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隴南旱作農業的土肥水管理探究

2021-12-26 18:11康成弟王海燕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1年7期
關鍵詞:旱區旱作土肥

康成弟,王海燕

(1.西和縣農業農村局質檢站,甘肅西和 742100;2.西和縣農技服務中心,甘肅西和 742100)

0 引言

在我區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旱作農業條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阻礙因素。要想進一步加快我國農業的發展,有必要對旱作農業的特征進行可行的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土肥水管理措施,降低旱作農業條件的不利影響。

1 旱作農業的特征

我區的旱作農業主要集中在西漢水流域的半干旱地帶和半濕潤偏旱地帶。這些地區的旱作農業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1.1 旱作農業的土壤特點

我區旱作農業的土壤特點,表現在黃土高原幾種土壤類型為主:第一山地褐土、紅壤土、風積黃土;半干旱偏旱地區川壩淺山區以沙壤地和淀土為主,植被少,裸露土壤多,蒸發量大而涵養水源的能力弱,個別地域土壤遭到不同程度的風蝕。而半干旱、半濕潤偏旱地區雖然降水強度較大,但是降水過于集中,使得當地的土壤遭到了嚴重的水蝕。部分低洼地區的田地,地下水位較高,水資源蒸發問題嚴重,所以土壤表現出了明顯的鹽漬化特點[1]。

1.2 旱作農業的土壤肥力特點

降水量有限對于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大多屬于旱作雨養農業區。但是除了降水量有限之外,土壤肥力對于旱作農業的產量影響也不容忽視。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當地農民群眾的施肥情況,對于農作物根系的生長息息相關。如果旱區的土壤水分不飽和,水分移動非常緩慢,則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水分,就依賴于其根系的向水生長。如果土壤的肥沃程度較差,農作物的根系生長能力就會減弱。找水能力減弱,也就無法向農作物持續性的供應水分,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如果土壤中的水分不足,肥力得不到充分發揮,作物抗逆性變差,還有可能使農作物出現病害。

1.3 旱作農業的降水特點

農作物產能低下的原因,除了降水量過少之外,還與當地水土流失問題的嚴重程度有關。首先,作物生長周期與降雨嚴重錯位,或雨熱不同季氣候常有發生,旱區受到當地氣候特點的影響,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降水量十分有限,水資源是相對稀缺的瓶頸因素。其次,旱區還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雨季大量水土資源的外流,更是對旱作農業的正常進行產生了影響。

2 旱作農業的土肥水管理

在當前人口不斷增長,農業勞動力資源又明顯減少,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土壤肥力較差,降水量較少,提升農作物產量的難度非常大。生產成本逐年加大情況下,撂荒地范圍不斷增多?;诖?,近年來政府發力,項目助推,我區相關部門對于旱作農業的發展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壤耕地地力提升等項目的實施,并以農業產業發展、合作社建設和土地流轉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的扶持政策下,以強化種養結合,農業循環,有機肥替代化肥,培肥旱區的土壤肥力,間接提高抗逆性,促進光合生產量,實現藏糧于田沃土技術目標,應對旱作瓶頸,技術體系成熟,效果良好,可與因地制宜地力推,則旱作農業的發展潛力依然不可小覷。

任何單項的農業技術在生產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提高旱作農業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貢獻率,只有從土、肥、水基礎工作集成組裝配套多項農業技術,才能在生產中發揮綜合效應,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2.1 旱作農業的土壤改良

針對旱區土壤的水蝕問題,可以通過以下三大措施來加強水土保持:第一,生物措施:即種植適用性的牧草等植被,借助植物根系的蓄水作用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預防;第二,耕作措施:即通過淺耕措施、中耕措施以及耙耱措施來避免土壤中水分被過分的蒸發掉,進而達到蓄水保墑的目標;第三,工程措施:即通過基本農田工程建設和水土保持工程項目等進行專項治理[2]。

針對旱區土壤的風蝕問題,為了保證治理效果,需要重點降低風力、提高土壤抗風能力。如種植牧草或樹木抗預土壤風蝕的治理措施。再例如,如果恰逢旱區雨季,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通過引洪淤灌的方式對砂質耕地進行改良。

針對旱區土壤的鹽漬化問題,為了保證治理效果,需要對當地土壤的水鹽情況以及相應的發生規律進行分析,然后再結合當地的地形特點,運用引洪淤灌的方式對上層土壤進行改良,或者進行排水系統的建立,阻止下層土壤中的鹽分移動到地表。另外,采取一定的生物措施,種植耐鹽牧草,也可控制土壤表面水分蒸發量,對鹽分上升進行抑制。針對鹽漬土的改良,還可以采取整平土地、深松深翻、中耕耙地,優選合適農作物品種等措施。

2.2 旱作農業的土壤培肥

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標。而絕大多數旱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在1.0%以下,部分重旱地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甚至低于0.5%,土壤肥力非常低。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越高,品質越好,土壤的理化性狀與水、肥、氣、熱之間的協調作用就越理想;土壤的保肥、保水、供肥、供水能力就越強;土壤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土壤的微生物和酶活性也就越高。由此可見,要想做好旱作農業的土壤培肥,就必須要對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進行提升,使其符合旱區生物氣候帶的標準生產水平。據研究,植物根細胞獲得氮和磷之后,會加速細胞分裂,進而促進植物根系的健康生長,而植物生長激素的作用也會對根的分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故增加有機肥的投入,強化秸稈還田,種地加強養地,提高土壤蓄納水源的能力,促進作物根系吸收水分的肥料效應,農作物的抗旱能力就相應更強[3]。

2.3 旱作農業的節水灌溉技術

影響旱作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降水量有限,水資源稀缺。促進旱作農業發展,就必須對集水、節水灌溉技術的科學合理應用。目前,適用于旱區的節水灌溉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種:噴灌、地下灌溉、滴灌、覆蓋節水、果園生草、大水漫灌改成小畦微灌或滲灌技術等。

2.4 用好用活天然降水

針對干旱半干旱地區降雨量少,分布時空又不均勻,春旱出現的次數最多,也最為嚴重,常常影響農作物的播種、出苗和生長的氣候特點,為了擺脫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抗旱、年年受災的被動局面,科學“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墑”,用好用活天然降水,是旱作農業生產的根本出路和途徑。目前,加大成熟的覆蓋技術,只有與集雨措施,覆蓋保墑措施密切結合起來,特別是與地膜全地面覆蓋技術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做到對天然降水的接納與保蓄,使其充分利用。

一是充分接納保蓄降水,實現了有限降水的高效利用。在覆蓋方式上,變半膜為全膜,有效防止了降水的蒸發;在覆蓋時間上,從播前覆膜變為秋覆膜或早春頂凌覆膜,有效防止秋冬春季節土壤水分的蒸發;在播種方式上,將平鋪穴播變為雙壟溝播,實現降雨集流,使自然降水利用率由40%提高到80%,并不斷探索創新,構建現代科學抗旱技術體系。

二是擴大玉米、經濟作物適種范圍。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使山塬旱地大面積種植玉米和其它經濟作物成為現實,擴大了作物種植范圍,使可種植區域由海拔1 800 m提高到2 300 m,由年降水400 mm以上的區域擴展到250 mm的區域,區域內擴大適種面積大幅增加。

三是增產效果十分顯著。在正常年景下,全膜雙壟溝播作物較半膜覆蓋相比,以玉米為例一般增產150 kg/667m2,平均增產30%以上,黑色地膜覆蓋馬鈴薯平均增產25%以上。

2.5 將耕地改造與生態環境建設進行結合

有鑒全球變暖和不可逆轉的干旱問題,及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土壤耕地地力退化速度加快的形勢,要想做好旱作農業的土肥水管理,促進旱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探索走出一條恢復優化生態環境的新路子。首先,土地利用實施宜農為田、宜草還草,宜林則林,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通過草林結合來對旱區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行有效的控制,促進生態系統的快速恢復。其次,走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發展目標,實現以畜促肥,以肥養地,以地儲糧,種養促經的多贏局面形成。采用綜合措施提升當地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激發旱區農民群眾種養結合,三產融合,齊頭并進,全面發展,面對旱作農業,提高認識,讓群眾充分意識到改善生態環境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2.6 將旱作農業土肥水管理與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結合

做好旱作農業的關鍵措施就是提高土肥水管理技術,并與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結合,是有效促進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首先,以耕地改造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實現當地農業綠色、安全、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提高當地農民群眾經濟收入為重點,進行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實現當地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其次,加大適宜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力度,通過發展附加值高,產業鏈長的經濟作物等方式,提高當地的農業效益,促進耕地利用率,以厚實的經濟促進提高土肥水的技術應用和設施投入。最后,結合當地土壤的實際情況發展生態農業。如保護地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以促進土、肥、水利用的科技水平,實現農業良性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水平[4]。

3 結語

綜上所述,鑒于旱區氣候條件下的農業生產特點,根據本區域土地投入現狀,唯有促進旱作農業的土肥水科技管理為基礎。強化土壤改良、耕地培肥工作,加強節水農業技術的應用。將耕地改造與生態環境建設進行結合、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旱區旱作土肥
加氣對西北旱區膜下滴灌棉花生長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讓“有機旱作·晉品”成為一張靚麗名片
基于根系層水分狀態的旱區凈灌溉需水量模型構建和應用
有機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機旱作落地生根 實用技術推廣見效
土肥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有機旱作』上做出特色
寧南旱區溝壟集雨結合覆蓋對土壤水熱肥與馬鈴薯產量的影響
普及土肥適用技術完善農業綠色發展
淺談農業生產中土肥技術推廣現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