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下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路徑與對策

2021-12-04 19:41張寧
管理學家 2021年20期
關鍵詞:大類招生教學管理高校

張寧

[摘? 要]“大類招生,分流培養”作為一項綜合性改革,并不是將相近專業進行簡單的歸并,其涉及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諸多問題。文章將通過對“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要點進行深入剖析,從大類劃分、專業結構調整、課程體系建設、分流方案設計、學生管理五個方面提出“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與對策,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校;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教學管理;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20-0088-03

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6年教育部安排部署了“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點,新高考改革實施方案對錄取規則率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學校+專業”變為“專業+學?!盵1]。這一轉變意味著各高校對生源的競爭將從學校綜合實力的競爭轉變為專業綜合影響力的競爭。面對新的形勢,高校如何抓準機遇,迎接挑戰,以“雙一流”建設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為契機,構建“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人才供給側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升專業競爭力和影響力,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截至2018年6月,已有大部分985和211院校實行大類招生,目前,包括省屬院校在內的上百所高校實行了“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厘清“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要點,制定可行性的實施方案, 是當前高校急需研究的問題。

一、“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要點

(一)大類劃分的合理性

目前我國大類招生的類別劃分主要基于三種模式:一是按學科門類招生,即根據學科門類劃分,進行專業整合,按所屬學科大類進行招生;二是按院系招生,即按專業的行政所屬學院進行招生;三是以實驗班招生,先進行特色理論教育,再自主選擇專業[2]。但這三種模式更多地屬于形式上的專業合并,沒有達到設置學科大類的目標,如何進行大類的合理劃分是“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方案能夠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只有合理進行大類劃分,才能在保障學校學科布局和整體發展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集中發揮優勢,才能保證改革的可行性和持續性。

(二)專業結構的匹配性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是主動適應國家高考錄取政策變化,做大做強優勢骨干學科,整合資源打造學科群,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更好適應學科專業發展趨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大類招生,分流培養”中大類的劃分要依據學校的專業結構,專業結構的合理與否是決定大類能否合理劃分的關鍵要素。對專業結構進行合理和有效的調整,使專業布局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科建設需要,聚合各學科力量,形成學科集群發展態勢,不僅是高校學科建設能夠取得長足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大類招生能夠具有競爭力的根本。

(三)課程體系的完備性

部分高校在大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中只是將幾個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簡單的歸并,就造成“大類招生,分流培養”從形式上看與按專業招生培養有區別,但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沒有實質區別?!按箢愓猩?,分流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是幾個專業課程體系的簡單歸并或是幾門通識課程的簡單添加,而是要根據“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大類的特點,對大類培養課程體系進行研究與開發[3]。課程體系的完備與否決定了“厚基礎、強能力”的程度,因此“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課程體系的完備性是決定人才培養目標能否最終達成的關鍵要素。

(四)專業分流的科學性

專業分流是“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重要環節,專業分流科學與否不僅會影響學生專業選擇和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對專業建設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如果僅按成績排名決定專業方向,則選擇熱門專業、強勢學科的學生多,選擇冷門專業、弱勢學科的學生少,但熱門專業、強勢學科的承載力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勢必造成學習成績差、對專業不感興趣的學生分流到冷門專業,導致冷門專業的生源質量不高,長此以往,最終會影響專業的發展。因此,專業分流的科學性是能否得到學生和專業雙方對“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改革認可的關鍵要素,直接影響改革的成敗。

(五)學生管理的有效性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的實施不是一個專業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學院的事情,而是學校的事情,是需要教師和管理人員以及多個部門共同完成的事情?!按箢愓猩?,分流培養”改革實施的最大障礙是按專業招生培養的學生管理機制,如何打通學生管理各環節,從學籍管理、選課管理、分流管理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建立面向“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有效的學生管理機制,是“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成功實施的重要保障。

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與對策

(一)分層次、分步驟設置學科大類

學科大類的劃分不僅僅是專業從屬的歸并,而是涉及專業資源的整合、課程體系的融合、教師隊伍的聚合等一系列問題,應該分層次、分步驟設置學科大類。首先,對所開設的專業進行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關聯性分析,建立專業關聯度矩陣,關聯度低的專業則不能進行聚合,關聯度高的專業擬聚合為一類,對所有專業分析后,初步形成多個高關聯度的專業聚類組。其次,根據聚合類中的專業分布,分階段、分步驟設置學科大類。第一階段,對屬于同一聚合類并歸屬于同一學院的專業進行合并,在學院層面設置大類,進行資源整合和課程體系建設,并根據專業關聯度大小,靈活設置專業分流的時間。學院層面“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成熟穩定后,進入學科大類設置的第二階段,就是對屬于同一聚合類但歸屬于不同學院的專業進行合并,即在學校層面跨學院設置學科大類。要實現跨學院設置學科大類,需要在學校層面建立交叉學科融合發展中心,或者多學院共建專項實驗班,不僅可以謀劃學科發展新的增長點,更能有效促進學科大類的培育。對學科大類的設置要進行定期評估,即對專業組合的穩態性進行深入分析,評估其是否仍具有高關聯聚合性,是否符合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的需要,通過評估,對學科大類的設置進行動態調整,確保大類劃分的科學合理。

(二)分類別、分時期調整專業結構

基于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專業基礎,主動適應國家高考錄取政策變化,根據學科發展定位,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是否與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對專業結構進行動態調整,建立和完善專業預警、準入及退出機制,適時調整和更新專業內涵,構建特色鮮明,適應國家、行業、區域發展戰略需求的專業體系,以提高專業核心競爭力[4]。

對于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耦合度低的專業,要給予專業預警,允許其不超過四年的培育建設發展期,倘若經過培育建設發展期后其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耦合度仍然不高,則取消招生,若師資隊伍尚可支撐開展專業教學,則給予兩年轉型期,教師可以繼續進行專業建設或選擇分流并入大類學科,若師資隊伍不能支撐專業教學,則撤銷專業,教師分流并入大類學科。對于新興學科專業,也不能盲目開設,要與教學資源進行匹配,評估是否能夠支撐新興專業的開設,新興專業對學科大類的設置是否具有引領和促進作用。如能開設新興專業,則與學科大類中的專業進行專業關聯度矩陣分析,將開設的新興專業歸入關聯度最高的專業所在學院,若與多個專業關聯度高,則可以歸入新建設的交叉學科融合發展中心,或以此為契機成立交叉學科融合發展中心。

(三)完善大類培養方案,制定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以學分制改革為契機,按照“公共教育+專業教育”的總體框架,以立德樹人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根據“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方針,構建“通識課+大類基礎課+專業特色核心課+專業方向選修課”的課程體系。學校、學院、專業要各負其責,針對不同組合的大類,共同研究制定具有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大類培養方案,同時包括課程轉換、學分轉換等。比如,在制定大類培養方案時,根據專業組合的具體情況,可以將幾個專業的特色核心課程適當劃入大類基礎課中,專業分流后,對大類中不屬于分流后專業的核心課程可以轉化為該專業選修課,或替換選修課學分,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能讓學生提前了解專業知識,涉足專業領域,為專業分流的選擇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也完善了專業培養方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但是,大類基礎課程不能無限擴大范圍和內容,要切實根據大類學科的層次和范圍。比如,在學院層面設置的大類,可以將大類基礎課做厚做實,分流時間節點可以適當向后推移;在學校層面設置的大類,則可在大類基礎課中適當引入一些專業特色核心課程,但不能過多,不然不僅會增加學生負擔,也會浪費教學資源。因此,構建“通識課+大類基礎課+專業特色核心課+專業方向選修課”課程體系要切實根據大類設置情況制定各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四)靈活設計專業分流方案,加強輔助配套措施

首先,學校要根據專業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設置專業最多能夠承載的學生規模。其次,根據大類設置的層次和范圍設計多樣化的專業分流方案,靈活應用到不同層次和范圍的大類分流中。比如,在學院層面設置的大類,根據大類基礎課的范圍和程度,分流時間可以設置在大三或大四,甚至根據國家專業目錄的設置可以歸并為一個大類進行培養;在學校層面設置的大類,同樣根據大類基礎課的范圍和程度,分流時間可以設置在大二或大三。再次,選擇熱門專業的學生多、冷門專業的學生少的問題,其根源還在于專業建設和導師引導上,在學生進入大類學習期間,專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開展一些科技競賽活動或讓學生參與到科學研究項目中,讓學生對專業產生興趣,并且在專業分流時不能僅以學習成績為專業分流的依據,要采用“志愿+組合成績+興趣特長”的標準進行分流,其中組合成績與興趣特長的權重比例要相同,組合成績包含的課程不再是所有課程,而是根據各個專業培養目標的需求自行規定的課程群,不同學生在不同專業的排名可能不相同,這也避免了以唯一成績定方向的現象,也更能選擇出對專業學習較為擅長的學生;興趣特長的認定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認定方式,例如科技競賽獲獎、論文的發表、科研項目的參與度和貢獻度等。最后,學校要進一步完善轉專業和輔修專業管理制度,降低學生轉專業門檻、擴大輔修專業數量,讓學生選擇真正感興趣的專業,切實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五)分級分類建立學生管理機制

面向“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改革,不僅要對教學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對學生管理體制與機制也要同時進行配套改革。對于在學院層面設置的大類,在大類培養期間仍然以所在學院為基礎單位進行學生管理,在配備專職輔導員同時,適當配備一定數量高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做兼職輔導員,或引入不同專業教師作為學業導師負責學生學業指導,同時在分流后,做好學生心理疏導和管理工作;學生的選課由學院安排和指導,課程轉換和學分轉換由學院認定,畢業資格由專業審核。在學校層面設置的大類,在大類培養期間由學校統一管理或交叉學科融合發展中心管理,同樣在配備專職輔導員同時,適當配備一定數量來自多個學院多個專業的高年級學生做兼職輔導員管理學生,同時引入多個學院多個專業的學業導師參與學生學業指導,在分流后,在進行專業教育管理;大類培養期間學生的選課由學校統一安排和指導,分流培養后學生的選課由學院安排和指導,學生的課程轉換和學分轉換先由學校認定主輔修范圍,然后進入到相應專業進行認定,畢業資格由專業審核。如果在學校層面設置的大類數量較多、規模較大,可以建立基礎教研部和基礎學生管理事務中心服務于學生大類培養。

三、結語

“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方案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遠景規劃,多方面、分層次、分步驟實施,逐步打通各個環節、各個部門屏障,科學合理地制定實施方案,充分發揮“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模式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陳澤光.我國高考制度變遷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9(12):15-18.

[2]尹苗苗.高?!按箢愓猩?、分流培養”模式探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6):140-141.

[3]蘇志華.高等學校大類招生,分流培養背景下的課程體系設置研究——以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156-157.

[4]李志峰.新高考來了,高校招生政策變化幾何[N].中國教育報,2018.

猜你喜歡
大類招生教學管理高校
“雙減”背景下農村初中教學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淺析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云教學管理平臺在教學運行管理方面的運用
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涉農專業大類招生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大類招生模式下大學生專業分流的影響因素分析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