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紅外探測器焦平面成像的白天測星技術研究

2022-01-26 02:14李崇輝米科峰詹銀虎
測繪工程 2022年1期
關鍵詞:星體短波波段

張 耿,張 超,李崇輝,米科峰,詹銀虎

(1.信息工程大學, 鄭州 450001;2.61363部隊,西安 710054)

天文導航是一種以可觀測星體為基礎的自主導航手段。通過精密光學傳感器,測量星體相對于參考基準點的高度與方位角,再根據精密星歷獲取星體的運動規律與精確坐標位置,解算出參考基準點的經緯度以及姿態航向,從而實現天文導航[1-2]。

目前,可見光CCD的天文導航技術已趨于成熟,基于現有的儀器設備很難再有突破性的提升,研究的方向更多是朝著智能化、自動化、快速化發展。而另一方面,隨著短波紅外探測器技術的迅猛發展,通過短波紅外探測器進行全天時天文定位定向的導航系統,將成為?;完懟煳膶Ш轿磥戆l展的重要方向。傳統的天文導航以可見光波段傳感器CCD作為白天測星采集星光的儀器,然而可見光波段的傳感器受到白天強烈的太陽光照、云層吸收、散射等因素干擾后,會嚴重影響成像質量,無法實現全天時天文導航[3]。而在短波紅外波段,其天空輻射要遠遠低于可見光波段,薄云、煙、霧霾等對恒星星光的衰減也弱于可見光波段[4-6]。因此,短波紅外設備對比可見光CCD在白天測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目前,常規的可見光CCD白天測星技術是利用長焦距大口徑的光學儀器與CCD組合進行觀測[7-8]。但是CCD在白天強光環境下工作會產生“過飽和”現象,且大口徑長焦距的鏡頭成本高、體積大,不便于攜帶,因此,傳統上有3種改善白天測星技術的方法[4]:①通過單鏡頭雙CCD設計或降低CCD積分時間等方法消除CCD在強天空背景輻射下產生的畫面“過飽和”現象;②改用特殊的光學鏡片直接降低進入鏡頭的全部光強度;③通過使用電子倍增CCD或背照式CCD等高靈敏度特殊電荷耦合器件,直接增強觀星的靈敏度[9]。工藝水平受限,上述3種方法均存在需改進的地方,并不能完好地解決可見光CCD白天測星成像的問題。比如在方法一中,“過飽和”現象產生時輸出端的信號置換不能保證校正CCD與標準CCD數據邊沿的較好銜接,在最終處理時可能會出現圖像斷層現象[10]。而在國外,美國Microcosm公司于2006年研發的型號為DayStar的紅外天文導航裝備,在正午海上的測星能力已經達到+7.1星等[4,11],關于紅外天文導航的研究則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居多,相關設備的實測試驗較少。

文中通過對短波紅外傳感器的測星特點進行分析,配置原理樣機并進行試驗,采用高性能短波紅外波段InGaAs焦平面探測器,在短波紅外波段觀測星體進行白天測星。實驗結果表明,此樣機可以在清晨或黃昏等太陽輻射較弱的白天成功觀測到可見光波段以外的恒星,并且短波紅外波段大量的可觀測恒星,對于提高測星的靈敏度與動態范圍以及實現全天時天文導航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參考意義。

1 短波紅外對比可見光儀器測星的技術優勢

在光學中,將0.9~2.5 μm區間的電磁波命名為短波紅外波段,將短波紅外波段劃分為J(1.24 μm),H(1.66 μm),Ks(2.16 μm)3個波段。圖1顯示了J,H,K 3個紅外窗口在電磁波輻射中的具體波段位置。

圖1 光譜波段示意圖(μm)

1.1 大氣傳輸與天空背景輻射

大氣輻射和太陽輻射是白天天空背景輻射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文獻[3]的相關研究中表明,短波紅外波段的白天天空背景輻射中,太陽輻射占絕大部分,而且其功率遠低于可見光波段的輻射。而在大氣輻射上,可見光輻射的大氣透過率比短波紅外波段低約20%~30%;另一方面,霧、霾、云層等大氣遮擋物對可見光輻射的衰減比相對于短波紅外波段的更高[3]。

由此可以得出,短波紅外波段大氣散射少,星圖信噪比高,比可見光波段更適合白天測星。

1.2 探測器滿勢阱能力

無論是可見光波段CCD傳感器還是短波紅外波段InGaAs傳感器,其內部像元的勢阱都是有電荷存儲上限的,所以一旦感光層接受的光照強度超出限制范圍,電荷將勢阱充滿,即會出現電荷“溢出”現象。而InGaAs焦平面探測器作為短波紅外傳感器,其每個像元所能儲存的電荷數量遠大于可見光波段CCD傳感器,一般CCD的滿勢阱電荷數量在10~100 k之間,而一般短波紅外傳感器的滿勢阱電荷數量能達到1 M以上[12]。目前,日本濱松公司的紅外探測器勢阱已經達到5Me-,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Judson公司的J22和J23系列InGaAs紅外探測器的勢阱超過9Me-[13]。

短波紅外波段傳感器更大的滿勢阱電荷儲存量可以充分提高積分時間與系統的探測孔徑,削弱電荷飽和現象,從而獲得充足的白天測星信噪比。而可見光CCD傳感器較小的滿勢阱電荷儲存量限制了光學系統的口徑及曝光量,導致系統整體測星信噪比、測星極限以及測星頻率均弱于InGaAs短波紅外探測器。

1.3 可觀測星體數量

根據國外實驗表明,白天在海上通過不同短波紅外波段的傳感器可觀測到的最暗星等為:H波段+6.4星等、Ks波段+5.8星等[14]。分析2MASS星表提供的數據,統計J,H,Ks波段可觀測的小于+6星等的恒星數量。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可見光及短波紅外星體數量統計

從表1中得出以下結論:在一個水平的亮度級別上進行比較,短波紅外波段的星體數量遠大于可見光波段。所以從測星概率來講,短波紅外波段同樣遠大于可見光波段。另外根據數據分析,K波段在白天可以選擇的參考基準星體最多,H,J波段其次,可見光波段最少。

2 紅外天文導航設備選型配置

系統樣機的選型調試流程如圖2所示。其中,傳感器選型和紅外鏡頭選型為最關鍵的部分。

圖2 短波紅外天文導航系統選型調試路線

2.1 傳感器選型

當前,科學家們觀測紅外線的手段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紅外線的熱效應以及被觀測物體產生的紅外熱輻射進行觀測的紅外熱感探測器;另外一種則是利用儀器探測物體自身的電子吸收紅外光線后產生的逸出光電子,即紅外光子型探測器。紅外熱探測器的優點在于其紅外波長有較寬的響應范圍,即使是微小的改變也能被紅外熱探測器所觀測,其缺點在于如果待觀測材料的熱敏感性較差,其探測速率就會有比較明顯地降低。而紅外光子型探測器通過紅外光照射物體產生的光電效應進行觀測。利用光電效應進行觀測的優點在于其響應速度非???,一般在感應到紅外輻射的幾秒之內就可以完成光電效應,尤其是以半導體為主要材料的紅外光子型探測器,其光電效應的產生幾乎在于感應紅外輻射的一瞬間,大部分的紅外光子型探測器也都是使用以半導體材料為主。不過紅外光子型探測器也有其明顯的缺點,較快的響應速度帶來的問題是其紅外波長的響應范圍比較窄,大部分半導體只對極小波長范圍內的紅外光波產生響應[15]。表2列出了兩種紅外探測手段的優劣對比。

表2 不同紅外觀測手段的優劣對比

在實際應用中,紅外熱探測器受限于熱量流失,由于存在只能定性無法定量的問題,從而逐漸被淘汰出高精探測需求市場。而紅外光子型探測器的靈敏度隨著工藝科技的發展不斷提高,其從單元式結構發展為多元式結構,單色型材料發展為多色型材料,從線列發展為面陣,同時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對高精度高準確度的紅外探測器需求也越來越大[15]。

常用于制作紅外光子型探測器的材料包括HgCdTe、InGaAs、PtSi等。目前,市場上已經形成了以HgCdTe和InGaAs為主,GaSb、PtSi等其他材料為輔的格局。表3給出了HgCdTe和InGaAs兩種主流材料制造的紅外探測器特性對比[16-19]。

表3 不同材料制造的短波紅外焦平面探測器對比

由表3可知,HgCdTe材料的紅外探測器需要在低溫環境下工作,而且其在暗電流和非均勻性方面有所不足[20]。InGaAs材料的紅外探測器,具有穩定性好、探測率高、均勻性好等特點,而其可在常溫下工作的特點更符合野外天文導航定位作業的工作環境。因此,對于晝夜短波紅外天文導航來說,InGaAs材料的紅外傳感器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

本文最終選取了某型號InGaAs材料短波紅外相機作為系統樣機的傳感器,其部分技術參數如表4所示。

表4 傳感器部分參數

2.2 鏡頭選型

文中選取了國產的TKL50和美國Navitar公司的兩款鏡頭作為系統樣機的鏡頭。

TKL50是專為短波紅外波段(0.9~1.7 μm)設計的鏡頭,可匹配1″的大型探測器。光圈采用多葉片設計,可提高光圈調節精度和入射光均勻性,鏡片表面鍍0.8~1.8 μm的多層增透(AR)鍍膜,透過率高,結構滿足高抗震環境,適用于檢測、分類及質量控制等多種短波紅外成像應用,是用于短波紅外成像的一種緊湊、輕巧的鏡頭。

Navitar公司是美國海軍定制鏡頭供應商。文中采用的是其生產的OptiStar SWIR Lenses 1-19180型號鏡頭,在0.5~1.7 μm短波紅外光透過率高達95%,鏡頭性能優異,成像效果極佳。

表5給出兩款鏡頭的一些參數對比。

表5 鏡頭參數對比

2.3 設備配置

根據2.1和2.2節確定的傳感器和鏡頭型號,利用Uart線將傳感器的GigE Vision接口與便攜式筆記本電腦USB接口連接,用三腳架固定傳感器,通過電腦端的控制軟件對傳感器進行拍照、錄像、計時等操作。

3 實驗與分析

3.1 夜間試驗

實驗器材:某型號短波紅外傳感器、Leica TS60全站儀、TKL 50鏡頭、無濾波片;

拍攝時間:2020-08-02T21:00—22:00;

地點:河南鄭州某大學實驗樓樓頂;

環境條件:實驗時天氣情況良好,天空無云層,短波紅外相機設置為高增益模式、4 ms積分時間,無濾波片。

試驗結果:使用Leica TS60全站儀在整個南天區只有2顆較亮星體可見,而通過紅外相機在南天區可以看到數之不盡的肉眼無法看到的紅外波段的恒星。部分拍攝星圖如圖3所示。

圖3 可見光與短波紅外夜間對比星圖

分析結論:本次實驗采用Leica TS60全站儀和某型號紅外相機在同一時段對同一天區進行觀測。試驗表明,紅外相機相比于Leica TS60全站儀,能夠觀測到許多肉眼無法觀測到的星體,且紅外波段的恒星數量遠遠大于可見光波段的恒星數量。這對于解決天文導航“無星可測”問題,保證測量數據連續性,增加多余觀測量,提高天文導航定位定向精度,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3.2 黃昏試驗

實驗器材:某型號短波紅外傳感器、TKL 50鏡頭、Navitar鏡頭、無濾波片;

拍攝時間:2020-06-13T17:00—21:00;

地點:河南鄭州某大學實驗樓樓頂;

環境條件:天氣氣象為多云, 17:00—18:30使用Navitar鏡頭進行實驗,18:30之后使用TKL 50鏡頭進行實驗。

試驗結果:

2020-06-13T17:00—17:30天空背景較亮,太陽還沒有完全落下,無法拍攝到清晰的星體圖片。

2020-06-13T17:30—18:30太陽已經落下,但天空還未變黑。通過對相機的增益、曝光時間以及幀疊加等進行調節可以在視場內觀測到1~3顆較亮星體。

2020-06-13T18:30—21:00隨著天空逐漸變黑,可以觀測到的星體也逐漸變多,到20:10左右,已經可以觀測到3~8顆星體。

通過對兩個鏡頭成像圖片實驗對比顯示,TKL 50鏡頭拍攝的星圖噪聲明顯要比Navitar鏡頭要多,TKL 50鏡頭成像總體效果略差于Navitar鏡頭。部分拍攝星圖如圖4所示。

分析結論:黃昏時分天還未黑時,在無濾波片條件下通過短波紅外傳感器可觀測到1~3顆星體,驗證了短波紅外傳感器白天測星的可能性。天黑后通過短波紅外相機可觀測到10顆較亮星體且觀測到的5顆較亮星體均是肉眼不可見的,再一次表明了短波紅外波段探測器能觀測到可見光波段無法觀測到的星體。

3.3 清晨試驗

實驗器材:某型號短波紅外傳感器、Navitar鏡頭、無濾波片;

拍攝時間:2020-06-15T8:00—10:30;

地點:河南鄭州某大學實驗樓樓頂;

環境條件:天氣氣象情況為晴天有少量云,日照強烈,設置為低增益模式、2 ms積分時間。

試驗結果:

2020-06-15T8:00—8:30太陽光照還不是特別強烈,此時通過對相機的增益、曝光時間以及幀疊加等進行調節,可以在視場內觀測到兩顆肉眼無法觀測到的恒星。

2020-06-15T9:00—10:30此時太陽已經升至上空,日照輻射強烈,在視場內無法觀測到恒星。部分拍攝星圖如圖5所示。

圖4 夜間試驗拍攝星圖

圖5 白天試驗拍攝星圖

分析結論:在無濾波片的情況下,清晨太陽還未完全升至上空時,日照不強烈,此時可以通過短波紅外相機觀測到可見光波段以外的恒星。而當太陽光照越來越強時,恒星輻射逐漸淹埋在強烈的日照輻射中,無法觀測。

3.4 實驗結論

通過夜間試驗表明,相比傳統可見光天文導航,短波紅外天文導航具有其無法比擬的優勢。特別是在可觀測恒星數量上,短波紅外波段的可觀測恒星數量比可見光波段高出1~2個數量級。這對于解決天文導航“無星可測”問題,保證測量數據連續性,增加多余觀測量,提高天文導航定位定向精度,具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黃昏和清晨試驗表明,短波紅外相機在太陽光照較弱的清晨或黃昏等時段,可以觀測到可見光波段以外的短波紅外波段的恒星。而當太陽光照較強時,背景光導致傳感器過度曝光,使得系統無法在晴朗白天強烈太陽光照背景下進行白天測星。全天時自主天文導航是未來天文導航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次實驗初步說明利用短波紅外相機實現白天測星的可能性,但還存在無法克服強天光背景輻射的問題。

4 結束語

文中基于短波紅外波段天文導航的測星特點,分析目前不同的短波紅外傳感器,并結合晝夜全天時天文導航的觀測條件,研究并配置短波紅外天文導航系統樣機。通過實驗,初步了解天文導航白天測星的可能性,對于全天時自主天文導航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然而在實驗過程中,天空背景較亮時,背景光導致傳感器過度曝光,使得系統無法在晴朗白天強烈太陽光照背景下進行白天測星。下一步研究方向考慮通過給鏡頭添加濾光片、遮光罩、消光柵等措施,來減弱背景光的影響,從而提高系統白天測星的抗干擾能力。

猜你喜歡
星體短波波段
Ku波段高隔離度雙極化微帶陣列天線的設計
最佳波段組合的典型地物信息提取
區塊鏈和邊緣計算驅動的短波電磁頻譜管理新架構
新型X波段多功能EPR譜儀的設計與性能
最佳波段選擇的遷西縣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研究
坐姿
某型機載短波電臺干擾其他系統工作故障分析
星系的演變過程
第十四章 拯救地球
人防短波數據通信現狀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