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弱冷空氣對渤海海霧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

2022-01-18 09:34王銳劉彬賢
海洋預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低層黃海冷空氣

王銳,劉彬賢

(天津市氣象局天津海洋中心氣象臺,天津300074)

1 引言

海霧發生于海上及沿海地區的低層大氣中,是由水汽凝結導致海上水平能見度低于1 km的天氣現象[1-3]。黃渤海是中國近海發生海霧最頻繁的海域之一,海霧直接威脅到海上作業的安全。海霧以平流冷卻霧最為常見,是指暖濕空氣移動至冷海面凝結成霧[4]。大氣的環流形勢與邊界層內溫濕結構對海霧的生消有重要作用[5-6]。海霧在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春冬季頻發,上游的冷空氣補充到海面上空,亦能促進暖濕空氣冷卻凝結成霧[3]。受北部長白山脈阻擋,渤海海面率先受到回流弱冷空氣的影響,利于海上大氣邊界層低層形成適宜的海氣溫差,促進海霧的形成與發展[7]。

由于海霧發生的廣闊海域中缺少觀測信息,并且形成條件十分復雜,單純利用觀測手段和統計方法不能實現對海霧的準確預報,為了將這些復雜的因素引入到海霧的研究中,數值模擬逐漸成為海霧研究和預報的主要手段[8-9]。本文基于天氣預報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和cycling-3DVar同化方案[10-11],對2020年3月一次受冷空氣影響的海霧個例進行研究。此次海霧過程的特點在于,海霧發生前沒有足夠的濕度條件,海平面氣壓穩定,上游高空槽東移引導冷空氣侵入低層,冷空氣前沿受渤海北部陸地山脈阻擋,低層冷空氣沿山脈南下,使渤海海面受弱偏北氣流控制。弱冷空氣使得邊界層內的溫度降低,高層溫度偏高,有利于形成逆溫結構,同時冷空氣促進水汽冷卻凝結。當海霧發生時,低層開始有西南向氣流輸送水汽,配合低層的降溫過程,符合平流冷卻霧的生成機制[12]。此次海霧發生前,影響渤海低層的弱冷空氣是導致成霧的重要因素,本工作為冷空氣發生前的海霧預報研究提供參考。

2 天氣背景分析

2020年3月7—8日在黃渤海發生了一次大范圍海霧過程,夜間海霧的演變是根據Wang等[13]提出的反演方法,利用HMW-8紅外通道數據反演得到。8日08時(北京時,下同),衛星俯拍到渤海和黃海大部分海區被海霧和高云的結合云體覆蓋,云體西側邊界清晰,與海岸線走向吻合,云體形態考慮為海霧;隨后南部及北部霧區逐漸消散,主體呈東北西南向帶狀分布;夜間霧區大面積消散,零散分布于山東半島附近,21時海上霧區基本消散(見圖1a)。

圖1 海霧霧區與水平能見度觀測

為證實高云覆蓋之下低層有海霧生成,利用地面及海上自動站水平能見度觀測數據(見圖1b),能見度在5 km以下(輕霧和霧)的范圍與可見光云圖的云體分布吻合。渤海灣云體較厚,渤海A平臺及塘沽站全天能見度均在2 km以下,個別時段小于1 km(見圖1c),達到了海霧標準;午后霧區向黃海北部擴散,大連與丹東站能見度迅速降至10 km以下,達到輕霧級別。結合衛星和地面能見度觀測資料,此次海霧過程覆蓋渤海及黃海北部海域,與陸地霧相連呈東北西南走向,海霧在渤海灣濃度較大,霧區自西向東發展擴散。

從天氣形勢上看(圖略),500 hPa高空槽移至貝加爾湖附近,上游偏西氣流引導冷空氣東移,山東半島有高空淺槽;700 hPa在渤海上空出現冷舌,環流形勢穩定,受上游偏北氣流影響,為該層補充弱冷空氣;850 hPa渤海上空受反氣旋式環流控制,利于低層水汽輻合,在冷舌配合下,渤?!綎|半島的溫度露點差<3℃,水汽凝結顯著,上游溫度梯度密集,海上降溫過程將持續,降溫增濕過程得到穩定維持,利于海霧發展。

地面形勢場中,7日08時地面高壓位于渤海西北部,渤海海面位于東西兩高壓之間的低壓帶,水汽從黃海向北輸送,同時受冷空氣回流影響,渤海北部風向轉為東北風,低層溫度降低;20時海面風力較弱,南部以偏南氣流為主輸送水汽;8日08時受黃海北部高壓控制,海面溫度降低,利于逆溫結構的形成[14],東北氣流與偏南氣流沿高壓邊緣在山東半島南側匯合,利于水汽凝結,導致海霧在該海域穩定維持。

3 溫濕特征分析

3.1 降溫增濕

3月氣溫逐漸回暖,但海表面溫度依然低于氣溫,海溫整體呈由南向北梯度遞減。當暖空氣遇到冷海面,會利于水汽的冷卻凝結。宋亞娟[15]對北太平洋海霧發生頻率的氣候學特征研究表明,黃海海表溫度與大氣溫度的差值在-2~1℃是成霧的海氣溫差適宜條件,溫度差值太大,水汽不易達到飽和凝結成霧。

7日08時是此次海霧過程的初始階段(見圖2a),海面開始受回流冷空氣影響,渤海海域海氣溫差在-5℃以上,過低的溫差不利于水汽凝結,黃海北部及中部海區海氣溫差滿足-2~1℃的條件,此時霧區主體發生于黃海海面;8日08時(見圖2b),冷空氣使海面溫度降低,渤海北部海氣溫差減小至-2℃左右,相比7日更利于水汽凝結,黃海海面仍然保持良好的溫差條件,此時海霧霧區覆蓋黃海大部及渤海海域,符合觀測事實。

圖2 海氣溫差分布(AB線代表沿緯向做垂直剖面的位置)該圖基于審圖號為GS(2020)4630號的圖層制作,底圖無修改

8日08—20時,受回流冷空氣影響,2 m氣溫由南向北梯度遞減,08時渤海北部溫度在2℃左右(見圖3 a),低溫利于水汽凝結,同時強迫海溫,降低下墊面溫度,促進偏南暖濕氣流輸送至低溫區冷卻,利于海霧的發展。午后,隨太陽輻射增強,氣溫略有升高,海面上空最低溫度升至6℃左右,仍維持北冷南暖分布,海面蒸發作用增加空氣濕度,同時偏南風力增加,水汽輸送強烈,使得霧區得以維持。夜間,海面溫度整體降低,溫度梯度不大,偏南氣流輸送強度減弱,凝結條件減弱,導致海霧逐漸消散。

圖3 8日08—20時溫度、風、濕度和變壓(從左到右依次為08時、11時、17時和20時)

8日08時(見圖3 b),海面受高壓控制,偏南風為海面輸送暖濕空氣,相對濕度整體較高,黃海北部及東南沿海相對濕度達到99%以上,低層大氣接近飽和,與觀測事實主體霧區位置對應,同時該海區低層出現3 h變壓正值區,降溫作用顯著,利于水汽凝結成霧。午后受太陽輻射影響,低層相對濕度降低,3 h變壓強度減弱,僅黃海北部海區降溫作用得以維持,對應觀測事實霧區逐漸消散。夜間隨著氣溫降低,3 h變壓增強,但低層相對濕度最高僅在90%左右,不足以使霧區進一步發展。

3.2 水汽條件

1 000 hPa水汽通量與水汽通量散度表明,8日08時(見圖4 a),水汽在渤海中部、黃海中部及黃海南部輻合效果明顯,與該時刻相對濕度大值區一致;14時(見圖4 b),水汽輻合區在黃海北部、山東半島及黃海南部沿岸三點一線,與觀測霧區東北西南的帶狀分布吻合;夜間水汽輻合區整體減小,海面水汽條件減弱,不利于霧區進一步發展。受低層冷空氣的影響,低層海面以偏北風為主,整個過程的南向水汽輸送表現不佳,結合濕度分析,海面上空水汽含量充沛,輸送作用不是主要因素。

圖4 8日1 000 hPa水汽通量(箭頭矢量,單位:g(/hPa·cm·s))與水汽通量散度(填色,單位:10-5 g(/hPa·cm2·s))分布該圖基于審圖號為GS(2020)4630號的圖層制作,底圖無修改

4 海溫敏感性試驗

4.1 模式數據

(1)利用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提供的FNL(Final Reanalysis Data)再分析數據生成WRF模式的背景場和側邊界條件,模式底邊界條件利用0.25°×0.25°的日平均海溫數據(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NEARGOOS,網址:http://rda.ucar.edu/datasets/ds083.2)。

(2)將常規地面和探空觀測數據用于同化過程?;贖MW-8衛星紅外通道數據反演海霧霧區,并進行霧區預報準確率評分(網址:http://222.195.136.24)。

4.2 模式設置

模擬過程均采用2層嵌套區域(圖略),投影方式為蘭伯特投影,區域中心為(37.5 °N,120.5 °E),模擬大區分辨率為30 km,嵌套區與分辨率為10 km,格點數分別為130×151與91×91,模式垂直分為44層,時間步長為180 s,邊界層方案為YSU方案,積云對流方案為Kain-Fritsch方案,微物理方案為PLin方案,輻射方案分別為RRTMG長波輻射方案和Dudhia短波方案,背景誤差方案為CV5。

同化過程采用高山紅等[10-11]提出的cycling-3DVar同化方案,為模式提供更高質量的初始場。

3.實行開放式教學,做到既要“走出去”,又要“請進來”,組織學生觀摩英語教育碩士舉辦的仿真教學活動,到附屬中小學聽課、上課和指導中小學生開展口語訓練、舉辦英語角、英語講演比賽等活動,將課程的學習與大、中學的英語教學實際銜接互動,進行教改創新,同時把教學實習納入到教學中來,讓英語開放式教學在大學、中學、小學等不同教學階段都得到實現。

4.3 試驗設計

基于WRF模式與cycling-3DVar同化方案,利用FNL再分析數據生成模式背景場,同化常規地面和探空觀測數據。將霧區模擬結果(見圖5a)與觀測事實對比,在模擬初始時刻,霧區形態與觀測相似,主體覆蓋渤海海區,南部延伸至東南沿海,渤海北部霧頂高度大于400 m;午后霧區范圍逐漸減小,霧區北部和東部邊界整齊,與觀測事實相吻合,北部霧頂高度逐漸降低;夜間霧區主體形態穩定,渤海東北部和山東半島陸地霧區進一步發展,霧頂高度在400 m以上。

從該模擬效果分析,雖然霧區主體形態與觀測接近,且大致模擬出了霧區消散的的過程,但在初始時刻沿岸陸地產生了大片的虛假霧區,模擬后期霧區再次發展,與觀測事實相悖。為分析回流冷空氣強度對霧區模擬效果的影響,將冷空氣強度作為海表面氣溫的影響因子,對模式背景場2 m氣溫(后簡稱“氣溫”)值進行敏感性試驗,詳見表1。

表1 海溫敏感性試驗

4.4 模擬結果分析

4組敏感性試驗的霧區形態(見圖5b—e)與Exp-1有顯著差別,試驗中氣溫降低的幅度代表冷空氣的強弱。Exp-T-2(見圖5b)的霧區范圍和霧頂高度在整個時段都顯著增大,虛假霧區過大且未能模擬出霧區的真實形狀;Exp-T-4(見圖5c)氣溫降低4℃后,霧區范圍明顯縮小,初始時刻霧區分布在渤海灣和黃海中部沿岸地區,隨后南部霧區消失,僅有北部霧區維持發展,雖然初始時刻霧區位置與相對濕度大值區和水汽輸送區域一致,但后期霧區模擬結果的范圍過小,漏報明顯;Exp-T-6(見圖5d)初始時刻很好地模擬出了霧區的真實形態,且霧頂高度大值區與觀測事實較為吻合,隨著降溫強度的增大,使水汽充足區域的霧體更厚,且并未造成過多的虛假霧區,但后期未模擬出霧區消散的過程;Exp-T-8(見圖5e)的降溫強度最大,海霧的范圍隨之顯著擴大,其中霧區高度并無顯著差異。

進行直觀分析后,利用客觀統計評分方法,選取本次海霧覆蓋區域,將觀測與模擬的霧區離散到該區域內的網格點上,對兩者進行逐點統計評分,評估霧區模擬效果的優劣。利用HMW-8衛星紅外4-1通道數據,根據Wang等[13]設計的海霧反演方法得到觀測霧區,模擬霧區為WRF模擬結果中模式最底層云水含量≥0.016 g/kg的區域,同時效仿衛星鳥瞰方式,將霧頂高度定義為從高至低云水含量≥0.016 g/kg[10]且高度低于400 m的位置[16]。在霧區統計評分的區域內(與圖5霧區模擬結果的范圍相同,已將海上及陸地被高云覆蓋的區域剔除),將全部模擬時次的觀測霧區和模擬霧區插值到相同的網格(0.1°×0.1°)上進行比較,取平均值。

圖5 數值試驗的海霧霧區模擬結果(從左至右依次為08時、11時、14時、17時、21時和23時;填色為霧頂高度水平分布;藍色實線表示10 m高度云水混合比為0.016 g/kg的等值線)該圖基于審圖號為GS(2020)4630號的圖層制作,底圖無修改

本文利用4個指標評估霧區模擬效果:擊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代表準確模擬霧區占真實霧區的比例,POD=1代表模擬霧區完全與真實觀測吻合;正報率(Success Ratio,SR)表示霧區模擬準確的格點數占全部霧區模擬結果的比例;偏差率(Bias)代表真實霧區與模擬霧區格點數之比,結果越接近1越好;公平預兆得分(Equitable Threat Score,ETS)是將上述3個指標的結果綜合起來,是更加客觀的定量評分標準,其值越接近1,代表模擬的結果越好。

表2 4組試驗的評分結果(括號中的斜體字表示各項指標相對Exp-1的改進率,單位:%)

海霧發生在海上大氣邊界層中,初始場在該層結內降溫與增濕表現的強弱,對霧區的模擬結果十分關鍵[18]。1 000 hPa(見圖6a),冷空氣造成的降溫大值區位于渤海西部和黃海中部沿岸,降溫幅度在3℃以上,整層的增濕效果明顯,與降溫區對應的云水含量普遍增加0.5 g/kg以上,降溫與增濕的配合利于水汽凝結成霧;模擬后段兩塊降溫區強度減弱,但云水含量依舊處于增長趨勢,不利于海霧的消散。925 hPa(見圖6b),在模擬初期表現出2℃以上增溫效果,冷空氣并未對該層的溫度造成影響,這種低層降溫、高層升溫的溫度垂直結構有利于逆溫層結形成,利于霧區發展;同時該層結增濕效果顯著,垂直層結的水汽條件充足是導致模擬結果霧頂高度增高的原因之一。

圖6 Exp-T-6相對Exp-1在不同高度上的溫度與云水含量差異(從左至右依次為08時、11時、14時、17時和20時;填色代表氣溫:℃;黑色實現代表云水含量,單位:g/kg)

穩定的逆溫層結對海霧的維持與發展有重要作用。結合水平層結冷空氣對低層的降溫作用,沿圖2中AB線位置做垂直剖面。與觀測霧區對比,Exp-T-6比Exp-1的霧頂高度更高,在模擬初始時刻(見圖7a),渤海灣附近出現了3℃左右、高度約200 m的降溫層,位置與觀測主體霧區相吻合,但增濕效果并不明顯;隨后在渤海西部的降溫強度顯著增大,利于水汽凝結,是導致該區域模擬結果的霧頂高度增大的主要原因;在模擬中后期增濕層出現在黃海北部,增濕效果到達了0.5 g/kg,雖然該區域沒有降溫層與之對應,但海表面的偏南風為其輸送了暖濕空氣,充足的水汽條件造成模擬后期霧區難以消散。

圖7 Exp-T-6與Exp-1沿圖2中AB線溫度和濕度差異的垂直剖面(黃色實線均為云水混合比,單位:g/kg;填色代表溫度,單位:℃;黑色實線和綠色實線分別表示Exp-1與Exp-T-6的霧頂高度,單位:km)

為進一步分析低層降溫(冷空氣)對霧區的影響,結合Exp-T-6與Exp-1在1 000 hPa(圖略)風場和相對濕度增量,Exp-T-6在初始時刻渤海灣受冷空氣前沿影響,西北風增量明顯,對應相對濕度略有增加;受北部山脈阻擋,冷空氣轉為東北氣流回流,降低了背景場低層氣溫,同時該區域相對濕度顯著增加;午后低層東南風增量明顯,渤海西部沿岸的暖濕氣流輸送穩定,水汽條件充足。在模擬中后段冷空氣的強度較弱,未能抑制偏南氣流,是造成后期霧區未能及時消散的原因之一。

冷空氣的強度發生變化會直接影響海氣溫差,將Exp-1和Exp-T-6模擬結果的海氣溫差進行比較(見圖8),-2~1℃是最適合海霧發展的海氣溫差[15],模擬初始時刻Exp-1在渤海灣的海氣溫差為-4℃以上,此時氣溫偏高,冷空氣降溫效果較弱;隨后在渤海西部中部海面的海氣溫差整體增大,冷空氣過早地結束不利于海霧維持,而該時段觀測中渤海灣仍有海霧穩定維持,顯然正常的冷空氣強度無法較好模擬出霧區位置。Exp-T-6初始時刻在渤海大部都維持了-2~1℃的海氣溫差,后期在渤海灣、渤海海峽和黃海北部均保持了適宜的溫差條件,且與觀測霧區的位置吻合,結合對模式溫度和濕度場的改進,顯著提升了海霧的模擬效果。

圖8 Exp-1與Exp-T-6的海氣溫差分布(時間從左至右依次為08時、11時和14時)該圖基于審圖號為GS(2020)4630號的圖層制作,底圖無修改

5 結論與展望

本文對2020年3月7—8日黃渤海一次大范圍海霧過程進行數值模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1)高空環流穩定,在黃渤海上空形成穩定的環流條件;高空槽引導冷空氣東移過程受山脈阻擋,回流南下,為海面上空帶來干冷空氣;地面受高壓控制,成霧區域在高壓西側,是冷暖氣流的交匯區,利于水汽凝結成霧。

(2)冷空氣南下強迫低層氣溫降低,模式背景場下墊面氣溫的敏感性試驗表明,降溫強度對霧區模擬結果的改進明顯,同時對溫度濕度結構影響顯著。當氣溫降低6℃時,霧區客觀統計評分結果最佳,在1 000 hPa降溫幅度達3℃,水汽混合比增加0.5 g/kg,相對濕度增大,同時增加了偏北風量,有利于成霧區域水汽凝結。

(3)在垂直方向,冷空氣僅對1 000 hPa造成顯著降溫,925 hPa增溫明顯,利于逆溫層結構的形成,降溫區配合云水混合比的增加,利于水汽凝結,且降溫增濕區與觀測主體霧區相符。

得到預期結論之余,我們仍發現工作中存在不足之處,對未來工作展望如下:(1)本次海霧個例受高云覆蓋影響,在反演與統計評分中,對低層海霧的識別效果不佳。(2)在背景場氣溫敏感性試驗中,氣溫調整的數值比較粗糙,應結合本文得到的結論,對氣溫下降6℃上下繼續進行敏感性試驗,找到最佳值。(3)下墊面溫度降低只是回流冷空氣對霧區模擬結果影響的因子之一,后需針對氣溫降低的整體影響做進一步研究。(4)數值模擬結果雖對溫濕結構改進顯著,但對霧區范圍的模擬效果不佳,將進一步探究冷空氣在模擬過程中對霧區模擬結果的影響因素。

致謝:感謝中國海洋大學高山紅教授對海霧數值研究工作的傳授與教導。本文同化所使用的常規觀測資料由高山紅教授的“區域大氣與海洋短期實時預報系統”中獲得。

猜你喜歡
低層黃海冷空氣
南海夏季風垂直結構的變化特征及其對中國東部降水的影響
刻舟求劍
東方濕地 黃海明珠
冷空氣小怪獸來了
關于冷空氣的八個真相
冷空氣從何而來
關于低層房屋建筑工程造價的要點及控制措施探討探索
冬日暖暖
住宅樓層影響壽命
低層高密度住宅設計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