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茶為媒:青藏地區同中原王朝的交往研究*

2021-12-06 07:06馬露月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青藏茶馬茶文化

先 巴,馬露月

(青海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中國被認為是茶的故鄉這是毋庸置疑的。正如絲綢、瓷器之于中國,茶也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之一。中華內地的植茶、制茶和飲茶之風源遠流長,但是茶的影響力不僅如此,茶文化的影響力在遠在邊疆的青藏高原地區也依然強大,早在唐前青藏邊疆與內地廟堂的以茶換馬、以茶治疆的茶馬交換之路就得以開啟,邊疆地區文化的生成也就受影響于這條茶馬互換之路,可以說沒有這條茶馬之路就沒有如今青藏地區的地域文化表象。

一、青藏地區茶文化的形成

青藏地區茶文化的產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且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茶文化本身實際上是一種基于茶這種生活資料產生的綜合文化現象,這種綜合文化當中除了茶本身的飲食屬性,還包含了禮儀屬性、經濟屬性、社會功能屬性等。當這些屬性隨著歷史發展逐漸加入茶當中,茶文化隨之產生。

茶本身自帶的飲食屬性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茶飲味甘潤喉,生津止渴是上好的飲品。而在青藏地區的茶文化當中,我們還可以選找到另外一些適應青藏地區本地的茶葉飲食屬性。在古代由于青藏地區的地理因素導致飲食主要以肉類、青稞為主,這使得青藏地區人缺少維生素的攝入。并且由于多食肉類、糌粑等難以消化的食物,青藏地區人還需要其他幫助消化的食品。而茶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青藏地區的兩個需求,茶中富含茶堿、咖啡堿、維生素對維生素的補充和人消化系統的幫助都是很大的。

有了飲食屬性的基礎,茶葉在青藏地區就有了需求。因為青藏地區本地并不產茶,但盛產內地需要的西北戰馬;內地產茶,封建政府又有對西北戰馬的需求,有了這樣的供求關系,故出現“自唐世回紇入貢,已以馬易茶”的茶馬互市商貿通道,至此茶的經濟屬性加入了青藏地區茶文化中。

茶馬互市的產生除了帶給青藏地區茶文化的經濟屬性外,還在一定時期內賦予了它政治屬性,這種情況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不常見的。茶馬互市貿易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在此期間的封建統治者利用青藏地區對于茶的需求達到了很多政治目的。比如,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封建王朝通過“茶馬貿易”獲得大量的戰馬,以此來實現“以茶治邊”,在增強自身防御力的同時,也穩定了在青藏地區的政治地位,獲得了人民的支持。另外,通過邊疆地區和中原王朝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進一步推動了雙方文化上的交流,這也鞏固中原王朝同邊疆地區各少數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不僅有利于各民族團結,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茶馬互市發展到了清代時期,特別是雍正年間,青藏地區茶馬交換的比例已經嚴重偏向內陸茶葉,茶馬互換變成了徹底不公平的交易,在這種不斷被封建王朝剝削下,青藏地區茶文化的政治屬性開始消失。

在青藏地區隨著這些額外屬性一步步地在茶文化中體現,青藏地區的茶文化才逐漸形成。

二、青藏地區同中原王朝的“茶交流”

據陳椽《茶業通史》記載:“唐前,茶為少數封建統治者和士大夫所占有,還未成為民間的普遍飲料,產量是不會多的?!盵1]55可見當時中國的茶業不是很發達,但是隨著制茶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產茶地區的不斷增多,到了唐代的時候,飲茶已經非常普遍了,茶葉產量也隨之增多,茶葉的盈余也為茶葉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以茶為媒介、為紐帶的內地與藏區之間的茶馬貿易,自唐以來,歷經千余年的發展,一直延續至今,從未間斷,成為藏漢關系史上極其重要的歷史篇章。

茶,真正意義上和藏族地區發生聯系是從隋唐開始的,隋朝開辟了通往吐蕃的“官道”,而雅州大路是藏茶入藏的通道,自雅州向西,經多功壩、綠永關、綠關河,經虎頭峽、羅家、羅李、倉子壩、順滎經河上行,翻山越嶺,抵黎州(今漢源宜東鎮)。這條運送藏茶的大路長盛不衰,絡繹不絕,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

茶在藏族地區的起源在《漢藏史集》中就有描寫到茶葉、茶具的出現可以追溯的到唐朝。此外還有一種說法:隨著文成公主入藏帶去的物品中就包括了茶葉和茶具。文成公主入藏不僅促進了漢藏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加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聯系,同時也擴大了茶葉的推銷,改善了邊區勞動人民的生活。另外通過藏語中“茶”與唐代“茶”的讀法,依然可以探尋端倪。藏語讀茶為“槚”可能是沿用了唐代對茶的讀音,唐人陸羽在其《茶經》中記載了時人對茶的五種稱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盵2]4233-4240槚是其中之一。流傳至今的藏族民歌《公主帶來龍紋杯》歌中就有“看到杯子就想到公主”的說法,由此看來茶在藏區的起源追溯到唐朝還是又因可循的。據估計當時唐朝的茶葉總產量超過了百萬擔,雅州最為著名,有一種“火蕃餅”,水分少,體積小,更是方便長途運輸,遠行千里滋味不便,傳到吐蕃,演變成了今日的藏茶。

到宋代牧民飲茶已很普通,已是“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不論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幾乎每日必飲茶?!八尊B牛羊,取乳酪用供食,兼取毛為褐而衣焉。不食驢馬肉,以麥為麨,家不全給”[3]5,吐蕃的這種飲食習慣決定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解油膩、清腸胃作用的茶葉一定會占有很大的地位。加上北宋與遼、西夏戰火連年,軍費開支浩大,戰馬來源貧乏。熙寧七年,王韶收復河州后,給神宗上奏曰:“西人多以善馬至邊,其所市唯茶?!盵4]194-197神宗則派李祀入四川籌措,用內地的茶葉換取良馬,茶馬貿易的蓬勃發展使雙方得以互利互惠,這也因此促進了中原王朝與青藏地區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交流,這種形式的出現,不僅是因為經濟的發展的需要也是因為政治穩定和軍事戰備的需要。

宋代隨著茶葉貿易的發展確立了榷茶制度,茶葉必須專買專賣,用于交換作戰需要的馬匹。每年吐蕃驅馬來買茶的人絡繹不絕,除此之外還有交換其他農副產品的商人等。這些人中上至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社會層面非常廣泛,他們與漢族各階層進行廣泛的接觸和聯系,從而建立和加深了雙方的溝通、理解和友誼,如彼時西夏頻繁擾邊,吐蕃因為與宋有茶馬貿易上的往來,愿意與宋聯手共同對付共同的敵人西夏。而西夏因為與宋對峙,茶源斷絕,引起了人民的不滿情緒,迫于情勢,西夏不得不與宋議和,以此換取茶葉供應。所以茶馬貿易對促進民族團結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統一,對宋王朝的鞏固和發展都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元朝統一全國后,在初期階段仍然實行前朝官方壟斷的榷茶制度,并且明文規定“其賣茶葉者,其罪與私鹽同”[5]68-73。由于蒙古族本身盛產馬匹,加上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均屬于蒙古版圖,馬匹來源十分充足。所以其統一全國后,蒙古統治者得以擁有了北方和西北的所有戰馬,根本不需要像宋朝那樣通過從藏區交易茶葉,來獲取戰馬,因此他們對漢藏之間茶馬貿易中的戰馬并不感興趣,卻是很重視漢藏貿易當中的藏茶。元初,茶葉由官府專賣,通過官賣方式銷往藏區,但是由于官員的高額加價,使得西藏的僧俗百姓叫苦不迭,常常因此遭受禍亂。于是主管茶務的張廷瑞改變茶制,讓不懂經營的官員遠離茶葉買賣,交由茶商經營,以交納茶稅的方法,商買商賣商運,民間茶商可以與藏區僧俗之間自由貿易,這項政策不僅促進了產地藏茶的種植和培養,而且也促進了民間茶馬貿易的發展。

元朝時期,在實行榷茶制度以外,朝廷還在青海西藏等地設置驛站,當時管理吐蕃驛站的叫做提領,并設有檢察官為脫脫禾孫。根據漢文文獻記載,可得知在青海貴德,昌都附近的答剌答,甘肅和政縣境的寧河驛和拉薩西北的答隴等地都設有脫脫禾孫,給驛站的璽書被稱為鋪馬圣旨。[6]48-53元代藏區的驛站制度進一步地拓展了自唐宋以來發展的茶馬互市路線,促進了藏區交通的發展,并且加強了漢、藏、蒙各族間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聯系。[7]36-38也為中國同周邊地區如印度、尼泊爾在內的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打下了基礎。

明建立初期,為了徹底肅清前朝的勢力,明政府對于鞏固青藏地區的少數民族團結事業非常上心,致力解決青海、甘肅(洮、岷地區)人民的歸屬問題。因此將茶馬法當成國家一項重要的制度,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茶馬法也設置了系統化的榷茶機構,并且隨著都司衛所制度和僧官制度的推行以及茶馬貿易的興盛,在明代青藏地區的社會經濟都有了長足發展,“番人嗜奶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盵8]1947茶馬貿易在明代迎來了它的繁榮期。明初,馬匹成為了明王朝防御蒙古的重要軍事物資,朱元璋即下令:“以蜀茶易番馬資軍中用”。[8]5224-5226除了軍事方面的需要外,統治者還認識到茶馬貿易是“實以系番夷歸向之心”,因此便建立了一套官營茶馬貿易體系。在此體系中,茶馬司遍沒設于甘肅的天水、臨潭、臨夏、張掖和青海的西寧、四川的天全等地。同時內地的許多產茶區,也被劃作了統購區,藏族許多產馬的地方被指定了派購任務,將其稱之為“差發”,發給其金牌,作為信符。每三年派官吏出河州、碉門一次,與藏族部落合符,檢查茶馬司的購馬情況。這里所提到的金牌,則是明廷以藏茶治藏的策略,稱為金牌信符制,也稱為四十一面金牌。

此制度的推行有效控制了邊疆茶馬交易,在明初也能夠如約納馬。當時的以茶治理邊疆的觀念,準確地表達出了朱元璋的政治目的。明朝中央政府壟斷的茶馬貿易通過官方和商人及其他民間貿易等多種渠道,將內地的茶葉、絲綢、布匹等輸入到青藏地區,又將本地區的牛馬、藥材等輸入到內地,這樣一來不僅加強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也為明朝贏得了青藏地區各民族人民在政治上的支持。

清朝建立后,對青藏地區所實行的政策在大部分上沿襲了明朝。明代行官營茶馬互市,以“川茶、漢(漢中、南鄭地區)、湖(湖南邵陽、新化等地)茶通邊”。清仍明制,于順治初委廖攀龍巡視陜西茶馬事(兼及今甘肅、四川),于青海、甘南地區設西寧(駐今西寧市)、洮州(駐今甘肅眠縣)、河州(駐今甘肅臨夏)、莊浪(駐今甘肅永登境)、甘州(駐蘭州)五茶馬司,“招商運茶、招番中馬”。但在當時,清政府面臨茶缺、廄空、商困的窘境,所以青藏地區與內地的商業貿易主要是以清朝官方茶馬貿易的形式進行的。清朝茶法分為三種:“曰官茶,儲邊易馬,曰商茶,給引征課,曰貢茶,則上用也?!盵9]3651其中,前兩種茶由中央政府組織“于陜甘易番馬”,由中央政府統一在西北五茶馬司內頒發茶引。清代茶務,惟“陜甘、四川號為邊引”,是供應康藏與青海、甘肅藏蒙各族人民的主要茶源。[9]3654這大大緩解了清朝的窘境。后續清朝經濟緩和后通過邊茶市易,推進了中央對康藏地區各上司的撫治,加強青海與祖國內地的聯系,反過來也促進了藏區社會經濟發展。

三、以茶為媒的現實意義

青藏地區各民族同中原王朝通過茶交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由于茶馬貿易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許多以此為生的專業戶,明代太祖時禮部主事高惟善自長河西、魚通、寧遠等處還,上言日:“番民所處,老思岡(剛)之地,土瘠人繁,專務貿販碉門烏茶、蜀之細布博易羌貨,以贍其生。若于巖州立市,則此輩衣食皆仰給于我,焉敢為非?”[10]29-40考慮到這一因素,明政府也樂得順其自然,“天全六番招討司八鄉之民,宜悉免其徭役,專令蒸造烏茶,運至巖州,置倉收貯,以易蕃馬,比之雅州易馬,其利倍之。且于打煎爐原易馬處相去甚近,而價增于彼,則番民如蟻之慕膻,歸市必眾”[11]73-82。除此之外,在宋代,“蕃部出漢買賣,非只將馬一色興販,亦有將到金、銀、斛斗、水銀、麝香、茸褐、牛羊之類博買茶貨轉販入蕃”[12]38-42??梢娚贁得褡迤渌a品也隨之流入中原地區,通過貿易上的往來,青藏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經濟得到了發展,同時隨著茶葉貿易的繁榮大量優質馬匹進入中原,不僅廣泛應用在征戰,也促進農業和交通事業發展。

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茶葉的傳入,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青藏地區各族群眾的飲食結構,飲茶雖然只是群眾的日常生活,但這種習慣卻將各族人民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中原的茶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的習慣結合起來,便形成了更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沿線地區各民族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進行交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正如湯開建先生指出的,“有宋一代,漢人與邊境地區蕃族通婚的現象屢禁不止,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趨勢”[13]34-40。藏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布朗族等二十多個民族通過這條“茶馬古道”進行交流,這使得不同民族在一個地域下進行著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同時在此地域下的不同民族以自身的宗教、民俗文化為基底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劃文化圈,在核心不變的情況下,文化圈外層不斷融合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因素,形成了青藏地區所特有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現象。正是因為核心不變、外圈相融使得每個民族仍以獨立民族的身份存在于青藏地域的同時,各族之間還可以友好交往,甚至在當時各族通婚已經成了邊境地區的一種常見現象。陜西、云南、甘肅等地從事茶馬貿易的人們從家鄉前往青藏高原居住,在尋找自身民族文化圈后,便可以順利的融入當地?!肚嗪5胤脚f志五種》記載了:“漢族、邑人相傳,皆自南京移民實邊到此,撥地居住,然詳加考究,半系山、陜、川、湖,或本省東南各府,因工商業到丹,立家室,傳子孫,遂成土著。自寧府鄰境移居者最多。亦有蒙、番子弟,資性聰穎,入塾讀書,粗明理義,遂化為漢族。嘗見蒙古男子供差出門,衣冠楚楚,其妻室則蕃裝也。其子娶漢女為婦,再生子女,皆漢族矣,此亦俗之漸也。亦有漢人贅于番族,衣冠言貌甘于異類者?!盵14]147-150這種民族融合的盛況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作為政治、經濟、文化共同載體的茶馬貿易在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中央王朝與青藏地區的互動,貿易往來帶來的多民族聯系,還是共飲一茶的文化共通都是西陲邊地多民族友好團結的紐帶。

歷史上通過茶葉貿易極大的鞏固了邊疆的和平與穩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民族團結,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青藏地區各民族早就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馬貿易推動了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也鞏固了祖國的疆土。以茶文化作為研究切入點,可以放大民族文化研究的視角,為了解各民族文化提供更多角度,有利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進一步升華?,F如今宣傳和利用茶文化,不僅能密切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關系,也有利于將青藏地區各民族獨特的文化推向全世界,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通過研究青藏地區獨特的茶文化,可以進一步開發“茶馬古道”的價值,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刺激經濟的增長。實施對“茶馬古道”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處理好旅游業發展和保護生態之間的關系,確立生態旅游的觀念,有助于加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有助于延續古道的價值和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通過這樣的以旅游業帶動經濟的發展方式可以提高青藏地區居民收入水平進而擺脫經濟相對落后的現狀,推動脫貧攻堅事業的加速完成,同時也能增加第三產業的占比,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能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形成適應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格局。

四、結語

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交往中,茶葉貿易是重要的途徑之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茶葉貿易帶來的經濟效益成為了維系民族關系的紐帶,而中原王朝通過這種方式很好的維持了與青藏地區各族的和平,逐漸成了一種維護國家穩定的政治保障,正因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這種貿易方式便得以長期存在經久不衰。茶葉作為維持民族和平的紐帶在古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演化成的茶文化更是一種歷史的傳承,在歷史長河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茶葉貿易之所以可以不斷發展,除了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茶文化以外,更是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不僅使國家經濟得到發展,更使各民族得以長期友好相處,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對于茶葉貿易的重視也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青藏地區同中原王朝通過茶葉貿易進行交流,促進了漢藏等多民族的逐漸融合,是民族團結的象征也是祖國統一的見證。通過研究民族關系和各民族經濟貿易往來對茶葉貿易進行考察,可以歸納出中原小農經濟為主的漢族是如何與青藏地區以農牧和游牧為主的少數民族進行交往的??梢哉f茶文化對于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對外溝通交流也功不可沒。雖然戰爭不可避免但各民族之間還是和平時期居多,在和平時期茶葉貿易的繁榮成為了各族友好交往的基礎,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新局面。以研究“茶馬貿易”和“茶馬古道”為契機,不僅會促進對茶文化的研究和旅游業的開發,有利于青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對于新時期促進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具有深遠意義。

猜你喜歡
青藏茶馬茶文化
舊貌溫柔似故鄉 茶馬古道第一鎮 魯史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中國茶文化中的“順天應時”思想
茶文化的“辦案經”
青藏星夜
融入情境 落實新課標 凸顯地理實踐力——以騎行青藏為例
穿越秘境而來的茶馬古道
生命青藏
丙申三月獨走青藏老妻為備行囊(外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