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策略下的校園廢舊工業建筑更新改造
——以某高校鍋爐房改造為例

2021-12-28 10:38曹博褚作勇
重慶建筑 2021年12期
關鍵詞:鍋爐房熱壓遮陽

曹博,褚作勇

(安徽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安徽淮南 232001)

1 項目背景

20世紀80年代,鍋爐房作為一種穩定的熱源被廣泛運用于各大高校的冬季供熱。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此類建筑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現多數被閑置或拆除。

某高校鍋爐房(圖1)建于2003年,2005年政府集中供暖后,鍋爐房被關閉整頓[1]。項目位于該校操場東側,南側為學校物業管理中心和教學樓,北側為研究生公寓,東側一墻之隔為某醫院家屬樓。項目用地南北長約215m,東西寬約45m,面積約為9500㎡。在國家采取集中供暖措施后,學校將鍋爐房廢棄停用,目前只剩下建筑主體部分。一層的部分房間被改為該校建筑學院模型室,其他均已廢棄。因長年風吹雨淋,沒有修繕,建筑整體破敗不堪,內部一片狼藉,但主體結構基本沒有受到破壞,為后期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結構基礎。

圖1 鍋爐房現狀手工模型及節點照片

2 改造利用的設計定位

2.1 改造思路

因該校建筑學院缺乏設計空間,計劃將該鍋爐房改造為設計辦公樓。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選用經濟高效的建筑材料、工藝方法、設備等,運用被動式的節能策略,對建筑進行改造,以使其在校園中煥發出新活力。

2.2 改造條件

鍋爐房主體(圖2)可分解為四部分:(1)辦公輔助用房;(2)機電控制室和運煤廊架;(3)鍋爐承臺;(4)煙風系統。四部分之間的功能、結構條件各不相同,形體相互脫離或設有變形縫?,F狀面積約1280㎡。

圖2 鍋爐房現狀模型

有利因素:建筑主體鍋爐房現狀結構良好,結構平立面規整,荷載的傳力線性清晰,承載力高;鍋爐承臺與煙風系統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機電控制室與運煤廊架為鋼框架結構,不同結構之間有明顯的變形縫,每一層之間高度不盡相同,但又存在著高差聯系,使其具備靈活的改造再利用條件;建筑內部空間氛圍獨特,在陽光下,墻壁會出現大量的光斑陰影,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建筑外部空間具有強烈的縱深感,高聳的體量使其成為場地的獨特標志物。

不利因素:鍋爐承臺處柱網較為密集,空間進深很大,在底部空間壓抑感較強,由于原建筑采光要求較低,因此建筑整體開窗面積較小。

2.3 改造原則

2.3.1 實用性

結合場地現狀,考慮到改造的難點為:場地南北長,東西窄;入口的選擇受限,因鍋爐房北邊為研究生公寓,西臨操場,東邊一墻之隔為居民樓,所以入口只能開在南側;西側擁有良好景觀朝向,但要降低操場噪音干擾;改造后,還要考慮不減少東側居民樓的日照時長。

2.3.2 功能性

鍋爐房改造的首要目的就是滿足使用功能。將原有廢棄建筑改造成為建筑學院教學樓,要充分考慮師生對教學、實驗、創作、學術交流的需求,同時還要關注使用舒適度,將聲、光、熱、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在內[2]。

2.3.3 經濟性

經濟性包括設計階段和后期運營階段的經濟性[3]。在設計階段,要結合現有結構和空間,以較低的造價獲得較大的使用面積和高性能的空間,合理利用當地主導風向和太陽輻射熱,設置窗戶并增加遮陽設施。后期運營階段,積極開發場地內的太陽能資源,以及地表的淺層地熱,進行合理的水資源規劃,夏天可利用地道風進行降溫。

2.3.4 修舊如舊

綠色改造是以節約能源資源、提升人居舒適感、增加使用功能等為目標,對既有建筑進行改造、更新、修繕等活動[4]。改建后,建筑造型應當使用新的設計元素,配合場地原有的建筑材料,達到與舊建筑形體特征的統一[5]。將改擴建部分與原有建筑的風格融合,還原建筑本身的真實性、可讀性。

3 設計策略

3.1 利用Ecotect模擬軟件分析

通過分析夏至日、冬至日陰影累積分布及太陽軌跡(圖3、圖4)可知:建筑南側部分被遮擋,而西側幾乎無遮擋,太陽直接得熱較高,因此需要注意西側遮陽。通過風頻風向(圖5)分析可知:冬夏兩季的主導風向和風速一致,盛行風向為東北偏東。建筑整體應遵循西或北一側低、其他三側高的環狀布局形式,且盡可能使建筑成梯狀排布,同時,與主導風向呈現為垂直關系。

圖3 采光分析

圖4 建筑表面熱輻射分析

圖5 風頻風向分析

3.2 建筑功能設計

建筑主體(圖6)分為四層:一層公共空間為資料圖書室,因地下有人防且地基結構復雜,保留原有柱網,密集的柱網在空間上可以隔離聲音和視線;二層為夾層,是資料圖書室上的躍層空間,該層室內空氣流通性較差,需要借助機械排風;三層為演示匯報空間,可供學生評圖;四層為演示匯報空間的上空,站在四層扶手欄桿處,可以與三層進行視線交互,使得左右兩個辦公區連接在一起,豐富了演示匯報空間的層次感。

圖6 各層內部空間解讀

3.3 綠色節能設計

3.3.1 自然通風

ECO風頻風向分析結果顯示,該地冬季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為西南風,房間進行風壓通風形成的風壓小于10Pa,要在房間內形成良好的穿堂風,其進深應小于14m,所以主要通過熱壓通風,以解決自然通風問題。

公共空間:采用豎直集熱板式和特隆布墻式太陽能煙囪加強室內熱壓通風(圖7),在普通拔風井熱壓通風的情況下,確定中合面位于二層空間中間偏下,中合面之上溫度T1等于室外溫度T,中合面下的溫度T2小于室外溫度T,并且越靠近中合面,T1越接近T2,故拔風井中合面之上的開口不起拔風作用。

加強性太陽能煙囪熱壓通風(圖8)是通過設置太陽能煙囪,玻璃經過太陽照射后升溫,使煙囪內溫度T3高于室外溫度T,讓整個拔風井開口都具有拔風作用,增強了拔風效果。且煙囪內的蓄熱墻在夜間釋放熱量,使其在夜間也有通風效果。

辦公室:辦公室采用豎直集熱板和傾斜集熱板式屋頂太陽能煙囪(圖9)來加強室內的熱壓通風。首先,將室外空氣通過地下室引入室內,室外空氣在地下遇冷,溫度降低,導致上下空氣形成壓力差,壓力高的下層空氣源源不斷地向壓力高的上層空氣流動,形成室內通風。在通風路線上,設置沿走廊方向的拔風井,以解決內走廊通風問題。另外,還可利用樓梯井作為拔風井(因其上下聯通,所以是一個天然的拔風井)。

圖7 普通效果下公共空間拔風井熱壓通風

圖8 加強性公共空間太陽能煙囪熱壓通風

圖9 辦公室整體通風路線

3.3.2 自然采光

通過ECO建筑表面太陽輻射分析數據可知,可采用四種遮陽方式:(1)格柵遮陽:西立面采用格柵式遮陽板,并且將豎向遮陽旋轉一定角度,可以防止太陽高度角高時陽光射入室內引起的眩光。建筑南向采用雙墻體設計,通過挑檐遮擋南向多余的日照;(2)整體遮陽:基地西曬情況較為嚴重,在建筑主體位置建兩座遮陽墻,可有效解決西曬問題;(3)綠化遮陽:采用斜屋面綠化和垂直綠化,夏季隔熱,冬季蓄熱保溫。同時,改善建筑品質,增加工作者的生活情趣;(4)太陽能遮陽板:在屋頂加設太陽光伏板,可有效利用可持續能源,達到節能目的的同時,還能阻擋太陽光直射。

3.3.3 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

采用屋頂和墻身綠化(圖10)。植被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麥冬草,結合滴灌技術,可實現免維修管理或者少維修。

圖10 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構造圖

綠化優點:夏季隔熱,冬季儲溫;延長屋面使用壽命;建筑西面正對操場,綠化可減小噪音;綠色景觀可美化校園;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降低區域環境溫度。

3.3.4 其他綠色策略

雨水收集系統:結合覆土屋面收集的雨水,經過雨水收集管道,通過雙層墻內的落水管,經過中水系統,收集到蓄水池道中。收集的雨水可用作灌溉。

地道風系統:鍋爐房煙風系統是該類建筑獨特的構圖元素和標識。地表以下冬暖夏涼,由于地下氣溫與室內氣溫不同而產生壓強差,從而促進了空氣循環,使室內空間和地道風之間形成對流。夏季可以降低室內溫度,冬季將地道風里的暖風排入室內,可有效改善室內熱環境。

暖通空調系統:為了降低暖通空調對能源的消耗,在設計空調系統送風管道的時候,應該根據現場環境,盡量使通風管道橫平豎直,減少彎曲和總長度,這樣可以大大減小冷熱負荷在送風管道內的消耗,從而節約成本、節省能源。

3.3.5 建筑防火及疏散

考慮到消防設計要求,在建筑一周留有高度和寬度均大于4m的消防車道。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要求,在疏散寬度上,要求每100人的疏散寬度不能低于1 m,該項目樓道寬度為1.5m,滿足要求。室內任意一點至最近安全出口距離不超過37.50m,也滿足要求。

4 結語

一個優秀的綠色建筑并不是大量節能技術的“堆砌”,而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綜合技術經濟性比較,合理選擇相應技術。

圖11 改造后效果圖

該項目鍋爐房的綠色改造(圖11)具有多方面的建設意義:(1)將校內的廢棄建筑激活,使其成為校園東側的新亮點,擴展了校園功能,為校內師生提供了教學、科研、創作設計、演講匯報的新功能空間,緩解了老校區因用地緊張而造成的功能空間不足問題;(2)對于建筑本身來講,改造給予了建筑新的活力,使得本來破敗不堪的建筑煥然一新;(3)以綠色策略手法對建筑進行更新改造,促進了建筑和場地環境的和諧,并充分考慮到了使用者的需求,為相關案例的改造與研究做出了一定的示范。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自攝。

猜你喜歡
鍋爐房熱壓遮陽
各種遮陽方式在各地區遮陽有效性探討
一起熱壓三通開裂失效機理研究
集中供熱煤粉熱水鍋爐房設計要點
基于FPGA熱壓罐的溫度和氣壓控制研究
鍋爐房現狀調查及分析
——以沈陽市和平區既有鍋爐房為例
陶瓷纖維擺塊式熱壓卷圓模設計
JG/T500—2016建筑一體化遮陽窗
基于聚合物微納米制造技術的熱壓成型機研制
遮陽織物的光學性能測試
燃氣鍋爐房消防安全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