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內硬膜外孤立性漿細胞瘤MRI特征分析

2022-02-18 02:10程敬亮李淑健
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2年1期
關鍵詞:漿細胞椎間椎管

劉 潔,程敬亮,李淑健,張 勇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磁共振科 鄭州 450052

漿細胞瘤包括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孤立性漿細胞瘤、髓外漿細胞瘤(extramedullary plasmacytoma,EMP)等,其中,EMP是一種罕見的發生于骨髓造血組織之外的漿細胞腫瘤[1],好發于中老年男性,以富含淋巴組織的頭頸部居多,其次為鼻腔、鼻竇及鼻咽部等上呼吸道,而發生于椎管內者相對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經病理證實的4例椎管內硬膜外EMP患者的MRI表現特征,旨在探討EMP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收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2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經病理證實并有完整臨床資料的椎管內硬膜外EMP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齡54~76歲,中位年齡65歲;臨床表現為肢體感覺運動障礙(2例)、胸背部疼痛(2例)、伴大小便失禁(1例)。

1.2 MRI檢查方法采用Siemens Skyra 3.0T MRI掃描儀,根據掃描部位采用標準頭頸聯合線圈或脊柱線圈,患者取仰臥位。常規行矢狀位T1WI(TR 640 ms,TE 8.3 ms,層厚3 mm,層間距0.4 mm,FOV 320×320)、矢狀位T2WI水-脂分離成像(TR 4 900 ms,TE 112 ms,層厚3 mm,層間距0.4 mm,FOV 256×256)、軸位T2WI(TR 6 000 ms,TE 100 ms,層厚6 mm,層間距2.1 mm,FOV 320×320)、軸位DWI(TR 4 300 ms,TE 56 ms,層厚3 mm,層間距0.3 mm,FOV 160×132)。行脂肪抑制T1WI動態增強(TR 4.06 ms,TE 1.89 ms,層厚2 mm,層間距0.6 mm,FOV 320×320)、延遲矢狀位脂肪抑制T1WI(TR 650 ms,TE 10 ms,層厚3 mm,層間距0.4 mm,FOV 320×320)、延遲冠狀位脂肪抑制T1WI(TR 650 ms,TE 10 ms,層厚3 mm,層間距0.9 mm,FOV 320×320)、延遲軸位脂肪抑制T1WI(TR 4.9 ms,TE 2.1 ms,層厚2 mm,層間距0.4 mm,FOV 320×320)。使用高壓注射器經外周靜脈團注Gd-DTPA,劑量0.2 mmol/kg,流速為2.5 mL/s,團注后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保持等速等量原則。

1.3 MRI圖像評價MRI檢查結果由2名有經驗的醫師共同閱片,協商并達成一致,主要評價病灶部位、形態、大小、范圍、邊界、周圍組織結構及T1WI、T2WI信號強度、強化方式等。

1.4 病理檢查手術標本首先進行大體病理學檢查,觀察腫瘤形態、大小及包膜等,再經體積分數4%中性甲醛緩沖溶液固定后常規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行HE染色,光鏡下觀察。采用En Vision兩步法進行免疫組化染色,檢測指標包括Ⅱ型穿膜糖蛋白CD38、B淋巴細胞抗原受體復合物CD79a、CAR-T靶點蛋白CD138、細胞增殖相關抗原Ki-67、上皮膜抗原EMA等,所用試劑盒均購于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首先將石蠟切片脫蠟和水化,用pH 7.4的PBS沖洗3次,每次3 min,必要時再對相應抗體進行微波修復;加1滴體積分數3% H2O2,室溫孵育10 min后去除PBS液,加1滴稀釋至相應倍數的抗體(CD38稀釋度1∶50,CD79a稀釋度1∶500,CD138稀釋度1∶500,Ki-67稀釋度1∶200,EMA稀釋度1∶200),室溫孵育2 h,PBS沖洗后去除,加1滴聚合物增強劑,室溫孵育20 min,PBS沖洗,再加1滴酶標抗鼠/兔聚合物,室溫孵育30 min,PBS沖洗,進行氨基聯苯胺顯色;最后進行蘇木精復染,切片經梯度乙醇脫水干燥,中性樹膠封固,晾干即可。所有病理切片由1名高年資病理科醫師復查閱片。

1.5 MRI表現見表1。①發生部位:4例椎管內硬膜外EMP,3例位于胸段(圖1、2),1例位于頸段(圖3);2例位于椎管內硬膜外右緣,1例位于硬膜外左后緣,1例環繞硬膜外前后緣,局部沿椎間隙向外生長累及椎旁軟組織。②病灶范圍:腫瘤多局限于2~3個椎體平面之間,最大徑53~67 mm。③形態、邊界:4例邊界均較清楚;3例形態規則,呈類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啞鈴狀;1例形態不規則。④信號及強化特點:MRI平掃顯示2例信號均勻,與同層面肌肉組織相比,T1WI上呈低信號,T2WI上呈稍高信號;2例信號不均,T1WI上呈低信號,T2WI上呈稍高信號,內另見低信號分隔影;4例病灶均無壞死、囊變及出血。T1WI增強后,2例呈中等均勻強化,2例呈不均勻中等強化,可見條狀明顯強化分隔。DWI高b值上4例均擴散受限呈高信號,相應ADC圖呈低信號。⑤鄰近骨質破壞:2例侵犯相鄰椎間孔及椎體附件,其中1例沿椎間隙向外生長,形成椎旁軟組織腫塊;2例局限于椎管內,其中1例擴張至兩側椎間孔但未累及鄰近骨質。

1.6 病理結果4例均手術切除。大體上可見邊界清晰的實性腫物,切面呈灰白灰紅色,質脆。鏡下4例均可見形態大小較一致、胞質較豐富(圖1D),呈嗜堿性或嗜雙色性,核圓或呈車輪狀并核周空暈等具漿細胞形態特征的瘤細胞彌漫浸潤,細胞黏附性較差,無明顯排列方式,未見細胞間連接。4例均接受免疫組化染色檢查,4例CD38陽性,3例CD79a陽性,2例EMA陽性,1例CD138陽性,見表1。

表1 4例椎管內硬膜外EMP的影像學表現及免疫組化染色結果

A、B:病灶呈均勻長T1WI稍長T2WI信號,累及胸3、4椎體水平(A,箭頭處),相應硬膜囊完整,呈受壓改變(B,箭頭處);C:增強掃描病灶呈中等均勻強化;D:病理檢查示瘤細胞形態大小基本一致、排列緊密(HE,×100)

A:病灶呈不均勻稍長T2WI信號,內見高信號分隔影(箭頭處);B:增強掃描病灶呈中等不均勻強化,分隔呈明顯強化(箭頭處);C:DWI上病灶擴散受限呈顯著高信號;D:ADC圖上病灶信號減低呈低信號

A:病灶累及椎管前后緣;B:形成椎旁腫塊并包繞相鄰血管(箭頭處);C、D:增強掃描病灶沿兩側椎間孔向外延伸(箭頭處)

2 討論

2.1 臨床與病理EMP是一種臨床較少見的低度惡性腫瘤,約占所有漿細胞腫瘤的4%[2]。有學者[3]報道,EMP好發于中老年人(50~60歲),男女之比約1.82∶1,本研究與之相符。文獻[4-5]報道,本病好發于含淋巴組織豐富的頭頸部及上呼吸道,其次為胃腸道、泌尿生殖道、皮膚、肺或乳房,而椎管內者較為罕見,僅見數例個案報道,可位于硬膜外[6]、硬膜下[7]及脊髓內[8]。椎管內EMP多伴有MM,而本研究4例為椎管內硬膜外EMP,不伴有MM,其中3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頸段。EMP臨床表現多樣化,多因發現局限性腫塊或產生局部壓迫癥狀等就診。椎管內EMP最常見的癥狀為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反射異常等,多由脊髓或神經根受壓所致,呈進行性或間斷性發作,而這些臨床表現多無明顯特異性,均可由其他椎管內的占位性病變引起。本組1例表現為雙下肢感覺、運動障礙伴大小便失禁,1例表現為間斷左上肢麻木疼痛,2例表現為背部疼痛,與文獻[3]報道基本一致。

EMP大體標本多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結節狀實性腫物,切面呈灰黃至暗紅色,部分呈魚肉樣,質軟或韌,亦可呈息肉樣或有蒂病變[9]。病理組織學上,病灶表現為具有漿細胞特征的瘤細胞構成的孤立性病灶,瘤細胞形態單一,成熟者胞核呈圓形或卵圓形,未成熟者胞核大而圓,間變性者胞核大小不一;瘤細胞胞質豐富,胞漿呈嗜堿性或雙色性,核周可有淡染的月牙形空暈;其中,未成熟者異型性顯著,核分裂象多見[8]。瘤細胞核內可見Ig包涵體(即Dutcher小體)或胞漿內結晶狀小體。免疫組化檢查是確診EMP的金標準,據報道[10]EMP瘤細胞可表達CD38、CD138、CD79a、EMA、Ki-67等,其中CD38和CD138是最常用的標志物,后者具有較高特異性[11]。本研究中CD138的陽性率僅為25%,遠低于其他學者[9]報道的100%,不如CD38靈敏度高。本研究中Ki-67的檢測結果在15%~60%之間,差異性較大,這與之前文獻[9]報道一致。

2.2 MRI表現及鑒別診斷與傳統的成像方法相比,MRI具有許多優點,例如無電離輻射、軟組織分辨率高及多平面成像[12]。MRI對EMP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可清晰顯示病變部位、大小、范圍及與周圍組織關系等,尤其是對于椎管內病變,可辨別髓內外病變,并顯示椎管內及椎旁侵犯的情況[13]。與肌肉組織相比,EMP在T1WI上通常表現為等/低信號,在T2WI上則表現為等/稍高信號,相對于其他常見椎管內腫瘤,EMP T2WI信號偏低可能與細胞排列致密、核大且深染有關[14];靜脈注射對比劑后腫塊呈中等強化,腫塊邊界清晰,均勻強化,極少發生腫瘤壞死或囊變,這與鏡下所見瘤細胞形態大小單一、排列緊密的特點相符[14];當腫瘤體積較大時可能伴有壞死。目前,尚未有EMP伴有出血、鈣化或脂肪成分的報道[15]。本研究4例MRI表現與文獻[16]報道的漿細胞瘤信號強度、強化方式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2例病灶內信號不均,可見數量不一、形狀各異、顯著強化的間隔,作者認為可能與組織學上血管豐富的疏松間質結構相對應,此亦被總結為本病較具特征的影像學表現[17]。另外,EMP對周圍骨質破壞的程度亦有所不同,這可能與病變部位及程度不同有關,本研究4例病灶均邊界清晰,與鄰近硬脊膜分界清楚,硬脊膜顯示清晰完整,同水平硬膜囊受壓向健側偏移;2例向外破壞椎管壁及椎間孔骨質,其中1例向椎旁組織間隙生長并包繞相鄰血管,形成“夾心餅”征,與之前文獻[5]報道一致;1例延伸至兩側椎間孔但未累及相鄰骨質;1例局限于椎管內。

EMP的臨床治療方式與其他腫瘤不同,因此鑒別診斷十分重要,首先需要排除MM髓外浸潤的可能。MM好發于胸、腰段,病程中晚期可出現髓外浸潤,此時陽性椎弓征(椎體破壞、椎弓保留)、穿鑿樣骨質缺損和膨脹性溶骨性骨質破壞多見,而椎旁軟組織腫塊相對較輕。此外,椎管內硬膜外EMP還需與該部位常見的其他病變相鑒別。①轉移瘤:硬膜外轉移瘤多源于肺癌、乳腺癌等遠處腫瘤,好發于胸、腰段,病灶多發,累及多個椎體,多伴有原發腫瘤的相應癥狀,MRI顯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②淋巴瘤:常位于硬膜外前緣,MRI顯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等信號,增強掃描后輕到中等均勻強化,腫瘤環繞硬膜生長,無包膜,多無明確椎體骨質破壞。③脂肪瘤:呈縱向生長,MRI顯示T1WI呈高信號,T2WI呈高信號,脂肪抑制序列上呈明顯低信號,具有特征性。④神經源性腫瘤:以頸、胸段多見,常位于脊髓背外側,病變部位椎間孔擴大,典型者呈“啞鈴狀”,常與1~2支神經根相連,與脊髓多分界清晰,相應部位上下方蛛網膜下隙擴大,MRI顯示T1WI呈等或稍高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明顯均勻或不均勻強化;此外神經鞘瘤易囊變、T2WI呈明顯高信號、增強掃描呈“靶征樣”強化等典型特征亦可幫助鑒別。當然,EMP發病率低,缺乏大宗病例的研究報道[16],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最終確診仍需依賴組織病理學檢查。

目前,EMP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放療,且對后者具有較高敏感性[18]。EMP屬于低度惡性腫瘤,其預后相對較好,10 a生存率50%~80%[6];文獻報道約16.1%[4]的EMP可轉化為MM,一旦轉化則預后較差,因此,早期發現和確診有助于指導臨床治療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從而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椎管內硬脊膜外EMP發病率較低,臨床癥狀及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作者認為,對于邊界清晰、均勻中等信號(與常見的椎管內腫瘤相比,T2WI信號偏低)、中等均勻強化,或形態不規則、信號欠均勻(內可見T2WI高信號分隔影)、中等不均勻強化(分隔明顯強化)、可沿椎間孔向椎旁生長、易包繞鄰近血管形成“夾心餅”征的椎管內硬脊膜外腫塊,結合患者年齡、性別等綜合因素分析,應想到本病的可能,但最終確診需依賴組織病理學及免疫組化結果。

猜你喜歡
漿細胞椎間椎管
中醫治療漿細胞性乳腺炎的研究進展
骨髓涂片聯合活組織檢查漿細胞數量對漿細胞骨髓瘤的診斷價值
脊柱椎間孔鏡治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價值
甲狀腺髓外漿細胞瘤超聲表現1例
兒童漿細胞瘤并發EBV感染病例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和相關分析
頸椎間孔韌帶的解剖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關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狹窄
草莓椎管育苗 產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產出率高一倍
椎管狹窄就應該手術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