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工科專業視域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四協同”育人機制研究*

2022-02-09 03:40史東麗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22年48期
關鍵詞:協同育人思政

徐 瑩 史東麗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這一重要論述引領下,高校出現課程思政改革熱潮。為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目的,改革成功與否、效果如何就在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否相得益彰,相互助推。

從目前高校專業設置來看,電子信息類、制造類、土建類、生化與藥品類、材料與能源類等工科專業,已超過高校在校生的40%,工科專業學生數量龐大。但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工科老師認為,高校的工科課程目標定位就是培養能滿足企業崗位技能技術水平需要的人才,崗位適應性、動手能力是第一位的,因此在高校工科的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甚至教師認為,工科專業缺乏思政教育的土壤。所以,研究高校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問題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

要找到構建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的高效路徑。這些路徑包括準確定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協同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推進課程建設的協同、課程思政元素開發的協同、課程授課教師的協同以及課程管理模式的協同。

一、準確定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協同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進、相互發展。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在這里明確了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主渠道地位。思政課程是核心,要引領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是補充,是對思政課程育人效果的拓展。思政課程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更接地氣;專業課程要挖掘思政元素,發揮育人功能。

(一)“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第一,引領政治方向。由教務處牽頭,馬克思主義學院主導,組織不同層面課程思政建設的專題培訓和研討,引導其他課程教師充分認識思政教育的關鍵性作用,更加認同“大思政”格局,確保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第二,引領師資培養。思政課教師可以發揮政治和理論優勢,參與課程思政混編教師團隊,更多地與其他課程教師溝通和交流,更多地發揮自身在提高教師政治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三,引領教學過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學習思政課程教學團隊做法,進行集體備課、集體研討,將最合適的思政元素、以最恰當的方式融入課程內容。同時系統總結課程思政集中備課和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成果,整理編寫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推動各門課程更有質量。

(二)“課程思政”拓展“思政課程”

第一,拓展育人渠道。課程思政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從“單課程”教學向“全課程”育人的轉變,延伸拓展到高校各類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全部課程,有效拓寬思政課育人渠道。[2]第二,拓展師資力量。新時代高校的育人格局一直在擴大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十大育人體系”;2017年2月,《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就是全員育人的一種直接體現,全體教師都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職責,不僅要在課程中育人,還要在如何更好地實現育人效果方面下功夫。第三,拓展教育載體。課程思政使育人工作不僅僅局限在課堂教學,而是可以全過程實施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既可以在各類課程中開展,也可以在學生競賽、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新媒體等中發揮重要作用,并與學生專業高度結合,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二、推進課程改革的協同:以課程建設為基礎,實現價值引領的統一

思政課程與其他課程在課程改革方面的協同體現在兩類課程的改革有共同的目標和方向,但同時要以不同課程特點為出發點,尊重差異,改革有不同側重。

(一)思政課程改革要注重提升課程吸引力

思政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學分系統中占比不低,但是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如今的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快,接觸的價值更為多元,思政課程如果沒有走進學生的內心、解決學生關心的問題,就很難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新中國成立73年以來,思政課程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高校都對提升思政課程吸引力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堂授課式教學與實景浸潤式體驗相結合,加之中央對思政課程的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整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高校對思政課程不夠重視、思政課程自身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得到緩解,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思政課程持續的改革一要讓教學內容優起來,與學生實際更加貼切,把高大上變為接地氣、更走心;二要讓課堂活起來,讓純理論性的知識講解借助交流討論、案例分析、情境模擬等方式入腦入心;三要讓思政教師專起來,更加沉下心加強馬克思主要理論的研究和教學改革探索,用專業度提升學生的認可度和崇敬感。

(二)課程思政改革要注重發揮課程育人“隱形功能”

高校學生更加注重專業課的學習,因此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中更得到學生的認可。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要像鹽和水的關系,溶入其中,使其更有滋味,咸淡要得當。一是思政元素挖掘要得當,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按照不同學科挖掘不同側重的思政元素;二是課程融入要恰當,太過生硬容易讓專業課變成思政課,蜻蜓點水又起不到效果,這種尺度的拿捏要靠團隊研討和教學實踐才能變得越來越精準;三是各門課本身的質量要提高,這是課程思政改革的基礎,只要是質量高的課自然會熏陶學生求真向善的品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價值影響,敷衍了事的課則會腐蝕學生正確的價值體系。

三、推進課程思政內容的協同:以思政課程講授的內容挖掘為重點,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一)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要與思政課程內容同向

不同的課程所側重的思政元素不同,但是必須依據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程大綱的內容,保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發出同樣的聲音。第一,課程思政元素的運用就要以思政課程內容為基礎。新時代高校的思政課程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思政教材、課堂、學生頭腦,幫助當代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2]第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要結合社會熱點。教師要結合課程所歸屬和服務的專業,將課程思政元素與社會熱點問題緊密結合,如關注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科學技術發展,挖掘其中的科學家精神、奮斗精神、創新精神等。

(二)共同建設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

課程思政教師可以在思政教師的指導下,以專業為單位,編寫課程思政素材庫,深挖課程思政教育資源,為講好課程思政提供鮮活的案例,保障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思政元素資源庫可以動靜結合,既包括靜態的教學文本、案例、模板、標準,也包括動態的動畫、視頻、示范課程微課等;可以常規和專題結合,既包括常見的課程思政元素,也包括常用常新的專題學習,如四史學習、黨的精神譜系等。同時,還要建立資源庫運行和保障的機制,確保同專業課程共建、共享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

四、推進授課主體的協同:以師資建設為關鍵,構建協同育人“教師共同體”

(一)提高其他課程教師思想政治素養

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在老師。作為專業課教師,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明確自身定位,勇敢承擔“課程思政”建設第一責任人的光榮職責。一支思想政治素養高的專業教師隊伍會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師資保障。一方面,要增強教師的政治意識,通過政治學習、專家講座等形式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另一方面要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育人能力,通過集體備課、一對一輔導、校際交流等形式養成在課程教學中主動研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覺意識,增強對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論的學習和實踐,根據課程特點,找到適合學生的課程思政內容,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思政課教師更多地了解專業

思政課程要上得更接地氣,讓學生更具親近感,就必須有“專業味”。思政課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更加主動地了解授課對象的專業特點和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讓選用的案例盡量和學生所學專業緊密結合,讓思政課更具煙火氣。

(三)要構建推進課程育人的教師共同體

只有目標一致、用力方向一致,才能同向協同,這就需要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在學校推動下,基于立德樹人共同目標組建旨在通過協同配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現成效及教師個人有成長的教師共同體,發揮1+1>2的效果。對于思政課教師而言,在教師共同體中發揮的主要作用是為其他課程教師提供持久有力的指導。并通過自身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課程教育教學能力,更好地為其他課程教師提供指導和幫助。教師共同體要形成協同機制,如建立集體備課、定期交流、教學能力競賽等制度,思政教師之間、同類專業教師之間、校際教師之間也要更多交流借鑒,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能力。

五、推進管理模式的協同:以工作機制為保障,建立常態化齊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機制

(一)構建領導體制,形成工作氛圍

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領導體系和領導機制,要優化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注重資源開發,搭建協同平臺,將兩者協同育人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大綱中、授課過程中。要將以個體行為為主的課程育人活動轉變成以群體為主的課程育人活動。第一,高校要組建最高規格的領導小組推進協同育人工作,將之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更加注重讓全體教職工形成共同的育人目標和價值追求;第二,高校要建章立制,讓各個部門加強對話,深化育人共識;第三,高校要有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將協同育人的成效最大化。

(二)加大推進力度,確保管理效果

一是加大投入,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課程改革、示范課程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的傾斜和經費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增加對師資的培訓力度,為思政教師、其他課程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提升提供培訓的機會和平臺,盡可能地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

(三)建立健全協同育人建設標準

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標準是指在課程協同育人過程中要有一套可參考、可執行、可評估的標準。具體體現在,第一,在課程上,思政課程以及課程思政建成什么樣要有標準;第二,在師資上,教師的行為規范要有標準;第三,各個部門合作與分工要有標準。標準的建立可以防止協同育人的隨意性,這樣才能使各項工作走上規范化的軌道。

由于共同的建設和發展背景,高校在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方面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面臨一些共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育人成效。本文提出建立的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四協同”育人機制可以被推廣到相關工科類專業。與此同時,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意識和思政素養、建立課程思政建設的標準、建立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推進課程思政元素的開發、推進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體建設等具體做法也可以推廣到高校各專業。

猜你喜歡
協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