白照片。

鄉村沉浸的書香

從工銷社出來,穿過一條窄巷,便看到了碧山書局所在的小院。立面墻上,“碧山書局”的舊木牌掩映在恣意生長蔥蘢昂揚的植被中。正對小院門的,是牛圈咖啡館,因為這里之前真的是牛圈。角落里的紅色郵筒和土墻也是毫不尷尬的融洽,右邊便是飄散著古風氣韻的書局。

2014年開業的書局,由清代祠堂啟泰堂改建,挑高8米的空間,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結構,本色磨痕的木柱、累年粗糲的青石地面也原封不動。中間的回字天井是書局最特別的存在,如果趕上下雨天,坐在這里,只安安靜靜看四面漫下千絲萬縷的雨線,也是一種獨有的意境。

碧山書局秉承先鋒書店的格局,四周掛有卡

書局二層的閱讀區。

從這里寄去遠方的問候。

天井下的“碧山書局”匾額由書法家管峻題寫,書局的墻上掛有曼德拉、卡夫卡等人的大幅黑白照片,秉承了先鋒書店鮮明的風格和特性。三面墻布滿了木質書架,兩邊是關于徽州的文化生活、徽派建筑一類的,新書、舊書都有,算得上是書局的特色。再往里是常規的分類,包括外文原版書,中間矮柜上有一些碧山特色的文創品。為數不多的沙發上方懸掛復古的吊燈,暖黃色的光也營造出一種氛圍。唯一的店員走過來輕聲說,可以上樓看書,閱讀空間更大。樓梯位置比較隱秘,木梯高陡狹窄,還得貓著腰才能上去。二樓的書籍不算多,以舊書為主,比較雜。但光線好了很多,而且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俯瞰天井的視線簡直太獨特了,灰瓦層疊,光影婆娑??梢再I杯咖啡帶上來,在白紙黑字間待上一整天。

書店還會舉辦音樂詩會、讀書會等活動。不禁感慨,在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的今天,碧山書局的存在和堅守,猶如文化的生命力在巖石峭壁縫隙里依然生生不息,不得不贊佩創建人錢小華。

豬欄酒吧鄉村客棧曾經是碧山油廠。

田野上,耕牛與白鷺。

客棧里的書不賣,僅供閱讀。

依舊保留了當年的痕跡。

守望詩意地棲居

沿著村的外圍,往山腳的方向走。遇見村民趕著一群剛上岸的大鵝回家,它們歡快追逐的動作真讓人忍俊不禁。田地里,白鷺圍著耕牛上上下下忙個不停;夕陽下,兩邊開闊的田園,阡陌如繡。

豬欄酒吧鄉村客棧(老油廠店)在路幾乎延伸到盡頭的地方,樓正面的墻上留有“碧山油廠”幾個字,沒錯,這里是曾經的老榨油坊。這是上海詩人鄭小光夫婦在碧山開的第二家客棧,只因喜歡鄉村簡單的生活。第一家離村更近,規模面積相對要小。兩處都是老房改造而成,遵循最小干預,有效保護的原則,最大化保持了原汁原味,因為始終是“以敬畏之心對待徽州的文化”。他們前前后后花了三四年時間來打造這個理想的家。

客棧里混搭的陳設。

客棧里混搭的陳設。

普通大小的戶門,走進去才另有天地。兩進間的布局完全就是家的模式。沙發、中式立柜、條幾,輔以裝飾品、柔和燈光的點綴。依然掛在門邊的“綜合油廠革命領導小組”木牌,以及二樓圍廊上寫的“人民公社好”等紅色標語,這些歷史印記有強烈的時代帶入感,也是這個“家”與眾不同之處。

穿過房間,有一個小院落,這才見到服務員。她們坐在院里吃飯,嘮著家常。左邊面對小院有個很特別的木質窗戶,望進去才發現里面空間更大,那種感覺游離于家與商店之間。最顯眼的是兩根長木橫臥其中,旁邊的支架上擺了二三十匹手工土布。幾個書架分別立于房間的不同位置,這里的書不賣,怎么看都行,甚至可以帶到田間地頭去。舊的農用工具、手工布包布鞋、路邊采的花花草草,混搭出奇協調,溫馨而別致。二層是客房,差不多有20間,每一間的風格都不同,溫暖又有氣質。幾步臺階之上則是餐飲區域,本來打算在此晚餐,但已訂滿了?;蛟S是不想讓我們太失望,服務員說可以到后面的河邊草地走走。這里有多大呢?差不多20畝。

徽州傳統點心紅紙包、徽墨酥。

客棧忙碌的服務員。

這是真正散落在鄉野里的客棧,出門就是鄉間小路,徒步或騎著單車悠閑地“晃蕩”在田埂上,想著都覺得安逸。

六代家傳的手藝

晚上,在客棧的小院,清朗的星空下,喝著茶,又嘗了幾塊最具當地特色的傳統點心紅紙包、徽墨酥,味道香綿,嚼著有韌性。吃了就想帶些回家,一打聽才知道它們都出自古味食品廠,就在幾十米外。

食品廠實則是傳統手工作坊,只有夫妻倆。我去的時候,朱師傅正嫻熟地忙活著。大長的木案板上,三根長短不一的搟面棍同時開工。朱師傅忙中偷閑告訴我:他16歲中學畢業后跟著爺爺正式干這行,至今36年了,每天差不多要做100斤,妻子則負責后期的包裝。

老宅新路

朱師傅在制作點心。

朱師傅在制作點心。

他說,紅紙包其實叫千張酥,因為包裝紙是紅色的,人們才慢慢這樣改稱,它是當地家家戶戶必備的點心之一。千張酥的原材料只有四種:面粉、黑芝麻、麥芽糖、白砂糖。制作程序并不繁復,先在鐵鍋里熬煮麥芽糖,千張酥要求糖的濃度高一些,要達到一定硬度、韌性,所以熬糖的時間相對更長。再將白砂糖和炒熟的黑芝麻、面粉混合,磨成細細的粉。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先撒一層粉,上面鋪放熬好的麥芽糖,然后將粉和麥芽糖一遍遍搟壓疊層,每次疊3層,要重復4次。這是制作最關鍵的一步,也是體力活,因為要不停地疊壓,中間不能停,麥芽糖溫度降下來后就搟不開了。千張酥的層數就在這一次次的疊加中產生,最后用刀依著木尺切成小塊,一次能切400多小塊。從截面看,有四大層,每層又分許多小層,朱師傅笑笑說,一共有81層,千張酥由此得名。旁邊的小屋就有包裝好的點心,每袋200克,15元。

朱師傅的妻子說,逢年過節時,需求量大,還要請人來幫忙包裝。這么多年來,點心的種類也越做越多,現在已經有了幾十個品種。同時,還和20多家民宿有合作,也做一些研學活動。說到傳承的話題,他們希望孩子能接過這門手藝,讓家族的事業代代相傳。

碧山,或許比你想象的更完美一些。這里有時間走走停停的流痕,也有紙的暗雅、墨的浸香,平緩而溫潤,是一個讓人想一去再去的地方。

猜你喜歡
碧山書局客棧
一間客棧
客棧驚魂(中)
鄉 思
客棧驚魂(上)
南園十三首·其五
綜藝報(2018年24期)2018-12-27
夜來碧山書院練字抒懷
鄉思
思路創新是成功之母
李小峰與北新書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