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上史書”中的草原民俗文化
——以達茂旗巖畫為例

2022-02-02 13:26
關鍵詞:游牧民族烏蘭察布巫師

高 娃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 北京 100081)

文字被創造出來之前,巖畫是人類記載歷史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延續經驗知識的一種工具。我們的祖先以圖像的形式表達情感,傳承文明。社會發展至今,我們不能將巖畫簡單理解為一種原始的繪畫遺跡,因為巖畫是不同于文本形式存在的以圖像形式記錄歷史的元文獻[1],這一“石上史書”的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當時的民俗、文化、宗教、天文、地理、科技及藝術等多種信息。

內蒙古自治區是巖畫大區,圖像遺存數高達近10萬幅,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陰山一帶。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以下簡稱達茂旗)巖畫是陰山巖畫的重要組成部分。達茂旗原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其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管轄,位于今包頭市北部。因此,本文選取1989年出版的《烏蘭察布巖畫》[2]中的達茂旗巖畫,結合《巖石上的呼麥——達茂草原巖畫巡禮》[3]一書,嘗試探討達茂旗巖畫中展現出的草原民俗文化。

在達茂旗發現的上千幅巖畫主要分布在達爾罕蘇木、查干哈達蘇木、滿都拉鎮、巴音敖包蘇木、明安鎮等地。水草豐美的達茂草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歷史上曾有許多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這片草原上生活, 在這些游牧民族尚未創造文字之前,巖畫成為他們記錄生活、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達茂旗上千幅記載游牧民族歷史的巖畫中,有不少關于草原民俗文化的圖像,本文從中選取有關狩獵、畜牧習俗,草原原始技藝,以及巫術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巖畫種類進行論述,嘗試探究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

一、 狩獵及畜牧文化

達茂旗草原上的先民主要以狩獵及畜牧業為生,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簡單的捕獵、馴養行為逐漸形成獨特的習俗和文化,狩獵及畜牧文化的發展為草原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獨獵與圍獵

狩獵的產生與北方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達茂草原地域遼闊,動植物資源豐富,加之氣候寒冷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為了汲取熱量,草原上的先民便以狩獵的方式獲取食物,用動物的皮毛制衣來抵御寒冷,漸漸形成了以狩獵為主的生存方式。

狩獵形式有很多種,達茂旗巖畫主要記錄了獨獵與圍獵這兩種狩獵方式。顧名思義,獨獵是以個人為單位獨自獵取動物。而圍獵則是多人共同合作捕捉獵物,對付體型較大的野獸或一大群動物時組織起來的狩獵形式。圍獵的形成是由于當時的生產力落后,狩獵工具無法滿足獨獵的需求,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夠將獵物捕獲。達茂旗狩獵題材巖畫主要分布在達爾罕、白音敖包,以及白音敖包和滿都拉交界一帶。巖畫中獨獵和圍獵的圖像數量并不均衡,呈現出獨獵巖畫多、圍獵巖畫少的特點。

達茂草原上的野生動物比較多,對于一些攻擊性不強的動物,獵人主要采取獨獵的形式進行狩獵。從巖畫所描繪的情景來看,當時的獵人主要是以弓箭捕殺獵物,而被捕的動物主要有野馬、北山羊、鷹、盤羊、駱駝等(圖一、二)。

圖一 彎弓射盤羊(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293)

圖二 射駝(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394)

達茂旗圍獵巖畫的數量很少,約占巖畫總量的千分之二,但巖畫的場面比較宏大,圖像敘事性較強。與獨獵巖畫相比,圍獵巖畫上出現的不止獵人和獵物,還有作法的巫師、獵狗等。圍獵的組織形式有時候是自發性的,如圖三右下方有一人牽著馬在一旁觀看圍獵,像是正在考慮是否加入圍獵的隊伍當中。還有就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獵人均出自同一部落且相互配合共同捕獵。如圖四巖畫中有三個獵人一同將獵物包圍,并從不同的方向進攻,其中一人執弓射擊,還有一人手中拿著棍棒,另一人高舉石頭欲砸向獵物,配合得十分默契。

圖三 大型圍獵(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247)

圖四 圍獵猛獸圖(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661)

圖三巖畫的右上方有一位巫師搖動手中牛尾正在作法,這一場景充分體現出了狩獵活動中的宗教文化。比如蒙古族薩滿教崇敬長生天,對“天”的崇拜思想在狩獵文化中也得到了體現。薩滿教信奉的天神和人一樣也有各自的分工,在眾多天神中有一位專門管理獵物多寡、獵運福祉的名叫“瑪納罕騰格里”的天神,狩獵前人們要向“瑪納罕騰格里”祈福,訴說自己的愿望及請求,以期捕獲更多的獵物。這種向天祈愿的宗教習俗體現出了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4]19。

(二)畜牧文化

隨著狩獵手段和能力的不斷提升,人類開始嘗試馴化動物,圈養溫順的牛羊來維持生計,馴服烈馬用來代步,飼養獵狗來協助捕獵和看家護院。達茂草原水源充足,草場茂盛,非常適合發展畜牧業,先民們雖然沒用文字記載畜牧文化的發展史,卻在巖畫上鐫刻了這一過程。

在達茂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離不開牲畜,更離不開馬。馬對人類的文明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馴服馬匹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提高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作戰能力,畜牧文化也得以乘上馬背被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比起牛羊,野馬是很難馴服的一種動物,需要經過長時間馴養才能使之家化。從巖畫上可以看出馴馬的步驟,首先是引馬(圖五),即馴馬人牽著野馬讓它跟著自己走,建立起一定的熟悉度之后就嘗試壓馬(圖六)。壓馬是指馴馬人趁野馬不備之時翻身上馬,夾緊馬肚子不讓自己被甩下來,任其狂奔直到跑得筋疲力盡最終任憑役使。

圖五 引馬(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643)

圖六 壓馬(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672)

馴養牛羊的過程相對簡單,人類通過喂食離群的羊羔,然后將其放入一個圍欄狀的區域,這便有了種羊,再慢慢地將其變成家畜(圖七)。隨著畜牧業的不斷發展,牲畜繁殖數量漸漸增多,隨之便出現了放牧情景的巖畫,有的巖畫上僅有一人與三五只牲畜,應該是最早期的放牧情景(圖八)。在大場面的放牧巖畫中,若干牲畜壯大成了馬群羊群,而放牧者多為站立姿勢,也有騎馬和牽馬者,畜群多為羊群或馬群,牛比較少見。

圖七 自然圈養管理區(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114)

圖八 牧馬(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264)

位于達茂旗推喇嘛廟的巖畫繪有古時放牧的不同形式,其中包括“滿天星”式(圖九)及“一條鞭”式(圖十)?!皾M天星”式放牧就是將牲畜散放于牧場,巖畫中還出現了牧人和獵犬,可見這時人類的畜牧技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耙粭l鞭”式放牧法是指由領頭牲畜帶領畜群走成一隊,牧人或位于隊伍最前方成為“領牧”,或位于畜群中作“間牧”,或尾隨畜群隊伍“跟牧”。游牧民族隨著四季變化,尋水草豐美處棲息,倒場時牧民通常以“一條鞭”式驅趕牲畜去尋找下一處營盤。

圖九 放牧(滿天星)(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772)

圖十 放牧(一條鞭)倒場(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968)

總之,巖畫上記載的不只是馴馬方法和放牧種類,也是草原畜牧歷史的發展過程。狩獵和畜牧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原生文化,狩獵技術的提高使人們開始馴服和圈養動物,逐漸發展成為畜牧業。畜牧文化的發展為游牧民族解決了溫飽問題,其他的文化形式由此得以衍生和發展。

二、“巖上三藝”—— 摔跤、馬術、舞蹈

蒙古族傳統競技項目——騎馬、射箭、摔跤,被稱為“男兒三藝”。這三項技能從遠古流傳至今。對于蒙古族青年來說,相互比試這三種技能不但可以強身健體,還能提升在草原上生存的本領。巖畫上也有記錄原始技能的內容,這里所說的“巖上三藝”是指摔跤、馬術和舞蹈。

(一)摔跤

摔跤是古老的運動項目之一,中國式摔跤在古時候被稱為“角力”“角觝”“角牴”[3]90,是一種二人徒手相搏,較量武力的運動。秦漢時期,角力成為一種重要的軍事訓練手段,隨后在中原地區興盛,被廣泛應用到祭奠、節慶等民娛活動中,而北方游牧民族在更早的時候就將摔跤作為一種閑時的娛樂競技,并將這一情景刻繪成巖畫(圖十一)。

圖十一 博克(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33)

摔跤有很多種招式,其中頂牛式是一種頭頂角力的招式,指雙方如同牛頂犄角一般相互頂頭比試力氣。如圖十二,右側兩人便是以頂牛式角力,旁邊有羊的出現可以看出他們是在草原上隨意的比試?!皠e子”是指一方用腳別住另一方的腳并將其絆倒在地的一種招式,如圖十三,圖中的第三個人應該是裁判,裁判的出現說明這時的摔跤文化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再是簡單的娛樂形式,而上升到需要第三方裁定的程度。如今的博克、摔跤等運動,不只是一種競技項目,也是一種民俗文化,而巖畫可以再現摔跤、博克最原始的模樣。

圖十二 頂牛式(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39)

圖十三 別子絆(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945)

(二)馬術

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與馬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日日與馬為伴,牧民的馬術技能自然十分精湛。達茂旗巖畫所繪騎手及牧馬人多為赤身裸體,且無鞍、無鞒、無鐙、無韁(圖十四、圖十五、圖十六)。由此可見,將其稱為馬術是現代人界定的名稱,這些巖畫在當時不過是對真實生活的記錄,而非源于表演。

圖十四 倒騎馬(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672)

圖十五 馬上直立(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378)

圖十六 躍身換馬(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759)

(三)舞蹈

達茂草原曾是一個有多民族游牧棲息的地方,所以其舞蹈文化非常多元。游牧民族之間相互學習彼此的舞蹈,在文化方面相互借鑒,也有吸收外來舞蹈的歷史。如契丹人曾通過巖畫記錄了俄羅斯民族的一些舞步。巖畫上的舞蹈圖像反映了游牧生活和游牧文化,史前舞蹈的產生有其實用性的目的,而非自娛自樂或是表演性的舞蹈。巖畫舞蹈是中國史前舞蹈歷史文獻的一種特殊表達形式,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研究巖畫舞蹈,主要不是將之作為一種刻鑿或涂繪在山崖上的繪畫藝術,也不是作為一種具有實用性的視覺藝術,而是作為一種圖像的記錄——記事,是上古先民用來記錄他們舞蹈生活的最直接的表現方法[5]。

達茂旗巖畫上出現的舞蹈種類有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群舞等(圖十七、圖十八、圖十九)。從內容上可劃分為宗教祭祀類、娛樂聯歡類和生育宣傳類。達茂旗巖畫所記錄的舞蹈涉及在此聚居過的眾多游牧民族,加之前后時間跨度大,所以很難將其歸屬于某個具體的民族風格。通過巖畫上的描繪,可以看出這些舞蹈動作既兼具各個民族的特點,同時也有屬于游牧民族熱情奔放、豪邁粗獷的共性,這些文化特點最終匯集到蒙古舞中保留至今。

圖十七 人牲祭神舞(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111)

圖十八 胡旋對舞(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211)

巖畫上摔跤、騎馬、舞蹈的圖像作為當時人類生活的一個縮影,經過代代相傳演變為今天的摔跤運動、馬術表演、舞蹈藝術等形式??v向的演變過程,橫向的相互借鑒,其中都蘊含著文化的變遷和民俗的形成。

三、 巫術的應用

在古代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對自然現象無法進行科學的解釋,所以相信萬物有靈,而巫術便是在萬物有靈論基礎上產生的。巫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根基,巫師不僅是巫術的實施者,更是當時社會文化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巫文化是許多宗教文化的始祖,巫文化推動了宗教、天文、地理、術算、樂舞、醫術等各個領域的發展。

(一)祭祀活動

祭祀活動的產生是由于蒙昧時期人類對自然界充滿了敬畏和恐懼,天氣變幻莫測,野獸兇狠強大,所以人類相信萬物皆有靈,需要供奉神明,取悅神明才能安然生息,然而人無法與神溝通,巫師就是將人類的意愿傳達給神靈的使者。除了對神明的祭拜之外,人還會祭祀自己的祖先,這是因為古人相信人死后會變成鬼魂,而鬼魂富有超自然的能力,就相當于也成了神明,他們認為祭拜祖先能夠使其子孫后代得到庇佑。達茂旗巖畫中有許多對祭祀場面的描繪,這些圖像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取悅道路之神的“軷祭”,二是祭祀風神的大型盛典,三是牧民的墳場,四是“人殉”祭奠圖[3]70。

軷祭是古時候祭祀行道之神的祭祀名稱。古時候出門遠行之前要祭祀道路之神,祭祀時在道路一旁搭建一個祭臺,扎一個草人奉為路神,并宰殺一只公羊作為祭品,祭祀禮畢后將馬車從祭品上碾過去就預示著出行之人可以逢兇化吉,旅途平安。如果行程不順可以再次進行軷祭。位于達茂旗推喇嘛廟西北方向約兩千米處有一幅鑿刻精美的軷祭圖。圖二十中可見清晰寬闊的道路,左邊有一輛已套好雙馬的雙輪單轅馬車,車前有兩只角羝羊以備祭祀之用,馬車后方的道路旁還有一匹備用馬,說明路途遙遠。馬車右邊總共有三個巫師,其中一個巫師手持龜板面具作法,巖畫上方橫跨道上的巫師手持牛尾作法,巖畫中下方第三個巫師也在作法。古時候巫師作法祭祀是為了讓遠行之人受到巫術的庇佑而平安抵達去處,如今人們的送別雖然不會作法事,但是對行程平安的良好祝愿卻是一樣的。

圖二十 軷祭圖(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3)

內蒙古屬于中溫帶季風氣候,風力較大。風能吹綠草原,也能吹來雨霧,在干燥的春季還會吹來飛沙走石,所以達茂草原上的先民十分崇拜風神,不僅專門祭祀風神,還將祭祀場面刻繪在巖石上,希望后代可以延續這種祭祀傳統,以期草原年年風調雨順。甲骨文中“風”與“鳳”二字同型,這是因為人類將風想象成一種如同鳳凰一般的大鳥,鳳凰起飛時扇動巨大的翅膀,地面便會立馬起風。祭祀風神的巖畫中便有大鳥的圖形,還有在一旁拿著牛骨作法的巫師,如圖二十一,該圖又名“斗風圖”[3]71。

圖二十一 祭風盛典(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437)

草原游牧民族的喪葬習俗各不相同,但大多是讓死者回歸自然,即將尸體放置在野外讓鳥獸食盡,如果尸體被吃干凈就說明死者生前向善,靈魂會得到安息,如果尸體沒被野獸吃掉就說明死者罪孽深重(圖二十二)。

圖二十二 墳場(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475)

在達茂旗沙很地區的呼倫德里巖脈上有一幅巖畫記錄了巫師的人牲祭神舞。奴隸制時代的奴隸主或部落首領在死后仍然希望將生前享受的一切帶到陰曹地府,所以讓家眷及奴隸殉葬,這種習俗被稱為“人殉”。子孫在祭祀已故之人時也要殺死一些奴隸,進行“人祭”?!叭搜场焙汀叭思馈敝畷r都有巫師在一旁作法超度。

(二)巫醫

巫師中精通醫術之人被稱為巫醫,巫師號稱以巫術通天地,但用來治病救人的卻不是巫術,而是巫醫的藥理知識和心理療法。古代巫醫掌握著當時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推動了民間醫學的發展。達茂旗沙很地區呼倫德里南端的阿拉貢有一幅“禹步健身舞”的巖畫(圖二十三),巖畫上的人物動作是禹步舞的基本步伐,每一個人型都是一個動作,連起來是一整套舞步。

圖二十三 禹步健身舞(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129)

蒙古族的安代舞是一種在蒙古族人民當中普及度極高的集體性舞蹈,而安代舞正是源于巫師驅魔治病的巫舞。巫師通過跳神的形式通靈治病,給予患者心理上的療愈。安代舞也是一種健身舞,跳舞可以鍛煉身體,在舞動的過程中人能放松心情,緩解壓力,從而起到健身的效果(圖二十四)。

圖二十四 安代行醫圖(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882)

巫醫不僅給人治病,也為牲畜醫治。在達茂草原上生活的原始部落大多以放牧為生,牛羊馬匹是其主要的食物來源,也是維持生計的重要保障,因此牲畜的健康問題很受重視。達茂旗巖畫上有對巫師為牲畜施法治病的刻畫。如圖二十五、圖二十六、圖二十七,描繪出巫師醫治羊、馬、鹿等多種動物的情景。

圖二十五 對羊施法(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270局部)

圖二十六 女巫對馬施法(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377)

圖二十七 巫鹿(采自《烏蘭察布巖畫》圖1181)

所以,巫術不能簡單理解為蒙昧時期人類裝神弄鬼的行為,其中滲透著相關的民俗文化及當時的醫療技術。祭祀活動蘊含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祖先的緬懷之情,巫醫身心兼治的神秘醫術使草原上的人畜健康生活。通過巖畫,如同看到了當時的史書一般,可以得知巫術在當時社會起到的作用及巫師承擔的社會角色。

結語

達茂旗草原巖畫資源豐富,巖畫種類多樣,為巖畫圖像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精彩紛呈的各種巖畫中,不少是與游牧民族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的。通過狩獵題材巖畫可以了解草原先民的圍獵與獨獵等狩獵形式,從畜牧內容巖畫可以得知游牧民族馴服牛、羊、馬匹及圈養牲畜的過程。摔跤、騎馬、舞蹈等巖畫展現了原始技藝的產生與發展。此外,許多巖畫上都有巫師的身影,充分說明巫術在當時社會的作用。巫術的發展促進了祭祀習俗、宗教文化的發展。所以巖畫不只是有圖像的巖石,更是能夠瞥見歷史的石上史書。歲月失語,唯石能言,未能以文字記錄下來的民俗文化可以從巖畫上尋覓其蹤跡。

猜你喜歡
游牧民族烏蘭察布巫師
“共同性擴大”: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演進規律再認識
烏蘭察布瑪珥式火山口群的發現與研究
懶巫師的謝禮
神秘的北部巫師
帶上巫師的魔法書,開啟一場奇幻之旅
誰動了巫師的魔藥?
中鋼黃金珠寶考察烏蘭察布
烏蘭察布之夜
新疆農耕與游牧民族的飲食禮儀探析
2016年烏蘭察布市一次罕見寒潮天氣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