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世紀法國文化對建筑設計中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

2022-02-21 01:01陶勛宇馬海燕
科技信息 2022年5期
關鍵詞:巴洛克藝術風格教會

陶勛宇 馬海燕

摘要:文化對設計具有能動作用,反映出一個時代主觀審美,是主流大眾價值觀念體現,本選題旨在通過建筑中巴洛克藝術風格,研究17世紀法國文化,從而了解該時期法國文化發展歷程。巴洛克藝術風格產生于文藝復興末期,由亞平寧半島不斷傳播至阿爾卑斯山北麓國家,在君權神授國度中,國王借此顯現華貴一面,其藝術風格在法國中央集權政治背景下被大量采用,散發出耀眼光芒。首先,本文選取17世紀部分法國巴洛克藝術風格建筑為分析對象,探究建筑美學中所體現和蘊含的法國文化。接下來,圍繞歷史、社會介紹巴洛克藝術風格產生背景,近一步闡述其藝術風格定義,以此了解法國建筑中巴洛克藝術風格在文化內的體現。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背景下,教會、貴族與新興階級矛盾顯現并不斷擴大,加之啟蒙運動由發展走向成熟后,巴洛克藝術風格不再局限服務于教會與王權貴族,君主專制封建社會開始動搖。最后,17世紀法國文化對社會產生的浸染并未戛然而止,而依托生產力、技術革新,交通工具發展,東西方文化交流相對之前的時代更為頻繁,巴洛克藝術風格逐漸回歸,在許多城市空間中仍有不同程度體現。

關鍵詞:巴洛克;藝術風格;設計;法國文化;17世紀

第一章 法國巴洛克藝術風格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

1.1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中的藝術設計,追求寫實,立體建筑與環境相統一,歐洲在此前的1000多年中持續處于封建社會,也就是后人所定義的中世紀,中世紀的藝術設計呈現平面效果,反對之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藝術實行為宗教服務政策,打壓非正統創作,亞平寧、巴爾干和小亞細亞半島因其地理優勢,借助海運所帶來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區之間來往變得頻繁,終于自公元1200年,由東羅馬帝國所傳來的古希臘,古羅馬典籍在歐洲大陸產生巨大反響,藝術家們重拾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反映在自身作品當中,大眾審美由此前1000多年的中世紀文化中逐漸脫離出來。

因教會掌握著一定政治、司法權力,在實行愚民政策下,社會文盲率極大,且圣經多以拉丁語書寫,底層階級無法自讀書籍,教會用宗教名義,向人民征收錢財,以此借教會來贖自身之罪,使原本不富裕的農民家庭雪上加霜,在長期壓迫下,尼德蘭地區率先反抗,文人們將拉丁語翻譯成各國語言,倡導無需向教會交錢,自己可與上帝直接對話,實現自我救贖。在宗教改革時代背景下,教會感到自身影響力日漸消退,地位受到動搖,但仍欲繼續奴化底層人民,藉由人民盲目崇拜劣勢,對傳統教堂藝術風格進行改造,大量采用巴洛克藝術風格中的光線透視和鮮艷色彩,用藝術來代替文字作品,吸引人民重回教會“懷抱”。

巴洛克藝術風格誕生于文藝復興末期的意大利,米開朗奇羅晚年作品中已有體現,在樣式主義影響下,藝術風格充滿張力,逐漸區別于文藝復興下所追求的寫實比例。法國成立藝術學院后,派學者來意交流學習,巴洛克藝術風格因此傳播至阿爾卑斯山北麓國家,基于法國吸收外來文化,集成一體之美時代背景下,逐漸被法國藝術所吸收并采用,實現法國本土化。正如看倦了中世紀藝術文化,而被文藝復興所替代,文藝復興也被新風格--巴洛克所替代。

1.2商業和經濟的發展

在宗教改革出露端緒前期,歐洲各國逐漸將教會置于君權手中,西班牙作為擺脫教會控制國家之一,君主有著相對獨立統治權,且傳統的地中海貿易路線受奧斯曼帝國崛起而阻擋,急需打拓一條同亞洲來往途徑。因此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財政支持下,誤把到達的美洲認為是亞洲印度,也借此將美洲大陸帶入歐洲視野,大西洋新航路開辟,雙邊海運來往逐漸加深,歐洲不再只依靠于地中海傳統貿易,殖民潮帶動下,大西洋沿岸各國享受著之前地中海沿岸各國所擁有的地理優勢。

貿易所帶來的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不斷萌芽,使封建社會自然經濟解體,且法國率先結束宗教戰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隨著國家經濟呈現向上發展趨勢,國家財政稅收增加,依托于科學技術發展的因素,國王有了大興土木的經濟基礎,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受到重視,在歐洲人探險精神和財政支持驅動下,之后的多次航海,逐步證實人類所居住的星球為球體,歐洲本土對非、美、亞洲的來往增多,隨之帶來的海外殖民侵略,臭名昭著的“三角貿易”等商業出現并成熟,為歐洲國家奠定了充實的經濟實力,社會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不局限于溫飽,上升到了精神滿足層面,巴洛克藝術風格恰到好處的符合了該種需求,商業和經濟的發展側面推動了社會大眾層面采用其風格,之一便是在建筑上的體現。

1.3中央集權與君權衰落

法國在握住大西洋航線所帶來的經濟宏利發展機遇后,財政的原始積累,讓路易十三得以選址于凡爾賽建造宮殿用于狩獵,國王與主教黎塞留關系甚是密切,在與世長辭前托“奧地利安娜”輔佐尚年幼的路易十四,實權卻掌握在黎塞留接班人馬扎然手中[1],因其在政治上的強腕手段,處理法國對外戰爭中橫征暴斂,使得民心受損,其余親王貴族們對內結合民眾,對外同西班牙人勾結,在法國發動“投石黨”運動,路易十四自幼年時期就經歷了政治危機日子,為之后廢丞相,并提出“朕即是國家”的君權神授政策有著關鍵性作用。

路易14去世后,其孫子路易15繼位,新任國王的情人蓬帕杜夫人喜愛富麗風格,加之先王常年好戰與金錢揮霍,國庫已無多余金幣來建造如同凡爾賽宮那樣宏偉的宮殿,伴隨著享樂主義加深,新國王沉迷于日常享樂之中,貴族們紛紛離開凡爾賽,重回巴黎。路易14的國王畫像遭受遺棄,身前所奠定的中央集權在他去世后逐漸分散。

第二章 巴洛克藝術風格在法國文化中的體現

2.1 法國建筑中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定義

巴洛克在誕生之初因其外觀表現不同于文藝復興中的模式,采用了曲線與直線融合,做出強烈動式感,用飽和色彩,在建筑上體現豐滿、寫實之狀,在大眾視野里,是個與主流相背馳的新設計,被稱為畸形珍珠。在建筑構架中,注重以繁冗裝飾性為表現,而實用性為次要,運用自然光線產生的陰影展現出立體感,石膏、石體雕刻如同戲劇一般附有動態。建筑尺寸追求磅礴之氣勢,文藝復興中所熱衷于的優雅比例淡化了,呈現出松散線條關系,內用裝飾品來點綴,顯露出建筑并非是一個完美固定狀態,而是趨于運動著,一個未完成的,可移動的物體。建筑外觀相對半開放,半封閉的空間結構,讓觀賞者無論從任一角度遠眺,都會被其若隱若現的外形所吸引[2]。

宗教改革影響下,教會的地位受到動搖,宗教掌權者改變此前對“畸形珍珠”不入主流想法,看重巴洛克藝術風格追求光線與線條的變化,使建筑外觀如同一幅畫作。加之愚民政策作用下,社會底層人民文盲數量龐大,教會用建筑來代替文字功能進行思想表達,圖繪寫實,加上幻覺的虛無感,欲吸引信徒來到教堂禮拜與禱告,這便是反宗教改革運動。反宗教改革雖使巴洛克藝術風格在建筑上不斷展現,但也顯示出教會的負隅頑抗。

2.2 法國建筑中巴洛克藝術風格的文化元素和藝術審美

16世紀法國對內較早結束宗教戰爭,思想意識上相比于其余歐洲國家較早形成統一,為17世紀法國奠基穩定社會基礎,可集中財力對建筑建造提供支持。建筑竣工離不開經濟水平強有力的支撐,法國抓住商業貿易發展機遇,重商主義所帶的紅利,享樂世俗精神也伴隨而來,但財權卻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封建社會中,階級分化進一步明顯。商業帶來了經濟收入增長,資本主義萌芽使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相沖突,為啟蒙運動開展埋下伏筆。

路易14時期中央集權達到頂峰狀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風格不再適用于表達王權至高無上,因此古典主義和巴洛克藝術風格被國王采用。用富麗堂皇的建筑彰顯出自身崇高地位,內墻以曲線與直線融合造型,構出透視錯覺法,彎曲線條主觀上使空間突破物理限制,在視覺中有無限延伸感;直線以矯健雄偉挺拔之勢,象征著以國王為首的王權威嚴與華貴氣魄;將大廳視為主角,開窗面對著觀景平臺或室外花園,風景引入室內空間,營造出一種自然真實風光。

在國家相對和平,政權穩定時期,大眾對建筑功能從實用性漸漸與審美互相關聯,既要具功能性,又要美觀性,安定社會為建筑發展提供條件,手工業者們專研于改良科學生產力,科技進步改變了建筑結構,許多新藝術形態表現在其中。任何一種新風格產生,一開始并不會為大眾所接受,直到其不斷完善和在時代進步下,不局限于是否可創作,而是除了將靈感變成實物,還結合視覺與觸覺在感官中震撼感、沖擊感,完成對物體能創性到賦予美學生命力。新藝術風格誕生是文化精神狀態下產物,建筑屬一個時期文化反映,體現該時期主流社會所需審美。審美觀就如同螺旋式上升的曲線,對新事物的喜愛,對舊事物的遺棄。

路易14喜好、支持和贊助藝術文化發展,給藝術界注入新的靈魂,在凡爾賽宮內舉辦文化沙龍,請各國有志人士來到法國,宴請賓客會集凡爾賽,不同思想靈感在此融匯,讓貴族購買藝術品放于宮殿內展覽,刺激著藝術風格朝高質量方向發展,法國文化發展來到一個新高潮。

第三章 法國文化對巴洛克藝術風格的影響

3.1 教會、貴族與新興階級的矛盾

巴洛克藝術風格最初被教會大量采用在教堂中,伴隨著時間推移,國王與貴族宮殿、住宅也將其運用,成為志高無上、極度奢華與享樂象征。因社會發展,教會與國王默許新興階級興起,這一階層不同于教會與貴族,是需納稅的階層,其帶來的巨大財富可為教會與國王所用,其中一個就是用來修造建筑。在資本運作下,新興階級手中雖有金錢但無實權,權利被緊緊握在教會與貴族手中,為出入于老牌上流社會沙龍圈子,新興階級往往會花費更多財力與精力投入,用來討好與打點同教會與貴族之間的關系,便可買入公職由第三階級的平民晉升為上層階級,這樣的來往一開始建立時便是不平等的。階級間的不平等造成了人民長期遭受壓迫和剝削,少數階級掌握了國家大部分權力與財富。18世紀初期,在資本與王權貴族勾結下,間接導致泡沫經濟崩潰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和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減少的影響,貧窮與饑餓如同烏云一般,雙重籠罩著第三階級。

3.2 啟蒙運動的熏陶

此時法國分為三個階級,分別是教會、貴族與平民。在路易十四去世后,面對不平待遇,新興階級從最開始的逆來順受轉變為用實際行動來宣傳新理念,欲使舊制度從根源發生質變。在街道旁咖啡館里,在舉辦活動沙龍中,交匯著新思想,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不存在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身世,不愿再被壓迫,教會與貴族有的,人民也要有,深度揭開社會傷疤之處,在君主專制森嚴的法國誕生出全新理念:自由、平等、博愛。這場思想改革,如同彈簧一般,在對人民壓迫越深的社會中,反彈出的力量也就越大,巴洛克建筑后期作為歌頌權利與君主政體所用的藝術風格,也被視為糟粕而淘汰。啟蒙運動被稱為點亮光明的運動,封建教會與君主專制壓迫著多數階層暗含著當時社會制度體系黑暗。

4.結語

大航海的時代背景下,國家之間的來往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同大洲的文化互相認識到與自身文化不同的存在,此時我國正處明清時期。歐洲大陸在為發展貿易、好奇的驅動下,對遙遠的東方中國自絲綢之路、馬可波羅起,便一直視為理想之地,我國古代的建筑園林藝術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這不同于法國傳統建筑藝術風格的筆直線條風格,于是奔放的線條中類似于“S”、“C”的元素被藝術家們學習并吸收了,東方元素對法國巴洛克藝術風格產生影響,中國風在法國為主的歐洲大陸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巴洛克作為封建階級重用的藝術風格被遺棄了,但在社會相對平靜之后,藝術家們冷靜思索,重拾其可用之處,在巴黎歌劇院的重建中,折中主義引領下,在劇院內的樓梯和觀劇臺上,有少許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被采用。在近現代的建筑內部裝飾上,也可以看到其身影,因此巴洛克藝術風格并未在法國大革命的作用下戛然而止,而是成為了文化中的一部分,持續影響著后世的審美視覺。

參考文獻:

[1]高福進.歐洲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海英里?!の譅柗蛄种?,沈瑩譯.文藝復興與巴洛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通訊作者:馬海燕。

課題項目:昆明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1XJ5324)。

猜你喜歡
巴洛克藝術風格教會
奧本大學:一個教會你熱愛生活的地方
毛焰藝術風格中的自我表達
17世紀中西方繪畫藝術風格的比較研究
畫與理
我最愛的那個人,教會了我……
18世紀 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 莊重與理性
華麗巴洛克/瑩潤光澤
巴洛克時期的亨德爾
miumiu艷遇巴洛克
What I've Learned So Fa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