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緬甸舞學者探究東南亞文化助力表演內核

2021-12-21 02:30李超
中國民族博覽 2021年19期
關鍵詞:舞者表演

【摘要】舞者在演繹一個作品時,除帶給觀眾賞心悅目的曼妙舞姿外,還要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服飾道具、背景音樂等向觀眾傳遞信息,展示舞蹈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故事。緬甸舞蹈作為東南亞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很值得舞者去探究研習,當舞者進入緬甸舞蹈動作的學習、表演時,對相應東南亞文化的了解就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從而將舞蹈動作與文化背景相融合,達到思想與肢體和諧共融的目的,進而更好地還原舞蹈的本來樣貌。本文從緬甸舞蹈的特點進行分析,淺談緬甸舞蹈與東南亞文化的聯系,并總結緬甸舞學者了解東南亞文化對表演的益處。

【關鍵詞】緬甸舞;東南亞文化;阿迎舞;舞者;表演

【中圖分類號】J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9-125-03

【本文著錄格式】李超.緬甸舞學者探究東南亞文化助力表演內核[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19):125-127.

引言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文藝成為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外交活動的普遍構成要素。在進行亞洲跨文化交流中,舞蹈又在外交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揭示了中國在此階段形成的獨特的舞蹈外交方式,通過與印度、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一系列交流,中國舞蹈家逐漸發展并完善出了一種以向鄰國學習,而非推廣自身作為主要目的的舞蹈交流方式,這種方式利用了舞蹈審美文化的情感,體現出亞洲國家間相互尊重、睦鄰友好的情誼。

放眼當下,隨著全球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傳播與交融,人們可以通過更多途徑了解到原汁原味的緬甸舞蹈。作為東南亞文化的重要一脈,在緬甸舞蹈的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周邊國家的文化成分,比如泰國、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等,緬甸舞學者們在學習和表演緬甸舞蹈時,除學習舞蹈的動作的精髓外,對緬甸文化的領悟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環,理解了舞蹈背后的歷史文化才能使舞者在表演時由內及表、由心到形的參悟到舞蹈背后所傳達的意義,從而達到身心一元、知行合一的目的。

一、緬甸舞蹈的動作解析與風格解讀

(一)緬甸舞蹈的分類以及起源

追溯緬甸舞蹈的軌跡可看出其悠久而古老的歷史,早在唐朝時期就有記載,9世紀初驃國(即緬甸)從前時唐朝京都獻驃國樂的情景;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中也曾有生動的描繪。至11世紀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緬甸推崇佛教以來,被稱為“萬塔之城”的蒲甘,每修建一塔即舉行歌舞儀式慶祝。廟會等佛教藝術活動中也普遍反映舞蹈表演或群眾性的歌舞活動。舞蹈隨著宗教的普及而得到流傳,并不斷發展。緬甸舞蹈多被劃分為古代戲劇舞蹈、宮廷舞蹈和民間舞蹈。

1.緬甸舞之戲劇舞

與大部分古代傳統舞蹈一樣,古代戲劇舞蹈早期的功能是祭祀,包括祭祀佛祖、天神、先祖,所接觸的人群也是緬甸皇室中的達官顯貴,舞蹈結構嚴謹。其中,部分舞蹈素材源于緬甸的佛教圣經——《本圣經》。緬甸人民最開始將佛經《本圣經》中的500多個典故轉換為舞蹈動作,舞蹈作品開始大量涌現,極大地促進了緬甸舞蹈藝術發展,并為緬甸的戲劇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如今緬甸舞蹈中的許多經典舞蹈語匯,如:阿迎舞、傀儡舞、隱士舞、拜神舞等均是從古典戲劇中衍生而來進而獨立呈現。

2.緬甸舞之宮廷舞

宮廷舞蹈受到古時緬甸的古典戲劇、傀儡戲以及阿迎舞等傳統舞蹈的影響,經由一代代緬甸舞人傳承與創造而形成的。多數宮廷舞蹈是在民間民俗舞蹈進入宮廷后,加以改編重塑而來。宮廷舞蹈最初的觀眾是皇宮貴族,因此,在表演中對演員的造型、儀態都有較為嚴苛的要求,這就需要舞蹈演員注意表演時儀態的莊重神圣與舞姿造型的精益求精,宮廷舞蹈對演員的柔韌性、節奏感都有特殊要求,這樣的要求延續至今,如今緬甸舞表演者在進行宮廷舞的表演時仍然講究舞蹈動作中的四肢、眼神、表情等方面的一致協調,同時,要完美的把握舞蹈節奏與動律。

3.緬甸舞之民間舞

緬甸的舞蹈因各民族的風俗禮教、生活習慣而異,各具特色,并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可直觀的體現各族人民的生活、喜好、審美、情感。緬甸民族眾多,除占大多數人口的緬族外,就屬少數民族撣族人口最多,撣族又跟我國的傣族同根同源,屬于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叫法的同一個民族,其歌舞形式也與我國傣族歌舞接近。民間舞最早是在農耕活動和宗教活動時用于助興、助勢的舞蹈,甚至還會模仿神獸的形象注入舞蹈之中。特點在于以廣泛的使用民間樂器作為道具表演,在表演中以鼓作為道具,有長鼓、雙鼓、瑞波大鼓等;其中以長鼓舞表演居多,長鼓舞通常用于農忙時節助興鼓勵的表演舞蹈,在表演時還加入嗩吶、笛子等樂器的使用,使表演更加生動。

至今,在緬甸的潑水節上都會有舞者來表演相應的民間舞蹈,緬甸人將其稱為“潑水節舞蹈”。這種舞蹈的形式非常特別,一般會在潑水節的前幾天就開始表演,表演者通常是由女性組成,而且對表演者的年齡沒有限制,不論你是女孩還是老婦人都可以加入到跳舞團隊中,一支跳舞團隊至少會有10人組成,身著統一的服飾,一般鑲嵌著非常華麗的裝飾,然后做著整齊劃一的動作。隨著潑水節音樂跳起相應的舞蹈。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潑水節的音樂,其是一種非??旃澴嗟牡囊魳?,通常搭配緬甸傳統鼓,獨特的音樂搭配上獨特的舞步造就了潑水節音樂盛典的與眾不同,整場舞蹈象征著團結、力量和合作。因為必須舞者鼓者彼此搭配、相互協調,才能貢獻出一場非常完美的演出。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潑水節舞蹈就發展出更多不同的形式,根據記載和研究表明,潑水這一傳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0—11世紀。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時,村民都要通宵達旦的唱歌跳舞。

(二)緬甸舞蹈的表演特點

1.舞蹈動作極具宗教色彩

緬甸舞蹈中無論哪一個派系都擁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繁多的宗教節日活動儀式上,演員會用多種舞蹈形式來呈現,比如:在表演的過程中要求舞者的雙手模仿蓮花的盛開狀;再有緬甸舞蹈中的服飾也都以金色、紅色等亮色為主,這樣才能在舞蹈中展現舞者的神圣與雍容,使其更接近形象。

2.獨具風格的舞蹈動作

緬甸舞人按照提線傀儡的動作,創造出基本動作,如深蹲、塌腰、挺胸、昂頭、關節彎曲、四股成方形、造型對稱、動作有棱角,具有抑揚頓挫連綿不斷的韻律。舞者在表演緬甸舞時突出舞姿的“三道彎”,在這樣的審美前提下,緬甸舞舞蹈動作多以半蹲、全蹲、跪為基礎,跳躍旋轉都是在半蹲或全蹲姿態下完成。舞者通常通過下肢的姿勢來保障上身的美感和整體的曲線,要求表演者的肢體動作柔軟、優雅、精致、細膩,對基本的站姿都非常講究,通常要求舞者雙腳的腳尖寬約半尺、昂首挺胸提臀收腰,雙手手掌放于后腰之處,手肘平行于地面,兩肘向后背中間夾緊,目光平視前方,在舞蹈表演中重視眼神的運用,同時強調身體的協調性,對腰部的靈活度要求較高,這就往往要求緬甸舞學者在前期的學習中對基本動作和步伐勤加練習,才能達到四肢和身體的平衡性,緬甸舞蹈對舞者手臂和手腕、手指的柔軟度要求極高,通常以柔軟的手臂、手腕等關節彎曲來變換舞姿造型,舞姿、表情與節奏和諧統一,手腳姿態多保持對稱,動作之間無驟然停頓,連綿不斷,和緩從容,呈現女子優雅柔婉之態。

3.阿迎舞的“說詞逗樂”

據《東南亞傳統舞蹈述要》記述:緬甸傳統舞蹈是從古典劇、羅摩劇、阿迎戲中派生出的新葩,阿迎舞作為緬甸的本土舞蹈,在現代的緬甸舞蹈中仍然有較多的熱愛者,首先阿迎舞的名字由來頗有深意,在緬甸語中“迎”是要求舞蹈溫柔、優美、文雅的意思,故而阿迎舞在表演中以溫柔唯美為表演的特點。阿迎舞最早是在緬甸宮廷中一種集唱、奏、舞三者為一體的表演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阿迎舞出現了多種表現方式;比如:最早的表演方式舞蹈演員抱琴于懷,坐在國王面前演唱,也稱之為“坐唱阿迎”;也有保留貢榜王朝后期,一個女主角表演,另有兩個或四五個男丑角插科打諢;也有多個女演員交替表演的。

阿迎舞的表演形式靈活,無固定劇情,單支舞蹈表演短小精干,以男女共同表演的形式最為精彩,在表演過程中通過向觀眾展示禮儀、自我介紹、相互對口詞環節,給觀眾帶來快樂。除此之外,阿迎舞的服裝和動作是非??季康?,女演員的服裝華麗炫彩、鮮艷奪目,通常用鮮花當作頭飾;男丑角的頭扎崗包、身著長筒裙,身披緬式外套。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然后踩著音樂的節拍,時快時慢的展示優雅的舞姿,演員的表演輕盈柔美如同蝴蝶飛揚,再加上丑角的逗樂,令觀眾目不轉睛、無不叫好。

4.女子緬甸舞蹈褶褶生輝、婀娜多姿

緬甸舞蹈中以女子群舞最為亮眼,女演員體態輕盈、身姿曼妙,舞姿嬌媚、婀娜,將緬甸的異域風情展示的淋漓盡致,女演員們通過群舞將緬甸舞的古老文化展示的精致唯美,仿佛置身神秘、熱情的緬甸。女演員以“三 道彎”與“一順邊”的舞姿造型向人們展示了女性的曲線美感,“S”型的造型以及手掌、手臂、腳跟彎曲形成具有菱角的動作。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女舞者的舞蹈服飾,每位女子裝扮后都華麗奪目。獨有的長裙拖尾是其特點所在,裹裙的下擺連接有將近兩尺長的白色裙邊,古時是用作遮住女子的腳,現在則演變成一種特色,表演中隨演員舞動而左右擺動,演員時而踢起時而旋轉,使得白色裙邊受到動作的傳感,舞動起來飄逸輕盈,呈現出形態各異的靈動舞姿,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緬甸舞蹈的發展與東南亞文化的關聯

東南亞地區,是由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馬來西亞、緬甸等11個國家組成,在東南亞的舞蹈文化中較為知名和發達的有印度尼西亞、緬甸和泰國。

緬甸舞蹈有200多年歷史,以柔美細膩和典雅的藝術風格聞名于世。最早從印度流傳過來,后來受泰國的影響,緬甸舞蹈戲劇舞中的暹羅舞表現形式就最早源于泰國。戲劇舞作為緬甸三大舞系之一,其起源一方面是由緬甸先輩通過佛經中的典故通過字體演繹而來,這樣由典故轉化為舞蹈的表演方式,在18世紀時是由暹羅(今泰國)傳入緬甸的皇宮形成的。在18世紀時,泰國的《伊瑙》舞蹈劇中,由女子獨舞的形式進行表演,被稱之為暹羅舞,經過在緬甸的發展,在其原有表現形式的基礎上,融入了緬甸本國的文化,形成了現在的緬甸古典舞。

在泰國最早的《伊瑙》表演中,講述的是國王在驅趕駙馬時,為了能讓公主追趕上自己,一路拋灑石子做標記,公主抱著孩子邊追趕邊整理頭發,對愛情至死不渝的故事。該舞蹈的表演共計分為12段,即為公主整理頭發、抱孩子、撿石子等細膩的六段舞姿和公主追趕丈夫、步履有力等堅硬的六段,在表演的過程中演員張弛有度,剛柔并進,在前面的六段中彈指玩轉、步伐輕盈、柔軟多姿;在后六段中果敢硬朗、跪地板腰與節奏配合。

暹羅舞這樣的表演方式到了緬甸后,融入了緬甸舞蹈關節彎曲、手腳對稱、表演延續等特點,形成了如今緬甸的暹羅舞。

三、了解東南亞文化對緬甸舞學者的意義

(一)有助于緬甸舞學者豐富表演內核

舞蹈作為人類最常見的藝術表現方式,它需要人們對舞蹈背后的文化有所認識和理解才能在表演中融入個人情感,緬甸是歷史悠久的古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歷經了很多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留下了獨有的文化,緬甸舞蹈作為一種行為藝術將緬甸古老的國家進行展示,舞蹈的表演者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窗口,其表演的完成度、標準度都影響著觀者的感受,也決定了觀眾觀看后的心理反應與文化吸收轉化,這就要求表演者明白舞蹈背后的歷史典故和由來,才能在表演中引發共鳴,投入個人的思考,由表及里的感悟舞蹈的本質與本源。

(二)有助于增強緬甸舞表演時的飽滿度

東南亞文化對緬甸舞的影響是廣泛的,同時也是交互交織在一起,從宗教信仰到東南亞舞蹈派系、緬甸舞蹈分類,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要求,緬甸舞學者在學習和表演緬甸舞蹈的過程中,通過學習緬甸的文化加深對緬甸舞蹈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投入到表演當中,還原舞蹈本真。緬甸舞學者必得懷揣著一顆求知、求實的心態去體悟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通過感受文化的內涵提升表演整體的飽滿度,用眼神傳遞故事、用舞姿講述文化,使表演不僅達到形似,更上升到神似,這才是優質的藝術呈現。

(三)有助于緬甸舞學者對藝術的創新與探索

通過探究東南亞的文化從而提升對緬甸文化的認知,加深對緬甸舞蹈結構的感悟,在感悟與吸收的同時,通過不斷的實踐和表演,在原有基礎上對現有的文化進行沿革與創新,抱著這樣的信念才能提升學者在研習與演繹時的進取之心,今天,燦爛的緬甸文化也是通過世世代代的藝術家和民間表演者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而來的,然而創新需要基于古老的文化基礎,才能在不改變本來面貌的基礎上增添新的色彩。

四、結語

綜上,研習與探究東南亞文化對表演東南亞舞蹈的舞者而言意義深遠,只有在不斷的研習中才能真正參悟藝術的本質,感應緬甸人民先輩們在前進中的智慧與勤勞,通過探究他們的生活與歷史沿革,增加對緬甸舞蹈的熱愛與堅持,這才是藝術真正帶給表演者們的精髓與內核。

參考文獻:

[1]曹意強.考古學與藝術史:兩個 “共生 ”的學科 [J].美術研究,2009(1).

[2]施愛東.學術運動對于常規科學的負面影響兼談民俗學家在非遺保護運動中的學術擔當[J].河南社會科學,2009(3).

作者簡介:李超(1986-),女,山東,本科,國家一級演員,研究方向為東南亞地區舞蹈。

猜你喜歡
舞者表演
無臂舞者 原住民的吶喊
盯準一個點
輪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獨的舞者》
淺議滑稽戲表演藝術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義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風格 來自舞者的衣櫥靈感
瘋狂的舞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