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水開發油藏穩油控水技術研究

2021-12-11 00:43孫欣然
油氣·石油與天然氣科學 2021年12期
關鍵詞:技術研究

摘要:受地質特征復雜、儲層非均質性嚴重及地下流體運移規律認識不清等因素影響,J區塊注水開發中過程中水竄嚴重,注入水利用率低,驅油效果差。為提高水驅油效率,控制含水上升速度,開展穩油控水技術研究,即在地質體重新認識基礎上,明確剩余油分布規律,指導注采系統優化調整,取得較好效果,日增油量118.5噸,階段累增油4.0萬噸,提高采收率0.59%,低油價下實現提質增效目的。

關鍵詞:注水油藏;穩油控水;技術研究

1.概況

J區塊為復雜斷塊邊底水稀油油藏,構造形態為4條北東向主斷層與多條北西方向次級斷層形成復雜構造,平面上分布多個背斜構造,圈閉高度100~200m,上報含油面積2.45平方公里,石油地質儲量675.6萬噸,儲層呈現中孔中滲特征,平均孔隙度20.5%,滲透率125.5mD,儲層非均質性強,滲透率變異系統0.88,采用注水開發,調整前油井125口,開井108口,注水井30口,日注水量1000噸,日產液量1520噸,日產油量155噸,綜合含水89.8%,采油速度0.84%,采出程度19.3%,累注采比0.95,剩余可采儲量14.8萬噸。

2.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J區塊處于注水開發中后期,生產特征呈現“兩高一低”特點,即高采出程度、高液量、高含水、低產油量“,可采儲量采出程度89.7%,平均單井日產液14.1噸,日產油1.4噸,綜合含水大于90%油井井數88口,占開井數81.5%,穩油控水難度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受地質特征復雜、斷層發育以及砂體發育連續性差等因素影響,區塊采用不規則點狀注采井網實施注水開發,注采系統完善程度差,有注無采、有采無注現象嚴重。

二是注入水水竄嚴重,水驅效率低。J區塊屬于扇三角洲沉積體系,河道多期變化,平面上沉積微相變化快,不同沉積微相注水受效狀況差異大,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儲層物性好,油井注水受效速度快,易水竄,注采井間形成無效循環水竄通道,注水入利用率低;縱向上各套小層儲層非均質性強,吸水嚴重不均,高滲層強吸水,導致對應層位油井水淹嚴重。

三是剩余油分布規律認識不清。J區塊為邊底水油藏,水體能量充足,隨著采出程度提高,地層水逐步侵入,油水界面上升,油井水淹嚴重,加上注入水竄影響,剩余油高度分散,難以精細刻畫分布規律。

3.技術對策優化研究

3.1井震結合,重新認識地質體

綜合運用鉆井、錄井、測井等資料,在標志層指引下,根據地層沉積旋回性、巖性特征、隔夾層特征等,以單井為中心,逐步開展井間地層地比及小層劃分,明確各層分層數據及斷點深度等,為構造解釋提供依據。

為有效指導層位標定,各斷塊選取2-3口井進行人工合成地震記錄,確定各砂巖組反射特征,追蹤同向軸變化特征,若存在分叉、錯亂、重疊等現象,表明存在斷層可能性,再結合地層對比結果,確定斷層發育狀況,進而實現構造精細解釋。

在構造落實基礎上,按“由已知推未知”思路,根據完鉆井砂體厚度,結合同向軸、波阻抗等反射特征,刻畫井間砂體、井控程度低區域砂體發育情況,明確砂體尖滅線位置,為開發調整及井位部署奠定基礎。

3.2 動靜結合,刻畫剩余油分布狀況

在地質體落實基礎上,根據構造低部位油井生產動態反應,結合其它參數分析,如見水時間、水侵方向、射孔井段垂深、水性數據等,綜合判斷邊水侵入范圍及底水錐進高度等,刻畫油水界面位置,明確剩余油分布狀況。

對于注入水水淹范圍,主要根據動態監測資料,如吸水剖面、產液剖面、示蹤劑等,逐井組進行注水效果分析,確定平面上水竄方向、水線波及距離及縱向上水竄層位等,最終確定注采井間剩余油“甜點”區。

整體來看,平面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注采井網欠完善區、局部構造高部位、河道間和河口壩等非主力沉積微相內,縱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滲弱水層、厚層段頂部及底水錐間帶。

3.3優化調整注采系統,提高水驅油效率

(1)完善注采井網,提高水驅儲量控制程度

在地質體重新落實基礎上,按照原有注采井網,實施油井轉注12口,老井側鉆5井次,完善局部注采井網,同時實施調補層、堵水上返等措施15井次,完善注采對應關系,新增水驅控制儲量65萬噸,日增注水量320噸,日增油47噸,階段累增油1.65萬噸。

(2)建立細分注水標準,指導注水井段調整

針對儲層非均質性嚴重導致吸水不均問題,根據吸水剖面、產液剖面等測試資料,建立注水井段細分標準,即各注水井組內小層數低于5層,滲透率變異系數小于0.5,突進系數和極差小于2,注水井段厚度小于10m,層間壓力系數差值在±0.2之內。

按照上述標準,實施注水井組重組和細分注水15井次,控制強水層25個,強化弱吸水層10個,新增吸水層22個,增加水驅動用程度20.2萬噸,新增注水受效井8口,日增油13噸,階段累增油0.45萬噸。

(3)優化注水方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根據剩余油分布規律,優化調整注水方式,一是對構造低部位油井轉注,抑制底水錐進速度,共轉注老井3口,6口油井含水平均下降8~12%;二是采用周期注水和異步注采,控制水竄井組含水上升速度,實施10個注水井組,平均單井組含水下降6~8%;三是開展測井解釋二次評價,建立油層下限標準,重新認識油水層,實施“水中找油”調補層6井次、“干層挖油”4井次,進一步完善注采對應關系,減緩平面水線推進速度,提高注入水波及體積。通過優化注水方式,區塊綜合含水下降8個百分點,日增油58.5噸,累增油1.9萬噸。

4.總體效果

在上述技術對策指導下,J區塊注水開發效果得到改善,日產油量由調整前155噸上升至273.5噸,采油速度提高0.64%,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8%以內,階段累增油4.0萬噸,提高采收率0.59%,穩油控水效果顯著,低油價下實現降本增效目的。

5.結論

本文針對J區塊注水開發中存在注采系統欠完善、水竄嚴重以及剩余油分布規律認識不清等問題,開展穩油控水技術研究,現場應用效果顯著,日增油量88.5噸,階段累增油3.7萬噸,提高采收率0.55%,可為其它油藏提供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李海方.利用細分注水調整方法有效改善油田開發效果[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12).

[2]馬寶鵬.石油地質工程中高含水期油田注水開發改善措施[J].石化技術,2018(09).

作者簡介:

孫欣然,女,1989年6月出生吉林省松原市,漢族,助理工程師,2016年畢業于東北石油大學,現于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廠地質所從事油田開發方案研究。

猜你喜歡
技術研究
電子電氣產品中的有害物質限量檢測技術
興義市旱地主要作物復種系統增產增效技術研究
淺談機械動態與漸變可靠性理論與技術
工業建筑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分析
園林水景飾面工程施工技術探討
海洋工程船舶綜合電力推進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
大數據挖掘中的數據分類算法技術研究
淺談暖通空調系統節能設計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