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鄉村建設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

2022-01-10 12:27歐陽日輝左臣明
新經濟導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電商數字農業

□ 曹 婕 歐陽日輝 左臣明

一、引言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政府和企業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到2025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兩年多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確定117 個縣(市、區)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發布了20 個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案例。同時,大型互聯網平臺也積極投身數字鄉村建設,阿里巴巴發布了數字鄉村解決方案,數字鄉村項目加速落地;騰訊“為村”為鄉村振興搭建數字平臺;京東推動鄉村振興的奔富助長計劃初見成效。

目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經驗啟示?如何與共同富裕同頻共振?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調研了浙江省龍泉市、杭州市臨安區、象山縣,湖南省炎陵縣,江蘇省豐縣、沭陽縣等六個縣(市、區)的數字鄉村建設情況。調研發現,數字技術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賦能,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數字鄉村建設為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效激發農民和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例如基層干部和農村居民數字素養水平偏低,數字技術與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程度不深,對數據的開發利用不足,農業數字化的商業模式不完善等,這些問題極大制約了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實現。

二、建設數字鄉村促進共同富裕的機制分析

數字鄉村是伴隨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數字鄉村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擴散效應、溢出效應、普惠效應和網絡效應,對農業生產經營、涉農資金獲取、人力資本提升產生積極影響,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

(一)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

信息通信技術(ICT)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主要指為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ICT技術創新擴散效應的機制是,技術領先企業具有示范效應,技術落后企業具有模仿效應,企業間在技術運用上還有聯動效應,基于內部的創新擴散因子和外部的擴散模仿因子共同構成了技術創新擴散模型(Bass,1969)。實踐表明,ICT 創新擴散在推進農業和農村數字化轉型中發揮了先導性、戰略性、倍增性和輻射性作用,創新擴散隨著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的深入,其創新效應驅動越加顯著(胡文玉、王文舉,2020)。信息技術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模仿效應和創新效應是逐步顯現的,先是通過電子商務等業態產生模仿效應,有效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電商化以及規?;?;然后通過ICT 深度融合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生聯動效應;數字技術促進新模式、新業態涌現,釋放了創新效應,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穩步前進。

(二)信息和知識的溢出效應

創新擴散不僅表現在技術創新方面,還表現在信息和知識的擴散和溢出。信息技術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創造新業務流程、新應用程序和新組織結構的創新性上,信息和知識的擴散更多地體現在人力資本提升和內生動力的打造。信息技術強大的知識溢出效應可以分為兩類:技術知識和業務功能知識,業務功能知識通常成本太高、難度太大,促進技術知識流動更能發揮信息技術的知識溢出效應(杜傳忠、郭美晨,2016)。信息和知識溢出效應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機制為,一方面,信息溢出通過改善信息不對稱發揮作用,互聯網平臺實時推送農產品市場信息,提高產銷對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農業生產風險。比如,結合農產品價格波動、惡劣天氣與自然災害預警等實時數據,為農民決策提供可靠支持,實現農業生產從“事后處理”到“事前預測”的升級轉變(肖若晨等,2019)。另一方面,知識溢出可通過加速城鄉信息流動、人才流動來實現。城市有效的知識空間溢出已成為其發揮引領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作用和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信息技術增加教育資源獲取的機會和可得性,由此帶來的培訓、就業和創業機會能吸引更多人才涌入農村,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拓展市場參與范圍,幫助居民獲得更加廣泛和平等的機會(牟天琦等,2021;胡倫、陸遷,2019)。

(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

數字技術是鄉村振興和減貧的強大工具。數字技術的內涵不斷豐富,是多種數字化技術的集稱,既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也包括智能手機以及所有其他用數字方式收集存儲、分析分享信息的工具。數字技術釋放普惠效應的主要機制是,改善農村的軟環境,進一步縮小城鄉的數字鴻溝。農民和農村商家沒有能力單獨完成產業數字化轉型任務,數字鄉村需要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鄉村解決方案研發推廣、應用場景打造、產銷對接數字化、數字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開發等問題,必須依靠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打造普惠的、共性的、公共的數字化環境,持續加大服務支撐賦能力度。比如,數字普惠金融利用數字技術,拓寬了傳統普惠金融服務的邊界、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促進資本等要素的合理化、均等化配置,成為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殷賀等,2020)。數字技術可以利用現有的現金交易將農戶、小鎮青年、農村婦女、殘障人士和貧困人口納入金融體系,使用移動支付大幅提升了普惠金融覆蓋率。獲得金融服務是減少貧困與不平等的關鍵一步,智能手機擁有率和互聯網上網率顯示出利用信息技術實現普惠金融擁有廣闊前景(世界銀行,2018)。

(四)互聯網平臺的網絡效應

網絡協同效應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主體,如企業個體、網民個體或者某種技術的相互協同,通過互聯網平臺產生的效果。網絡協同效應的本質是相對于工業時代相對傳統、封閉、線性的供應鏈管理體制而言的顛覆性創新,互聯網平臺為多角色、大規模、實時的社會化協同提供了載體,基于互聯網平臺共同創造新的巨大價值。大型互聯網平臺擁有龐大的客戶群,形成的海量數據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引致的搜尋成本,提高供需精準匹配(程強,2018)。大型互聯網平臺在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中抓住關鍵痛點,再通過一個點連成“一條線”,從而帶動中小企業的“一個面”。大型互聯網平臺開放計算能力和數字資源,既為平臺企業自身服務,又賦能產業鏈供應鏈條內的中小微企業,這樣就形成一個數字化的產業鏈條,產生大中小、產供銷、內外貿、前后向、高中低等不同方面的協同效應(李權云,2021)。

三、建設數字鄉村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

總體來看,六個調研縣(市、區)的數字鄉村建設近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比如,2019 年,龍泉市竹木產業總產值達106.3 億元,竹木小家具電商銷售占全國同類產品45%以上。2021 年,炎陵黃桃全產業鏈綜合產值26.3 億元,電商銷售率達70%,農民人均增收超萬元。盡管這些地方的數字鄉村建設各有千秋,但也有一些共同之處,即以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通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賦能,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帶動相關產業加速發展,從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共同富裕。

(一)筑牢集約高效的數字基礎設施

補齊數字基礎設施短板,打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安全適用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解決“數字鴻溝”的第一道溝“接入溝”問題,讓鄉村享受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務,是建設數字鄉村的首要任務。

湖南炎陵黃桃種植至今已有30 多年,2021 年炎陵縣黃桃總產量6.5 萬噸,同比增長25.5%,電商銷售率達70%,黃桃產銷帶動近4 萬桃農人均增收超萬元。圖為炎陵黃桃通過直播促銷。圖/炎陵縣電子商務協會

1.完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

六個調研縣(市、區)都非常重視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 基站建設,推動5G 覆蓋區域向農村延伸,擴大農村公共場所WIFI 覆蓋面,在農村實現網絡信號全覆蓋。目前,炎陵縣已實現行政村無線信號100%覆蓋,有線寬帶100%通達。株洲鐵塔公司已于2018 年對炎陵等地做了5G 站址建設規劃,預計2022 年完成5G 站點全覆蓋建設。

2.布局數字鄉村基礎設施

優先布局物聯網、地理信息、智能設備等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重點提升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促進智慧農業發展、服務群眾生活和改善基層治理。比如,豐縣運用大數據、物聯網、GIS 定位等數字技術建設智慧農場600 畝,建設可視化牧場160 畝;全縣14 座垃圾中轉站、15 座污水處理廠、525 條河流通過攝像頭實現了遠程實時監測。

3.建立集決策支撐、主體服務、產銷管理為一體的集成系統

集約高效的數據系統有利于提高決策和治理效率。比如,臨安數字鄉村建設總體架構是“135N”,即構建一個“天目云農”數字鄉村平臺,聚焦鄉村數字經濟、數字治理、數字服務,創建涉及農業農村的N 個特色應用。龍泉創建“四艙兩端”集成系統,其中“四艙”指農業產區駕駛艙(展示全市各產區農業構成數據)、產業物聯網駕駛艙(展示各生產基地監控檢測數據)、數字產業農合聯駕駛艙(展示農業產業整體概括數據)、電商孵化駕駛艙(展示淘系平臺、政采云平臺、供銷e 城平臺線上營銷數據);“兩端”指集生產加工監控、產業服務、產品溯源等功能為一體的“龍泉農業”APP 移動端,用于數據分析、經營管理、總體呈現的生產管理PC 端。豐縣投資2000萬元研發縣級“互聯網+綜合治理平臺”,實現基層治理平臺的互聯互通、風險研判處置的扁平化指揮。

(二)重點打造種產供銷數字化平臺

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是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培育形成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農村電商品牌,讓更多優質農產品搭乘互聯網快車出村進城。

1.生產數字化

技術賦能,使農業生產可視可控,降低農業風險,減少生產成本,擴大農業生產利潤空間。一是打造農業大數據歸集共享平臺。臨安數字鄉村“一張圖”應用框架、炎陵農產品(黃桃)電商大數據中心,歸集全域涉農數據,結合遙感技術,讓農民精準掌握土壤生產能力、作物生長態勢、病蟲害、自然災害等,使得農產品生長全過程可視化。通過產業組織化管理、智能決策、自動控制等技術手段,實現精準施肥、精準灌溉、自動化作業,使得農業生產遠程可控。臨安山核桃產業大腦全面覆蓋臨安地區山核桃種植、加工與流通環節,線下數字示范基地鋪設蟲情、土情等傳感器,線上與電商平臺、食品安全監管平臺對接,采集全產業鏈數據,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二是“平臺+基地”模式促進鄉村特色產業數字化升級。比如,數字豐縣“城市大腦”數據運行中心,打造并優化農業大數據歸集共享平臺、數字農牧場管理平臺、數字農業農村服務平臺等數字鄉村平臺應用場景,先后建成智能化無人育苗基地、數字化農牧場、自動化農產品加工企業等一批示范基地,通過應用信息監測、數據分析、智能決策、自動控制等技術手段,示范帶動本地農戶由原來憑經驗、靠人力的傳統作業模式,向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養、標準化生產轉變。

三是提供公共服務,防范生產風險。龍泉市開發“公益林信息化管理系統”,解決傳統落界方法“人力成本高、耗時長、落界表述不清晰、權屬劃分不公正”等問題,解決了補償金糾紛,使得林業補償金精準發放到戶。象山縣建成漁船進出港雷達識別系統、漁船動態管理系統等,雷達監控點對全域漁船綜合研判,全時段、全天候監管進出石浦港的漁船,減少了無序捕撈,避免船只越界、惡劣天氣帶來的風險。

2.供需數據化

技術賦能,使供需雙方精準匹配,減少搜尋成本、溝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炎陵縣在其農產品(黃桃)電商大數據中心為農戶、經銷商提供數據入口,雙方發布真實供應量、需求量,使得供需精準匹配,大大降低供需錯配帶來的非必要周轉和耗時,加快初級農產品流轉。象山縣建設了農村產權交易線上平臺和鄉村產業線上招商平臺(農村閑置產權數據庫),讓農戶和投資主體了解雙方供需情況,通過VR 看標等技術,實現在線交易,打破交易雙方的時間、空間、場地等限制,2021 年上半年,象山農村產權交易線上交易累計金額突破1 億元。豐縣已歸集農業種質資源數據、農村集體資產數據、農村宅基地數據3.4 億條。龍泉市建立生態資源流轉中心,集中發布林地流轉、林農產品等信息,推進供需精準適配。

3.產品品牌化

農產品品牌化可以提高產品溢價,平臺賦能可以提高產品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溢價能力,為促進農民增收創造良好條件。一是積極創建品牌。比如“炎陵黃桃”“象山紅美人”“沭陽盆景”等,農業主體可以通過申報獲得品牌授權,享受免費的營銷紅利和品牌溢價,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龍泉香菇通過“龍泉農師”品牌附加值及配套供應鏈優化服務,整體溢價25%。二是全力推廣品牌。利用融媒體中心平臺、本地網紅抖音號、農民自有微信號等新媒體,大力推廣品牌,打開本地及周邊區域市場。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通過淘寶直播間等線上平臺為本地農產品背書,打開國內市場。2019 年,淘寶“花鄉沭陽”館成功上線,“買好花、信沭陽”品牌形象得到廣泛傳播。三是維護品牌形象。開發種苗溯源、產品溯源系統,推行“一苗一碼、一樹一碼、一品一碼”,實現特色農產品全程溯源。目前,豐縣已通過審核納入138 家溯源企業,建立溯源產品256個,同時進行品牌打假,維護品牌形象。

4.銷售電商化

電商賦能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線上線下結合創新銷售模式,大大提高了銷售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提升了縣域產業品牌價值和集群效應。2020 年,豐縣電商企業(個人網商)發展到3.7 萬家,快遞業務量突破1 億件,電商銷售額達64 億元,在全國農產品網絡銷售十強縣中位列第七,農村電商工作榮獲2020 年國務院“真抓實干、成效明星”激勵表彰。炎陵縣電商團隊廣泛參與到黃桃銷售中來,2021 年炎陵縣在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平臺上有494 個商鋪,累計銷售114 萬斤;微商約9000 戶,其中授權3612 戶,共銷售超過3100 萬斤;通過微信小程序、抖音等電商平臺銷售226 萬斤。臨安區白牛村共有電商企業68 家,其中千萬級企業6 家,創造了年銷售額4.7 億元的“白牛奇跡”。同時,白牛村農村電商帶動周邊地區電商和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如物流、包裝、印刷、生產加工等產業,逐漸形成“白牛效應”。

(三)政府大力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1.強化技術支撐

一是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炎陵縣深化“院縣”科技合作,與上海市農科院合作組建聯合專家服務團,對“炎陵黃桃”產業開展專業技術服務;邀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專家教授開展炎陵黃桃深精加工技術培訓,全縣近200 名黃桃種植戶和經營加工者參加培訓,有效促進黃桃種植和深精加工技術的推廣。二是鼓勵本地技術達人傳幫帶。炎陵組建農業發展協會,將本地具有農業管理經驗的政府官員、具有種植養殖經驗的農民納入會員體系,定期舉辦經驗分享會、在線培訓等,為農民答疑解惑、傳授經驗。

2.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引導金融機構提供新型金融產品。數字化賦能使得農產品、林產品等的預計產量、風險系數清晰可見。炎陵、龍泉倡導金融機構將農產品作為質押,為農民提供“黃桃貸”“公益林貸”“政銀擔”等小額貸款,降低貸款門檻和利率壓力,為農戶發展農業生產積累資金。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地政府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象山不斷加大對種糧農戶的補助力度,全面覆蓋糧食種植、設備購置、農產品加工等環節,財政資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農業生態循環、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7000 余戶,投保金額8.8 億元。

(四)提升鄉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建設數字鄉村的關鍵,具備專業技能、充滿活力的新農人利用數字化工具,成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的主力軍。我們調研的市縣都高度重視人才培訓工作。比如,炎陵根據縣域內電商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體系,從0到1,從設備采買使用到產品售后處理,為網紅賦能,使其熟練掌握淘寶直播及開店技能。同時,在縣域內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計算機應用、電子技術應用等相關專業,培養一批數字青年。豐縣開展信息化人才下鄉活動,針對農民進行信息化知識普及和網絡新技能培訓,提升農民信息化素養。臨安區舉辦“行家里手”能力提升培訓班,精準助力臨安區領導干部提升數字素養并在數字化改革方面取得實效。

(五)政府與大型互聯網平臺合作推動

地方政府積極爭取大型互聯網平臺的技術和智力賦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比如,豐縣與阿里深入合作,構建了“1+1+N”市場化運營機制:1 個知名電商企業+1 個縣域運營主體——徐州通創智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帶動N 個從事銷售及服務的小微電商企業聯合發展。與平臺合作打假維權保護品牌,比如,炎陵縣利用阿里巴巴網站維權投訴處理通道,對淘寶、天貓、京東等網店有關“炎陵黃桃”進行市場溯源凈化處理,通過投訴處理通道刪除侵權鏈接57 條(家)。龍泉聯合阿里巴巴建立“供銷e 城”電商學院實訓基地,年輕人及農業從業者可通過沙龍講座、職校課程、釘釘視頻、組團學習、創業大賽參與其中,充分獲取專業化的農產品研究、淘寶直播、電商創業、電商運營等干貨知識,有效推進人才向多元化、高層次發展。沭陽引進“淘寶大學”,36 周“周周訓”常態化開展,或有針對性地定制化開展電商技能培訓,利用新技術手段提升銷量。

浙江龍泉市大力推廣智能化育苗大棚,通過物聯網技術監控大棚溫濕度、光照、土壤、作物生長環境等,并能一鍵操作連棟大棚開閉、調控室溫、噴灑藥水等,實現遠程大數據分析和精細化管理。圖/阿里數字鄉村

四、建設數字鄉村促進共同富裕的經驗和啟示

綜合以上六個縣(市、區)建設數字鄉村的實踐探索,我們總結基本經驗和啟示如下。

(一)技術賦能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基石

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落后是城鄉居民形成“數字鴻溝”和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興科技的推廣應用,互聯網企業在政策的指引下積極投入到鄉村振興中,利用數字技術讓農業生產精準可控,暢通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通道,使得農業決策更加科學,決策成本降低;農業生產方式更加集約節約,生產成本降低;產品流通更加便捷,交易成本降低;電商銷售渠道更廣,銷售成本降低;氣象預測更加精準,農業受氣候因素影響程度降低;數字普惠金融“村村通”,有效緩解農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技術賦能讓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成為可能,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

(二)發揮品牌效應是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

信任是最大的交易成本,品牌是基于信任的共識。經銷商是否愿意采購、消費者是否愿意購買,靠的是對產品品質的信任。數字技術既可以在生產流通銷售過程中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解決供需錯配問題,還可以解決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任問題。比如,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可以用于建立新型數字信任。數字技術賦能疊加品牌效應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的信任問題,讓質量上乘的農產品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大大促進優質農產品的銷售量,而市場的叫好和品牌效應又反作用于生產端,以更加優質的農產品和良好的服務回饋于消費者,形成農業提質增效的良性循環。

(三)打造利益共同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機制

利益分配是農業數字化的關鍵。農企利益聯結是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平臺、農戶、合作社、電商協會等相關利益者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體,是建設數字鄉村的重要動力。比如,炎陵黃桃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為建立黃桃產業相關利益聯結體做了大量探索,在維護黃桃品質、促進產銷對接、宣傳推介品牌、維權打假等方面形成合力。在數字鄉村建設中,大型互聯網企業以低門檻的平臺將農戶納入產業鏈,以更高標準的產品、更受歡迎的品牌、更穩定的產供銷體系、更低廉的融資成本應對市場風險,使生態系統內的利益相關者從中受益。地方政府必須深入了解產業的上下游環節,把效益估準、預期收益搞明白,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利益調節機制、保障機制和分配機制,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讓平臺和企業有利潤,又要讓農民分享到更多“增值收益”。

(四)政府有效支持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建設數字鄉村和實現共同富裕,都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政府要有效支持。所謂有效支持,就是政府應該在數字鄉村建設中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們認為,政府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重點工作主要包括: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打造和維護區域公用品牌、維護市場秩序等。當前,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是重中之重,是解決數字鄉村建設的“龍頭”,大數據平臺的運行可以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促進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大幅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比如,豐縣“城市大腦”數據運行中心開始發揮網絡協同效應。

(五)激發內生動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

數字技術對人力資本的提升,大大增強了農民的發展信心,是激發農村內生動力的重要引擎。農民熱情高漲,開拓創新意識強烈,干事創業氛圍濃厚,內生動力充足,才能實現農業農村創新發展,實現更高水平的富裕。比如,炎陵縣黃桃產業的成功,是因為有一支愛農業、懂農業、懂電商、會經營的干部隊伍和創業隊伍打造了內生動力,縣領導高度重視特色農業和縣域電商融合發展,帶頭進行試驗、摸索經驗,當地電商協會積極探索挖掘一些適合做電商的農產品,僅僅幾年時間,炎陵已發展黃桃種植面積5.2 萬畝,有5.8萬人以不同方式參與產業鏈,2020 年3.42 萬桃農人均增收9776 元,帶動3145 戶貧困戶(9749 人)戶均增收6200 元。

五、高質量建設數字鄉村促進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議

(一)做好頂層設計,加強政企合作

數字鄉村必須加強統籌協調、頂層設計、總體布局。一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成立數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轄區內數字鄉村建設相關事務,協調各主體責權利關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就數字鄉村建設相關問題定期開展討論和論證。二是做好頂層設計。以規劃為引領,制定相應的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更好地促進數字鄉村建設。三是理順責權利關系。明確政府部門各主體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權責,劃清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打造利益共同體,激發企業、農民創新創造的活力。四是加強外部協作。協同外部研究機構、互聯網企業以及各類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做到政府有為、市場有效、社會有責。

(二)強化技術賦能,促進產業融合

通過數字鄉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僅停留在農產品銷售的范疇內,政府要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及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生態。一是延長產業鏈。通過綜合利用大數據,精準把握消費者偏好,開發可滿足消費者期待的產品;大力促進數字技術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的融合,為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賦能;借助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資源整合優勢,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二是促進產業融合與聯動。充分利用新媒體,打造各類網紅產品、網紅打卡地,建立名牌產品與普通產品的鏈接,以名牌產品帶動普通產品。加強農業與旅游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游憩休閑、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建立層級更高、結構更優、可持續性更好的鄉村現代化經濟體系。

(三)提升數字素養,培養數字人才

數字鄉村建設離不開數字素養較高的人才。一方面,要加快培養數字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對農民數字化知識技能的培訓,普及數字農業農村相關知識,提升數字技能。加強鄉村數字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批數字農業農村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管理團隊,吸引年輕人返鄉,提升鄉村人力資本,不斷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培養體系、培訓方式的適用性和便捷性。要考慮農民知識結構,設計與農民知識水平相當的培訓課程,探索與鄉村居民知識結構相匹配的數字技能培訓方式。此外要重視數字弱勢群體,農村弱勢群體的貧困既體現在收入貧困,也體現在教育培訓的貧困,對婦女、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要制訂專項培訓計劃,提升數字包容性。

(四)創新產銷對接,優化供應鏈

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一是整合鄉村郵政和快遞網點,通過市場機制整合鄉村的快遞機構,組建縣域快遞共配服務網絡,打通物流體系“最后一公里”。二是建設數字鄉村生態,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產銷對接的B2B、B2C、C2C、C2M 模式,探索打造B2B 平臺,提高產銷對接效率,促進農產品個性化定制化發展。三是要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農村實體店,充分對接社區團購平臺,把農村“夫妻老婆店”改造升級為新型連鎖便利店,促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

(五)加強干部培訓,增強發展本領

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數字經濟思維能力和專業素質,增強發展數字經濟的本領。一是加強干部培訓。與數字經濟專業培訓機構、大型互聯網平臺和高??蒲袡C構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數字技能提升相關培訓,培養一批既懂農業、又懂數字經濟的領導干部。同時要經常組織基層干部實地參觀考察數字鄉村建設走在前列的地區,將有益經驗引進來轉化為本地發展優勢。二是強化安全意識。要提高領導干部對數據安全問題的敏銳度,把握好保證數據開放和保護數據安全之間的“度”,嚴格保護涉密數據,謹防“指尖上泄密”。

猜你喜歡
電商數字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電商助力“種得好”也“賣得火”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電商贏了,經濟輸了
電商鄙視鏈中的拼多多
答數字
數字看G20
電商下鄉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