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循化縣域經濟布局優化的經濟地理分析

2022-02-22 02:57馬維勝馬振斌
青海民族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循化縣域區域

馬維勝 馬振斌

(青海民族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7;青海省商務廳,青海 西寧 810000)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位置”對特定國家、區域或民族興衰具有顯著影響?!拔恢谩备拍?,既是一種自然范疇,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又是歷史范疇,具有相對變化性。地理位置的類型包括天文位置(數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理位置等,其中經濟地理位置主要表達特定區域(如一個國家、區域或縣域、城鎮或鄉村)在與外圍地區的經濟聯系中所形成的空間關系,如一地與周邊城市、經濟中心、交通要道、文化科技等的關系,這些關系隨社會經濟、科技水平、生產力的提高而變化,且變化較快較大。正確闡明一個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對認識這個地區在國民經濟總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發揮其地區經濟優勢以及解決相關的經濟布局問題都有重要意義。作為一門學科的經濟地理是研究生產力布局規律的科學,是重點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布局的形成、發展條件和規律的科學,從“位置聯系”或“位置關系”的角度,闡明該區域在地區經濟聯系中的地位。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在分析新時期循化經濟地理位置發生的變化基礎上,探討縣域經濟布局優化的新視野、新思路。

一、從歷史視野把握循化經濟地理

“循化”是一個歷史因素極其豐富的區域,無論在行政隸屬關系還是在空間范圍上,歷史上的循化與今天的循化有巨大差異。根據龔景瀚編纂的《循化廳志》記載,循化古為羌地,漢時為河關縣轄地,隋隸達化縣,唐隸米川縣,元宋為積石軍、鎮西軍地,金升積石軍為州,金、夏至元代隸積石州,明廢州為所,循化為河州邊外地。清初沿襲明制,雍正八年 (1730年)“始立循化營保安堡屬焉”[1],屬河州鎮轄。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營,并稱循化廳,隸屬蘭州府。道光三年(1823年)循化廳改屬西寧府。民國以后西寧府改為道,循化廳也于1912年改為循化縣,屬甘肅西寧道轄。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循化縣便歸青海省管轄。1954年成立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新中國后,循化的行政歸屬也幾近變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至1958年由青海省直轄,1959—1961年歸黃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1980年歸省直轄,1981—2013年歸海東行署管轄,2013年撤銷海東地區設立地級海東市,循化縣歸海東市管轄??梢?,循化在歷史上很長時期隸屬今甘肅有關行政機構管轄,后屬青海。在青海,曾直屬省政府,也曾由黃南藏族自治州代管,現歸海東市管轄。隸屬關系的反復調整并非無緣無故,它反映的是循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循化地處青海境內,但在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方面與甘肅聯系緊密。它地處黃河之南,又與黃河之北的西寧、化隆、民和等地交往密切,歷史上即使在黃河天塹阻隔、交通極為不利的條件下,靠羊皮筏子和木瓦等交通工具實現了與黃河之北的廣泛交流;它地處青海海東,又背靠青海黃南、甘肅甘南等涉藏地區,與甘青牧區有著密切久遠的經濟聯系。

在空間范圍上,歷史上的循化經歷過不斷調整的過程。據《循化志》記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循化廳疆域東南至老鴉關120里河州界;東至積石關60里河北碾伯縣界,河南河州界,積石關內亦有廳屬鴻化、靈藏2族,在河之北,中隔河州、碾伯縣地;南至下則蓋寨、多兒替寨350里洮洲廳界,西南至賀爾寨320里蒙古界;西至清水河190里西寧府貴德廳界;西北至掌教坊(今積石鎮乙麻目村)河口15里,過河西寧府巴燕戎格廳界;北至黃河不及里,過河小積石山巴燕戎格廳界,河北有廳屬加如、阿麻岔、磚塘藏族3莊。廳境東西相距300里,南北相距350里。[2]當時循化廳所轄涉及今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民和縣,黃南州尖扎縣、同仁縣、河南等,海南州貴德縣,甘肅河州、積石山、合作、夏河等地,所轄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民國時期轄境縮小。民國15年(1926年),劃南區拉卜楞、黑錯(今甘肅合作)等地設立拉卜楞設治局。民國19年(1930年),劃北區馬營6大社即鴻化頭社、2社、3社、4社,靈藏頭社、2社組建民和縣;8月劃西區保安、隆務等地設同仁縣。民國21年(1932年)12月,劃縣屬九族及牙黨、川撒兩族地方歸甘肅和政縣。民國30年(1941年)7月,劃屬地韓家山歸甘肅永靖縣。1949年8月,將民國32年(1943年)設為循化第一區的甘肅臨夏麻尼寺溝一代地區歸臨夏縣[3]??梢?,歷史上的循化曾在甘青兩省的很大空間中生存和發展,區域面積廣闊,自然差異巨大,經濟類型多樣,文化要素多元。

建制沿革變遷和空間范圍變化的歷史啟示在于,對循化發展的定位不僅要從當下的行政隸屬和縣域資源出發,還要把歷史因素、地理因素和文化因素等作為重要資源,把循化置于甘青交會、工農牧交集、高低海拔交接、多元文化交織、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多要素角度來定位,從更加深厚的歷史演化脈絡、更加廣闊的自然地理空間、更加多元的經濟文化類型、更加開放的視野來定位未來發展方向。

二、從自然地理方位把握循化經濟地理

(一)在青藏高原的方位

青藏高原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4以上,被譽為“中華水塔”“萬河之母”。這里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全球海拔3000米以上高地面積的近四分之一集中在這里,大多數地區高寒缺氧,不適宜人類生活和居住。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邊緣(見圖1),黃河從這里流出青海進入甘肅,這里最低海拔在17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最適宜人類生活居住的區域之一。特別是北部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8.5°—10°,無霜期長達220天,年日照時數2680小時,適宜于麥類作物和各類瓜果、蔬菜生長,一年可兩熟,歷來是青藏高原糧、果、菜的重要產區,盛產西瓜、蘋果、核桃等瓜果和線辣椒、花椒、瓠子等特色農產品。良好的自然條件,使這里被稱之為“高原小江南”。循化身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會銜接地帶,地形地貌特殊、氣候物候獨特,既有涼爽宜人的高原氣候特點和青藏高原的自然風貌,又有海拔低、適宜人類生活居住的條件。這里既可以說是中國和世界的“夏都”,也是青藏高原的“氧吧”,是高原的低海拔之地,平原進入高原的理想調適區域。從青藏高原的角度討論循化的經濟布局,可以明確兩個要點,一是循化縣域經濟布局首先要符合并體現青藏高原在國家戰略中的總體定位,二是要立足縣域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殊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著力突出自身優勢和特色。

圖1 循化縣在青藏高原方位

(二)在甘青交匯處的方位

為了更加直觀地分析循化在周邊區域中所處的地理方位和空間位置,筆者繪制了“循化縣周邊100—300公里范圍市縣圖”(見圖2)。

圖2 循化縣周邊100—300公里圈市縣分布圖

圖2顯示,在循化縣周邊100公里直線圈內,分布有西寧、蘭州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市區縣24個,其中青海、甘肅各12個市區縣;在200公里圈內有青海省9個縣,甘肅省19個市縣,四川省1個縣,共29個市區縣,加100公里范圍的市區縣,循化縣周邊200公里圈內分布的市區縣達到53個,涉及青海、甘肅、四川三??;在300公里圈內有青海省9個縣,甘肅省15個市縣,寧夏自治區5個縣,四川省3個縣,內蒙古1個旗,共33個縣旗,加100公里圈內市區縣24個和200公里圈內29個,循化縣周邊300公里圈內分布的市區縣達到86個,涉及青海、甘肅、四川、寧夏、內蒙等5個省區(具體整理信息見表1)。

表1 循化縣周邊100—300公里圈市縣分布表

從上述資料可以發現,循化縣所處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東西連接青甘兩省、南北貫通河湟城鄉和青甘南部牧區的重要樞紐,是甘青交匯、農牧交接、農商交集的重要區域。這一方位對循化經濟布局的啟示在于:一是可以在甘青兩省交流和交互發展上大有作為,特別是圍繞黃河上游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謀劃跨省域合作項目。二是要在甘青兩省重大發展戰略銜接中謀求更多作為,例如青海省建設生態文明高地與甘肅省生態立省戰略,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與甘肅文旅國際品牌塑造等項目建設過程中都有很多需要跨省合作開展的工作和項目。三是充分發揮循化地處西寧、蘭州百公里直線圈內,立足青海、面向甘肅,背靠青甘牧區等特殊區域優勢,可在甘青沿黃經濟走廊建設、文旅融合大通道黃金地段打造、城鄉和農牧區物資流通以及融入統一市場體系等方面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三)交通條件深刻變化中的方位

分析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演化歷史發現,特定群體的人們總是處在“離散—聚集”的狀態下。經濟活動的離散狀態是基于自然地理環境,將人們的活動空間被分割為若干離散化地理空間,各離散地理空間依托區域自然資源、人口狀況以及技術創新等稟賦條件,形成本區域的生產生活模式和經濟布局。人類經濟活動的另一個重要趨勢則是生產力越發展,人們的需求越多樣化,當處于離散狀態的特定區域無法滿足更多更高需求和欲望時,對獲得更多和更高層次自由經濟活動空間需求增加,選擇更大的地理空間遷移半徑成為必然,從最初用雙腳踏出羊腸小道,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今天的人們能夠“遇山鑿洞”“遇河架橋”,這都是為了克服地理空間的障礙,使離散地理空間之間的區域經濟活動聯系愈加頻繁和緊密,區域經濟空間格局從單區域的“聚落”結構向兩個及以上離散區域結構演變,在新的格局下催生城鎮或城市、促進新的產業發展、推動公共服務建設、帶動投資規模擴大等。由離散狀態向聚集狀態演化速度的最大影響因素是交通條件,因此交通是重要的經濟地理因素。

正如清代龔景瀚在《循化志》所說:“白石峙于東南,黃河環其西北,前則漓水如帶,后則積石為屏。蔽障河、蘭,牽制鄯、廓,誠西陲之要地也?!盵4]四面環山、境內山谷相間的地理狀況,使循化在歷史上長期處于與外界交流不暢的狀況。北部的積石山將循化與河湟谷地相隔,東部的達里加山成為通往甘肅臨夏市和積石山縣等地的屏障,南部的周毛卡山形成通往黃南州同仁等地的巨大屏障,西南部的郭毛喀山阻止了通往尖扎等地通道,東部的積石峽和西部的拱北峽(又稱古什群峽)又因絕壁千仞、水流湍急而成為無法逾越的天塹。黃河將縣域分割南北,孟達山、唐賽山、烏土斯山等山嶺塑造了循化地區多山多溝的自然風貌。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循化成為局部自然環境優越,但對外相對隔絕的“河谷洼地”。歷史上循化撒拉人有“天下八工”①之說,認為“八工即天下”或“天下即八工”,思想之封閉可見一斑。與封閉的環境相適應,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發展模式?!懊癖姸鄶禈I農,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故商業甚形蕭條,全境商賈,僅有三十余戶,對于工業,毫不注意?!盵5]農業領域,種糧為了吃面、種果為了吃果、種菜為了炒菜的自然經濟特征依然突出。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封閉狀況得到很大改變,但其變化速度依然比較緩慢?,F代工業成長緩慢,改革開放后逐步發展起來的一些企業在成長到一定階段后,逐步將發展中心遷出縣域。當地回族撒拉族有亦農亦商的經濟傳統,但商業模式多為行商方式,涉及領域以農畜產品、長途運輸、拉面經濟等為重點,經營空間以異地為主,筆者曾用“春夏秋三季出門掙錢,一個冬季回家花光,來年出門又缺路費”來形容20世紀八九十年代撒拉人的生存方式。這一方面體現了撒拉人吃苦耐勞、敢闖敢拼、自強不息的精神,也走出了一條發展的道路和模式。另一方面,這種模式對域內資源的重視和開發不足,對域外資源難以形成吸引力,縣域內形成的投資有限,不僅制約了縣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也導致農牧民收入來源單一、難以形成資產性收益、財富積累緩慢、生計模式過于艱辛等問題。在循化交通史上,2017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循(循化)?。諐{)高速和循(循化)臨(臨夏)高速公路通車,使循化到西寧、到黃南州府,循化往甘肅臨夏、甘南等地交通進入高速時代,一個封閉的循化在交通設施的快速變革中,天塹變通途,瞬間進入西寧和蘭州2小時經濟圈。目前,循化到甘肅大河家、到民和官亭一級公路先后開通,西(寧)成(都)鐵路和貫通青海河(黃河)湟(湟水河)兩大區域的樂都—化隆—循化高速公路已經開工,鄰近循化的臨夏機場建設列入甘肅省“十四五”規劃等。從縣域內交通條件來看,橫跨黃河南北的橋梁已有多座,沿黃河的道路體系正在形成。從經濟地理角度來講,高速公路的通車和交通條件的快速改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歷史上封閉的循化在新時代具備在更大空間謀劃自身發展和產業布局的條件。

三、從國家重大戰略把握循化經濟地理

區域經濟布局的優化,不僅要依據并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區域條件的優勢和特點,使本地自然條件通過經濟布局得以呈現或體現,同時,也要把握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經濟政策,使國家和政府經濟發展的意圖在本區域經濟上得以體現。因此,即使在自然地理因素確定的條件下,由于經濟發展戰略、宏觀政策和市場調節等背景的變化,區域經濟布局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不同形態,并對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速度產生重要影響。討論循化縣域經濟布局優化問題,我們不僅考慮自然環境和區位條件,同時要緊扣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新形勢新要求,體現時代主題。

(一)在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中的方位

生態安全同國防安全、經濟安全一樣,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非?;A性的部分,是一國或保持世界各國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面積最大而又最年輕的高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態環境敏感區之一,也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區和調節區。對中華民族來講,青藏高原更是一塊關乎長久生存發展的戰略要地,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生態源區。因此,從區域分工的角度看,青藏高原的首要價值在于其巨大的生態服務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在人代會期間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兩次踏上青海大地視察工作,對青海工作提出“四個扎扎實實”②、產業“四地”建設③、“三個最大”省情定位④、“三個更加”重要地位⑤等重大要求和指示。為貫徹上述要求,青海提出了“一優兩高”戰略部署⑥、“八個高地”打造⑦、“五個示范省”建設⑧和“六個現代化新青?!苯ㄔO⑨等重要部署,出臺了《關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等??梢?,國家對青海和青藏高原的要求和定位越來越聚焦于為國家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h域發展思路和規劃不能脫離和違背國家總體要求,縣域發展方式和模式必須有利于將國家對青藏高原和青海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要求落到縣域發展層面。對一個縣域而言,能夠有機會與國家重大戰略相聯系和銜接,往往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然而,機遇只是一種可能,機遇和挑戰向來是相伴而生,抓住機會使挑戰轉化為發展的良機,失去機會則往往使本地區與他人的差距快速拉大,在區域大格局中的地位快速下降。為此,需要做的事很多,但關鍵有兩條:一要把握主題,主動對接融入。當下國家對青藏高原的戰略要求是實現兩個轉變,即從GDP導向向生態導向轉變,實現從大開發向大保護的轉型,集中到一點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高地。新主題也是新課題,需要結合自身實際破解許多新的問題,而不是被動等待和接受國家戰略輻射。二要項目掛帥,落實發展機遇。項目是發展思路落地的具體舉措,所有思路和機遇只有通過一個個項目才能得以落地,沒有大項目就談不上大發展。這就需要切實增強項目研究、策劃、申報、實施的能力,真正把好機遇、好思路轉變為實實在在的項目,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果實。

(二)在蘭西城市群建設中的方位

城市群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增長極點,是國家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主體空間形態,因而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占據核心戰略地位。蘭州—西寧城市群是甘肅省、青海省城鎮化發展進程較快的地區,城市群內七個城市相互之間空間距離相對較近,彼此間經濟聯系較為緊密,具有發展整合的空間基礎,使其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群之一。對身處蘭西城市群核心地帶的循化來講,蘭西城市群建設是巨大的戰略機遇。國務院批復同意的《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了“著力優化城鎮空間布局”“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著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和功能配套”“著力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五個著力”的思路。青海省確定綜合交通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建設、對外開放、市場一體化、能源資源、公共服務協同共享、城鄉建設、農業農村、重大發展平臺共建等“十四五”蘭西城市群建設的十大重點專項合作行動。甘肅省在《“十四五”蘭州經濟圈發展規劃》明確將強化蘭州集聚功能,壯大白銀、定西、臨夏支撐能力,提升蘭州—臨夏、蘭州—西寧經濟帶發展能力,增強市縣支撐功能,推動形成“一核牽引、兩極并進、四帶聯動”⑩的經濟圈發展新格局。循化在蘭西城市群建設中居于特殊重要的位置,具備在重大區域戰略中發揮特殊作用的條件。例如,在“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充分利用與甘肅山川交接、黃河甘青段交界地的特殊優勢,結合國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機遇,努力打造綠色發展樣板縣和蘭西城市群跨區域生態治理樣板縣。在“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方面,以改善蘭西城市群黃河流域交通條件、城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條件為重點,努力打造蘭西城市群黃河流域核心節點。在“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和功能配套”方面,循化作為蘭西城市群功能區劃分中的重點開發區,可著力打造甘青沿黃旅游線黃金節點,打造西寧、蘭州等大城市的“后花園”和“高原氧吧”。

(三)在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方位

循化是撒拉族的發祥地。撒拉族先民源于中亞,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錫爾河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的烏古斯部落的撒魯爾人或撒魯爾部。烏古斯人在公元九世紀到十二世紀在中亞河中、花剌子模及呼羅珊一帶生活,他們在小亞細亞塞爾柱帝國的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后塞爾柱人實行旨在分散烏古斯部落的政策,使撒魯爾人向西遷徙。留在今馬雷及撒拉克的一部分人在較后的歷史中被泛稱土庫曼人,其中一部分人于元初舉族東遷并定居于今循化地區,發展成為今天的撒拉族。撒拉族先民在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乃至中亞更廣地區留下許多可資挖掘的歷史足跡,撒拉族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組織模式乃至生活方式等都在中亞時形成,除文字以外,其他文化都比較完整地保留至今。這種特殊的民族歷史和文化淵源關系,使撒拉族進而使循化縣在加強與中亞國家的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中具有了特殊的優勢,已經在青海融入“一帶一路”中得以初步體現。以此為背景,循化縣可以借助文化認同程度高、生活習俗相近、語言交流便利等優勢,借助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充分挖掘民族歷史與文化、搭建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平臺,以務實的項目做支撐,打造優質和品牌項目,加強與中亞各國的交流和合作,以小縣域敢于融入大戰略的勇氣,加快推進縣域經濟對外開放,成為青海融入“一帶一路”的排頭兵。

縣域的經濟地理還可以從更多方面來著眼,而其核心是以融入國家和全省、全市以及周邊省區發展戰略為支點,把循化放在全國、全省和周邊重大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大局中去定位和謀劃,尋找優勢、找準方向、揚長避短、借勢發展。

四、縣域經濟布局優化的重點和方向

進入新時代,循化縣域經濟地理環境無論在交通條件、信息交流等方面,還是在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等方面都發生著深刻變化,為充分利用縣域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借助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功能提升,優化縣域經濟布局提供了難得條件??傮w看,優化縣域經濟布局的核心要義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把循化置于更大空間平臺和視域來定位其區域功能和發展方向。

(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綜合當今經濟發展的總體背景與趨勢,其核心就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青藏高原和青海的生態環境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為地處青藏高原和黃河上游的循化在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機遇。為此,要在“中華水塔”守護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生態文明建設事項中找準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堅定地扛起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歷史責任,把“三個最大”要求和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等任務落實到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持一切產業、經濟活動都必須有利于促進生態良性發展,以生態經濟系統、生態經濟產業、生態經濟消費、生態經濟價值和生態經濟制度建設為重點,著力實現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和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著力在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實踐中作出循化縣域貢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其重點是推進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能源結構、消費方式等的綠色轉型,這既是時代賦予青海各縣域的責任,也是各縣謀劃未來發展時可資借助的重大歷史機遇。

(二)推進縣域規劃的一體化

討論循化經濟布局優化問題,不僅要跳出循化,在更大空間來思考其發展,同時也需要把縣域作為一個小區域空間進行全域規劃和建設。當我們把鏡頭從“大空間”轉向循化縣域時,發現這塊不足2100平方公里的縣域確實很小,這就決定無論在縣域面積、資源規模方面,還是在人口數量、經濟總量等方面,靠某個單一要素和資源,循化縣很難在大空間中形成較大影響力和吸引力??h域規劃一體化就是把循化看做“小循化”,在這一理念下,就是要以治縣“若烹小鮮”的思路,打破區劃、城鄉等各種人為的分割,打破過去縣域雖小但仍要“五臟俱全”的“大而全、小而全”思維,把全縣域作為一個經濟區、一個社會體甚至作為一個“大景點”來整體規劃和建設,整合全域資源,按在“大空間”背景下最有利于凸顯自身區域優勢、功能定位、產業特色,最有利于借助國家重大戰略和省市宏觀政策紅利,最有利于激活區域發展活力、增強區域經濟發展韌性、實現區域共同富裕的思路,走城鄉融合、縣域一體規劃的路子,拋棄人為地將一個區域割裂為城鄉兩個區域,分開規劃、分頭實施的做法,按宜城則城、宜鄉則鄉,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構建優勢互補的城鄉格局和經濟布局形態,城鄉以及各地各區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從而達到城鄉協同、共同發展,使縣域在周邊大空間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總體影響力和吸引力不斷增強的目標。

實現這樣的目標,在實踐層面需要克服許多難題,而這種難題首先來自于政府管理層面。在傳統管理體制下,政府各部門各有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各有各的規劃和目標,特別是作為基層縣級政府層面,對上需銜接和落實諸多省市主管部門的目標和任務,自主空間有限??h域各有關部門單位基本上也習慣于按對本部門、本單位工作最有利的內容來思考和設計制定有關發展規劃和公共政策,最終勢必對整合全域資源、實現系統優化目標產生影響。打破這種困局需要強有力的黨委政府力量來推進,一方面要通過系統完善的規劃來明確目標,分解任務,統一思想,協調各方,另一方面還需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有關試點項目,為實現有關政策層面的突破提供資源和政策支持。具體到政策層面,在政策設計上要從全局、長遠、戰略、宏觀、前瞻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政策的設計、執行和保障統籌起來考慮,對政策運行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提出比較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和可持續發展機制,保證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產生新問題。

(三)重視縣域形象的定位與塑造

縣域整體規劃和建設必須要和縣域形象塑造同步推進??h域整體規劃和建設發展一體化過程涉及縣域全境全要素,是實現區域發展的過程,也是區域發展導入CIS理念,塑造區域形象,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過程。區域形象塑造是當前公認的改善區域環境,突出區域特色,提高區域聲譽,讓居住者自豪,來訪者羨慕,建設投資者滿意,有效促進區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CIS的導入,首先應設計和規劃區域的整體風格,一座城市、一個地區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這一風格又可以稱為其“個性”。區域的“個性”源于“歷史特色”“傳統特色”“地域特色”和現代化的城市功能、現代社會需要及其在城市群結構中的地位?!翱h域形象”包括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兩個方面,硬件系統部分包括城鄉布局、建筑風格、城鄉道路、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區域標志、區域色彩等;軟件系統部分包括政府行為、干群關系、區域文明、標志性活動、居民素質等。我們可以把區域形象理解為是公眾對某一區域的總體印象、感知和評價,是區域給予公眾的感受或感覺。從國內外實踐和大量研究成果來看,區域形象得到良好發展,需要保證區域文脈的延續與新文化主題的開拓,需要區域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需要重視科技文教事業發展,需要保持區域經濟持續發展,需要充分發展基礎設施系統,需要系統研究區域形象全面開展區域設計。循化是一個具有獨特自然風貌和鮮明人文特色的區域,為區域特色定位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對氣候、海拔、地理方位、自然風貌、周邊區域特色和歷史文化等的分析,結合時代要求,循化縣域形象定位為“高原江南,和美循化”。

“高原江南”的定位,把循化置于青藏高原這個自然地理單元來提煉其獨特地位和價值。青藏高原被稱之為世界“第三極”,海拔高亢,空氣稀薄,氣候寒冷,屬于高海拔缺氧環境。這里雖有“江河之源”“中華水塔”之稱,但整個區域干旱缺水。嚴酷的自然環境,使青藏高原大多數區域不宜人類生存。循化雖身處世界屋脊,但其地理位置處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門戶之境,海拔高度屬于青藏高原最低之列,氣候特點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生態環境方面既有高原特點,又有黃河、孟達天池、尕楞剛察草原,植被豐富,水域廣闊,物產豐富。循化縣境內最低海拔1780米,最高海拔4635米,最高氣溫為34.1℃(1988年6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9.8℃(1961年1月17日),年平均氣溫平均8.5℃,晝夜溫差大。因此,這里既具有青藏高原的基本風貌和特點,又有自己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青藏高原上最適合人類居住和活動的區域。循化特殊的中等海拔高度與四周地勢形成天然空調,造化賦予了獨具的氣候優勢。與此同時,依托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全境,清水河、西溝河、街子河和尕愣溝河等自南向北哺育山川,特別是隨著公伯峽、積石峽、哈大亥、蘇只和黃豐電站等的建成,在循化境內形成高峽平湖、水天一色、至清至凈的河湖美景,一派天下黃河循化美、江南水鄉在高原的美麗景象?!案咴稀敝厣ㄎ?,就是要突出“高原之地,江南之境,水鄉循化”的特點,向省內外、國內外宣介其無與倫比的舒適感和休閑感,吸引游客,吸引資源,實現持續發展。圍繞這一主題,可以突出的要素十分豐富,如黃河的浩蕩、清水灣的優美、孟達自然保護區的神奇與幽靜、波浪灘的舒適與安逸,以及潔凈的空氣、寬闊的水面、遼闊的草原。

“和美循化”則是以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為基礎,依托自然、社會、人際、民族、文化等方面多元異質元素協調與融合的特征,著力打造“三高地一勝地”新循化。所謂“三高地”,一是“生態高地”。這是體現國家對本區域的基本定位和青海省生態文明高地建設要求,以建設黃河上游綠色發展的示范縣域為契機,以更實的舉措保護好生態環境,更大的力度推進產業綠色化改造,生產生活綠色化提升,建構綠色經濟體系,更加注重綠色發展。二是“精神高地”。這是圍繞西路紅軍被俘戰士在修建清真寺時不忘鐫刻五角星、鐮刀錘頭和黨徽圖案,留下今天的紅光清真寺、紅軍小學等紅色資源,展現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在艱苦歲月仍舊信念不移、信仰堅定的偉大精神;圍繞1949年9月解放軍搶渡黃河時發生的撒拉族群眾勇救落水解放軍戰士、解放軍贈送當地人“英雄救英雄”?錦旗的故事,以及英雄灣、勝利灣而挖掘開發紅色資源;圍繞被鄧小平稱之為“我們國家一個最好的愛國者”的班禪大師,被毛澤東、周恩來稱譽為“愛國老人”的喜饒嘉措大師事跡,以及撒拉族“愛國如家”等精神而形成的紅色資源,已形成并進一步打造“精神高地——紅色循化”。三是“團結高地”。這是根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求,結合多民族縣情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和諧民族關系,進一步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典范縣。循化居住著撒拉、藏、回、漢等多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5%,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織的縣域。長期以來,各民族血脈相連、經濟相依、文化相融、守望相助,共同建設了團結和諧的美麗家園。進入新時代以來,循化縣確定“打造黃河上游民族團結進步共有精神新家園、鑄就青藏高原示范新高地”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目標,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制定出臺了青海省第一部縣級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出臺《關于打造黃河上游民族團結進步共有精神新家園鑄就青藏高原示范新高地實施方案》等,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主線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循化成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團結統一的一個縮影?!耙粍俚亍眲t是依托循化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鄉之美以及飲食之美等各個要素,借助青海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契機,全力打造旅游勝地。

(四)精準確定縣域主導產業

優化縣域經濟布局的核心是優化產業布局。產業布局的優化是縣域內各產業之間圍繞縣域內外資源與市場環境,形成相互關聯、相互帶動的一種自調適動態變化關系,并使產業系統適應發展變化的形勢與環境,不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態。產業之間的這種協同發展要通過部門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協同來實現,也需要通過主導產業的選擇來帶動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協調。需要明確的是,主導產業不是支柱產業,支柱產業是指在產業結構體系的總產出中占較大比例的產業,它強調的是產業本身占特定階段經濟總產出的比重,其最大的特征是產業處于成熟期,產值規模大,一般是一國或一個地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從現實經濟規模和占比來講的;主導產業則是指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本身成長性很高,對一定階段產業結構升級轉換具有重大的、關鍵性的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帶動性和擴散性的產業。主導產業的最大特征是它的經濟導向性和未來的發展性。對主導產業的選擇依據,國內外學者提出很多考量標準,如赫希曼的“產業關聯度基準”,是從某一產業的經濟活動能夠通過產業之間相互關聯的活動效應影響其他產業的經濟活動程度,來衡量一個產業能不能被選擇為支柱產業,其實質是根據產業關聯度、產業之間相互聯系和彼此依賴程度的大小來選擇支柱產業,關聯效應較高的產業能夠對其他產業和部門產生很強的前、后向關聯和旁側關聯,并依次通過擴散影響和梯度轉移形成波及效應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內主導產業只有與其他產業具有廣泛密切的技術經濟聯系,才有可能通過聚集經濟與乘數效應的作用帶動區域內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關聯效應作為區域主導產業的一個重要標準,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當選擇那些產業延伸鏈較長,帶動效應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此外有代表性的還有筱原三代平的“需求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筱原兩基準),以及羅斯托的“擴散效應基準”(羅斯托基準)等。

從實踐看,縣域主導產業的類型有工業發展主導型、資源開發產業主導型、農(牧)產業主導型、旅游產業主導型等。循化縣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方面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也具備發展特色經濟的許多優勢。但是,由于資源總量等的限制,產業發展水平總體偏低,尋找一個能夠充分發揮縣域優勢,較好帶動縣域發展的主導產業顯得十分重要。分析循化縣域產業現狀,盡管旅游業現實基礎并不雄厚,但從“產業關聯度基準”“需求收入彈性基準”“生產率上升基準”“產業貢獻率基準”“就業貢獻率基準”“產業綠色化前景基準”“共同富裕性基準”等各方面來分析,旅游產業最具有成為循化縣域主導產業的各項指標特征。一是循化在人文、自然等方面的旅游資源極其豐富,且與周邊地區資源有鮮明的差異性,加之近年來交通條件的快速改善,旅游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產業關聯度高,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技術經濟聯系緊密,對區域內基礎設施、交通通訊、酒店餐飲、物流商貿、體驗農業、體驗工業、農牧業產品加工乃至鄉村數字化發展等相關產業的擴散效應和帶動能力強,產業延伸鏈較長。三是需求收入彈性大,單位收入的增加帶來的旅游消費需求增長率高,產業發展前景好。四是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產業綠色化前景明確,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度大。五是就業帶動力強,在收入分配上一次分配比重大,有利于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共同富裕。堅持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和牽引,實現三次產業在空間上的融合發展具有很大潛力,如線辣椒的種植與辣醬的加工即為一二產業融合,農業休閑與體驗相結合即一三產業的融合,民族用品生產企業設立產品生產體驗項目即為二三產業融合,農業養殖合作社的養殖、加工與銷售一條龍即三次產業的融合。玩足“旅游+”和“+旅游”可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帶來廣闊空間。另外,產業布局在空間的一體化還應當體現在突出不同地區的優勢和特色,實現全域分工合作和整體經濟環境的優化上。為此,要把循化作為一個“大景區”進行全域規劃建設,做好“人”“山”“水”“工”“農”五大文章:一是“用足人”,就是要深度挖掘循化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織的特點,講述循化的文化。例如,通過挖掘撒拉民族文化,把撒拉族的歷史、傳說、村落、庭園、飲食、服飾、婚禮、社會組織、民族精神等文化都作為旅游要素,做到既“有得看”也“有得聽”,既“有得吃”也“有得住”;二是“用足山”,就是要做足以孟達自然保護區、積石山等山林、山勢、山色等文章;三是“用足水”,就是要把以黃河為主的水資源用足,并以撒拉爾水鎮和清水河、西溝河、街子和、尕愣河四條河道景觀化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江南形象,塑造有別于周邊地區的鮮明優勢和特色;四是“用足工”,就是以“旅游+工業”的思路,對縣域各類特色工業產品生產線和已經閑置的廠礦設備進行優化和豐富,使其不僅能夠生產各種旅游紀念品,也要使其具備工業體驗旅游的功能;五是“用足農”,以充分利用循化瓜果、蔬菜、牛羊、草原等各類特色農業資源,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開發“旅游+農業”的各類農業體驗項目,在種植、管護、采摘、收割、加工等環節都賦予旅游的要素??傊?,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好看什么、玩什么、學什么、買什么、吃什么、住在哪等問題。此外,循化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在解決青海旅游季節性強、適宜旅游時間短的問題上有所貢獻,不僅要做好“全域旅游”“全要素旅游”的問題,也要發揮氣候和區位優勢,打造“全時旅游”項目和品牌,分季節設計和打造旅游項目,真正把全域旅游從理念轉化為落地的項目。

總之,循化經濟地理正在發生更加有利于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更加有利于提升縣域經濟地位、更加有利于發揮縣域資源優勢、更加有利于拓展縣域發展空間格局、更加有利于縣域對外開放的重大變化,縣域經濟正面臨與以往迥異的發展環境,為縣域經濟布局優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新的發展環境正在倒逼縣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迫切需要在發展思路上打破既往的路徑依賴,以更廣的視野和更大的胸懷謀劃縣域經濟布局,以更大的氣力和更實的舉措加快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以做強做優縣域經濟,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

注釋:

①“工”是撒拉族的社會組織形式之一,撒拉族地區共有八個工,每個“工”有若干個村組成。

②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8月青海視察時提出的重大要求,即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扎扎實實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

③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體現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④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p>

⑤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2021年6月視察青海時反復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p>

⑥2018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戰略部署,即“一優兩高”戰略部署。

⑦2021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關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中提出要著力打造“八個高地”,即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生態安全屏障新高地、綠色發展新高地、國家公園示范省新高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新高地、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護和系統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高地。

⑧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

⑨“六個現代化新青?!笔乔嗪J〉谑拇吸h代會確定的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生態友好、創新開放、文明和諧、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現代化新青海奮斗目標的簡稱。

⑩“一核”是指蘭州中心城區、蘭州新區、榆中生態創新城和白銀中心城區在內的經濟圈主區域,重點強化蘭州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突出在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中的示范引領作用,著力提升經濟圈核心區主導功能和輻射帶動能級,推動中高端產業、創新人才、創新要素優先集聚,增強中高端服務和科技創新功能;“兩極”是指將定西、臨夏州作為蘭州經濟圈主區域的增長極區域,重點依托主區域的發展基礎,延伸產業鏈,形成與主區域錯位支撐發展的產業格局,為實現蘭臨一體化打下堅實基礎,將定西、臨夏打造成為核心區的產業支撐區和生活“后花園”;“四帶”指要以蘭州為中心,加快建設蘭白、蘭定、蘭臨、蘭西四大經濟帶,大力提升蘭州對周邊市州的輻射帶動作用。

?1949年9月2日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軍五師在循化縣北渡黃河時,一艘乘坐十多名戰士的木筏被大浪拍擊失控,危難之機當地群眾沖入激流,成功救起落水子弟兵。王震將軍、王恩茂政委、郭鵬軍長得知此事后,立令軍政治部贈送了兩面錦旗,橫面錦旗書“奮勇救船全村光榮”,豎面錦旗書“英雄救英雄”。

猜你喜歡
循化縣域區域
縣域消防專項規劃研究
分割區域
氣候變化對循化薄皮核桃生長的影響
論黃河沿岸高海拔循化紅線辣椒疫病防治技術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區域發展篇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循化地區經濟發展
相約在循化 (歌詞)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陜西縣域十強發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