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屏”到“小屏”: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的新形態、新模式

2022-02-18 00:17池志紅
傳播力研究 2022年19期
關鍵詞:大屏電視新聞主播

◎池志紅

(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0)

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這句話在當下再次得到驗證。新聞傳播從語言、文字傳播發展到廣播電視、互聯網的誕生以及傳播,媒介技術的每一次深刻變革,帶來的是訊息傳播的不斷登峰。第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大陸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88 億,占網民總數的87.8%。這個數字表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智能手機上觀看視頻,成為不少年輕受眾的選擇,這也催生了新的媒介形態和傳播形式。在這種形勢下,傳統電視新聞節目要在播出內容、播出形式上相應做出調整,不斷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與智能媒體的融合,在強化大屏有深度、有溫度、精細化制作的同時,著力小屏,進行有益探索,做好大小屏優質內容的創新和推廣,吸引年輕的受眾。

一、從“大屏”到“小屏”傳播渠道發生變化

在傳統電視新聞中,傳播渠道是電視,是大屏,新聞通過記者的現場采訪-制作-演播室播放-受眾收聽收看,進行新聞傳播,傳播方向主要是單向傳播,受眾的反饋沒有即時性和互動性,一般是事后電話、來信。進入網絡時代,受眾反饋才有了“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端)的評論、跟帖等。

在媒體融合力度不斷加大的趨勢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以及各地廣播電視臺紛紛轉變觀念,在移動端推出手機APP,將此作為新媒體平臺重點推廣,此為小屏。比如,2019年11月20日上線的“央視頻”,是中央總臺為移動端專門生產視頻內容的新媒體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不僅有大屏的內容,也有短視頻的生產,比如,時政Vlog、慢直播、移動直播等不適合在大屏播放的視頻。其傳播渠道,就是在智能手機上實現播放,其移動直播甚至可以切換到每一位網友的手機視頻,這樣,每一個網友的點擊觀看,每一條彈幕評論,每一次點贊,都參與到了小屏新聞視頻的制作,構成了新聞故事的一部分,甚至影響了新聞視頻的進一步延展和引申,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社交性等。

以移動直播為例,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地暴發新冠疫情。中央下令,各省醫護人員支援湖北省抗擊疫情。同時,在武漢建立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在短短的十幾天時間里,這兩座醫院先后奇跡般地完成建造。剛剛上線不久的央視頻,借助通訊技術的支持,從2020年1月27日開始至2月6日,對這兩個醫院的建造過程,進行了每天24 小時不間斷5G 高清實時直播。據統計,累計觀看量超過1 億人次,同時在線人數高達5 000 萬,網友們不僅見證了中國的基建速度,還參與到熱評中,創造了“云監工”“打卡”等熱詞,形成了現象級傳播,成為小屏直播領域的一個典型案例[1]。此次移動直播將直播渠道從傳統媒體平臺(大屏)轉移到新媒體平臺(小屏),形式也由傳統的直播方式轉變為新穎的慢直播方式。與此同時,央視頻以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建設為基礎,進行傳播框架設置,并借助媒介技術構建新型傳播空間,為央視頻慢直播實現“開門紅”。

二、發力小屏,創新敘事模式、語態和形態

在傳統電視新聞中,新聞事件的敘述者多為鏡頭前的主播或記者;其敘事表達以客觀為主,兼具主觀性[2]?,F場直播、重播、剪輯等特殊媒介手段也使得電視新聞的敘事手段更加豐富。在敘事結構方面,電視新聞結合聲音和畫面,具備“描寫敘事”和“模仿敘事”兩種特質。這種結構從新聞主播、新聞標題開始,到報道核心新聞、次要新聞、現場訪談等,逐次呈現,最后以新聞時段結束作為結尾。在傳播形態上,以線性傳播為主,以信息發出者為角度出發,受眾被動。其播出日期、時間都是由媒體決定,受眾一旦錯過播出時段就看不到節目。敘事結構完整規范,新聞語態上,用詞嚴謹、準確。

小屏的傳播,則是非線性傳播,以信息接受者角度出發,受眾主動。因此,在敘事模式上,新聞的敘述者既包括主播和記者,也包括素人。而作為新聞敘事者的主播和記者,在小屏上也不同于他們在傳統電視新聞中的嚴肅端莊的形象,他們與觀眾的關系更為平等,親和力更強,語態更利于人際互動。在敘事結構上,短視頻、移動直播等新聞并不像報紙新聞和電視新聞一樣具有完整性和規范性,而是呈現出碎片化、自由化的特點。主播語言富有個性、風趣幽默,甚至有點碎碎念,俗稱有“網感”。不同于傳統新聞節目,新聞主播和記者只在新聞時段里出現,小屏上新聞主播和記者的視頻節目則隨時可以點擊觀看。

在北京冬奧會前夕,央視頻推出了《閃閃發光的少年》系列短視頻節目,旨在用“90 后”記者的年輕視角,探訪一批“95 后”新一代中國體育健兒、奧運新星,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從而定義國民新榜樣,展現新一代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激勵年輕人勇敢地追夢逐光。與傳統電視新聞的人物片子相比,這個人物系列視頻在敘事模式、語態等方面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通過記者的個性化視角,人格化表達,凸顯被采訪對象的魅力和個性,實現與受眾的情感共鳴

比如,在采訪世界圍棋冠軍柯潔時,柯潔好幾次對王冰冰進行反向采訪。比如,問冰冰喜歡聽誰的歌、從哪邊過來等問題,被冰冰敏銳地捕捉到了,直接點出,增加節目可看性。這樣的情節放在小屏時,具有記者的個性化表達,凸顯了柯潔天才少年善于反向思維的性格特點,拉近了被采訪對象和受眾的距離,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這一段視頻后來在頭條、微博、微信等被很多網友轉發推送,成為爆紅視頻,為柯潔粉絲們津津樂道。

(二)記者通過沉浸式采訪,最大限度地接近被采訪對象,達到共情效果

記者經常會親自上場體驗,體驗被采訪對象在這項運動中遭遇的困難和挫折以及克服困難的強大勇氣。比如,采訪體操天才少年韋筱圓時,王冰冰就玩了一把平衡木動作,在她笨拙的動作中,網友可以感同身受,非常有代入感,達到了“傳播真實”的效果。

(三)注重互動環節,表面形式是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二者互動,深層次來講是記者、被采訪對象與網友三者互動

比如,在《閃閃發光的少年》中,記者設計游戲環節,與劉湘比賽誰憋氣最長,與袁心玥比賽誰先笑。這些在傳統電視新聞時段中,常常被認為是無聊的、可有可無的冗余部分,因為限制新聞節目時長,對“干貨”有要求,會把這些冗余部分刪掉。但是在小屏上,當新聞時長不再被強調,這些就顯得非常有趣,增加調料,讓網友感覺到這些體育明星在游戲時候原來是這樣可愛,不知不覺進入到被采訪對象的私人空間,從而獲得觀看的治愈感和滿足感,并參與到節目中,發送評論、轉發視頻等。

(四)鏡頭語言、同期聲輕松活潑,以戳到笑點為要

比如,在游泳選手徐嘉余這一集中,當徐嘉余鄭重地脫下羽絨服,戴上游泳鏡,準備下水時,記者王冰冰突然發現徐嘉余的泳褲很有特色,不是傳統的男士深色泳褲,而是迪士尼卡通圖案,她馬上抓住了這個笑點,與徐嘉余開起了玩笑,這段采訪瞬間把正式的下水儀式變成詼諧幽默的舉動,抓住了被采訪對象愛好卡通、年輕有活力的性格特點,讓網友倍感親切。而在一些大屏上被認為是廢話,可能要剪掉的語言,在小屏中卻極具個性、有趣。比如,在采訪柯潔這一集中,柯潔聽說是“網紅”記者王冰冰要來,非常高興,他不知道要怎么表達這種喜悅時,就發出一些語氣詞,這些語氣詞被完整地記錄下來,放在視頻里面顯示了柯潔的個性。

(五)花式字幕+音效+表情包=有網感

在傳統電視新聞中,一般只有標題、人物身份條以及同期聲需要打上字幕,力求屏幕干凈整潔,但是在小屏中,這種干凈要不得,必須有花式字幕、表情包,起到強調重點、增加趣味、表達人物內心感受等作用。隨著字幕的呈現,一些音效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都是網絡視頻的標配,俗稱“網感”,把它應用在小屏上,是一種對網絡語言、網友溝通工具的接受和承認,在傳播效果上非常接地氣,直抵人心。比如,王冰冰在采訪游泳選手劉湘這一集中,兩人玩憋氣,在長達20 秒的憋氣視頻中,除了模仿氣泡的音效和音樂外,屏幕上還不斷閃現花式字幕:“她是認真的嗎”“你瞅啥”“太萌了,不忍直視”“可不咋地”等,將兩人的內心獨白用字幕表達出來,不僅豐富畫面和語言,而且讓人忍俊不禁。而在采訪徐嘉余的那一集中,編輯則用花褲衩+墨鏡的圖案配上徐嘉余的泳褲特寫,非常有喜感,襯托出徐嘉余的可愛。

三、在小屏上營造人際傳播效果

英國學者哈特利指出,人際傳播是一個個體向另一個個體的傳播,傳播是面對面的、雙向的、互動的[3]。也就是說,人際傳播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新的信息傳播系統。其形式可以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直接傳播,也可以是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在互聯網時代,人際傳播演變成傳者與受者克服空間上的距離限制,通過網絡共享資源,進行實時溝通反饋,從而提高了傳播的效率。在這點上,央視頻通過提升受眾地位、打造網紅記者等方式來營造人際傳播效果。

(一)“內容為王”變為“受眾為主”

進入4G 廣泛應用時代,技術解碼了短視頻的制作、保存、上傳、播放、反饋等難題,消融了專業和非專業的界限,不僅素人(受眾)可以制作自媒體,而且改變了受眾的地位。受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反饋,從播出后反饋或者播出中借助電話反饋,變成通過網絡即時反饋,形成零時差、零距離反饋,實現點對點、點對面傳播,甚至網友的評論也可以改變新聞事件的走向。比如,2017年8月,央視記者張晟在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 周年的小屏直播報道中,當采訪進行到一個段落后,突然有個網友要求記者在直播中剪紙,接著其他網友也跟風留言要求,正在直播的張晟只好手忙腳亂地現學剪紙,雖然成品不那么精美,但是讓網友著實開心了一把。

這從某方面說明,傳統新聞常常被媒體賦予了“議程設置”,重大新聞事件報道通常來自新聞專業人輸出的內容,大眾傳媒不僅是重要的信息源,更是重要的影響源[4]。隨著小屏的興起,移動新聞直播打破傳統“議程設置”的優越性。受眾從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在傳受雙方關系中,受眾地位逐漸上升,并占據主導。

(二)打造“網紅”記者,引領正向輿論

曾有人類學家指出,人類有許多屬性,基本屬性除了“生物價值與經濟價值”之外,還有“故事的講述者”,即“符號價值”[5]。在互聯網時代,網紅文化的興起,代表了一種符號,是媒介轉型與社會價值多元化發展的產物。在“網紅”身上積累了被大眾認可的一些符號價值認知(人設),比如,擁有某領域專業知識、有毅力、高消費等等。

2017年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37 家省級、市級電視臺共同的電視新聞聯盟,打造記者直播平臺,全面培養“直播+網紅”。王冰冰(總臺新聞頻道記者)、莊曉瑩(總臺《國防科工》欄目記者)等一批出鏡記者迅速成為“網紅”,她們說話接地氣、有“網感”,顏值高且笑容迷人,瞬間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代表了“央視最美女記者”“國民女神”,受眾在她們身上疊加了知性、親切、美麗等符號價值。有她們的視頻,點擊率直接拉升。2020年年末,王冰冰在 B站分享的第一條 Vlog,一經發布就突破了千萬播放量,占據全站排行榜第1 名。莊曉瑩以一個看似文弱女子的身份,在解放軍陸??崭鞣N重裝備前出鏡,形成反差,并以其娓娓動聽的專業化解說宣揚了軍威和國威,受到軍迷們的喜愛。在網絡人際傳播中,這些網紅記者某些時候可以起到社群意見領袖的作用,在與受眾的互動中占據焦點(眼球)優勢,有效傳播記者見解和觀念,引領正向輿論,同時她們又是人本采訪的表現者,她們的妝發、表情和手勢等,也構成新聞的一部分,成為受眾熱議的焦點。

四、大小屏聯動,形成合力

“央視頻”移動應用上線,主要以短視頻內容為主,同時兼顧長視頻和移動直播,在滿足移動消費需求、聚合央視內部資源的同時,吸納網絡空間中的多元主體創作。也就是說,央視頻不再只是大屏內容的重復、分發和回看,而是具有相對獨立的為移動端生產視頻的新媒體平臺。具體來看,央視頻除了與央視17 個頻道建立合作關系,整合大屏資源外,還連接其他傳統媒體、部門機構、網絡平臺以及個人等優質視頻內容創作,充分共享資源,形成新媒體矩陣。而在大小屏方面,注重聯動,力圖在網絡流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尋找平衡,在拓展傳播渠道的同時迎合新一代用戶的消費習慣。

比如,同樣是直播,大小屏內容不一樣。比如,2019年國慶大閱兵直播,受眾在大屏里的演播室看到的是熟悉的白巖松、歐陽夏丹、王春瀟等新聞主播。同一時間,小屏也在直播,但是小屏演播室的主播則是沙晨、王音棋這些新人主播,同樣的,出現在新聞現場的記者也是兩隊人馬。也就是說,以往的并機直播,變成了各成體系,各自戰斗。不僅記者說的內容不一樣,記者陣容不一樣,而且報道的重點不一樣,直播時長也可能不一樣。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大小屏兼顧的基礎上,在如何聯動大小屏,打通大小屏,形成合力方面做出了很多嘗試。比如,在移動直播上“小屏套大屏”,就是記者同時在大小屏上直播連線。

首次進行小屏套大屏嘗試的是央視駐敘利亞大馬士革的記者徐德智[6]。2018年4月14日,英美法等西方國家以敘利亞涉嫌使用化學武器襲擊平民為由,對敘利亞展開軍事打擊。這一天,徐德智從大馬士革的一家酒店開始直播報道,與以往不同,他在利用小屏直播的同時,把自己與大屏做直播連線的過程也同步直播出去。只見他在小屏里對著手機鏡頭做報道,過了一會兒,他離開手機鏡頭,用另一部手機接通北京同事的電話,談話的內容是為大屏直播做前期工作,這期間他始終沒有關掉做直播的手機信號,也就是小屏一直在播放。雖然網友看不到他打電話的身影,但是這個電話溝通過程被聽見,同時大屏直播的聲音也是可以聽到的。這里既有新聞現場真實場景的記錄,又有直播幕后的工作流程以及大屏直播的信息,這種信息增量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網友的好奇,滿足了網友對記者工作的“窺視”欲,增加了瀏覽量和點擊率。作為駐外記者,資源有限,情況受限,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記者、攝像、編輯、導播等崗位一身挑,這種“小屏套大屏”也是被逼出來的,但是效果卻出奇好。

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還鼓勵大屏記者在小屏上開設陣地,并且分發到合作的平臺,比如,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微博、微信等,把大屏內容進行小屏化改寫,放大傳播效果[7]。比如,央視頻開設《主播說聯播》新聞欄目,康輝、海霞、剛強等新聞聯播主播悉數露臉開腔。

在內容上,《主播說聯播》欄目是《新聞聯播》開設的特別評論板塊。新聞主播用說新聞的形式,將今天的熱點新聞進行播報+評點?!缎侣劼摬ァ凡煌?,《主播說聯播》是小屏上的《新聞聯播》的另一種短視頻的延伸,雖然說的依舊是受眾普遍關注的熱點新聞,但是在表達方式上注重接近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對敏感事件,《主播說聯播》及時評點,用網絡用語、熱詞以及口語化的表達,說出主播們的看法,積極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引發網友熱議的同時也增強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除了新聞用語的輕松化,《主播說聯播》還將報道新聞的場合由原先的演播室等嚴肅場合拓展至欄目后臺、公園等地,如主播潘濤一邊吃盒飯一邊講述與糧食相關的新聞話題,改變了觀眾對以往電視新聞嚴肅高冷的刻板印象,增加了親和力。

再如,央視頻的兩會報道也是大小屏整合的一個很好范例。大屏報道按照兩會會議流程按部就班,小屏就可以進行花絮類的報道。比如,廣東臺送來的報道《陳委員的兩會裝備》,讓網友來看看委員們的行李箱都裝了些什么,提案是什么;央視記者VLOG《零延時“隔空對話”是如何實現的》等,介紹總臺5G+8K 的技術設備怎樣實現云對話。這些小屏報道,不僅在央視頻呈現,還通過平臺的轉發、分享功能直接進入其他社交平臺傳播,全方位打通全網各個傳播渠道,實現了新聞內容宣發全網化。

綜上所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小屏成為主流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對于傳統電視媒體而言,只有把持深度融合、揚長避短、整合力量、整體突圍的新的媒介發展理念,以受眾為主,在新聞業務和技術上不斷守正創新,才能打破大小屏壁壘,打造出適合“小屏”的新聞品牌,繼續占有未來傳媒的主陣地,凸顯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專業性和公正性。

猜你喜歡
大屏電視新聞主播
從618看電視發展趨勢,大屏、高端以及激光電視成熱門首選
為大屏而生,讓體驗更佳 峰米4K激光家庭影院Max
超越DCI影院色彩的百寸大屏王者 海信(Hisense) 100L9-PRO
『人氣』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淺談客廳大屏顯示未來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中國藍主播
我是小主播
電視新聞評論發聲三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