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助式社會服務傳遞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探索研究

2022-01-01 08:38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潘亞軍
區域治理 2021年19期
關鍵詞:階梯養老群體

青島科技大學法學院 潘亞軍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改革的漸進式深入,社會工作的發展多表現為自上而下的“嵌入型”,而在“嵌入”的過程中,表現為具有經濟偏向的特點。社會工作的發展呈兩極分化趨勢,在經濟發達地區,社會工作朝著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嵌入性好,在經濟、政治發展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嵌入性則差[1]。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多以微觀方法、理論為主,而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社區工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容納志愿服務資源,通過社會服務更普遍的形式,增強經濟不發達地區對社會工作的認同感和專業認可。

(二)理論基礎

1.參與式發展理論

參與式發展理論是一種微觀的區域發展理論,與現代化理論的“宏大敘事”不同,它強調尊重差異、平等協商,在“外來者”的協助下,通過當地社區成員積極、主動地廣泛參與,實現可持續性的、成果共享的、有效益的發展[2]?;ブ诫A梯服務傳遞系統,旨在動員團體力量,以彌補社會分層中精英與非精英的差距,以優帶良,通過團體動力實現服務質量升華,服務層次多元化。

2.社會分層理論

互助式階梯服務傳遞系統立足于社會分層理論,根據專業能力的可量化指標,對參與系統者進行能力評估。社會分層理論以經濟、聲譽、權力作為階級劃分標準,這類標準也將作為系統測評的劃分標準參考[3]。換言之,一個人所具備的社會資本多寡將決定著他可以提供服務質量的閾值極限。在承認差距的前提下,通過系統篩選,進行區域志愿服務人力資源質量評估,再通過社會調查將被服務群體需求進行指標可操作化和評估,以服務多元化滿足需求層次化。

(三)概念界定

1.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可以總結為個人通過社會聯系獲取稀缺資源,并由此獲益的能力[4]。針對于社會資本的指標測度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參考:一是人際社會網絡,例如親友關系、鄰里網絡、禮金往來;二是組織成員身份,比如是否為某一組織的成員,以及包括市民資本在內的因擁有某一組織成員的身份而進行的社會行動。

綜上所述,作為從市民資本角度出發總結而出的社會資本可定義為個體的主觀經濟地位,可更好地作為服務的測度標準,衡量不同種類服務之間的價值[5]。

2.時間銀行

時間銀行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在美國得到應用。時間銀行是針對于養老問題提出的,參與該系統的用戶需要通過身份信息建立一個專屬于個人的時間銀行賬戶,每個公民只能擁有一個賬戶。每個公民可以在系統直接發布自己需要的服務內容,系統會根據實時商品服務情況以及周圍用戶的實時情況對該項需求進行服務上的匹配。服務代價為時間幣(TBC),整個服務交易中不存在第三方[6]。

二、社會服務傳遞中的現存問題

(一)人口流動

個體化社會的趨勢,構建了新形勢下的人口流動社會融合趨勢,可概括為經濟盛行狀態下的城市制度堅冰阻擋著亟待在城市扎根的多類型流動人口[7]。受經濟推力和拉力影響而發生的人口遷移,將會大規模地改變城鄉二元的人口結構,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8]。

流動人口會因地域和戶籍制度限制,在新的社區形成新的地緣、業緣、血緣關系,但同時又保留有原有的社會關系?;谏鐣鲃邮苌鐣蛩睾蛥^間因素制約,“三留守問題”成為了熱點話題,怎樣去緩解家庭角色缺失現狀,賦予老幼婦女、病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正常的生活功能與生活權利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困境。

(二)養老問題

2000年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老年撫養比達到 16.8%,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快。但人口流動與養老文化變遷使養老方式轉變[9]、老年群體養老風險增加、政策需求多元化[10]。一方面由于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過早,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足以適應老齡化程度,養老產業發展緩慢。另一方面,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部分老年群體仍然固守著居家養老的觀念,對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抱有抵觸情緒[11]。

城市社區養老體系也多呈“嵌入式”發展,機構養老成本過高,老年人群體受主觀經濟地位的制約,難以享受到健全完善且智能化的新型養老服務,因而只能選擇居家養老。但社區居家養老面臨著子女無法照料、家庭設施配套不足、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服務質量和服務內容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

三、具體對策:“互助式階梯”的構造

(一)社區內傳遞

通過建立合理的信用積分制度,以服務作為個人信用積分的附加值,并將該服務的積分以“時間銀行”的服務轉化方式,附加在其受益目標身上[12]。根據個體的主觀經濟地位差異,通過服務的社會價值、市場價值對其進行定價,再轉入個人的信用積分賬戶中。

面對社區自身存在的人口流動所導致的“三留守問題”和老年人養老問題,可以結合社區優勢,通過挖掘社區自身資產,進行合理的服務傳遞。社區本身是有能力去解決問題的,但是由于信息渠道受到堵塞,從而形成了個人的“能力缺失”假象[13]。通過互助式階梯所搭建的完善的信息交流平臺,個人可以將自己的優勢能力轉化為服務傳遞出去,去解決本社區他人在該方面的“能力缺失”問題。在服務傳遞的過程中,個人所存在的優勢能力在該層面由于處于可以彌補他人能力不足的水平,看起來就像形成了社區內該能力層面的能力水平階梯。以此類推,完成社區內能力階梯式互助循環。

(二)社區間傳遞

通過信用積分制度在全國通用的未來預想,結合地區經濟水平實際差異,形成以城市社區為主的高等院校及社會組織群體為第一階梯,以全國各地處于行政等級為市縣區中的中小學校為第二級階梯,高等院校師生在其所處的城市或者城市主體轄下的各縣區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為當地的需求群體提供服務,再傳遞到個體指定積分轉化受益人所在位置的中小學校,開展一對一、多對多的互助式鏈接服務幫扶活動。

例如:A地區高校的理想幫扶對象為B地區城市、農村社區,受限于時空限制,實際幫扶對象為A地區城市、縣區社區老人。以信用積分制度為連接,將“一對一”座城市,或者“一對多”座城市的高校與中小學連接起來,建立理想跨空間幫扶對象,通過幫扶實際對象,獲得“助一得多”的助人滿足感升華,再將其納入提供服務者的信用積分檔案中,可以將其作為一種考核分數,在其未來進行社會獎勵考核時作為其個人檔案的附加價值。

互助式階梯既是不同教育等級之間的鏈接,也是代際群體間的年齡階梯鏈接,又是能力差異的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鏈接,將志愿和助人精神通過學生群體延續,傳遞至每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掀起一股助人的潮流,塑造出互助式的大社會環境。

四、結語

“互助式階梯”作為一種社會服務傳遞方式的構想,是建立在優勢視角之上,以“能力鏡片”去看待社區的資產,從而實現社區自身問題的優勢互補,劣勢互助。

從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理念出發,通過合理的系統運作去改造社區服務氛圍,增強社區環境的服務能力,可以為多類群體解決自身能力不足所導致的非正常發展問題,從而恢復正常的功能,甚至達到增能的效果。

猜你喜歡
階梯養老群體
階梯
養老生活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養老更無憂了
良師·階梯·加油站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養老之要在于“安”
藝術創意階梯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不容忽視的校園“小群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