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城市老年人受騙研究綜述與展望*

2021-12-13 07:58張春霞
工程技術研究 2021年18期
關鍵詞:詐騙犯罪老年人

張春霞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商務學院,廣東 廣州 511483

中國逐漸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預計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將達到4.87億人,約占總人口的35%[1-2]。老年人逐漸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被知識、媒介、信息、組織、情感等鴻溝隔絕[3]。詐騙成為老年群體可能遇到的最普遍的犯罪形式之一[4-5]。老年人受騙趨勢日趨嚴重,成為國內外嚴重的公共社會問題[6-7]。老年人受騙的報道屢見報端[8],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開展的“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騙”的社會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在所有被騙家庭中,老年人的被騙比例高達81%[9]。針對老年人的詐騙犯罪案例屢見報端,如轟動全國的“廣東邦家公司”詐騙案就以空巢老人作為首選目標,在10年內行騙16個省市,集資詐騙金額高達99.5億元,受害人數達23萬余人,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1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的要求,指出應對人口老齡化,要解決好當前老年人面臨的突出問題。復雜的人員結構和社會環境給老齡化人口的管理帶來了挑戰,并威脅著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亟須利用科學的方法與技術去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老年人受騙除了暴露出法制環境、社會治理、養老保障等一系列問題,更暴露了老齡化社會的深層次問題。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不足、新媒介技能不夠、知識更新較慢、缺乏社會關愛和組織管理等原因,在一定意義上生活在被許多“鴻溝”隔離的“孤島”上[3]。老年人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決策判斷力下降,且大多為獨居,通常有比年輕人更多的積蓄,因而易成為詐騙犯罪者的目標。老年人一旦被騙,受到的將是經濟和精神的雙層打擊,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危害社會安定。老年人受騙問題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學者關注的一大社會熱點[11-14]。

國外針對老年人受騙的研究開展較早,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中西方在養老體制、社會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均有顯著差異,西方的成果不能直接用以解釋中國老年人受騙的實際問題。因此,文章對國內城市老年人受騙的具體內容、研究方法、影響要素等內容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梳理其理論框架,揭示其內部規律,從而更好地推動城市老年人受騙領域的研究。

1 老年人受騙的研究內容

1.1 老年人受騙的類型

現有文獻中,眾多學者對老年人受騙的類型進行了分析總結,主要將其分為健康受騙、電話受騙、感情受騙、投資受騙、廣告受騙、養老服務受騙、迷信受騙、街邊受騙等[9,15-17]。具體方式包括偽裝親人,誘惑非法投資,推銷購買非法理財產品、高價保健品,偽裝政府機構人員,偽裝銀行、電信等部門的工作人員等[18]。有學者針對某一受騙類型進行深化研究,針對老年人保健品受騙的研究發現會議式銷售、虛假夸大銷售、免費式銷售、情感式銷售等詐騙形式是老年人受騙的主要形式[19]。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老年人受騙的方式也逐漸從面對面的街面詐騙向虛擬空間的電信詐騙轉變,出現了投資欺詐、預付款欺詐、保險欺詐、稅務欺詐、身份盜竊欺詐等新類型[20]。同時,由于老年人自身信息更新能力較弱,非接觸型的電信詐騙目前已經成為老年受騙的主要類型。

1.2 老年人受騙的原因及影響要素

(1)受騙原因。整體來看,老年人受騙,既有內在主觀層面的原因,也有社會外在客觀層面的原因[4,12,15,21-22]。

第一,內在原因。老年人由于認知老化、疾病纏身、理解力和記憶力衰退等生理因素,造成自身的社會判斷力下降[16、19]。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受騙的心理原因有求健心理[19]、求富心理[20]、孤獨心理[23]、從眾心理[8]、輕信心理[6]、防衛心理、面子心理等。有學者針對老年人街頭受騙的心理進行了梳理,主要包括迷信、恐懼、羞怯、貪小便宜等[24]??傊?,老年人特殊的生理階段和心理特點,形成了受騙的內在機理。

第二,外在原因。外在客觀層面的原因則有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的弊端、法制的不健全、社會管理的缺失等方面。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迭代加速、日新月異,老年人獲取新信息的渠道較少,知識更新困難[25],缺乏智能化社會下的基本生存能力,使其成為詐騙犯罪分子實施詐騙的主要犯罪目標。老年人受騙多為非接觸型、跨區域的犯罪,詐騙手段更新迅速,隱蔽性強,給偵破帶來了困難,導致老年人受騙案件的破案率非常低。

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權益需要一系列政策與法規進行保護。但是,我國目前專門保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僅有一部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內容涉及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宜居環境等內容,相比西方國家,明顯存在建設不足的問題。而且,該法律對老年人的具體權益的保護規定較為籠統,缺乏可操作性,對犯罪分子的威懾力較小,降低了法律效果[15]。此外,社會監管不到位,企業誠信缺失[19]、唯利是圖也是助長老年人受騙的原因之一。

(2)老年人受騙的影響因素。針對老年人受騙的調查,受制于倫理道德的限制[18],為了避免對受騙老人造成二次傷害,多在研究中使用老年人受騙脆弱性這一指標進行衡量。脆弱性指組織或個體不能有效應對風險的表現[26],不同學科的界定不同。社會學中老年人受騙脆弱性指的是老年人在社會關系中缺乏社會判斷能力的行為表現[27]。老年人的受騙脆弱性包括生理、心理和外在潛在風險環境。研究表明老年人受騙脆弱性越大,遭遇受騙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就越大[6]。

第一,人口屬性特征。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人口屬性特征中的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身體健康、經濟收入水平等因素對受騙有顯著影響。研究發現,70歲以上、男性、文化水平低、身體狀況差、月收入水平低、沒有配偶和孩子、親戚朋友少的老人更容易受騙;老年群體中,60~74歲的老年人更易受騙,年齡與受騙率呈倒U形關系[20];從事農業勞動或個體經營職業的老年人越容易受騙[28]。老年人的年齡、收入、擁有養老保險等指標,對其受騙金額有顯著影響,如年齡越小、持有的金融資產和其他實物資產越多、有負債、有養老保險的老人受騙的金額越高[29]。

第二,心理特征。首先,孤獨感。孤獨感是一種個體不愉快的情緒狀態,是在主觀上認為自己被忽視、被遺忘的感受,多發生在個體人際不協調,期待的人際關系和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不匹配時[30]。孤獨感是老年群體中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會轉型進程的加快,我國老年人的孤獨感水平呈上升趨勢。研究發現,農村、女性、高齡、獨居以及失能老年人的孤獨感程度較高,需要家庭、社會給予更多關心照顧[23]。增加的孤獨感造成老年人的情感鴻溝隔絕的孤島效應[3],增加了老年人受騙的風險[31]。孤獨感帶來的輕度抑郁癥狀已經成為老年群體的普遍現象[4、28],而抑郁程度每增加一個等級,受騙的可能性將提高1.03倍[20]。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虛擬環境下的老年受騙的研究結果發現,老年人網絡自我效能感也與其受騙顯著負相關[32],網絡使用自我效能感越強,個體在網絡情境中越不容易受騙。

其次,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個體通過社會互動以獲得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支持與幫助,分為客觀物質上的社會支持和主觀感受到的情感上的被尊重、被理解的滿意程度[33]。老年人普遍存在養老恐慌的問題,老化恐懼是老年人受騙的主要風險因素[4、21]。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往往更希望得到家人的關愛,但求而不得的情況下,情感匱乏,面對陌生人伸出的“橄欖枝”,老年人很難設防。研究發現,孤獨感與社會支持顯著負相關,社會支持與老年受騙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可以預測老年人受騙的傾向[31]??梢?,主觀上社會支持更多的老人,更喜歡與外界多交流,加上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對外人的信任增強的因素[34],更有可能在行動上產生積極的社會交往行為,從而帶來受騙的機會更多。

最后,老化恐懼。老年人受騙除了會遭受經濟損失,還面臨嚴重的心理創傷,但由于老年人好面子的心理特點,導致老年人受騙后報案的概率較低,使得犯罪黑數更高。研究表明,老年人有著較低的犯罪受害風險,卻有著較高的犯罪恐懼[35],從而在其受騙之后的受傷程度會更深。老化恐懼是指老年個體對于自身社會地位喪失和人際喪失的擔憂與恐懼[36]。已有研究表明,老化恐懼是老年人受騙的主要風險因素,可以顯著正相關預測老年人的受騙易感性[37-38]。其中,安全感在老化恐懼和受騙易感性之間存在中介作用,安全感缺失或減弱,會加大老年人的老化恐懼,從而導致其受騙概率增加。

第三,行為特征。老年人受騙多基于一定的投資風險偏好。老年人有一定的積蓄、愛貪便宜、貪圖高收益、獲取信息渠道單一且容易相信人等一系列特點,使得老年人的投資行為往往更具有易受騙性[39]。研究發現,老年女性群體最容易遭遇金融消費者權益侵害[40]。老年人投資的動機主要包括保值、減輕家庭財務壓力、貪小便宜;投資的機構選擇主要有利率、名人效應、從眾或機構公信力等;投資渠道一般基于老年圈子、體檢、養生、廣告等,可以說老年人的風險偏好多趨于保守型。

第四,建成環境和社會環境要素。已有研究證明,建成環境和社會環境對詐騙受害的時空分布格局具有顯著影響作用[17、41]。針對老年人受騙的相關研究表明,越靠近城市的老年人更容易受騙[28]。對香港老年人受騙的研究成果表明,社會環境對老年受騙的模式作用顯著[42]。這說明老年人受騙也具有與社會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

可見,已有對老年人受騙影響因素的分析多基于老年人自身人口屬性、心理、行為等方面特征,對外在城市建成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關注已經開始,但成果亟待豐富。

1.3 老年人受騙的對策分析

現有針對老年人受騙的對策主要是基于宏觀政府策略、中觀社區介入、微觀老年人自身提升三個層面。在宏觀層面,可以加大政府對老年人受騙的立法執法力度,健全老年人權益保護,規范市場秩序。同時,有研究關注新聞媒介對老年受騙的宣傳作用[18、43]。在中觀層面,加強社區對老年人的多元社會支持,開展老年人保健課堂、金融課堂等普法宣傳教育,為老人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推進社區網格化服務策略等[44]。在微觀層面,提升老年人自身應對意識,使其保持樂觀積極態度,增強家人的聯系溝通與關心[20]??梢?,對老年人受騙的對策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統性分析和可操作化的指引。

2 老年人受騙的研究方法

2.1 研究數據來源

受制于國內犯罪數據的保密性問題,學者們很難獲取來自公安部門的專門針對老年人受騙的系統數據?,F有研究成果中的數據來源多樣,主要包括通過問卷調查[31]、訪談獲取[19];利用網絡文本內容分析法,通過媒體報道或裁判文書網獲取[15-18];基于國家開展的針對老年人的專項調查數據庫獲取。研究數據的來源多樣化,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問卷調查及訪談涉及的倫理問題,網絡文書的代表性問題等,都存在數據質量的局限性。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多源數據在揭示詐騙犯罪機理方面顯示出強大的能力[45],但目前在老年人詐騙受害研究領域的應用還較少,亟待加強。

2.2 研究方法

現有研究中,多采用計量方法構建數理模型來分析老年受騙的影響因素,揭示老年受騙的內在機理,如相關分析、多元線性回歸、邏輯回歸、多層線性回歸等方法。此外,運用計算機智能技術解決老年人網絡虛擬環境遭遇詐騙的防范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如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手段,開發基于數據關聯識別老年詐騙防范技術,實現詐騙信息的自主識別和攔截[46]。

可見,現有針對老年人受騙的研究數據尚以傳統的數據來源為主要渠道,研究方法也多以傳統數理分析模型構建為主。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老年人詐騙受害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與思路。老年人受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的主體有多方面,因此有必要整合并發展高質量的多主體、多要素、高精度的多源異構數據集,以實現對老年詐騙被害的精準預測與防范。

3 老年人受騙研究的理論基礎

目前,不同學科對解釋老年人受騙進行了系統研究,主要理論有日?;顒永碚?、生活方式理論、低自我控制理論、情緒選擇理論等相關理論,從不同視角來解釋城市老年人受騙的原因。

3.1 日?;顒永碚?/h3>

日?;顒永碚摚≧outine activities theory)是環境犯罪學新機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強調社會的變化會改變犯罪機會,由Cohen和Felson于1979年提出,指出犯罪是有犯罪動機的犯罪人(likely offenders)、適當的被害目標(suitable targets)和缺乏有能力的監護人(absence of capable guardians against crime)三要素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并存時所發生的一種事件,即三要素同時滿足時犯罪率會上升。犯罪發生的概率可以總結如下:犯罪行為=(犯罪人+目標-防范力量)(時間+地點)[47]。該理論假定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方式會潛在地向不法犯罪分子提供機會,如有網上購物、打開垃圾郵箱習慣的老年消費者更有可能受騙。該理論同時揭示,老年人在缺乏適當的監控力量時,缺乏有效的社會網絡支持,會面臨更大的受騙風險。

3.2 生活方式理論

生活方式理論是與日?;顒永碚撘黄鸢l展起來的,是解釋犯罪受害的另一重要理論。兩種理論都假設潛在受害者自身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行為增加了他們自身受騙的概率。該理論強調人們日常的一些生活方式會讓其有受害的風險。相比日?;顒永碚摽紤]三個維度要素(犯罪者、受害者和監控),生活方式理論更側重于基于受害者微觀視角,解釋受害者自身為何會受害。正是因為受害者自身的生活方式契合到犯罪發生的時空中,為犯罪受害提供了機會,從而致使其受害。例如,有研究發現,老年人的遠距離購物、長時間上網等生活方式增加了自我暴露的機會,增加了受騙風險[48]。

3.3 低自我控制理論

老年人群體是由于低自控的日常行為而容易導致受騙的高發群體[49]。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外出購物頻次、接聽陌生人電話的習慣、圍觀保健品銷售等行為與其受騙概率顯著正相關。低自我控制理論是從微觀層次解釋犯罪受害的重要視角,在解釋非接觸型的犯罪受害(如網絡受騙)比解釋實體空間的犯罪受害的作用力會更強[50]。

3.4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強調個體對未來時間的感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有限,促使人們優先考慮將積極的情感作為社會目標[6]。該理論解釋老年人在晚年會將與他人建立緊密的情緒支持作為首要目標,也會產生對高價值誘因做出積極反應的情緒,進而帶來更多風險尋求的行為。研究表明,老年人通過與他人交往滿足情感的慰藉[51],更容易對他人做出正面評價,更信任他人,從而更容易給詐騙者提供有利機會。

可見,研究老年受騙的理論眾多,每個理論都有其應用價值和局限性,在實際應用中難免會存在偏頗。因此,有必要對多理論進行整合,即基于“理論整合”(theoretical integration)[52],將兩種或以上的理論相結合對犯罪受害進行更加綜合性的解釋。

4 展望:老年人受騙的研究新范式

近年來,在老齡化速度加快推進、社會經濟轉型和城鄉空間重構的特殊時期,中國老齡化現象日趨復雜,地理學與老年學等學科的交叉需求日益凸顯[53]。國內學術界對于老年人受騙研究主題的成果日益豐富,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社會學中對老年人受騙類型、原因及影響要素和對策方面進行的分析,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對老年人自身受騙要素的微觀層次的挖掘上,少有在受騙因素中加入宏觀層面社會環境和建成環境等要素的分析。老年人遭遇受騙應是宏觀、中觀、微觀多層次復雜因素共同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老年人群體具有其特殊的時空行為特點,研究老年人群體的時空行為特點,對分析其受騙有重大意義。老年人受騙的研究議題應該是社會學、心理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議題。故而,文章歸納了中國城市老人受騙的研究框架(見圖1)并做如下展望。

圖1 中國城市老年受騙的研究框架

(1)研究理論方面,應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老年人受騙研究的理論基礎。目前,中國城市老年人受騙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研究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F有研究多以西方現成理論為基礎進行實證研究,但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論基礎與中國城市老年人受騙的研究并不可行,中國城市老年人受騙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挖掘中國城市老年人受騙的深層次原因意義重大。

(2)研究內容方面,應增強中國城市老年人受騙研究內容的系統性。老年人受騙不是老年人單個群體的原因所致,與其生活的環境、社會環境等多方面息息相關。另外,對老年認受騙的研究可變單元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挖的一個方向。

(3)研究方法方面,應進一步提升中國城市老年人受騙研究方法的創新性。傳統的靜態研究數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源時空大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的革新使得動態的測度得以實現,為研究中國城市老年人受騙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和技術支持。

此外,在老年人受騙的對策應對方面,應進一步圍繞多層次視角,對老年人受騙進行精準預測與防范,這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也可提供強有力的實踐依據。

猜你喜歡
詐騙犯罪老年人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Televisions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環境犯罪的崛起
合同詐騙
電信詐騙
擦亮雙眼,謹防招生詐騙
重新檢視犯罪中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